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师说一、读准字音经传()句读()或不焉() 郯子()老聃() 苌弘()答案zhundufutndnchng二、辨识通假(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或师焉,或不焉 ()答案(1)“受”同“授”(2)“读”同“逗”,句子中间需要稍稍停顿的地方(3)“不”同“否”三、一词多义(1)师(2)传(3)道(4)惑(5)之(6)其(7)则(8)乎答案(1)名词,老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动词,从师学习/名词,有专门技艺的人/名词,军队(2)动词,传授/动词,流传/zhun,名词,传记,解释六经的著作/动词,传送,传递(3)名词,这里指儒家之道/名词,道德学问/名
2、词,道路/名词,正确的方法/动词,说,谈论/名词,学说(4)名词,疑惑/动词,使迷惑/形容词,糊涂/动词,有了疑惑(5)代词,指代道理/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6)代词,他/指示代词,那些/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语气副词,加强反问语气/代词,他的(7)连词,就/连词,表转折/副词,是,表判断/副词,那么(8)介词,相当于“于”,在/介词,相当于“于”,比/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诘。四、词类活用(1)其下圣人也亦远矣()_(2)惑而不从师 ()_(3)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_(4)吾从而师之 ()_(5)孔子师郯子 ()_(
3、6)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_(7)小学而大遗 ()_(8)位卑则足羞 ()_(9)不耻相师 ()_(10)而耻学于师 ()_(11)则耻师焉 ()_答案(1)名词作动词不及,低于(2)名词作动词有了疑惑(3)名词作动词从师学习(4)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5)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形容词作名词圣人;愚人(7)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8)形容词作动词觉得羞耻(9)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0)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1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五、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古义:_今义: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古义:_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3)吾
4、从而师之古义:_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古义:_今义:大家;许多人。(5)小学而大遗古义:_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6)师不必贤于弟子古义:_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答案(1)求学的人。(2)用来的。(3)两个词,“从”“跟从”的意思,“而”是连词。(4)一般人。(5)小的方面(文中指句读)要学习。(6)不一定。六、文言句式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文:_(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译文:_(3)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5、。 ()译文:_(4)不拘于时。 ()译文:_(5)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译文:_(6)师不必贤于弟子。 ()译文:_(7)而耻学于师。 ()译文:_(8)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译文:_(9)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译文:_答案(1)判断句老师,是靠他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2)判断句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3)判断句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大)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人。(4)被动句没有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不以从师学习为耻。(5)宾语前置句(一方面)不明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6)状语后置句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7)状语后置句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
6、辱。(8)状语后置句(如果)他得知真理也早于我。(9)省略句现在他们的见识竟然反而赶不上(这些人)。乎:相当于“于”。闻:知道,懂得。师之:就是“以之为师”。吾师道也:师,动词,以为师。庸:岂,难道。知:了解。“圣、愚”作名词,后者作形容词。其皆出于此乎:其,语气副词,表揣测,大概。身:自己。惑:糊涂。句读(du):文句意思表达完毕叫“句”,句中需停顿的地方叫“读”。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句,应是“不知句读”,“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惑之不解”与其句式相同。小:形容词作名词,指句读,小的。巫医:古代巫和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族:类。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相若
