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导学案1.了解本词的写作背景及辛弃疾的生平、词风。2.梳理字词,积累基础知识。3. 熟悉必要的历史典故,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4. 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作品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5. 积累辛弃疾名句。1.积累基础知识,品味诗歌语言,熟读成诵,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2.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理解诗歌的主旨,有效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3. 把握辛弃疾词的意象,鉴赏词的意境,用文学视角解读词中景物描写与诗人情感的关系,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4. 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2、,了解豪放词的特点,领略宋词的艺术美,培养学生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1.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领悟词的内涵。2.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一、走近作者: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有稼轩长短句词集。1127年,靖康之变后,偏安一隅的南宋只保留着长江中下游的部分土地。宋金开始了长期对峙。靖康之变时,辛弃疾的祖父,因为家族庞大,没有跟着朝
3、廷南渡。1161年,金主完颜亮死,金统治区的义军突起,21岁的辛弃疾聚集两千人投身抗金队伍,几年之后,23岁的辛弃疾,带领一万军队投奔南宋朝廷。可是,南宋朝廷的主和势力强大,安于太平,不想与敌人争锋,加之辛弃疾是北方人,对他又有所猜忌,所以,辛弃疾历任建康、镇江、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做官,作为南宋臣民生活了40年,做官20年,曾37次频繁调动,20年被闲置,一生力主抗金,但一生抱负始终不能施展。因此,他的许多作品中常流露出一种御敌抗金的爱国思想和壮志未酬的愤慨之情,词作风格沉雄豪迈而又不乏细腻柔媚,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宋史说他“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二、了解辛派词:
4、南宋时受辛弃疾的影响而产生的一个诗词流派。代表人物主要有陈亮、刘过、刘克庄等。他们继承辛弃疾的豪放词风,意象宏大肆意,风格雄豪悲壮,意境慷慨激昂,以抗敌爱国感抚时事为主要创作内容,使词更进一步散文化,议论化。三、了解用典手法:用典又称用事,是古典诗文中常见的一种修辞手法,指将古代人物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融会在文句或诗句中,以曲折委婉地表达思想感情。用典是辛弃疾词的一大艺术特色。典故可以丰富诗歌内容,扩大诗歌意境,使诗歌辞约而意丰,含蓄蕴藉;但也有人认为用典容易造成语言的晦涩难懂。四、了解背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创作于1205年,辛弃疾65岁。当时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主战派势力居下风,辛弃疾
5、在江西乡下已闲居近二十年。宰相韩侂胄(tu zhu)用事,为巩固其在朝势力,急于北伐,起用主战派元老重臣,64岁的辛弃疾被重新启用。他认为一雪国耻的时机到了,侦查敌情,训练士兵,储备物资,但战机仍未成熟,主张不应草率北伐。他的意见未被采用,被贬为镇江知府,登临北固亭,凭高望远,抚今追昔,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后于1207年去逝。五、解题:永遇乐:词牌;京口北固亭:登临地点;怀古:词的内容。六、积累基础知识:(一)字音舞榭(xi) 巷陌(xing) 狼居胥(x) 佛狸祠(c)(二)释义1.一词多义(1)顾(2)望(3)犹2.词类活用(1)赢得仓皇北顾名词作状语,向北(2)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名词
6、作动词,吃饭3.特殊句式(1)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倒装句,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2)烽火扬州路倒装句,应为“扬州路烽火”七、朗读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八、内容解读:(一)白话译文: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
7、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中原仍然记得,扬州路上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二)朗读节奏: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
8、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诵读指导:这是一首豪放词,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结合时代背景,本词又充满了悲壮、悲愤。(三)赏析结构:全词分上下两片,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四)赏析内容:1.赏析上片(1)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作者以“千古江山”起笔,力沉势雄。仲谋,即指三国时代吴国国主孙权,他继承父兄基业,西拒黄祖,北抗曹操,战功赫赫,先建都京口,后迁都建康,称霸江东,为世
9、人公认的一代英雄豪杰。辛弃疾对孙权很是佩服。说明作者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为本词定下了较高的格调。但是江河不改,青山依旧,但历史却是风云变换、物是人非了。(2)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寄奴即南朝宋武帝刘裕,刘裕先祖随晋室南渡,世居京口,当年北伐南在上半阕中,作者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历史英雄孙权与刘裕,共蕴含了三层意思:一、表达了时光流逝、岁月不居给作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时间不仅抺去了历史英雄的丰功伟绩,也卷走了风流人物的风采神韵,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寻常草树”而已。二、由于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
