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跟踪训练(三十四)1(2014山东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光绪帝宣示诸臣实力讲求西学材料二近者设立海军、使馆、招商局、同文馆、制造局、水师堂洋操、船厂,而根本不净,百事皆非。今天下之言变者,曰铁路,曰矿务,曰学堂,曰商务,非不然也,然若是者,变事而已,非变法也。据康有为敬谢天恩并统筹全局折等(1)在改革问题上,光绪帝和康有为的认识有何相同之处?(2)根据材料中两人对改革的不同理解,说明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主张在当时不能实现的原因。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
2、的“博采西学”“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并结合康有为的思想回答。第(2)问,可结合二人主张变法的不同目的回答。答案(1)相同: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2)原因:资产阶级维新派要求进行制度变革,发展资本主义;光绪帝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以维护清王朝的专制统治。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朕难以忘怀的先皇便曾向我国所有忠实臣民以及世界各强国庄严地发表过声明,消除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是他唯一的目的和愿望。俄罗斯人!你们的劳动及牺牲不是白费的。伟大的事业已经实现了,虽然这是通过另外一种不能预见的道路来实现的,现在朕可以问心无愧地结束流血牺牲,将宝贵的和平归还朕可爱的
3、祖国。结束克里米亚战争的宣言(1856年3月19日)材料二然而到了19世纪60年代,它的弱点暴露无遗,内部很不稳定,对外则比想象中虚弱许多。其关键弱点既是政治的,又是经济的。亚历山大二世所推行的改革与其说是振衰起敝的灵丹妙药,不如说是暴露疾病的症状。(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就战争目的、结果和影响批驳材料一中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2)为克服材料二中的“关键弱点”,俄国统治者采取了哪一重大举措?它产生了哪些积极作用?并指出这一举措的局限性。解析第(1)问要反驳亚历山大二世的观点,首先要搞清楚其观点,亚历山大二世认为克里米亚战争是为了防止“对我们东方教友的迫害和保卫他们的权利”,认为俄
4、国获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给俄国带来了和平,而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争夺地区霸权和摆脱统治危机,结果也战败了,导致了俄国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国际地位的下降;第(2)问实际回答1861年改革的措施和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答案(1)目的:争夺地区霸权;摆脱统治危机。结果:战败。影响: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导致俄国国际地位下降。(2)举措:推行农奴制改革。积极作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农奴获得了一定的自由,生活有所改善。局限性:改革措施缺乏全面性;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上而下地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亚历山大二世1856年3月的一次讲话材料二农民抱怨
5、负担的义务过重,特别是在原来利用的附属地面积超过了现有份地的那些地方。他们不肯缴代役金,他们拒绝服役或希望保留原来三天劳役的办法1863年沙皇政府报告书材料三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时间企业数工人人数(人)产值(千卢布)1860年991160079541879年1874200051937据统计,18601890年,俄国的生铁产量增加了2倍,钢产量和棉纺织业的产值都增加了3倍,而煤炭产量的增加则超过了19倍,石油产量猛增了200多倍。在此期间,俄国的整个工业产量增长了6倍,铁路线增长了35倍多。(1)结合材料一,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2)材料二所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6、?(3)材料三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导致以上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4)根据上述材料分析俄国1861年改革的意义和实质。解析本题考查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的目的、内容、影响、意义及实质。第(1)问要从贵族地主的利益出发考虑。第(2)问注意关键词“农民抱怨负担的义务过重”说明不仅没有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加重了。第(3)问注意材料三中机器制造业、生铁、钢、石油等工业产量增加的信息。原因注意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4)问实质是农奴主对农民的一次大规模掠夺。要从改革的内容和实际问题去考虑。答案(1)目的:挽救统治危机,维护贵族地主利益。(2)说明:改革加重了农民负担,农民十分不满。(3)信息:俄国
7、工业迅速发展,煤、钢、石油等产量迅速增加。根本原因:农奴制改革。(4)意义: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使俄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实质:它是对农民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掠夺。4(2015山东潍坊期末)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或由于不得其道,误其方向,认为学问系士人以上之事,至于农工商以及妇女则置之度外”“或骛于词章记诵之末节,陷于空理虚谈之歧途,其论虽似高明,但能身体力行者甚少”。析日本明治维新教育改革及其历史作用材料二1872年9月,文部省在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兴其业,以遂其生者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
8、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日本的教育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中的学制序文体现了日本怎样的教育主张?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了怎样影响?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中信息可以归纳出“内容脱离实际”的答案。第(2)问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信息可以归纳出答案;第二小问从明治维新对近代化影响的角度回答即可。答案(1)弊端:教育没有普及;内容脱离实际。(2)主张:学校教育应服务于人的修身立世、发展产业;国民皆学。影响:推动了日本的近代化。5(2015山东济南调研)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日本报论中国中报道了日本基于其改革经验对中国提出的改革建议:“
9、中国必尽革其旧日之弊,举国而效西方之治,政令教化,咸与维新而后可。约而举之,其尤不可须臾缓者三,曰武备也,度支也,学校也。”时务报材料二 任何民族文化都有自尊性、自爱性、排他性。太阳底下,没有哪一个民族、国家对外来文化是不加选择、不加过滤地全盘吸收的。熊月之西学东渐与晚清社会(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日本在武备、度支、学校等方面改革的主要经验。(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改革中在政治方面对外来文化是如何加以选择、加以过滤的,并分析其共同原因。解析本题第(1)问注意结合题干中提及的三个方面回答。第(2)问结合中日两国的改革进行分析,其中中国没有在政治上实行宪政,而日本建立近代宪政,但是具有自己的特点;其“原因”的回答主要结合两国国情从经济、思想等角度分析。答案(1)经验:建立近代军队;殖产兴业;文明开化。(2)表现:中国未触及宪制改革;日本建立近代天皇体制,带有浓厚专制色彩。原因: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传统思想浓厚。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