7、:相似。谀(y):阿谀,奉承。不齿:不屑一提,意为极 资料链接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自谓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苏轼赞他“文起八代之衰”,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主要作品有师说祭十二郎文送孟东野序等。他反对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陈言务去”“词必己出”的口号。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风格刚健,气势雄浑。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所以他们不愿从师学习,而且也反对别人从师学习,到了唐代,人们
8、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唯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性。议论性文体“说”“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如“师说”,就是“说说关于从师的事”。马说爱莲说捕蛇者说都属此类文体。“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也就是
9、我们所说的“托物寓意”。 文本鉴赏本文通过阐明从师学道的重要性,运用正反对比的手法批判士大夫之族的“耻学于师”,并以孔子为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论述了“古之学者必有师”的中心论点,表现反抗流俗、抗颜为师的态度和勇气。 答案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其子其身一、阅读第1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如何展开论证的?_答案(1)师说由李蟠“不拘于时,学于余”(第四段)提出一个要不要从师的问题。作者的看法和主张是:要从师,要大力提倡从师。这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2)为论证这一论点派生出两个分论点,即“古之学者必有师”和“圣人无常师”。在第一段一并提出:一个是回答“为什么要从师”的“古之学者
10、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一个是回答“怎样从师”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接着在第二段、第三段采用对比手法加以分析,给予解决的办法。2本文第一段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后,作者从哪几个层次来进行分析论证的?_答案第一层,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传道、授业、解惑。第二层,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三层,正面提出择师标准,凡先闻道者,都可以为师。第四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二、阅读第2自然段,回答下面的问题。3韩愈写师说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
11、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_答案(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2)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对象从师的态度结果观点1今之众人耻学于师愚益愚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圣益圣2于其子择师而教之小学而大遗3于其身耻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三、总览全文,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4本文在许多方面阐发的观点都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请就本文思想的进步性谈谈你的认识。_答案(示例一)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业”拓展到“传道”“解惑”
12、,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全面而崭新的概念。这在当时是一个了不起的创新,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示例二)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种思想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光辉。 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整散结合明快晓畅本文中整齐的排偶句和灵活的散句交错运用,配合自然,错落有致。例如,第二段“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与“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对偶句。接下去,“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13、其皆出于此乎”则是散句。而这一散句中,“圣益圣,愚益愚”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又都是对偶句。2写法指导整散结合的三种基本形式整散结合,指的是整句和散句的结合使用。整句指的是句式比较整齐的句子,例如排比、对偶等;散句则是句式比较自由的句子。学会使用整散结合句,从语言表达效果上看,可以起到增强气势、调节音律的作用;从表达观点的角度看,可以起到使观点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作用;而从读者的阅读心理看,可以起到增强阅读兴趣、提高阅读效率的作用。整散结合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先散后整:A论点(散句)整句阐释B设问(散句)整句(2)先整后散:A比喻(整句)议论(散句)B比喻(整句)