10、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而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三、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这三层意思,层层递进,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而如今,英雄了得的刘裕的居所,也沦落为毫不起眼的“斜阳草树”与“寻常巷陌”,再也不复当年的辉煌与气势了。2.赏析下片(1)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元嘉”为宋文帝刘义隆的年号。元嘉二十七年,宋文帝命王玄谟北伐拓拔氏,
11、由于准备不足,又贪功冒进,大败而归,被北魏太武帝拓拔焘乘胜追至长江边,扬言欲渡长江。宋文帝登楼北望,深悔不已。此三句在于借古喻今,警告主战权臣韩侂冑不要草率出兵,但韩并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2)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在此,作者将笔锋从沉寂远去的历史拉向切近的自身,开始追忆住事,回顾自己一生。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表南渡,至开禧元年至京口上任,正是四十三年。这四十三年中,金国与宋朝战事不断,连年不绝。而作者虽一直极力主战,并为收复故国不畏艰难,戎马一生,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3
1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回首”句,由回忆往昔转入写眼前实景。佛狸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当作神来供奉,辛弃疾看到这个情景,不忍回首当年的“烽火扬州路”。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兵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如今“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与“四十三年,烽火扬州路”形成鲜明的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竟至于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痛心的事。不忍回首往事,实际就是不忍目睹眼
13、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日去,中原就收不回了。(4)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最后作者以廉颇自比,一是表白决心,和廉颇当年服事赵国一样,自己对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当仁不让,奋勇争先,随时奔赴疆场,抗金杀敌。二是显示能力,自己虽然年老,但仍然和当年廉颇一样,老当益壮,勇武不减当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帅;三是抒写忧虑。廉颇曾为赵国立下赫赫战功,可为奸人所害,落得离乡背井,虽愿为国效劳,却是报国无门,词人以廉颇自况,忧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辙,朝廷弃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无法施展,壮志不能实现。(五)用典1.上片:孙权、刘裕;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
14、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两者均与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孙权、刘裕。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京口建立的吴国的首都,并且能够打垮来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国家。辛弃疾怀古,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孙权。“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从孙权到辛弃疾已有千年,当年孙权的风流余韵已荡然无存。江山本应代有英雄出,但是现在却没有孙权这样的英雄了。“斜阳草树曾住”刘裕生于寻常百姓人家,出生低微,但并不妨碍他建功立业,一句“想当年”,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军队,驰骋中
15、原,何等豪迈气概。作者借此隐约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心情。2.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佛狸祠,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廉颇,诗人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六)诗人形象: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七)诗歌主题:上阕借孙权和刘裕这两个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事迹隐约讽刺南宋政权的无能,表达自己抗敌救国的热情。下阕用刘义隆、佛狸祠、廉颇的典故,继续写自己报效祖国的一
16、片忠心,并表达自己不为朝廷所用的激愤。(八)艺术特色: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紧扣题目,自然合理。前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使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取舍得当,没有拼凑之感。所选典故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而使,却是精心选择,丝毫没有被“典”所使,很是恰当贴切,丰富了思想内涵。凝炼含蓄、言简意丰。典故的运用, 使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更加典雅和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明志言情,利于抒发。增加表达内容和丰富情感,深化意境的内涵。作者对
17、统治者的批评,不好直白地表达,只能用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九、拓展延伸:积辛弃疾累名句1、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丑奴儿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贺新郎3、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青玉案4、君如无我,问君怀抱向谁开。水调歌头5、何以箫声默,默声箫以何?多情深许几,几许深情多。菩萨蛮6、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7、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8、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水龙吟9、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鹧鸪天10、千古
