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9611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30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5页
2020版高考一轮复习语文通用版学案:第四模块 专题一 第二编 第1讲 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讲文言文断句和古文化常识文言文断句题和古文化常识题都涉及对考生知识文化素养的考查,旨在让考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提高自主阅读古诗文的能力。这两种题型是近几年的热考题型,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和推断能力,属于文言文基础能力考查题。高考文言断句远不像古人断句那么难,一般是选取篇幅不长、内容浅易的文言文,要求考生用“/ ”把句子断开,把原文的结构、停顿、语气清晰而准确地再现出来。文言断句需要学生综合掌握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文化、历史等方面的常识,同时还要求学生对这些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近几年全国卷对文言断句的考查一直采用四选一的形式,文言断句是文言文考查的热点。一、何处把句断“6点”

2、最关键名词和代词文言文中的名词和代词常用来作主语和宾语,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国名、朝代名、器物名、动物名等;也可先找出代词,如吾、予、余(表示“我”)、尔、汝(女)、公、卿、君、若(表示“你”)、其、彼、此、之等。这些名词和代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也可能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今 入 关 财 物 无 所 取 妇 女 无 所 幸 此 其 志 不 在 小 吾 令 人 望 其 气皆 为 龙 虎 成 五 采 此 天 子 气 也(鸿门宴)技法演示:句中“关”“财物”“妇女”“此”“吾”“气”“龙虎”“五采”“此”等或是名词或是代

3、词,位于句首或句尾,作一个句子的主语或宾语,其前或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应用体验1(2018浙江高考)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世 人 见 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 卷 。在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名词和代词进行断句。语句中的名词(名词性短语)、代词有“世人”“人”“有疵病者”“其文”“之”“余”,这些词都可以作主语或宾语。具体分析语境

4、看:“世人”后有动词“见”,作主语;第二个“人”前有动词“动”,作宾语,其后需断开;“有疵病者”后有动词“恶”,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第二个“其文”前有动词“得”,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之”前有动词“重”,作宾语,其后需断开;“余”后有动词“得”,作主语,其前应断开。由此,综合起来判断即可进行断句。参考答案: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参考译文:世人看到太初官职不能震动人,又加上他的文章多指责批评,有缺点毛病的人讨厌听到,即使得到他的文章,也不很重视它。所以丢弃遗失的占多数,我只得了他的两卷。在同州又得到他写的题名记,现在集

5、在一起,为它作序。动词和形容词承担一个句子谓语成分的是动词、形容词(或活用为动词、形容词的其他词性),断句时,可以先找到语句中的动词、形容词,确定作为谓语的动词、形容词;然后根据谓语前的状语、主语和谓语后的宾语等来断定语句的停顿点。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太 子 预 求 天 下 之 利 匕 首 得 赵 人 徐 夫 人 之 匕 首 取 之 百 金使 工 以 药 淬 之(荆轲刺秦王)技法演示:该句涉及的动词、形容词有:求、利、得、取、使、淬。这些词语可能作谓语(“利”很明显不作谓语,作“匕首”的定语),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求”若作谓语,则其前名词“太子

6、”作主语,“于是”“预”作状语,其后“匕首”(天下之利匕首)作宾语,故第一个“匕首”后应断开;“得”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匕首”(徐夫人之匕首)作宾语,故第二个“匕首”后应断开;“取”作谓语,其前省略主语“太子”,其后“百金”作后置状语,故“百金”后应断开。参考答案:于是太子预求天下之利匕首/得赵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百金/使工以药淬之应用体验2(2016全国卷,改编)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 政 有 能 声 盗 悉 窜 他 境 至 夜

7、户 不 闭 尝 有 使 客 亡 橐 中 物 移 书 诘 盗 公 亮 报 吾 境 不 藏 盗 殆 从 者 之 廋 耳 索 之 果 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每咨访焉。解析:语句涉及的动词或形容词有:为、有(能声)、窜、闭、有(使客)、亡、移、诘、报、藏、廋、索等。这些词语中可能作谓语的有:有(能声)、窜、闭、亡、诘、报、藏、廋、索等。然后根据这些谓语来往前和往后判断语句的停顿点。应当注意的是:“有(能声)”的主语虽然是“曾公亮”,但“有(能声)”体现的是“为政”,故而只能在“声”后断开,后文中的“有使客”和“移书”同此。其他动词皆能找到主语和宾语,以此即可进行断句。参考

8、答案: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参考译文: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考中进士甲科,做会稽县知县。老百姓在镜湖旁种田,常常担心镜湖泛滥。曾公亮设置闸门,将湖水排入曹娥江,老百姓享受到他的好处。(曾公亮)以端明殿学士的身份主政郑州,治理政事有才能因而声名在外,盗贼全部逃窜到其他州县,以至于晚上不用关闭大门。曾经有使者丢失袋中财物,递送文书要求查办盗贼,曾公亮上报:“我所管辖的境内不窝藏盗贼,恐怕是同行的人藏起来了吧。”进行搜查,果然如此。曾公亮熟悉法令条文,久经历练,熟悉懂得了朝廷官府的规章制度,位居首位的宰相韩

9、琦经常咨询访问他。对 话 词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云”“言”“谓”“道”“问”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这种例子并不多,但关键时候还是有一定的作用的。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宦 者 令 缪 贤 曰 臣 舍 人 蔺 相 如 可 使 王 问 何 以 知 之 对 曰 臣 尝 有罪 窃 计 欲 亡 走 燕 臣 舍 人 相 如 止 臣 曰 君 何 以 知 燕 王(廉颇蔺相如列传)技法演示:对话词“曰”在文中反复出现,并且“曰”前均有说话者,利用“曰”字

10、可以断开三处,对话词“问”后可以断开,再结合前面所讲的据名词和代词断句,其他也可断开。参考答案: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应用体验3(2016浙江高考,改编)请用“/”给下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老人微笑,把茂先臂走石壁下,忽有门入,途径甚宽,至一精舍,藏书万卷。问 老 人 曰 何 书 曰 世 史 也 又 至 一 室 藏 书 愈 富 又 问 何 书 老 人 曰 万 国 志 也 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对话词进行断句。文段中表明对话的词“曰”“问”可以看作断句的标志。其他两处语句可以借助名词“室”“藏书”等名词

11、进行断句。参考答案:问老人曰/何书/曰/世史也/又至一室/藏书愈富/又问/何书/老人曰/万国志也参考译文:老人微笑,拉着茂先的手臂走到石壁下,忽然出现一扇门可供进入,路径很宽,来到一个精美的小屋,屋内藏书万卷。茂先问老人说:“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历代史书。”又来到一间室内,藏书更多。茂先又问:“这些是什么书?”老人答:“是各国的史志。”虚词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介词、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但是运用虚词就会使断句变得容易,使文段变得一目了然。断句时,应注意以下6类虚词:(1

