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65.50KB ,
资源ID:1151849      下载积分:6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51849-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四 王安石的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教案: 专题四 王安石的变法 (新人教版选修1).doc

1、湖南省双峰县花门镇第一中学高中历史选修一 专题四 王安石的变法专题四 王安石变法 专题教学总体设计思路 本专题主要叙述北宋中期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分两课时授课。 北宋立国后,为革除前朝弊端,政治上实行文人治国,军事上奉行守内虚外。但到了北宋中期,这种政策的弊病日益显露,北宋政权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为挽救政权,著名的政治家王安石发起了变法运动。总体来讲,本专题内容大体可以分三部分:一,变法的历史背景:讲述宋前期、中期所痈积的社会问题,如积贫积弱,冗兵冗官、冗费等。二,变法的内容:主要是经济、军事、教育政策的调整革新。三,变法的结果及影响:王安石变法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社会积贫积

2、弱的局面,但由于新法侵犯了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在他们的阻挠和反对下,最终还是失败了。 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让学生了解变法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必然,结合历史背景让学生认识其紧迫性;明确王安石变法总的目的、采取各项措施的具体目的和作用、变法的成效和变法失败的原因。 本专题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及其具体内容。 3王安石变法的成效、影响及其结果。 难点: 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和对变法的总体评价。 一 积贫积弱的北宋 知识与能力 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北宋社会积贫积弱的根源及表现,并从中总结出改革的原因。逐渐形成概括、归纳知识和分析复杂历史问题的能力;认识

3、政策因素对一国政治的巨大影响。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表数据等来反映宋初社会积弊之深之久。 运用讨论法,深刻理解北宋前期政策给社会政治经济所带来的消极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北宋变法前国情的认识,充分体会国家政策对一国政治的重要性,培养其居安思危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分析 兵虚财匮 本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 一、宋初的封建集权及其施行的原因。集权政治的表现:行政权、财权、军权收归中央。评价:虽保证了政权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割据现象的出现,但同时也带来了财匮、员冗、军弱等一系列问题。施行原因:回顾赵宋政权建立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宋初集权制度的确立有其特殊背景,它是为了防止地方

4、势力坐大、出现像五代一样的分裂割据局面而采取的一种应对策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客观上也带来了巨大的消极影响。 二、北宋体制弊端的具体体现:军事上守内虚外,兵帅不相习,兵广而不精。官僚机构庞大臃肿,行政效率低下,吏治腐败。财政入不敷出。由于冗兵、冗员及统治者生活侈糜造成经济上的危机。比较图表中的数据,学生可以得到更深刻的认识。 内忧外患 本目主要讲述了两个问题: 一、北宋的体制弊端引发国内激烈的社会矛盾。财政的亏空迫使统治者加重对人民的剥削,这给民众造成沉重负担;地主阶级疯狂兼并土地更是把农民逼到死亡的边缘。到北宋统治中期,全国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土地集中于官户、形势户及僧侣地主的手中,大批农

5、民丧失土地,沦为佃农,遭受沉重的剥削和压迫。为争取生存的权利,他们只有拿起武器,铤而走险。农民阶级的反抗斗争严重动摇着北宋统治的根基。 二、外敌的侵扰给北宋政权带来巨大的生存压力。宋辽的矛盾。北宋初年,反击辽人失败后,改变对外策略,奉行屈辱求和的外交政策。“澶渊之盟”的订立反映宋廷对外政策的软弱。宋夏的战争。宋夏国力对比悬殊,而北宋对西夏战争却屡战屡败,从中更充分地反映了北宋军队战斗力的低下。“庆历和议”反映出北宋政府的软弱无能。 昙花一现的“庆历新政” 本目讲述了三个问题: 一、新政实施的背景。内外矛盾的加剧使北宋政权的统治危机日益深重,部分有远见的官僚纷纷提出改革的要求,统治者也认为改革势

