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语文试题第卷 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
2、;“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
3、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 ,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有
4、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摘编自王
5、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B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C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D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B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C文章在论证
6、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D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B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C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的生机。D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2020年,紫禁城迎来建成60
7、0周年。站在历史的交汇点,故宫博物院计划着,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努力着,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并举,在保护基础上满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旺盛需求;也期待着,把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我们将迎来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通过一系列活动总结过去、展望未来。”在辞旧迎新之际,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给人们带来一份“大礼”。自2019年4月8日上任后,王旭东首次面对媒体,并接受人民日报专访,介绍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重点活动。(央广网 让故宫迸发更多活力)材料二:历史的长河奔涌向前、时
8、间的结绳铭刻闪耀,从1420年到2020年,悠悠紫禁城迎来建成600年。这不仅是故宫的盛事,也是中国文化界的大事。为纪念紫禁城建成600年暨故宫博物院成立95周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学术研讨会、出版一系列研究成果、推出一系列精品展览、组织一系列公益活动、制作一系列弘扬故宫文化的影视作品、表彰一批有突出贡献的“故宫人”等,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匠心呵护遗产、以文化滋养社会,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600岁的紫禁城将推出哪些大展?这是普通观众关注的焦点。王旭东介绍,“紫禁城建成600年展”通过紫禁城的营缮、改造和保护等关键性事件,介绍600年来的变化
9、,阐释紫禁城宫殿建筑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境界。“往昔世相故宫博物院藏古代人物画展”选取故宫博物院藏品佳作,展现人物画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时期的发展脉络,备受瞩目的韩熙载夜宴图将登场。“绿洲行动600名小学生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特别邀请贫困边远地区的儿童走进故宫;“紫禁城记忆文脉600年海峡两岸暨香港、澳门600名中学生进故宫”文化交流公益活动,将邀请来自港、澳、台的600名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故宫楹联主题书法大赛600名青少年进故宫”文化公益活动,将以书法大赛形式激发爱国热情、增强文化自信。王旭东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在孩子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站在历史的交汇点,王旭东深有感触
10、。“当我们回望过去,要跟今天连接,然后更好地走向未来。”王旭东说:“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我们还需要不断挖掘。600年的紫禁城要融入国际社会,通过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话中,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同时与当下人们的生活联系,让老百姓与紫禁城紧紧相连。”材料三: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着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一位杨姓观众检票入院,故宫博物院2019年接待观众数量突破1900万人次。横向来看,故宫博物院位列世界博物馆参观人数“第一”。纵向来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故宫博物院共接待观众4.56亿人次;自197