12、)句首时间词:“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常用于句首,其前一般要断开。(2)句首发语词:“且、夫、盖、呜呼、至若、若夫、嗟夫、嗟乎、唯、斯、凡、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其前一般要断开。(3)句尾语气词:“也、矣、焉、耳、而已”等常用于陈述句末尾,“耶、与(欤)、邪、乎”等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常用于感叹句末尾,其后一般要断开。(4)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等,其前一般要断开。(5)“以、于、为、则、而”等词往往用于句中,在它们的前后一般不断开。(6)表疑问语气的“何、胡、安、曷、奚、盍、焉、

13、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其前一般就可断开。特别提示利用虚词标志断句要注意灵活性1“乎”用在句中相当于“于”时,不能断开。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2“也”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可断开也可不断开。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3连词“而”有时用于词或短语之间起连接作用,所连接的内容共同作句子的成分,前后联系很紧密,一般不在其前断开。但如果“而”是连接两个句子,则往往要在其前断开。如:“其下平旷,有泉侧出,而记游者甚众,所谓前洞也。”4“夫”有时也作指示代词(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用在句中,这种情况则不能断开。如:“故为之说

14、,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于 是 余 有 叹 焉 古 人 之 观 于 天 地 山 川 草 木 虫 鱼 鸟 兽 往 往 有 得以 其 求 思 之 深 而 无 不 在 也 夫 夷 以 近 则 游 者 众 险 以 远 则 至 者 少 而 世 之 奇 伟 瑰 怪 非 常 之 观 常 在 于 险 远 而 人 之 所 罕 至 焉 故 非 有 志 者 不 能 至 也(游褒禅山记)技法演示:本语段有句末语气词“焉”“也”各两个,一个句首语气词“夫”,五个句首关联词“于是”“以”“则”“而”“故”。本语段可根据虚词来完成断句。参考答案: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

15、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应用体验4(2014湖南高考,改编)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徐) 孟 祥 之 匿 于 深 山 而 不 为 世 用 穷 而 在 下 如 冰 雪 冱 寒 之 穷 冬也 及 其 以 善 及 人 而 有 成 物 之 心 其 不 为 果 哉 者 则 又 如 雪 之 有 生 物 弭 灾 之 功 也解析:要给这段文字断句,可以先寻找作为断句标志的虚词:于、也、而、其、者、则;再确定所列虚词所处位置:“而(某些)、其、则”属于句首虚词,“也、者”属于

16、句尾虚词,“于、而(某些)”属于句中虚词。由此,就可以准确断句。参考答案: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参考译文:徐孟祥隐居深山,不被世俗重用,贫穷困顿居于人下,就像天寒地冻的冬天;说到他用善惠及别人,并且有成就万物之心,他这样做大概不是为了结果吧!这就如大雪一样有蕴含生机、消除灾祸的功绩啊。句式文言文中的固定结构、判断句、被动句、变式句等都可以作为断句的切入点。判断句,如“者,也”“也”等;反问句,如“不亦乎”“孰与乎”“其乎”“安哉”“何为”等;被动句,如“为所”“受于”“见于”等;固定句,如“如

17、何”“况乎”“何为”等。但是,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省略的情况,阻碍学生正确断句。因此,学生必须依据语境补出省略的内容,才能准确做出判断。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师 道 也 夫 庸 知 其 年 之 先 后 生 于 吾 乎 是 故 无 贵 无 贱 无 长 无少 道 之 所 存 师 之 所 存 也 (师说)技法演示:上面文段中“庸乎”“是故”均是固定句式,“师之所存也”是判断句,再结合其他标志可完全断开。参考答案: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应用体验5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晏 平 仲 婴 者 莱 之 夷 维 人 也 事 齐 灵 公

18、庄 公 景 公 以 节 俭 力 行 重于 齐 既 相 齐 食 不 重 肉 妾 不 衣 帛解析:解答本题,可借助于文言句式进行断句。文段开头“者,也”是判断句,“事齐灵公庄公景公”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以重于齐”是用“于”表被动。由此,可以进行断句。参考答案: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婴,字平仲(字平,谥仲,习惯上称“平仲”),是莱州夷维人。(他)先后侍奉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因为生活节俭、努力工作而被齐国国君看重。担任齐国丞相后,吃饭从来不吃两份肉(只吃一份荤菜),他的妾也不穿丝质的衣裳。对称古人写文章讲究句

19、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进行断句。教材示例请用“/”给文言语句断句。吾 尝 终 日 而 思 矣 不 如 须 臾 之 所 学 也 吾 尝 跂 而 望 矣 不 如 登 高之 博 见 也 登 高 而 招 臂 非 加 长 也 而 见 者 远 顺 风 而 呼 声 非 加 疾 也 而 闻 者 彰(劝学)技法演示:文段中,“吾尝矣,不如也”和“而,非也,而者”是两组很整齐的对称句式,并且形成正反对比的对称结构。这些对称或正反对比的结构,都是我们进行断句的关键点。参考答案: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20、/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应用体验6(2018天津高考,改编)用“/”给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五亭间开,万象迭入,向背俯仰,胜无遁形。每 至 汀 风 春 溪 月 秋 花 繁 鸟 啼之 旦 莲 开 水 香 之 夕 宾 友 集 歌 吹 作 舟 棹 徐 动 觞 咏 半 酣 飘 然 恍 然 。游者相顾,咸曰:此不知方外也?人间也?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是在通读句子的基础上,找到对称结构。画波浪线句子中的“汀”和“溪”相对,“春”和“秋”相对,“汀风春”与“溪月秋”结构相似,所以“春”“秋”之后均应断开。“旦”和“夕”相对,“花繁鸟啼之旦”与“莲开水香之夕”句式结构相同,所以“花”“莲”之前和

21、“旦”“夕”之后均应断开。“宾友”“歌吹”“舟棹”“觞咏”是诗文常用词,连用较多,中间不断开。这样,断句就迎刃而解了。参考答案:每至汀风春/溪月秋/花繁鸟啼之旦/莲开水香之夕/宾友集/歌吹作/舟棹徐动/觞咏半酣/飘然恍然参考译文:五个亭子间隔分布,各种景象依次呈现,无论是面对、背向、仰观、俯视,美丽的景象都不会隐匿它们的形迹。每当春风吹到小洲,秋月照耀着溪水,繁花盛开鸟儿啼鸣的清晨,莲花开放水面散发幽香的傍晚,宾客好友聚集在一起,吹弹歌唱,船桨慢慢滑动,边饮酒边诵诗近乎醉酒,飘飘然恍若出世。游玩的人互相对视,都说:这里不知道是仙境呢,还是尘世呢?二、客观题怎么判“2步”定答案文言断句的客观题考