6、在必行。在宋仁宗的支持下,范仲淹开始进行改革。 二、新政的主要内容。新政涉及内容广泛,有吏制、教育、役制、俸禄制等诸多方面。改革内容有较强的针对性,着力对吏治进行整顿。他们想通过提高官僚队伍素质的办法,缓和阶级矛盾,进而达到克服危机、稳定统治秩序的目的。 三、新政的失败。主要了解其失败的原因:新政触犯了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招致保守官僚的强烈反对。在保守势力的反扑下,历时仅一年的“庆历新政”宣告失败。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的基本国情以及其所面临的严重的统治危机。“庆历新政”的施行和破产。 难点:从体制因素探究北宋统治危机出现的必然性及改革的迫切性。 (三)问题解答 想一想 1

7、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北宋为了防止地方割据采取了过度的集权:为削弱官员的权力,实行一职多官,每年又通过科举制和恩惠赏赐的方法大量授予官职,造成了北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臃肿;为防止武将专权,实行“更戍法”,使得兵将不相习,养兵之策造成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较弱;军队、官员的激增必然导致财政开支的激增,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修建寺观造成了“冗费”。冗官、冗兵、冗费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造成了北宋的积贫积弱。 2北宋在澶渊战胜了辽国,为什么却要每年给辽送岁币? 答案提示:北宋消极防御的国策及统治者的昏聩。 自我测评 为什么说北宋是一个积贫积弱的王朝?它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案提示:可从官僚体

8、制、军事、财政三方面作答,反映北宋政权的“三冗”(冗员、冗兵、冗费)问题;从体制上找原因,不合理的集权统治是其症结所在。 材料阅读与思考 “三冗”给北宋王朝带来了什么后果? 答案提示:“冗员”造成北宋政府行政效率低下,且政府财政不堪负荷;“冗兵”使得北宋兵士虽多但不精,对外作战时处于不利地位,国家养兵负担沉重;“冗费”使得本就拮据的政府财政更加入不敷出,最终形成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四)教学评价建议 评价目标 通过对北宋中期社会状况的认识情况,对学生在本课中表现出的分析判断能力、查找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观察法和分析归纳法。 评价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充分史料和

9、图表数据,让学生进一步对历史现象进行对比观察,从而分析归纳出自己的见解。 评价总结 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参与教学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并及时进行客观的评价,最好以文字形式记入学生的个人学习档案。 (五)历史问题注释 北宋的禁军 宋太祖时选练禁军作为作战的精锐,全国有禁军193000人。太宗时,增加到350000人。真宗时,增加到422000人。仁宗对西夏用兵,从各路、州、县招募兵士补充禁军,禁军激增到806000人,全国军队总计1259000人,军队规模空前庞大。宋朝养兵的费用竟达到全部赋税收入的十之七八。太祖、太宗时选练的禁兵大多已死去,老弱又不能裁减,

10、后来的兵士没有听过战鼓,不识战阵;士兵平时缺少训练,“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难免骄惰。太祖时,禁军领月粮,营在城西者在城东给,营在城东者在城西给,都由自己背负。仁宗时,禁军领粮,竟要雇人挑。首都东京的禁兵整天在街上嬉游,买卖“伎巧绣画”,衣服举止都不像军兵。陕西路沿边的骑兵,甚至不能披甲上马。从南方调来的禁军,自称不知道作战,见到敌人就害怕。宋对西夏屡战屡败,西夏听说宋兵多禁军,就举手相贺,以为必胜。禁军由精锐变为腐败虚弱这一事实,在对西夏作战中完全暴露出来。 北宋的官僚体制 宋朝统一后,旧官加新官,形成一支庞大的官僚队伍。真宗以后,科举取士越来越多,官员不断增加,机构更加庞大。科举以外,还

11、有所谓“恩荫”法。皇族宗室和官僚的子孙、亲属、姻亲甚至门客都可通过“恩荫”授官,数量极大,甚至皇族宗室七岁时即可授官。宋朝自上至下的大批官吏,遇事因循苟且,而又贿赂公行,侈糜腐化,庞大的官僚机构日益腐烂。太祖时,曾立誓约,不杀大臣。太宗也对臣下极宽,曾对宰相说:“弊病如同鼠穴,如何能堵塞,只要除去其甚者就可以了。”太祖、太宗依据“大度宽容”的方针,争取到后周和南方各国的大批官员,成功地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统治。真宗以下的皇帝,继续标榜这个“祖宗旧法”,但逐渐流于对官员的放纵。除叛逆谋反罪外,京官犯罪,只是贬任地方官,俸禄照旧,罪大者也只是降级到“远恶军州”安置,“过岭”(大庾岭)、“