11、9年至今,共接待观众3.88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自2012年至今,接待观众1.29亿人次,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40岁以下观众占56.16%。“这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随着文化和旅游的不断融合、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博物馆和文化遗产地。”王旭东说。面对参观人数的不断增长,如何平衡开放和保护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王旭东强调,保护是第一位的,要在保护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故宫博物院建院95年来,一代代故宫人做了大量保护工作。随着保护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文物保护理念也在不断提升。过去做了大量的抢救性保
12、护,为保护故宫作出重大贡献。现在我们已经进入到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阶段,风险监测成为保护的重要部分。”王旭东强调,让文物活起来的内涵,并不是让文物本身走出故宫、满世界漫游,而是把故宫的文物资源、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影视作品,适应时代所需,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来。“活力故宫要靠人来完成,让故宫人活起来,吸引更多人参与,让故宫成为活水,才能让故宫活力真正迸发出来。”材料四:4下列对材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2012-2019年,故宫接待人数总体上升高,据图我们可以猜测,2月、7月、8月是故宫接客的旺季。B2020年是故宫的600岁生日,故宫博物院将举行
13、能展现故宫文化的纪念活动庆祝这个伟大的历史时刻。C故宫如果想要融入国际社会,那么就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先进文明,在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话中,让老百姓与紫禁城紧紧相连。D据统计,自1949年以来,故宫共接待4.56亿观众,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人民思想水平的提升。5下列对“紫禁城蕴含无尽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2020年,王旭东正在带领故宫努力着、期待着,扩大故宫文创业发展。B紫禁城是一座巨大的文化宝库,它受到世界的瞩目,是中国文化的象征。C故宫“内务府档案”、“文渊阁图书”等,都是紫禁城蕴含历史价值的表现。D故宫房屋的“榫卯结构”,以及故宫的良
14、好的排水结构体系都表现了故宫的科学价值。6故宫要想走得更远,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小铁盒里的秘密朱士元(一)雪停了,大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路面被一层薄冰覆盖着,车子行驶在上面发出咔咔的响声。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究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不是还有20里的行程吗?20里转眼间就到了。好,好,那
15、就再等一会儿吧。这个雪,和我们那年在战场上一样,一下就是好几天啦,雪停了以后,地面上结了厚厚的一层冰。(二)华伟是1949年2月参军的,那年他刚满20岁。到了部队,他认识的第一个人就是班长卫国。解放家乡的战斗打得很激烈,捷报也频频传来。华伟跟在比自己大两岁的卫国身后,学会了很多打仗的本领。战斗休息期间,卫国教华伟识字,还教他打枪扔手榴弹,还为他补衣服。很快,华伟视卫国为亲哥哥,卫国也视华伟为亲弟弟。要去海南了。部队离开家乡的前一天晚上,华伟的母亲煮了20个鸡蛋送了过来,她要儿子不要饿着。华伟无法面对母亲,劝她连夜回去了。华伟把20个鸡蛋分给了全班人,班长让他留着自己吃,华伟一个也没留。那么多的
16、战斗,华伟经历了。他看着好多战友离开了他,心里想起来就会难受。(三)华伟,我们马上要去朝鲜参加抗美援朝的战斗了。你怎么想?卫国问。保家卫国,这是七尺男儿的担当,我一定去!华伟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敌人再一次反扑过来,战士们怒目圆睁,等待敌人靠近些,再靠近些。打!首长一声令下,敌人倒下了一片,余下的缩着头拼命往回逃窜。轰!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手,已不能说话。班长卫国走到华伟身边一看,伤情十分严重。他立
17、即叫来担架,要他们立即将华伟送到战地医院。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华伟对卫国说,你也负伤了,要去,你去,我在这里守着。你在这里已无意义了,得赶快走,有我在,敌人就别想上来。卫国坚定地说。哥哥,我是含不得你何!华伟流泪了。弟弟,有军人在战场上流泪的吗?我委托你一件事,把我这枚军功章送到我淮阴老家,也好让爹娘高兴一回。卫国说。接了卫国的军功章,华伟便被担架队抬走了。(四)卫国在那场战斗中牺牲的消息是连长告诉华伟的。这时,正是“文化大革命”刚刚开始的那一年。华伟离休以后,写了无数封信去查询卫国的家乡,可一个回音也没有。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的叹