22、查形式,在高考断句题中属于相对容易的一种题型。该类试题一般是从选文中截取一段文字,去掉标点,一般设置68处停顿,难度不大。试题中的四个选项,通常断句位置两两相似,只有一二处不同。解答时,可遵循以下技巧。(一)解题“2步骤”(二)断句“3原则”1字句意思要讲通示例:史可法,明臣也,其不屈正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史阁部书)分析:句中的“其不屈正也”令人费解,中间应断开,即“其不屈,正也”。意思是他的英勇不屈是正义的。2内容要符合情理示例:太祖在江州,遣诸将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明通鉴)分析:按以上标点,“陈德华、高费聚”只有两个人,与下文所说“三路兵”相矛盾,且史载无此二人,应该是

23、“陈德、华高、费聚”三人。故此句标点应为:陈德、华高、费聚等分三路兵往援,皆不利。3要兼顾古汉语词汇、语法、音韵、修辞以及古文化知识示例:夫唯禽兽无礼。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礼记)分析:“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令人费解,这是把两个相邻的意义不同的单音词当作双音词或词组,致使该断的地方没有断开。应断为“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作”在这里是“兴起、出现”的意思。示例:古今英才贵位,其所生往往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金埴不下带编卷三)分析:按以上标点把“非第”与“卑贱”并列连读,显然是将其理解为名词成分,意为“不是高贵的门第”;其实,“非第”是

24、两个副词连用,“非第”即“非但”“不仅”的意思,与下句“而愈”相呼应。因此,此句标点应为:出自卑贱,非第无损于其子之贤,而愈形其母之贵。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为太守陈宠功曹,当职割断,不避豪右。(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B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C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

25、/安定太守/数通剽轻少年/读律令/略举大义/D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自主尝试选解题演示第一步:四个选项分两组对照上面4个选项,根据相同点多者为一组的分组原则,可将A、B划为一组,C、D划为一组。第二步:两级排除定答案步骤操作演示先排除一组第二组的两个选项在“涣少”与“好侠”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后会发现,“王涣”是“少好侠”的主语,“少”指“年轻的时候”,修饰谓语“好”,“侠”为宾语,“涣少好侠”是“王涣从小喜欢行侠”的意思,语意连贯,中间不能断开。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C、D两项,只剩下A

26、、B两项了。再排除一项第一组的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敦”后有停顿,B项在“敦”前和“学”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晚而改节敦”一句的说法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改节敦”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下文来看,“儒学”“尚书”“律令”都为专用名词,“读”为动词,作“律令”的谓语。从句式结构上看,“敦”“习”应该分别作“儒学”“尚书”的谓语,这样就能构成三个句式结构对称一致的句子,所以在“敦”和“习”前应该有停顿,而不应该在“敦”后停顿,即“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至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B项。应用体验1(2017全国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谢弘微,陈郡阳夏人也。父思

27、,武昌太守。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唯受书数千卷,遗财禄秩,一不关豫。混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节选自宋书谢弘微传)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B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C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

28、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D童幼时/精神端审/时然后言/所继叔父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谓思曰/此儿深中夙敏/方成佳器/有子如此/足矣/解析:选D根据选项断句差异可先分成两组,即A、D为一组,B、C为一组。B、C两个选项在“叔父”与“混”中间,都断开作了停顿。通读语句会发现,“所继叔父”说的是与“谢弘微”的关系;“混”是“所继叔父”的名,属专有名词。也就是说“所继叔父”是用来修饰“混”的,因此二者之间不该有停顿。据此,我们可以排除B、C两项,只剩下A、D两项了。A、D两个选项有两处停顿不同,即A项在“方成”后有停顿,D项在“方成”前有停顿,“佳器”

29、后有停顿。比较两个选项后可知,A项的“佳器有子如此”之说无论从语法还是句意上分析,“佳器有子”都讲不通。再者结合上文来看,“有子如此”的主语“你”(即谢思)省略了,所以在“佳器”后“有子”前应该有停顿。由此可以排除A项,答案为D项。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十岁通“六经”,十二能文。弱冠游太学,试每在前列,司业高宏称其文深醇有古风。寻授以学职,以舍选奉廷对,调复州教授。未上,丁内艰。乾道元年,陈康伯荐,赐对,言:“历年屡下诏恤民,而惠未加浃。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上曰:“非卿不闻此言。”诏从之。下列

3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B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C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D细民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室且垂磬/租不如期/积多逋负/今明堂肆赦/户自四等以下/逋自四年以前/愿悉除免解析:选D解答此题,要注意句意及句子结构,运用排除法得出答案。首先把四个选项分为两组,A、B为一组,C、D为一组。两组不同之处是“细民

31、既困于倍输重以岁恶”,“倍输”意为“加倍的赋税”,“重”的意思是“又”,故“倍输”之后应断开,排除A、B两项。分析C、D两项,“今明堂肆赦”句意完整,其后应断开,故排除C项,选D项。参考译文:施师点字圣与,上饶人。他十岁就通晓“六经”,十二岁就能写文章。二十岁到太学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司业高宏称赞他的文章深湛淳厚,有古人的风尚。不久,(施师点)被授予学校的官职,以上舍身份被选派去参加殿试,(皇上)调他任复州教授。没等到上任,遭母丧。乾道元年,陈康伯推荐他,皇上召施师点对答问题,施师点说:“以往各年屡次下诏抚恤百姓,而(皇上的)恩惠并未深入到百姓中间。百姓已经为加倍的赋税所困,又加上年成不

32、好,屋子里也将近空了。赋税不能按期交纳,累积了越来越多的拖欠。现在祭祀明堂大开恩赦,民户从四等以下,从四年以前拖欠至今的,希望全部免除。”皇上说:“不是你,我听不到这样的话。”诏令有关部门遵从(施师点的)意见。最新考试大纲对本考点的要求是: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高考考查内容涉及姓名称谓、 官职沿革、教育科举、宗法礼俗、天文地理、历法乐律、文化典籍等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考查重点是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以及知识面的广阔度,基于此,我们需要熟悉命题者在试题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设误类型,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备考心中有数。一、古文化常识题常见“7设误”1扩大官职职权范围考查某一官职或部门的职责时,添