12、过海”(到海南岛)算是最重的处置,但仍然做官食禄。官员们相互庇护,有恃无恐,贪污行贿屡见不鲜。真宗以后,大小官员更加放手敲剥人民,生活极其奢靡腐败。 澶渊之盟 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 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宋朝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惟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因折将受挫,同意与宋议和。宋

13、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又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 宋夏战争 1038年,西夏元昊称帝后,一心想夺取宋朝土地,即位不久,便撕毁了已经维持了近三十年的宋夏和约,一再入侵宋境,宋夏战火重起。此时北宋王朝已日益衰弱,交战多遭失败。这期间宋夏主要战役有以下四次:宋宝元二年(1039)西夏攻保安军,巡检指挥使狄青击败之,宋康定元年(1040)西夏攻延

14、州,大败宋兵,宋将刘平、石元孙等均被俘,宋派范仲淹主持对西夏战事,西夏进攻三川寨,宋将杨保吉战死,宋军攻白豹城,小胜;宋庆历元年(1041)宋军攻夏,大败于好水川,大将任福等战死,夏军攻占宋丰州;宋庆历二年(1042)西夏攻宋,与宋军在定川寨大战,宋军大败,夏军所至,庐舍为墟,牲畜、财物被劫掠一空。宋军前线损兵折将,使满朝文武大为惊骇,急望议和。西夏虽连打胜仗,但因宋陈军40万于边境,每次战后所掠财物还不如互市所得为多,且战争中断了双方的贸易,西夏所需的茶叶、布匹等缺乏来源,更兼辽朝乘宋夏交战之机,陈兵西夏边境。因此,元昊在1044年表示愿与北宋重订和议。双方议定,元昊取消帝号,由宋册封为夏国

15、主,对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银7万两,绢15万匹,茶3万斤;重开互市贸易,恢复民间商旅往来。自此以后,宋夏长期未再用兵。 范仲淹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从小不但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己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为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祜年间知开封府,因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朝廷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

16、延州,以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 二 王安石变法 (一)教学目标 内容标准 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原则、策略,熟悉其变法举措并分析其积极意义。 认识变法的积极影响及失败原因。 知识与能力 知道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一次重要的改革,王安石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 通过对王安石具体变法策略的认

17、识和理解,培养综合、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认识,进一步锻炼分析总结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对变法的内容予以具体细致的分析,加深对变法意义的理解。 对照教材以及熟悉的其他中国古代变法实例,比较其时代背景、内容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加深对王安石变法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的过程和成果的了解,体会改革的曲折和艰辛,充分认识革新图强是一国强盛的根本,逐渐形成创新意识和勇于为国家奉献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富国 本目主要讲述三个问题: 一、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变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政治危机和边患危机的情况下,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

18、的改革。它发生于庆历新政失败24年之后。此时,北宋的统治危机进一步加深,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王安石变法得到了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二、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和策略:王安石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他认为北宋社会贫困的症结在于生产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劳动力受限,不能与生产资料有效地结合,从而不能最大限度地为社会创造财富。王安石的变法思想。积极开拓财源,有效调动各个生产要素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三、变法中增加社会财富的具体举措,可分两部分:有关商业方面。均输法的实施减少了物品流通的环节,增加了采办物品的针对性,有效地衔接了供需环节,节省了资金,减轻了百姓负担,政府也从中获利;市易法则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

19、平衡物价,打击不法商贩,稳定了市场秩序。有关农业生产。募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到生产中去;而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则为农民的农业生产创造了种种有利条件。 强兵 本目可分以下两部分讲述: 一、军事训练方面的改革:采取的措施:对外的正规军采用“将兵法”,简编精选,兵将相习;对内,编练地主武装,对人民进行严密的控制,还可协助外战。作用:“将兵法”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提高了军队素质;保甲法加强了统治,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 二、军事装备方面的改革:采取的措施:采取保马法,即政府提供种种优惠条件使官马民养;设军器监,开设专门的武器制造机构,健全赏罚机制。作用:保马法的实施解决了政府养