18、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南乡子1.思考,词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明确:上片赞扬了孙权东吴建权,抗击曹魏,刘裕抵抗胡虏,北伐立功;下片谴责刘义隆(元嘉)冒进误国,感怀民生多艰,自己壮志难酬。2. 自读全词,找一找下文章中有几处用典?各是什么?明确:上片:孙权、刘裕;下片:刘义隆、佛狸祠、廉颇。3. 作者来到北固亭,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这两个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明确:孙权:在京口建立吴国,建都建业(南京),抵抗了来自曹军的入侵,保卫了国家;刘裕:刘裕出生于京口寻常小巷陌,后建立刘宋政权,建都建康(南京),多次抵抗来自多方的入侵,守卫了国家。共同点:两者均与
19、京口一地有关,都曾勇猛抗敌,保卫家园。情感:孙权:仰慕英雄鞭策自己,表现收复失地的决心 。刘裕:赞美英雄,对南宋即将北伐的激励,对自己报效朝廷的含蓄表达。4. 思考,哪些句子写到那了刘义隆、佛狸祠的典故,用这两个典故要表达什么意思?明确:“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写刘义隆冒进误国,作者借此典故讽刺了当朝统治者,表达了作者的谴责态度。“难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百姓安于异族政权统治,忘了记自己的宋代子民的身份,作者借此典故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积极救国的不满。5.讨论:作者为什么要用廉颇的典故结尾?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同学结合诗人的生平回答。明确:词作结尾说
20、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词人用廉颇自喻,表达了自己空有政治抱负,却没有机会实现,壮志难酬的苦闷。分析:廉颇: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廉颇被免职后,跑到魏国,赵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体情况,廉颇的仇人郭开贿赂使者,使者看到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回来报告王说:“廉颇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用。表达了诗人遭闲置不用的报国无门的激愤和悲愤之情。6.思考,这首词塑造了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热爱祖国,主张抗金,反对苟且偷生,内心充满愤懑的诗人形象。7.思考:结合全诗来看,本文最大的艺术特色是什么?这样有
21、什么好处?明确:最大的艺术特色是用典。用典的好处:紧扣题目,自然合理。前四位历史人物都和京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京口想到这些人物和他们的故事,是很自然的事,最后以廉颇自喻收尾,使首尾圆合,五个典故之间不可分割,浑然一体。取舍得当,没有拼凑之感。所选典故看似信手拈来,随“意”而使,却是精心选择,丝毫没有被“典”所使,很是恰当贴切,丰富了思想内涵。凝炼含蓄、言简意丰。典故的运用, 使语言精练、委婉、含蓄,更加典雅和形象,言有尽而意无穷,避免了直白浅露,给人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明志言情,利于抒发。增加表达内容和丰富情感,深化意境的内涵。作者对统治者的批评,不好直白地表达,只能用典故曲折含蓄地表达,
22、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组是()A稼轩(xun)揾泪(wn) 舞榭(xi) 迄今(q)B岑寂(cn) 菜羹(gng) 巷陌(m) 屹然(y)C螺髻(j) 鲈鱼(l) 金戈(g) 敛财(lin)D堪脍(kui) 汜河(s) 嘉许(ji) 粗犷(kung)【答案】D【解析】D项,“犷”应读gung。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随天去秋无际际:边际B鲈鱼堪脍脍:把鱼、肉切细C赢得仓皇北顾顾:回头,回头看D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饭:饭量【答案】D【解析】“饭”是名词用作动词,吃饭。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A楚天千里清秋 更那堪
23、冷落清秋节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 多情自古伤离别C赢得仓皇北顾 赢得满眼清泪D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可惜良宵人不见【答案】B【解析】A项“清秋”都是“凄清的秋季”。B项“多情”,多愁善感;有情人。C项“赢得”都是“落得”的意思。D项“可惜”都是“痛惜”的意思。4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句是()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宋朝爱国词人。与苏轼生活在同一时期且共为豪放派的代表。B辛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C词要有词牌和题目,词牌是曲调,与词的内容关系不大,题目才与词的内容有关,可见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京口北固亭怀古”就是
24、题目。D宋人也有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的,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但其表现多用“比兴”象征手段,旨意朦胧,需读者去体味。【答案】B【解析】A项,辛弃疾为南宋词人而苏轼为北宋诗人;C项,认为所有词都必须有题目,不妥;D项,认为辛弃疾也会以婉约手法抒写爱国壮志、时代感慨是正确的,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为豪放词的代表作。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成为能在史上留名的诗人吗?“一将功成万骨枯”,一员武将的故事,要多少持刀舞剑者的鲜血才能写成。那么,有思想光芒而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呢?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A辛弃疾是集宋词艺术之大成,才成为一代名家的B辛弃疾是历经时代风雨洗礼,才成为一代名家的C集北宋南宋词成就之大成,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D积北宋南宋300年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答案】D【解析】由上文中的“要有时代的运动,”“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可知衔接句子前半句应当是写“时代运动”等条件,后半句写成就了谁的, D项正确。故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