33、加了不属于它的职责,扩大了职权范围。如误把工部和户部职责混淆。2古今地名识别不清考查古代地理常识时,常常用今天的地理知识去阐释古代的地理知识,弄错古代地名的说法或范围。如2018年全国卷,“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中的“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是错误的。3弄错官职任、免、辞考查官职知识时,往往会涉及任、免、辞官职的文言词。命题人常常将表示任官与升迁的词混为一谈,或改变任、免、辞官职的说法进行设误。如2016年全国卷, “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中的“实际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是错误的

34、。4弄错宗法礼俗等级标准考查关于宗法、祭祀、礼仪知识时,将相似宗法、礼仪内容范围和等级,天子祭祀与诸侯祭祀的等级或牺牲标准混淆一起。如2017年全国卷,“姻亲,指由于婚姻关系结成的亲戚,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中的“它与血亲有同有异,只是血亲中的一部分”是错误的。5混淆名字称谓常识将古人的字、号用法混淆,将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的说法以及官职等方面的称谓张冠李戴。如2015年全国卷, “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中的“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是错误的。6混淆考试级别名第考查科举制度时,往往将科举考试的不同级别及对应名第混淆在一起,迷惑考生。如“进

35、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为进士,科举会试时的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中的“会试”是错误的,应是“殿试”。7打乱典籍对应搭配考查典籍知识时,将几种不同典籍的信息打乱,随意搭配,让考生难以区分。如“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中的“叙事详细”是错误的,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二、古文化常识题解题“4技法”1调动积累直接判该方法主要依据平时各种知识的积累直接判定选项的正误。(1)联系生活常识和历史知识。如“陛下”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古装电视剧,臣民对皇帝敬称“陛下”等。再如“吏部”可以依据初中历史所学的中国古代的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等相关知识直接

36、判断。(2)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初高中语文教材课下注释及附录文章中的专用词语、古今异义、文学知识等很多都属于古代文化常识。如“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可联系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的课下注释来判断。2剖析词语巧推断试题中的文化常识词语可通过对构成词语的语素及其结构方式的分析,或联系相关成语,剖析语素内涵,解读词义,借此推断题目的正误。如“黜陟”指官吏降免或升迁。联系“罢黜”一词,“黜”应指降职;结合“陟罚臧否”一词,“陟”应指升职。3结合语境深推断揣摩文言文中文化常识词语的含义,需要结合具体语境,从文中搜索相关信息加以推断。如2017年全国卷 中的“母忧是指母亲的丧事,古代官员遭逢父母

37、去世时,按照规定需要离职居家守丧”,结合文章“太祖镇江陵,弘微为文学。母忧去职。居丧以孝称,服阕逾年,菜蔬不改”可以判断是正确的。4遇生判对灵活断因为高考题考查的大多是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所以一般不会把冷僻的专有名词作为错项设置,如果出现较生疏的古代文化知识,一般认为此项表述正确。以上4种技法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综合使用。典例示范(2018全国卷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解题演示选项技巧运用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此选项是生僻的专用名词,按照“遇生判对”的原则,初判为对。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

38、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选项前半部分“阙原指代称”,可采用“调动积累”法判断。联想教材所学知识“城阙辅三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知天上宫阙”(水调歌头)可知,选项前半部分表述正确。后半部分“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结合语境“天水夷夏慕德,老幼赴阙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可知,选项后半部分表述合理。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选项中“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表述错误。本选项可采用“结合语境”法判断。“武帝践阼”是武帝登基的意思,根据前后文语境“诞平,(鲁芝)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转镇东将军,进爵

39、为侯”推断,语境中体现不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的意思。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选项前半部分“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可采用“剖析词语”法来判断。“逊”的意思为“谦逊、谦让”。那么“逊位”译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就很好理解。选项后半部分“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就需要“结合语境”法来判断。根据语境“芝以年及悬车,告老逊位,章表十余上”可知,“逊位”是鲁芝因年老而谦让的行为。应用体验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到彦之字道豫,彭城武原人。及文帝入奉大统,以徐羡之等新有篡虐,惧,欲使彦之领兵前驱。彦之曰:

40、“了彼不贰,便应朝服顺流;若使有虞,此师既不足恃,更开嫌隙之端,非所以副远迩之望也。”会雍州刺史褚叔度卒,乃遣彦之权镇襄阳。元嘉三年,上于彦之恩厚,将加开府,欲先令立功。七年,遣彦之等北侵。及还,凡百荡尽。文帝收彦之下狱,免官。九年,复封邑,固辞。(节选自南史到彦之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篡虐,指徐羡之等人在文帝刚刚当皇帝时有夺取君位和残暴肆虐的思想行为。B朝服,指在重大典礼时所穿的礼服,主要用于朝会,是君臣百官的议政之服。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吏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汉朝三公等可以开府,后来开府资格有时会放宽。D封邑,指君主赐以领地或者食邑,并将封邑内的所

41、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解析:选DA项,“篡”,臣子夺取君位,“虐”,残暴狠毒,“篡虐”即做事残暴有夺权的言行。前文“入奉大统”即登上皇位。综合分析,A项正确。B项,“朝”,有朝见、朝廷、拜见、聚会等意;“服”,服装。据此可判断“朝服”的意思。需要注意的是,切不可把“朝服”狭隘地理解成上朝穿的衣服,从而缩小了它的意义。C项,拆分“开府”,“开”有开创、建立等意思;“府”有官府、府衙的意思。综合分析,“开府”有建立府衙的意思。选项正确。D项,从“复封邑,固辞”可知,“封邑”表示的是一种封赏、赏赐。拆分“封邑”,“封”指帝王把土地或爵位给予亲属或臣僚;“邑”指城镇。由此判断,“封邑”的意思是朝廷

42、赐给领地等。再联系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权特点,可知选项中的“将封邑内的所有权力转让给封君作为奖赏”中的“所有权力”错误。参考译文:到彦之字道豫,是彭城武原人。等到宋文帝即位,认为徐羡之等人有篡位谋反之意,(宋文帝)害怕,想派彦之带兵担任先锋去攻打(他们)。彦之说:“如果对对方非常信任,便应该放手让对方发展;如果使对方有忧虑,这样的军队是不值得依靠的,还开启了对方心里的疑虑,这不符合远近之人的期望。”恰逢雍州刺史褚叔度死了,皇帝就派彦之暂时镇守襄阳。元嘉三年,皇上对于彦之非常恩待,将加封他为开府,想先让他立功。七年,派彦之等人北伐,等到败归,各种物资荡然无存。文帝抓彦之入狱,撤职。九年,又恢复他的封