18、息声,唤起了孙子的一种想法。孙子对爷爷说,爷爷,我上网给您查询,再请志愿者们帮忙,一定能带来希望的。孙子,这有可能吗?华伟用疑感的目光看着孙子。试试吧!好!3个月过去了,华伟老人的孙子收到一条信息,上面显示的与老人要找的卫国的家乡和家人完全吻合。(五)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老人坐的车启动了。卫国的侄儿已是年近80的老人了,见到华伟老人后泣不成声,说,叔叔有下落了,叔叔有下落了。华伟老人从小包中取出一个小铁盒递到卫国侄儿的手中,说,这是一枚军功章。卫国的侄儿用手轻轻地打开小铁盒一看,只见那枚军功章熠熠生辉。爷爷,这么多年,您一直不让我们看这个小铁盒,原来藏的是这么大的秘密啊。华伟老人的孙子既惊讶又
19、感慨地说。是的,这个秘密可以洗清我叔叔那些传说中的不白之冤啦。卫国的侄儿用颤抖的手抚摸着那枚军功章。这么多年了,真的难为你们啦。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谢谢您啊,华叔!您的小铁盒藏了我叔叔的一生啊。卫国的侄儿忍不住流下泪来。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卫国的侄儿向华伟老人深深地鞠了一躬。(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12期)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小铁盒里的秘密”为标题,既设置了悬念,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又推动情节发展,到最后真相大白,更升华了小说的主旨。B班长卫国教华伟打仗、识字,华伟把母亲煮的20
20、个鸡蛋分给全班的人吃,突出表现了在战争年代战士们所结下的浓厚战友情与兄弟情。C小说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其实卫国的家人也一直在寻找华伟老人,他们要用军功章洗清卫国在“文化大革命”中所遭受的不白之宽。D小说站在第三人称的角度叙述,中间插叙回忆内容,娓娓道来,质朴的语言中透露着对革命友谊和华伟一生信守承诺的举动的赞美。8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9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请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其作用。(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尚野,字文蔚,其先保定人,徙满城。
21、野幼颖异,祖母刘,厚资之使就学。至元十八年,以处士征为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兴文署丞,出为汝州判官,廉介有为,宪司屡荐之。二十八年,迁南阳县尹。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改怀孟河渠副使,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水利有成法,宜隶有司,不宜复置河渠官。”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俄升国子博士,诲人先经学而后文艺,每谓诸生曰:“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能自凿井及泉而汲之,不可胜用矣。”时学舍未备,野密请御史台,乞出帑藏所积,大建学舍以广教育。仁宗在东宫,野为太子文
22、学,多所裨益,时从宾客姚燧、谕德萧渼入见,帝为加礼。至大元年,除国子司业,近臣奏分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四年,拜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诏野赴吏部,试用荫补官,野多所优假。或病其太宽,野曰:“今初设此法,冀将来者习诗书、知礼义耳,非必责效目前也。”众乃服。皇庆元年,升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改集贤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二年夏,移疾归满城,四方来学者益众。六年,卒于家,年七十六。赠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追封上党郡公,谥文懿。野性开敏,志趣正大,事继母以孝闻,文辞典雅,一本于理。(节选自元史尚野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
23、一项是(3分)( )A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B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C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D大德六年/迁国子助教/诸生入宿卫者/岁从幸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始命野分学于上都以教/诸生仍铸印给之/上都分学自野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
24、人,文中指前者。B国子祭酒,古代的学官名,为国子学或国子监的主管官,始于晋武帝。C移疾,旧时朝中官员上书称病,多为居官者要求辞官隐退的婉语。D赠,皇帝给予官员及其妻室、父母和祖先的荣典,文中指赐给死者官爵。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尚野幼时聪慧,读书应召。尚野自幼聪颖异常,在祖母刘氏资助下读书学习,后以处士的身份被征召为国史院编修官。B尚野清廉耿直,居官有为。尚野在汝州任上因清廉有为多次被上司举荐,改任河渠副使时,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C尚野重视教育,广建学舍。尚野担任国子博士时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推行教育。D尚野文章典