20、马成本高、效果差的弊端,同时官马民养极大地减轻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军器监的设置,提高了武器质量及生产效率,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力量。 育才 本目可分两部分讲述: 一、王安石对科举制的改革:目的:选拔能推行变法的人才。具体措施:调整考试科目,不再考诗赋、帖经、墨义,而以考经义、论、时务策为主,更加注重实用。 二、学校制度改革:目的:统一思想,培养变法人才,为变法造舆论。具体措施:改革教材,编纂三经新义作为基本教材,整顿太学,广泛吸纳人才。 短暂的变法 本目内容可分两部分讲述: 一、王安石变法的巨大成就: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长。通过一系列“理财”新法的实行,国家增加了“青苗钱”、“免役宽剩钱”、“市易息钱

21、”等新的财政收入项目,在发展生产、均平赋税的基础上,财政收入有了明显的增加。社会经济发展,人民负担减轻。新法限制了高利贷对农民的盘剥,打击了以官户为首的地主隐田漏税行为,打击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操纵和垄断;水利的兴建,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北宋军事力量增强,突出反映在对外战争的胜利上。 二、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及其原因:王安石被罢相,保守派上台,新法被废除,标志着变法的失败。失败的原因:新法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阶级的利益、变法派内部发生分裂等一系列内外因素最终导致变法的失败。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变法各项举措对社会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难点: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体会改革的曲折性和复杂性。 (三)问

22、题解答 想一想 1创设科举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为统治阶级选拔人才。 2你如何理解王安石变法? 答案提示:王安石变法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一次改革自救活动,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王安石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例如:保马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最终导致失败。 议一议 你认为王安石变法前后的科举和教育制度有何异同? 答案提示:宋初诸

23、科以试帖经、墨义为主。帖经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墨义类似于简答题,考核应试者对经文及注疏的记诵功夫,没有丝毫供考生发挥己见的余地。这样的考试形式,扼杀了考生的创造性思维,改革后的科举以经义取士有重大进步。太学在改革前为保守派把持,阻碍变法。改革后,以三经新义为教材,大大有利于变法革新思想的传播。 学习思考 1你对王安石推行的富国政策怎么看?“富国”与“富民”相同吗? 答案提示:要从王安石变法的目的去观察这个问题,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富国”与“富民”是不相同的:“富国” 政策主要是解决政府的财政收入问题;“富民”政策主要是要使天下百姓丰

24、衣足食。 2你认为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 答案提示:王安石变法的深入必然会触及到当权的地主官僚阶层的利益,而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决定了其变法不可能对其做出超越,从统治阶级自身的整体利益出发,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 自我测评 1王安石变法中增加政府收入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答案提示:均输法、市易法、青苗法、方田均税法。 2最能体现王安石变法“民不加赋而国用饶”思想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均输法、方田均税法。 材料阅读与思考 王安石制定“免役法”的最初目的是什么?结合书中的内容,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提示:免役法减轻了对劳动力的束缚,使更多的劳动者能投入到生产中去。 (四)教学评

25、价建议 评价目标 通过对王安石变法具体内容的理解认识,对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通过讨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对学生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 评价方法 讨论法和分析归纳法。 评价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让学生各抒己见,谈谈他们对王安石变法举措、效果、失败原因的认识,教师予以适当引导和点评。 评价总结 通过课堂提问等形式,了解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并及时进行客观的评价。 (五)历史问题注释 王安石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

26、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 北宋中期严重的土地兼并问题 北宋统治者不限制土地占有数量,史称“田制不立”。北宋初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土地兼并现象更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

27、伪冒,习以成俗”的地步。宋神宗时,客户(佃户)约占总户数的13,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南部客户竟占总户数的70。只有极少量土地的半自耕农占主户(包括地主和有土地的农民)数量的34,占总户数的12。如果再加上自耕农,整个农民阶级则占总户数的90以上。地主不到总户数的10,却霸占了70一80的土地。官僚、豪绅、吏胥、地主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僧侣、道士地主被称为寺观户。他们拥有大量土地,享受免役特权,还大量隐田、漏税。 均输法 北宋初,朝廷所需物资的发运根本不管开封的物资储存和需要情况如何,只把诸路“上供”的“定额”物资督运到开封就了事了。由于供求关系脱节,经常是花了巨额运输费用,却运来了许多过剩