43、邑,彦之坚决推辞。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进士。擢御史。宗皋劝帝惇崇宽厚,察纳忠言,勿专以严明为治。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寻进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所起刑部右侍郎,改兵部,协理戎政。旋进南京右都御史,就改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亦自以年老求去,诏许之。万历中,再存问,岁给廪隶。(节选自明史郭宗皋传,有删改)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诏狱,指皇帝下令查办的案件或关押钦犯的牢狱。文中指后者。B夺俸,官吏因过失而被罚扣其俸禄。“俸”即俸禄,指官吏每年或每月所领的薪金。C兵部,古代官署名,掌管选用武官及兵籍、兵械、军令等,

44、其长官为兵部尚书。D存问,指慰问并进行请教,在古代,多用于君主对臣下的一种关心和虚心纳谏。解析:选DA项,从“帝大怒,下诏狱,杖四十释之”的整体意思和“下(到去)”字分析,文中“诏狱”是监狱的意思;拆分“诏狱”,“诏”,皇帝下命令;“狱”有案件和监狱的意思。选项正确。B项,从“杖四十释之。坐夺俸两月”的语意分析,“夺俸”是一种处罚方式;拆分“夺俸”,“夺”,剥夺,“俸”,俸禄。选项正确。C项,“右侍郎”是职官名,“兵部”是古代的衙门机构,即官署;拆分“兵部”,“兵”有兵器、军队、军事等意思,故“兵部”是有关军队的部门。选项正确。D项,拆分“存问”,“存”有慰问、省视的意思,“问”有问候、慰问的

45、意思。从前文郭宗皋以自己年老请求退休,并得到准许判断,朝廷只是通过慰问表示关心,所以选项中的“进行请教”“虚心纳谏”的表述错误。参考译文:郭宗皋,字君弼。嘉靖八年的进士。提拔为御史。宗皋劝说皇帝推崇(崇尚)宽容敦厚,考察采纳忠诚的言论,不要只是把严明作为治理的标准。皇帝大怒,把他关进牢狱,打四十大板释放了他。被判罚剥夺两月俸禄。不久进封兵部右侍郎。隆庆改元,从戍卫的地方起任刑部右侍郎,改任兵部,协助处理军政。很快进封南京右都御史,就职改任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宗皋也自认为年老请求退休,(皇帝)下诏准许他的请求。万历年间,(皇帝)两次慰问(他),每年供给粮食、奴仆。一、断句、古文化常识专项练(一)阅

46、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6分)袁昂,陈郡阳夏人。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丁内忧。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敕诸子不得立志铭。复曰:“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以此阖棺

47、,无惭乡里。”册谥曰穆正公。(选自梁书袁昂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解析:选D解答客观型文言断句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辨析给出的四

48、个选项的差异,排除干扰项。本题中,“枝叶”作“安附”的主语,由此可以排除B项和C项。“同恶不悛”意为“坚持作恶,不肯悔改”,由此可知,“同恶”和“不悛”之间不可断开,故答案为D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C“诏”是指帝王的命令或文告,常见的表达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D谥,是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解析:选B吏部掌管文官的任免、考核、升降,武官由兵部掌管,科举由礼部掌管。参考译

49、文:袁昂,陈郡阳夏人。多次升迁后任秘书丞、黄门侍郎。后来他母亲去世。丧服未脱而堂兄袁彖又去世了。袁昂幼时父亲离世,他被袁彖抚养长大,于是他为袁彖穿丧服。服丧期满,袁昂被任命为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年,义师攻至京师,州牧郡守都望风而降,袁昂独自在境内抗拒不接受(义师的)命令。高祖亲笔写信晓谕他说:“树根已倾斜,枝叶还能依附哪里?还不如迅速转变改换图谋,自己招来更多的福报,进则远离祸害保全自身,退则长守高官厚禄。如果坚持作恶,不肯悔改,大军到达,诛灭三族。”袁昂回信说:“拿别人的俸禄,却在某一日忽然忘记这件事(而向敌人投降),不仅众人的议论认为不可以,恐怕您也鄙视这个做法。”六年,高祖征召他任吏部

50、尚书,袁昂多次上表辞让,被调任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在朐山打败魏军,高祖下诏命袁昂暂代皇帝持节,前往犒劳军队。大同六年,袁昂去世,时年八十岁。当初,袁昂在临终时留下书信说,不要接受追赠官职和谥号,并告诫儿子们不得为他立墓志铭。又说:“我脱去布衣做官,不期望能够富贵,庆幸蒙受不同一般的恩泽,终于能够保全了门户。因此盖棺,无愧于乡人了。”朝廷给予他的谥号为穆正公。(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6分)李觉字仲明,本京兆长安人。王师征燕蓟,命觉部京东诸州刍粮赴幽州。孔维荐觉有学,迁礼记博士,赐绯鱼。端拱元年春,初令学官讲说,觉首预焉。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

51、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觉曰:“陛下六龙在御,臣何敢辄升高坐。”上因降辇,令有司张帟幕,设别坐,诏觉讲周易之泰卦,从臣皆列坐。觉因述天地感通、君臣相应之旨,上甚悦,特赐帛百匹。四年,迁司门员外郎。被病假满,诏不绝奉。卒。觉累上书言时务,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事,太宗嘉其详备,令送史馆。觉性强毅而聪敏,尝与秘阁校理吴淑等同考试开封府秋赋举人,语及算雉兔首足法,觉曰:“此颇繁,吾能易之。”及成,果精简。(选自宋史李觉传,有删改)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B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

52、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C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D太宗幸国子监/谒文宣王/毕升辇将出西门/顾见讲坐/左右言觉方聚徒讲书/上即召觉/令对御讲解析:选C“谒”指拜谒,“毕”是“结束”的意思,“谒文宣王毕”是指拜谒文宣王结束,句意完整,应在“毕”后断开,排除A项和D项。“讲坐”是指在座位上讲学的人,“左右”是指左右侍臣,不能作“讲坐”的宾语,而应作下句的主语,故“左右”前要断开,排除B项。选C项。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礼记成书于西汉,是中国古代一部

53、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是儒、释、道思想的资料汇编。B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制,五品以上佩鱼符袋,宋代因袭之。C国子监,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D秋赋,也称秋贡、秋荐,唐宋时州府向朝廷荐举会试人员的选拔考试。因于秋季举行,故有此称。解析:选A礼记是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参考译文:李觉字仲明,本是京兆长安人。朝廷的军队出征燕蓟时,命令李觉安排运送京东各州的粮草到幽州。孔维推荐李觉,认为他有学问,李觉升迁为礼记博士,赏赐绯袍和鱼符袋(五品以上官职)。端拱元年春天,刚让学官讲学,李觉首先参与了。宋太宗驾临国子监拜谒文宣王结束,登上辇