25、雅,受人敬服。尚野多次担任学官,教学以经学为先,文章以理作为标准,辞官回乡后,来求学的人更多。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初至官,狱讼充斥,野裁决无留滞,涉旬,遂无事。(5分)(2)帝已可其奏,野谓国学、府学混居,不合礼制,事遂寝。(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初入试院邓忠臣东门骢马止行行,被诏秋闱阅俊英。三岛隔云天北极,万灯明路国西城。人间聊假诗书乐,地远还闻市井声。一夜凉风起阊阖,月中应有桂枝生。注三岛指西湖三岛:百小瀛洲、湖心亭、阮公墩。阊阖,神话中的天门,唐宋诗词中亦指皇宫之门。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
26、一项是(3分)( )A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骑着马走走停停,深感责任重大。B仰望灿烂的星空,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兴奋之余流露出淡淡的忧虑情绪。C试院偏远僻静,听得见集市的声音,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D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参与让京城的秋景得到立体的呈现。15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6分)16.(1)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_,_”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百姓安于异族统治的现状。(2)白居易的琵琶行用语简洁凝练,仅仅“ ”一句就交代了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 ”一句就点明了季节特征
27、,渲染了事件发生时的落寞氛围。(3)岳阳楼记中,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洞庭湖月夜美影的句子是:“_,_。”第卷 表达题(共80分)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教育中的仪式自古就有,如开学礼、成人礼、拜师仪式等。仪式中包含着某种承诺,意在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儿童”是孩子的特殊身份,但这个身份很容易就让社会低估。心理学研究证明,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儿童渴望被社会接纳、认同。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成人常用“小孩”这个词称呼儿童,当孩子对团体中的某件事情 的时候,成人总是会说“小孩子不懂,小孩子不会做”,结
28、果孩子感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往往变得 。对于成人,孩子可能慢慢表现得 ,但却慢慢丧失了想象力。( ),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对儿童身份价值的重塑,一方面展现出社会对儿童的接纳、认同;另一方面也在暗示孩子,社会的发展需要他们从现在开始努力。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脉相承 蠢蠢欲动 灰心丧气 惟命是从B薪火相传 蠢蠢欲动 心灰意冷 言听计从C一脉相承 跃跃欲试 心灰意冷 惟命是从D薪火相传 跃跃欲试 灰心丧气 言听计从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唯有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
29、,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B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C儿童只有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追求自己的兴趣爱好。D要想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就必须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19下列补写到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场特殊的仪式B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重塑孩子的身份价值C孩子身份价值的重塑需要一些特殊的仪式感D一场特殊的仪式可以满足孩子身份价值重塑的需要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字
30、。(6分)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_ _。汉乐府诗孔雀东南飞中“自可断来信”中的“信”,就是说媒的使者。书信在长期写作的过程中,_ _。如上下款的称呼怎么写,开头结尾的致敬祝颂之辞怎么写,如何写抬头,哪里有空格等。上款写受书人,下款写作书人,为明清以来常见的格式;但汉魏六朝的书札,_。报任安书的开头“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就是这样。21.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0个字。(5分)2020年6月9日,“夏香远溢沈阳故宫藏书画展”在沈阳故宫师善斋、协中斋开展。本次展览由“花鸟画”“山水画”和“人物画”三单元构成,共