28、物资,以致只得在开封“半价”抛售。各路官吏又“往往巧为伏匿”,不报告物资的实有情况,并且为了所谓预防“年计之不足”,采用“支移”、“折变”的办法,进一步剥削民户,以致民户纳税“倍其本数”。宋王朝调用物资时,又根本不管该地是否生产这种物资,是不是生产季节,一味强征。所有这些,都为大商人囤积居奇、控制市场提供了方便,民户则深受其害。熙宁二年七月,颁行均输法,淮南、两浙、江南东西路、荆湖南北路发运使薛向推行新颁布的均输法,拨给钱五百万贯、米三百万石以供周转之用,并使其“周知六路财赋之有无而移用之”,还令预先知道首都开封的库藏情况以及一年开支数量和所需物资的情况,使“得以从便变易蓄买”,并可依照“徙贵

29、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节省购价和运输费用,调整供求关系,将东南地区的物资有条不紊地供应首都开封的皇族、官僚和军队的消费,以达到便转输、省劳费、去重敛、宽农民、足国用、民财不匮的目的。 熙河之役 北宋对辽和西夏基本都取守势,即使主动用兵也没有改变过双方的稳定界线,对大理从未采取过军事行动。惟一的例外就是神宗熙宁四年(1071)至徽宗大观二年(1108)间对吐蕃的战争,从军事行动的倡议者和指挥者王韶向皇帝所上的平戎策可以看出,其首要目的是夹击西夏,“欲取西夏,当先复河、湟,则夏人有腹背受敌之忧”,而当时“诸羌瓜分,莫相统一”的形势对宋朝有利,应加以利用。王安石任用王韶为秦凤路沿边安抚使,出兵抗御西

30、夏,拓地五州,形成对西夏的包围,史称“熙河之役”。北宋将疆域扩大到今乌峭岭以南的湟水流域、大夏河流域和洮河流域,设置了熙河路。这是王安石变法期间取得的一次重大军事胜利。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熙宁七年(1074)春,天大旱,久不雨,朝内外守旧势力以“天变”为借口,又一次掀起对变法的围攻。这一次围攻得到了仁宗曹后、英宗高后和神宗向后的支持。以太皇太后曹后为首的外戚参与反对变法,不能不对神宗产生巨大影响,这是因为英宗、神宗一系并非仁宗嫡嗣,只是由于仁宗无子,才把英宗选为皇储继承皇位,所以仁宗的曹后和神宗之母高后对神宗有较大的威慑力量,神宗开始动摇。当王安石对所谓的“天变”据理反驳时,神宗不再听从王安石

31、“天变不足惧”的解释了,相反他认为“天变”不是小事,是因人事不修所致,“今取免行钱太重,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四月,神宗终于在曹后、高后再次流涕向神宗哭诉“安石乱天下”的情况下罢王安石相,改知江宁府,使变法遭受挫折。虽然熙宁八年(1075)二月神宗重新起用王安石,但随着守旧派势力的增强和变法派内部分歧的加深,神宗对王安石信任的程度大大降低,变法无法推进。熙宁九年(1076),天上出现彗星,守旧派又以“天变”对变法提出非议,神宗更加动摇。他对王安石说:“闻民间殊苦新法。”十月,王安石不得不复求罢相,出判江宁府。 关于王安石变法的

32、历史评价 北宋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最有影响的制度变革之一,由于变法环境与制度内涵的复杂性以及时代之差异,古今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聚讼不一,分歧颇大。新中国建立后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之前,以邓广铭与漆侠为代表,从抑兼并出发,全面肯定王安石变法;改革开放之初,王曾瑜以聚敛为由,否定王安石变法。这两种观点的对立,除了学术上的分歧之外,更多地反映了时代差异所带来的史学研究价值取向的变迁。即邓广铭与漆侠的观点代表了计划经济时代的富国主张;王曾瑜的观点体现了改革开放以后的富民思想。其实,富国与富民的分歧也是王安石变法中论争双方的矛盾焦点。 进一步阅读建议 漆侠:王安石变法,河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邓广铭:王安石,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朱瑞熙:宋代社会研究,中州书画社1983年版 王曾瑜:王安石变法简论,中国社会科学1980年第3期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