54、轿要从西门出去,回头看见有人在座位上讲学,左右侍臣说李觉正在聚集门徒讲授经书,皇上就召来李觉,让他对着自己讲学。李觉说:“陛下驾驭着六龙,我怎么敢随便登上讲席呢。”皇上于是下了辇车,让官吏张设帐幕,另外设置座位,下诏令李觉讲解周易中的泰卦,随从的大臣都依次而坐。李觉于是讲述天地感应相通、君臣相合的思想,皇上非常高兴,特意赏赐他百匹布帛。淳化四年,升任司门员外郎。遭受疾病,病假期满后,皇上下诏不断绝他的俸禄。后来去世。李觉多次上书谈论时务,阐述养马、漕运、屯田三件大事,宋太宗赞许他写得详细齐备,让人把奏章送交史馆。李觉的性格刚强坚毅、聪慧敏锐,曾经和秘阁校理吴淑等人一同考核开封府的秋赋举人,谈及

55、计算雉兔首足的方法,李觉说:“这个方法太烦琐,我能使计算变得简易。”等到方法出来后,果然精练简便了。(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6题。(6分)贾逵,真定藁城人。隶拱圣为卒,至殿前班副都知。初,逵少孤,厚赂继父,得其母奉以归。至是,以母老辞,不许,而赐母冠帔。徙并代路,专主管麟府军马。熟户散处边关,苦于寇略,逵差度远近,聚为二十七堡,次第相望,自是害乃息。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都城西南水暴溢,注安上门,都水监以急变闻。英宗遣逵督护,亟囊土塞门,水乃止。议者欲穴堤以泄其势,逵请观水所行,谕居民徙高避水,然后决之。军校营城外者,每常朝,即

56、未晓启门钥,或辍朝失报,启钥如平时。逵言:“禁城当谨启闭,不宜凭报者。”乃冶铁铸“常朝”字,俾持以示信。元丰初,拜建武军节度使。数月而卒,年六十九。赠侍中,谥曰武恪。(选自宋史贾逵传,有删改)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B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C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D一夕/烽火屡发左右/白当起/逵卧不应/

57、旦而谓人曰/此必妄也/脱有警/可夜出乎/徐问之果/边人烛遗物也/解析:选C本题可采用排除法作答。“烽火屡发”意为“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句意完整,而“左右”为名词,意为身边的侍从,作“白当起”的主语,故“左右”前应断开,排除A、D两项。“徐问之”中“之”作宾语,“徐问之”句意完整,“果”意为“果然”,作“边人烛遗物也”的状语,故“果”前应断开,排除B项。选C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冠帔是中国古代妇女的一种服饰,皇帝赐贾逵母亲冠帔以表示恩宠。B熟户指臣属于宋、接受宋朝统治的蕃落,反之则为“生户”。C常朝指臣子对皇帝的一般的朝见,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

58、朝见皇帝。D武恪是贾逵的谥号,代表朝廷对贾逵生前建立军功和为人谨慎的肯定。解析:选CC项,“文中指军校有特权,可随时朝见皇帝”错误,文中所说的军校并无特权。参考译文:贾逵,真定藁城人。隶属拱圣军为士卒,官至殿前班副都知。起初,贾逵年少时父亲去世,他把大量财物赠送给继父,把他的母亲接回来奉养。到这时,他因为母亲年老而辞官,没有被朝廷允许,朝廷赐给他母亲帽子和披肩。调到并代路,专门主管麟府的军马。熟户分散居住在边关,被敌寇的抢掠害苦,贾逵按照远近加以衡量选择,使他们聚成二十七堡,依次相望,从此灾害才停止。一天晚上,烽火多次发出信号,左右的人说应当起兵,贾逵躺着不答应。天亮之后对人说:“这一定是假的

59、。如果有警报,可以在晚上发兵吗?”慢慢地查问这件事,果然是边地的人在烧遗弃的东西。都城的西南部水暴涨溢出,注入安上门,都水监因情况紧急向朝廷奏报。宋英宗派贾逵去督察,迅速用口袋盛土塞住大门,水才被止住。议论的人想在大堤上挖洞来倾泻水势,贾逵请求观察水的走向,告诉居民移到高处避水,这样之后才把堤穴打开。军校在城外驻营的,每次定期朝见,在天不亮时打开门锁,有时停止上朝而未通报,却还像平时一样打开门锁。贾逵说:“禁城应当谨慎开关大门,不应该依靠通报的人。”于是炼铁铸成“常朝”的字样,让通报人拿着以作信符。元丰初年,被任为建武军节度使。几个月后去世,享年六十九岁。朝廷追赠他为侍中,谥号武恪。二、高考仿

60、真综合练(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题。(19分)李栖筠,字贞一,世为赵人。幼孤。有远度,庄重寡言,体貌轩特。喜书,多所通晓,为文章劲迅有体要。不妄交游。族子华每称有王佐才,士多慕向。关中旧仰郑、白二渠溉田,而豪戚壅上游取硙利,且百所,夺农用十七。栖筠请皆彻毁。魁然有宰相望。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仍旱,编人死徙踵路,栖筠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乃大起学校,堂上画孝友传示诸生,人人知劝。以治行进银青光禄大夫。人为刻石颂德。苏州方清因岁凶诱流殍为盗,积数万,依黟、歙间,阻山自防,东南厌苦,诏李光弼分兵讨平之。会平卢行

61、军司马许杲恃功,擅留上元,有窥江、吴意,朝廷以创残重起兵,即拜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图之。栖筠至,张设武备,遣辩士厚赍金币抵杲军赏劳,使士歆爱,夺其谋。杲惧,悉众度江,掠楚、泗而溃。以功进兼御史大夫。则又增学庐,表宿儒河南褚冲、吴何员等,超拜学官为之师,身执经问义,远迩趋慕,至徒数百人。元载当国久,益恣横。栖筠素方挺,无所屈。于是华原尉侯莫陈怤以优补长安尉,当参台,栖筠物色其劳,怤色动,不能对,乃自言为徐浩、杜济、薛邕所引,非真优也。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帝未决。会月蚀,帝问其故,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繇是

62、怤等皆坐贬。帝比比欲召相,惮载辄止。然有进用,皆密访焉,多所补助。栖筠见帝猗违不断,亦内忧愤,卒,年五十八,自为墓志。赠吏部尚书,谥曰文献。(选自新唐书李栖筠传,有删改)注侯莫陈:三字复姓。台:御史台,官署名。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B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C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D始/浩罢岭南节度使/以瑰货数十万饷载/而济方为京兆