31、展出沈阳故宫馆藏明清及近现代夏天题材的书画作品30余件,展现出书画家们的艺术追求与探索,以及他们对生活的关注、对自然的思考、对生命的感悟。值得一提的是在展览中沈阳故宫馆藏的林则徐亲笔墨迹爱山居夏日长为首次面世。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经典,是人生的瑰宝、时代的精华,是情感的凝聚、想象的放飞,更是它赖以诞生和流传的文化传统所绽放的璀璨花朵。以下所列的篇章,都是中国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诗经蒹葭(蒹葭苍苍)、庄子逍遥游、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金樽清酒斗十千)、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试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谈
32、谈你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要求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语文答案1. A【解析】B项,曲解文意,原文是“在汉语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没有鄙视之意。C项,逻辑错误,原文中是递进关系,先产生兴趣,后实现以字养德。D项,偷换概念,原文说“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并不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2. A【解析】曲解文意。文章提到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质疑汉字的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3. B【解析】错在“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说法绝对。从原文看,作者虽然强调应遵
33、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但只是讲应对拼音教学法进行深思,并没有说这种教学法就不适于汉字教育。4D【解析】“侧面反映出我国经济、文化、人民思想水平的提升。”错,参观故宫人数的增多“从侧面反映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反映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并未提到“人民思想水平的提升”故选D。5A【解析】“扩大故宫文创业发展”错,这是对故宫文化的创新,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对接,并不是故宫的艺术价值。故选A。6继承方面:用一系列庆祝纪念活动更好地突出故宫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保护方面:升级文物保护理念,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发展方面:将更多文物资源和数字资源变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让文物的灵魂、价值活起
34、来。7C【解析】“采用明暗两条线索行文”说法错误,本文没有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只采用了一条线索,还有“卫国的家人其实也一直在寻找华伟”于文无据。故选C。8寻找卫国的家人一直没有结果时:心里惦记,成了心病;快见到卫国的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的心理;见到卫国的家人时: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解析】分析小说中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心理变化,需要结合文章对华伟老人在送军功章的过程中的介绍,华伟老人的行为神情心理描写进行分析即可得出。本题要求注意文章中插叙部分,华伟老人寻找卫国家人未果要放在前面。比如,文章第四部分“66年过去了,老人的心愿一直没有了却,这早已成了他心头的一块病”,华伟老人
35、一直寻找卫国家人,寻找了66年没有结果,心里惦记,成了心病。文章第一部分,“真是不巧啊,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爷爷,我们还得等一等,路面现在有点滑,车子不能开。孙子华振不打算急于现在就开车走。孙子啊,我真的有点等不及了。您别急,我们到了这里不就是等于到了卫爷爷的家了吗”快见到卫国家人时兴奋和迫不及待心情。文章第五部分“华伟老人把卫国侄儿的手紧紧地握在自己的手中”“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郑重地说,我的任务完成了”见到了卫国的家人,把卫国的军功章给了卫国家人激动和如释重负的心理。9第一处“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烘托人物兴奋的心情,引