63、邕吏部侍郎/三人者/皆载所厚/栖筠并劾之/解析:选B根据前文,明确句中的“济”是指杜济,“邕”是指薛邕,“京兆”“吏部侍郎”皆为官职名,“济方为京兆”“邕吏部侍郎”为并列句,二者中间应断开,由此排除C、D两项。再根据语境中三人与元载的关系可知,“载所厚”的对象为“三人”,而“栖筠”为“并劾之”的主语,故“栖筠”前应断开,排除A项。答案为B。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孤,文中指幼年丧父。“鳏寡孤独”中的“孤”也是这个意思。“孤”还可以作为古代帝王的自称,如“孤家”“孤王”。B关中,即“四关之内”,这四个关口分别是东函谷关、西大散关、南武关、北萧关。自郑国渠

64、修好以后,关中就成了物产丰饶的沃野之地。C出,指京官外调。文中指把李栖筠调到常州任刺史。“永和初,出为河间相”(张衡传)与“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句中的“出”都是此意。D谥,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解析:选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出”指的是“在国外”。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栖筠心系百姓,不畏豪族。豪门大族拦截郑、白二渠上游的水修建水磨,大量占有农业用水,李栖筠请求朝廷拆毁这些水磨,为老百姓谋取福利。B李栖筠重视教育,关心后学。他曾大力修建学

65、校,使学生知道自我勉励,并虚心拜有学问的人为师,吸引了远近不同地方的读书人来求学。C李栖筠文武兼通,治政有方。他为百姓修整水利,从而战胜了旱灾饥荒;在对付许杲时,既加强军备,又施以妙计,使得许部后来不战而溃散。D李栖筠方正刚直,处事公正。兼任御史大夫时,虽然元载把持国政,但李栖筠仍弹劾并使皇帝重罚了受元载重用的徐浩、杜济、薛邕、侯莫陈怤等人。解析:选DD项,由原文可知,受元载重用的是徐浩、杜济、薛邕三人,并无侯莫陈怤。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译文: (2)栖筠曰:“月蚀修刑,今罔上行私者未得,天若以儆陛下邪?”译文: 参考答案:(

66、1)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关键词“宿”“保”“克”各1分,句子大意2分)(2)李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执行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关键词“修刑”“罔”“儆”各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李栖筠,字贞一,世代都是赵人。幼年丧父。他有高远的气度,为人庄重少言,体格高大形貌与众不同。他喜欢读书,大多数书籍都能通晓,他写文章笔力刚劲,切中要害。他不胡乱结交朋友。同族人李华经常称赞他有辅佐君主的才能,士人大多仰慕他。关中地区过去依靠郑、白二渠灌溉农田,但豪族贵戚拦截上游水源,修建水磨以谋取利益,设置了将近

67、百个水磨,抢夺了农业用水的十分之七。李栖筠请求朝廷全部拆毁这些水磨。李栖筠政绩很突出,有宰相般的崇高声望。宰相元载嫉妒他,让他出京担任常州刺史。常州这一年频繁遭遇旱灾,编入户籍的平民死亡和迁徙相继不断,李栖筠为百姓疏通渠道,分引长江之水灌溉农田,于是当年获得大丰收。长期为盗的张度盘踞阳羡县西山,多年来官吏征讨都不能取得胜利。到这时李栖筠派遣士卒追捕斩杀了张度,张度的分支余党都被歼灭,乡里安定到晚上没有狗叫声。于是李栖筠又大力修建学校,学校正堂上绘孝友传给求学的儒生看,人人知道自我勉励。他凭着政绩晋升为银青光禄大夫。百姓为他立碑刻文颂扬其德。苏州方清趁闹饥荒诱骗灾民做盗贼,聚集了数万人,盘踞在黟

68、州、歙州之间,凭借高山险阻自我防护,东南地区的百姓厌烦他们,苦不堪言,朝廷下诏命令李光弼派兵讨伐平定叛贼。刚好平卢行军司马许杲依仗军功大,擅自停留在上元(而不配合朝廷的军队),有觊觎江、吴之意,朝廷因为国家在受到创伤残破之后再次起兵征伐,就授予李栖筠浙西都团练观察使的职务,命他谋取许杲。李栖筠到任,大力部署武器装备,派遣口才出众的人携带厚重的财物到许杲军营犒劳士兵,让士卒们欢喜,强行破除了许杲的图谋。许杲害怕,率领全部人马渡过长江,抢掠楚、泗后溃散。李栖筠凭借功劳大而晋升兼任御史大夫。他又增设学校,上表推荐博学老成的儒士河南人褚冲、吴人何员等,破格授任学官为自己的老师,亲自手持经书问询义理,远

69、近的读书人趋附慕名而来,学徒达几百人。元载执掌国政时间长,日益放肆专横。李栖筠向来正直,没有什么屈服的。当时华原尉侯莫陈怤凭着考核优等补任长安尉,应当参拜御史台,李栖筠询问他的功劳,侯莫陈怤脸色有变,不能回答,于是自己承认是被徐浩、杜济、薛邕所引荐的,不是真正的优等。当初,徐浩被罢免了岭南节度使,把价值数十万的珍奇货物送给元载,而杜济当时正担任京兆尹,薛邕任吏部侍郎,这三个人,都是元载所重用的,李栖筠一并弹劾他们。皇帝还没决断。适逢遇到月食,皇帝问李栖筠发生月食的原因,李栖筠回答说:“月食显示执行惩罚,现在欺瞒陛下包藏私心行事的人没有得到惩罚,上天好像是要以月食警示陛下吧?”由此侯莫陈怤等人都

70、因罪被贬官。皇帝经常想任命李栖筠为宰相,但因为害怕元载往往作罢。然而有要晋升任用的人,皇帝都暗中向李栖筠询问,李栖筠的意见也多有补助。李栖筠见皇帝遇事迟疑不决,内心忧愁愤懑,去世时,终年五十八岁,自己写好墓志铭。朝廷追赠他吏部尚书的官职,谥号文献。(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19分)郑兴裔字光锡。早孤,叔父藻以子字之,分以余赀,兴裔不受,请立义庄赡宗族。及藻没,遂解官致追报之义。乾道初,建康留司请治行宫备巡幸,兴裔奏劳人费财,乞罢其役。徙福建路兵马钤辖,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帝曰:“卿识时务,习吏事,行当用卿。”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