36、出华伟老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渲染了悲壮的气氛,烘托战斗的激烈。第三处“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交代场景,暗示华伟老人将完成心愿。【解析】环境描写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暗示社会环境;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奠定情感基调;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打基础等。本题要求考生结合小说内容分别分析文中有三处对雪的描写的作用。答题时可按照上述思路对照原文进行分析作答。具体作答时,先找出文中三处对雪的描写,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第一处对雪的描写在文章第一部分,“雪停了,太阳露出了久违的笑脸”,
37、根据后文“刚到淮阴就一连下了几天雪,今天终于可以出门啦。坐在轮椅上的华伟老人显得很兴奋”可知此处的对雪停后太阳露出笑脸的雪景的描写烘托了雪停了华伟老人终于可以去看卫国家人,完成卫国交给自己嘱托的兴奋心情,同时也引起华伟来人对往事的回忆。第二处对雪景的描写在文章第三部分,华伟老人回忆自己与卫国当年参加高望山战斗时情景,“高望山战斗是在漫天飞舞的大雪中进行的。战士们已经断粮两天了,粮食还是送不上来,雪是他们唯一充饥的来源”“雪还在下着。雪花打得人眼睛睁不开”,结合当时的战斗情景“一颗炮弹落在华伟身旁炸响。班长卫国掸了掸身上的泥土和雪花,睁眼看了看,只剩下他一个人能够站起来了。他看了看华伟正在向他招
38、手,已不能说话”,可知此处雪景描写渲染了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恶劣。第三处雪景描写在文章第五部分,该部分写华伟老人经过66年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卫国老人的家人,此时“路面上的冰雪融化了”,华伟老人坐的车子启动了,此时雪景的描绘交代了华伟老人见卫国家人的场景,冰雪融化暗示了华伟老人将要见到卫国家人将完成心愿,也就是完成卫国老人交给自己任务把卫国军功章交给卫国家人。10B【解析】“迁”是动词,主语是“尚野”,宾语是“国子助教”,“诸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国子助教”和“诸生”之间要断开,排除AC两项;“幸”是动词,指君王到某处,宾语是“上都”,动宾后要断开,且“丞相”是指哈刺哈孙,二者之间不能断开,排除
39、D项。故选B。11A【解析】“处士,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或未做官的士人,文中指前者”中“文中指前者”错误,文中的“处士”应是指后者,即未做官的士人。故选A。12B【解析】B项,“尚野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的疾苦”错误,结合文中“会遣使问民疾苦,野建言事闻于朝,河渠官遂罢”可知,应该是朝廷派遣使者来询问百姓疾苦,不是尚野派遣使者询问。故选B。13(1)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2)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解析】(1) 狱讼:案件和诉讼;充斥:积压;留滞:拖
40、延搁置;涉:经过;旬:十天。(各1分)(2)可:认可,同意;混居:杂设在一起;合:符合;遂:于是,就;寝:(被)停。(各1分)参考译文:尚野字文蔚,他的祖先是保定人,搬迁到满城。尚野幼年的时候非常聪颖,祖母刘氏花巨资帮助他就学。至元十八年,凭借处士的身份被征召担任国史院编修官。二十年,兼任兴文署丞,出京担任汝州判官,廉洁耿直有所作为,宪司多次推荐他。二十八年,迁任南阳县尹。刚到任时,那里的案件和诉讼积压很多,尚野进行裁审处理,不使它们被拖延搁置起来,经过了十天的办理,就没有事了。改任怀孟河渠副使,恰逢朝廷派遣使者询问百姓疾苦,尚野提议:“水利有既成之法,应该隶属有关官员,不应该再设置河渠官。”
41、事情上报到朝廷,河渠官一职就取消了。大德六年,迁任国子助教,入住值宿宫禁、担任警卫的诸生,每年跟随皇帝到上都,丞相哈刺哈孙开始任命尚野在上都分学来教导诸生,仍旧铸造印信给他,上都分学从尚野开始。不久尚野升任国子博士,教导学生先教导经学后教导文艺,常常对诸生说:“学习没有收获,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好像拿着钱买水,所得有限,能够自己凿井和泉来汲取水,那就用不尽了。”当时没有建学舍,尚野密请御史台,请他们拿出些国库藏的财物,广泛建设学校来推行教育。仁宗还是太子的时候,尚野担任太子文学一职,有很多益处,当时跟随宾客姚燧、谕德萧渼进东宫见仁宗,仁宗给他厚于常规的礼仪。至大元年,被授予国子司业一职,近臣上
42、奏把国学西序为大都路学,皇帝已经认可近臣的上奏,尚野说国学和府学杂设在一起 ,不符合礼制,此事就被停止了。至大四年,授予翰林直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朝廷下诏让尚野到吏部任职,试用荫补官,尚野对此很多都是宽容优待的。有人责怪他太过宽容。尚野说:“现在刚设置这一法规,是希望将来的人能够熟读诗书,懂得礼仪罢了,不一定非要当前就取得成效。”众人才信服。皇庆元年,尚野升任翰林侍讲学士。延祐元年,尚野改任集贤侍讲学士,兼任国子祭酒。延祐二年夏天,尚野上书称病回归满城,四方来求学的人很多。延祐六年,死在家中,终年七十六。被赠予通奉大夫、太常礼仪院使、护军的称号,并被追封上党郡公,谥号文懿。尚野性格通达明敏,
43、志趣正直远大,侍奉继母凭借孝心而出名,文辞典雅,文章以理作为标准。14B【解析】本诗写作者应诏进入试院,在地处偏僻的环境中不能外出活动,闲暇时以诗书取乐,并预想到经过他的选拔,不久便有举子攀月折桂的情景。首联,诗人骑着马在东门走走停停,是因为诗人受皇帝委托,担任了这次秋试的主考官,写出了诗人内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颔联,诗人应诏入京,身处西城,晚上百无聊赖,仰望灿烂的星空,想到在“云天”那一边的三岛美景,看到了眺望璀璨的京城夜景,乐景写乐情,流露出诗人的喜悦之情。颈联,诗人闲来无事,姑且借助诗书来取乐,尽管试院偏远僻静,却仍听得见集市的声音。B项,“忧虑情绪”属于无中生有;仰望星光闪烁的星空,眺