71、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建、剑、汀、邵盐策屡更,漕臣请易纲运为钞法,兴裔极言其不可。帝善其数论事,诏加成州团练使。时传闻金欲败盟,召兴裔为贺生辰副使以觇之,使还,言无他,卒如所料。累差浙东、浙西、江东提刑,请祠以归。寻诏知门事兼干办皇城司,又兼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杀邻舍儿,取其臂钏而弃其尸,狱成,刑部以无证左,出之。命兴裔覆治得实,帝喜,赐居第。丁母忧去官,服阕,复故职,除均州防御使。再使金,还,迁潭州观察使。复请祠,起知庐州,移知扬州。扬与庐为邻。初,兴裔在庐尝却邻道互送礼,至是按郡籍,见前所却者有出无归,遂奏严其禁。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民旧皆茅舍,易焚,

72、兴裔贷之钱,命易以瓦,自是火患乃息。又奏免其偿,民甚德之。修学宫,立义冢,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以大治。楚州议改筑城,有谓韩世忠遗基不可易者,命兴裔往视,既至,阙地丈余增筑之。帝阅奏,喜曰:“兴裔不吾欺也。”(选自宋史郑兴裔传,有删改)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B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C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D会复置武臣提刑/就命为

73、之/郡县积玩/检验法废/兴裔创为格/目分畀属/县吏不得行其奸/因著为令/解析:选C“格目”在文中是“条目”的意思,“格”和“目”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B、D两项。“积玩”的意思是“日久懈怠”“荒废”,主语应是“郡县(的政事)”,故“郡县”和“积玩”中间不可断开,故排除A项。答案为C项。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义庄”旧时多指某些较富有的族人拨出部分田地,作为宗族的田产,以供祭祀、办学、救济本族孤寡等使用。B“行宫”指古代帝王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可能由其他建筑改造而成;也指帝王出京后临时寓居的官署或住宅。C“服阕”指在父母去世后,朝廷官员开始服丧。仪礼丧服

74、中所规定的丧服分五个等级,称为五服。D“学宫”旧指各府县的孔庙,为儒学教官的衙署所在;也指学校,文中“修学宫”的“学宫”即指学校。解析:选CC项,“服阕”指守丧期满除服,不是指“开始服丧”,也不是特指“朝廷官员”。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兴裔感恩叔父抚养。他幼年丧父,由叔父郑藻抚养长大;当叔父郑藻去世后,他辞去官职,以表达对叔父的追念与报恩之意。B郑兴裔为官忠于职守。当传闻金国想毁弃盟约时,他受命出使,将事情查实清楚;任扬州知州时,他遏制了邻地互相送礼的歪风。C郑兴裔关心民间疾苦。到任扬州后,自己借钱给百姓,让他们把房顶的茅草换成瓦片,消除了火灾隐患

75、,后来又免去他们的债务。D郑兴裔为政多有智谋。复查杨氏案,最终查得实证,受到皇上恩赐;制定了部辖民兵升差的法度;在楚州改动筑城时,想出好办法。解析:选CC项,“自己借钱给百姓”“免去他们的债务”错,原文是“兴裔贷之钱”“奏免其偿”,其中“奏免其偿”是指上奏朝廷免去他们的债务,这说明钱是官府的,并不是郑兴裔自己借钱给百姓,而是郑兴裔让官府借钱给百姓,后又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债务。1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过阙入见,询以守令臧否,兴裔条析以对。译文: (2)扬有重屯,粮乏,例籴他境,兴裔搜括渗漏以补之,食遂足。译文: 参考答案:(1)(郑兴裔)经过宫阙,进入拜见皇上,皇上

76、拿地方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郑兴裔分条剖析来回答。(关键词“臧否”“条析”各1分,特殊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2)扬州有很多屯兵,粮食匮乏,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郑兴裔搜求财政漏洞来填补,粮食于是充足了。(关键词“例”“籴”各1分,特殊句式1分,句子大意2分)参考译文:郑兴裔字光锡。幼年丧父,叔父郑藻把他当作儿子抚养,把多余的财产分给他,郑兴裔不接受,请求设立义庄来赡养宗族内的贫户。等到郑藻去世,他就辞去官职表达追念和报恩之意。乾道初年,建康留司请求修建行宫以备皇帝巡游驾临,郑兴裔上奏说这样做劳民伤财,请求免除这项劳役。郑兴裔调任福建路兵马钤辖,(郑兴裔)经过宫阙,进入拜见皇上,皇上拿地方

77、官员的好坏来询问他,郑兴裔分条剖析来回答。皇上说:“你很识时务,熟悉政事,正应当重用你。”恰逢朝廷重新设武臣提刑,就任命他去担任。郡县政事日久懈怠,监察法度废弛,郑兴裔创设条目,分发给下属各县,官吏都无法为非作歹,于是将这些条目制成法令。建、剑、汀、邵等地盐务政策屡次变更,管漕运的官吏请求将成批运送大宗货物变为凭钞交易,郑兴裔极力奏陈此事不可行。皇帝赞赏他屡次上书议论政事,下诏加封他为成州团练使。当时传闻金国想要毁弃盟约,召命郑兴裔担任贺生辰副使(出使金国)来探查此事,出使回来,说并没有别的事,最终如他所料。郑兴裔屡次被派往浙东、浙西、江东担任提刑,请求担任祠禄官以便回京。不久下诏让他担任知门

78、事兼任干办皇城司,又兼任枢密副都承旨。军妇杨氏杀了邻居的儿子,取走了他的镯子,扔掉了他的尸体,定案之后,刑部因为没有证据佐证,因此放了她。让郑兴裔重新审理,最终查得实证,皇帝很高兴,赐给他宅第。为母服丧离职,丧期过后,官复原职,授任均州防御使。第二次出使金国,回来后,升任潭州观察使。再次请求担任祠禄官,被起用为庐州知州,迁任扬州知州。扬州与庐州相邻。一开始,郑兴裔在庐州曾制止相邻地方互相送礼,到这时查阅郡中文籍,看到之前拒绝的礼物只有送出的记录,没有收回的记录,于是上奏严明这项禁令。扬州有很多屯兵,粮食匮乏,按照惯例要从其他地区买进,郑兴裔搜求财政漏洞来填补,粮食于是充足了。百姓以前都住茅草屋,容易被火焚,郑兴裔把官府的钱借给他们,命令建瓦房来取代茅草屋,从此火灾隐患就平息了。他又上奏朝廷免除他们的债务,百姓非常感激他。他修建学校,设立公墓,制定部辖民兵升差法,郡中因此政治修明,局势安定。楚州上奏商议改动筑城,有人认为韩世忠的遗迹不能改动,(皇帝)命令郑兴裔去视察,到了之后,挖地一丈多增筑了城池。皇帝看了奏章,高兴地说:“郑兴裔不欺骗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