44、望灯火璀璨的京城夜景,诗人身负皇帝的重托,内心盈满的是使命感、信心,因此“忧虑”于文无据,于情境不符,故选B。15天门中吹来一夜凉风,给整个寰宇送来了秋天,月亮中的丹桂应该飘香了吧。诗人将优秀的人才比作“桂枝”,皇宫大门为招贤纳才而开,应该有一些杰出人才涌现出来吧。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可以涌现出许多人才的美好愿望。【解析】本题首先需翻译句子,然后对其进行赏析。根据“被诏秋闱阅俊英”“起阊阖”和“桂枝生”可以看出,诗人将优秀的人才比作桂枝,蕴含着从参加考试的考生中选拔人才为国效力的希望,以及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才为国家效力的美好期许。16.(1)佛狸祠下 一片神鸦社鼓(2)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
45、瑟 (3)浮光跃金 静影沉璧17D【解析】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等代代相传。一脉相承:由一个血统或一个派别传下来。常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一脉相承”一般强调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薪火相传”则强调“相传”。根据语意,“将一些美好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下去,填“薪火相传”更合适。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比喻坏人准备捣乱或敌人准备进攻,含贬义。根据语境表达的是孩子特别想参与团体中的某件事情,此处没有贬低的意思,填“跃跃欲试”更合适。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心灰意冷:指灰心失望,意志消沉。形容失望至极,失去了进取之心。语境说的是小孩子感
46、受不到足够的尊重、足够的认同而感到失望,对自己没有信心。相比较而言,“心灰意冷”程度太重。此处应填写“灰心丧气”。唯命是从:有命令就服从,强调不敢有半点违抗。言听计从:指什么话都听从,什么主意都采纳。形容对某人十分信任。语境中,子女对父母表示出绝对的信任。语境表达的是当孩子信心受挫时,从大人的角度看,孩子可能是对父母很依赖,什么都听父母的。这里没有畏惧之情,因此选用“言听计从”更合适。故选D项。18C【解析】 “儿童的身份价值得到重视才会发展其主体意识,去大胆、主动地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存在主语不明确和搭配不当的现象。从所在的语境表意来看,“儿童”应为主语,故排除ABD三项。“实现兴趣爱好”
47、搭配不当,可改为“追求兴趣爱好”。故排除AD两项。故选C项。19A【解析】从原文来看,括号之前与括号之后,主要谈论的都是“儿童的身份价值与认同”,故而可排除BD两项,C项,“一些特殊的仪式感”与后文“而儿童节恰好是对儿童身份肯定的良好契机”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不够顺畅,排除C项。故选A项。20. “信”指使者 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格式 却先写作书人,后列受书人(或:却在开头就写明作书人和受书人 21.2020年6月9日沈阳故宫举办“夏香远溢书画展”展出夏天题材作品30余件。林则徐爱山居夏日长首面世。(答对1点得1分,答对4点得5分)【解析】这是一则新闻报道,根据新闻五要素何时、何地、何事、何因、何
48、人,可以在第一句压缩出何时2020年6月9日、何地沈阳故宫、何事举办“夏香远溢书画展”。第二句可以压缩得出主要展出作品夏天题材作品30余件。第三句可以压缩得出重要展品林则徐爱山居夏日长首面世。注意不要超过规定字数。22.【解析】审题:考生首先审读材料,材料的第一节是对“经典”的解读,主要是帮助考生理解“何为经典”,也有帮助学生拓展写作思路的意图。“人生”“时代”“情感”“想象”“文化传统”等,都可视为与确定文章主题与写作角度有关的元素。材料的第二节列出了8篇古代诗文中的杰出经典作品,这8篇古代诗文作品均选自考试说明的文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其中初中3篇,高中5篇。考生首先要分析材料中列举的8篇作
49、品,分析其情感内容,找出相关点,然后再进行立意。考题要求“以其中两至三篇为例”“选择恰当的角度,提炼出一个鲜明的主题”来谈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考生不能只简单地复述、默写诗文内容。在谈论自己心目中的中国古代诗文经典时,必须选择一个恰当的评述角度,选择一个适宜的介绍方式,从所选定的“两至三篇”经典作品中提炼出一个统摄作文全篇的主题。因为可供选择的作品有8篇之多,所以具体组合的类型、结果肯定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学生作文的立意也会各有不同,只要没有逾越考题规定的写作范围,都应视为符合题意。参考立意:(1)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忧国、报国、救国的情怀(2)陶潜桃花源记、李白行路难:入世与隐逸的
50、矛盾(3)庄子逍遥游、苏轼赤壁赋:对人生意义的追问(4)诗经蒹葭、李商隐锦瑟:爱情与人生追求的艰难与美好(5)庄子逍遥游、李白行路难、苏轼赤壁赋 :浪漫的想象与深邃的哲思(6)诗经蒹葭、杜甫登高、辛弃疾永遇乐:情景交融的手法(7)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辛弃疾永遇乐:典故运用的佳妙(8)杜甫登高、李商隐锦瑟、苏轼赤壁赋:百变人生,造就不朽经典(9)陶潜桃花源记、苏轼赤壁赋:亲近自然,拥抱自然优秀例文一:品味经典,拥抱自然在流淌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古诗文犹如高山上的白雪,幽谷中之兰花,露散后的明月,成为历史长河所积淀下的璀璨瑰宝。与野鹤做伴,与孤菊为友的五柳先生,自由自在地看天地间云卷云
51、舒,写下桃花源记,成为“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飘逸潇洒的后人楷模;苏子在举酒属月中获得思想上的解脱,凌驾于万物之上,写下赤壁赋,与长江明月相结合在不计其数的杰出经典诗文中,有太多向我们传达了人应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真理。从诗文经典中可以看出,大自然是人类唯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共同财富。在当今社会经济科技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太多人被社会的快节奏所影响从而失去了本心,日复一日地追逐功名利禄。不妨听听赤壁赋中苏子说的吧:“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且吾与子所共适。”与其不择手段地争夺那些身外之物,不如放下尔
52、虞我诈,将眼光回归自然,像桃花源中的人一样共同享受单纯美好的自然景色,才能获得解脱。诗文经典告诉我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类生活幸福。在当今世界,人们似乎都走入了物质生活丰富便是幸福的误区。而真正的幸福,应是桃花源记中“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安逸闲适和满足,应是赤壁赋中“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的自由轻松。而这些幸福不需要我们激烈竞争便能得到,只要虔诚地与大自然相结合,便能获得这份质朴纯真的快乐。诗文经典提醒了我们,人类对自然应该怀揣着敬畏之心。桃花源记中,县令与刘子骥都妄想寻找桃花源,结果均以失败告终,他们是尘世中浮躁人物的典型,希望对大自然一味索取反而遭到惩罚。只有像苏子一样“哀吾
53、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清醒认识到自身之渺小和大自然无穷无尽力量的伟大,对自然充满敬畏,才能获得自然慷慨的馈赠。大道至简,知易行难。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既然那些优秀文人墨客已为我们做出榜样,当历史的洪流涨至我辈这一岸,与大自然和谐共处是我们不能推脱的任务。优秀例文二: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当时节如流,光阴瞬逝,鸿图霸业尽化为过眼云烟之际,当沧海桑田,白衣苍狗,朱门豪户都变作断井残垣之时,我仍然相信,那穿越千年历史风尘的诗文经典依旧熠熠生辉,虽千淘万漉而光芒不减,纵时移世易而璀璨如昨。那红笺墨香里,那狼毫寸管下,那蝇头小字间,写满的是人之情思,
54、世之大爱,至真而至美,至善而至圣。我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可不独是浩邈历史时空里一个空洞的神圣符号而已,而是缘于对真情的演绎,对大爱的书写。因其饱蘸深情,因其是情之文字,故千载以下,百代以来,感人肺腑,撼人心魄。故曰:一段情思,扣人心弦;一曲经典,传唱古今。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煮一壶清茗,在香气氤氲间,恣意游弋于诗文经典的情感之河。那蒹葭里满蘸的是求索的执著和怅惘。那粼粼江水,白露清霜,是追慕者寻寻觅觅求索未得的连珠落泪;那芦苇摇曳,秋意瑟瑟,是追求者衣带渐宽矢志不悔的悠悠低吟。那一页蒹葭停驻了人生的轻轻叹息,一如西楼残月晓风拂柳,婉约而动人;而诗文经典里也有另
55、一般的沉郁深愁,一如汤汤江河茫茫荒野,凄怆而心伤。试看,少陵野老的宏大忧愁,郁结于心,挥洒为文,便成冠绝千古的七律绝唱。落木萧萧,纷飞不绝的是潦倒经年颠沛流离的羁旅之愁;长江滚滚,流逝不尽的是年华老去壮志未酬的迟暮之叹。那一曲登高,便将浩浩愁,深深忧,不如意,不得志,尽倾吐于字里行间。那古代诗文经典,或是书写飞花丝雨般的闲愁,或是刻画霜寒彻骨般的悲情,皆是这般感人以情真,情真而意切。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温一壶烈酒,在酒香浓郁里,往那诗文经典里,重温千年未熄的激烈壮怀和偾张热血。两宋诗文,灿若繁星,永不能忽略的是词中之龙辛稼轩的经典。那是纤弱文风里异军突起的豪情之
56、作,那是婉约词坛里惊世骇俗的悲壮之曲。那经典不全然留恋于儿女情长,而是将情怀放至九州,放诸家国:叹只叹,那神州破碎,山河沦陷,烽火狼烟,不堪回首;忧只忧,那舞榭犹存,英雄无觅,谁似仲谋,匡卫家国;恨只恨,那朝堂偏安,不思进取,佛狸祠下,神鸦社鼓;悲只悲,那长缨在手,报国无门,廉颇老矣,凭谁过问那一曲永遇乐,一片丹心,日月可鉴;七尺昂藏,已许家国;满腔赤忱,光照汗青;盈盈热泪,尽洒故土在浩如烟海的著作里,书写家国大爱的诗文经典,为热血者写心,为报国者吐气,志笃而情深,情深而至善。反观当下,或有漠视经典鄙夷诗文者,“满口芬芳”粗俗不堪,或有矫糅造作虚情伪意者,巧言令色夸夸其谈。呜呼!人心之不古,世
57、风之日下,诚不可不使有识之士痛心而伤怀矣!当此之时,何妨重提中国古代诗文经典之义,以诗文经典涵养人心,以诗文经典救赎世风,以使社会好学重道向善求真蔚然成风。故曰,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缘其有情,因其情真,故而扣人心弦,传唱古今。行文结构:本文拟题为“一曲经典唱古今,一段情思扣心弦”,首先以蒹葭和登高为例,阐述“经典,书小我之私情,融悲欢与离合为一炉,至真而至美”,再以永遇乐为例,阐述“经典,书家国之大爱,系个人与家国于一线,至善而至圣”,然后反观当下漠视经典的现象,最后以“吾心目中的古代诗文经典,无论是写小我之私情,抑或书家国之大爱,其必是写情之字,情深之文”收束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