14、观点(散句)(3)散整散:A叙述(散句)整句分论点(散句)B分论点(散句)整句评析(散句)3迁移运用请你恰当地运用整散结合的句式,描摹一处你最喜爱的景物。要求突出你的喜爱之情。200字左右。_【写作示例】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光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她又不掺杂些尘滓,宛如一块温润的玉,只清清的一色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的绿杨,脱不了鹅黄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重叠着无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15、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呢? 素材采撷1素材积累他出身孤苦,身世凄寒,苦读诗书,终有所成。不畏强权,爱憎分明。他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典型代表,以国为任,以民为本,不违心,不费时,不浪费生命。他既立业又立言,大力倡导古文运动,领导了一场文章革命,他要求“文以载道”“陈言务去”,开一代文章先河,功绩光耀千古。他不仅是唐宋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理学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这个人就是韩愈。【应用角度】“奉献于民,求成于心”“勇于革新”“以身作则”等。2素材应用一个人为文不说空话,为官不说假话,为政务求实绩,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应该说韩愈是言行一致的人。他在政治上高举儒家旗
16、帜,是个封建传统思想道德的维护者。传统这个东西有两面性,当它面对革命新潮时,表现出一副可憎的顽固面孔;而当它面对逆流邪说时,又表现出撼山易、撼传统难的威严。韩愈也是这样,他一方面反对宰相王叔文的改革,一方面又对当时最尖锐的两个社会问题,即藩镇割据和佛道泛滥,深恶痛绝,坚决抨击。他亲自参加平定叛乱。到晚年还以衰朽之身一人一马到叛军营中去劝敌投诚,其英雄气概不亚于关云长单刀赴会。他出身小户,考进士三次落第,第四次才中,在考官时又三次碰壁,乌纱帽得来不易,按说他该惜官如命,但是他两次犯上直言,被贬后又继续尽其所能为民办事。 群文阅读导读: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教师以自
17、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贾平凹的老师孙涵泊先生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他虽然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但一言一行让贾平凹发现着自己的不足。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知识信息爆炸的今天,唯有诚心拜师,虚心求知,才能在浩瀚的学海中扬帆远行。我的老师贾平凹我的老师孙涵泊,是朋友的孩子,今年三岁半。他不漂亮,也少言语,平时不准父母杀鸡剖鱼,很有些良善,但对家里的所有来客却不瞅不睬,表情木然,显得傲慢。开始我见他,只逗着他取乐,到后来便不敢放肆,并认了他做我的老师。幼儿园的阿姨领了孩子们去郊游,他也在其中。阿姨摘了一抱
18、花分给大家,轮到他,他不接,小眼睛翻着白,鼻翼一扇一扇的。阿姨问:“你不要?”他说:“花儿疼不疼?”人们对于美好的东西,往往不加爱惜,只想占有,甚至加以残害。孙涵泊却视一切都有生命,加以怜悯、爱惜和尊重。我想,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晚上看电视,七点钟,当中央电视台开始播放国歌时,他就要站在椅子上,不管在座的是大人还是小孩,是惊讶还是嗤笑,目不旁视,双手打起节拍。孙涵泊,孙老师,他真该做我的老师。街上两人发生了争执,先是对骂,再是拳脚,一个脸上就流下血来,遂抓起了旁边肉店案上的砍刀,围观的人轰然走散。他爹牵他正好经过,他便跑过去立于两人之间,大喊:“不许打架!打架不是好孩子!”现在的人,多半是胆小怕
19、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涵泊不顾个人安危,敢于挺身而出,显得十分神勇。一点不假,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有一次,我在他家书写条幅,许多人围着看,一片叫好,他也挤了过来,头歪着,一手掏着耳朵。他爹问:“你来看什么?”他说:“看写。”再问:“写的什么?”说:“字。”又问:“什么字?”说:“黑字。”还有一次,朋友带了他去一个同事家拜年。同事家墙上新挂了印有西方诸神油画的年历,神是裸着或半裸着,来客没人时都注目偷看,一有旁人就神情严肃。同事也觉得年历不好,用红纸剪了小裤兜贴在那裸体上,大家都嗤嗤发笑起来。有人故意指着仍裸着的胸脯问他:“这是什么?”他玩变形金刚,玩得正起劲,看了一下,说:“妈妈的奶!”说
20、罢又忙他的操作。孙涵泊无视权威,不瞧脸色,不转弯抹角,说话直奔事物的根本,没有丝毫的虚伪和做作,大大方方,自自然然。的的确确,他真该做我的老师。我的老师话少,对我没有悬河般的教导,不布置作业,他从未以有我这么个学生而得意过,却始终表情木然,样子傲慢。我是诚心诚意地待我的老师的,他使我不断地发现着我的卑劣,知道了羞耻。我相信有许许多多的人接触了我的老师都要羞耻的。所以,我没有理由不称他是老师!我的老师也将不会只有我一个学生吧?!(有改动)学必求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就是因为它告诉我们每一个人应有虚怀若谷的心胸,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为什么要求师呢?因为人非生而知之
21、,而是学而知之。学习是必须有老师指导的。在老师的指导下,如果学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练,那就可以从无知变成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而使自己成为有丰富知识的人。正因为这个缘故,韩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一切学者、科学家是无不“必有师”的。圣人孔子曾经拜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拜芝加哥大学教授爱德华特勒为师,李政道拜物理学家费米为师,华罗庚拜数学家熊庆来为师,陈景润拜沈元为师。当然无师自通的天才偶尔有之,但是少之甚少。学问学问,先学后问。既然求学需要求师,该向哪些人求师呢?就算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在众人之中也有人可成为你的老师。因为各行各业掌握的知识技术各有不同,所以有
22、俗语“隔行如隔山”之说。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木匠也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灵巧的双手能造出漂亮的家具;一个能准确地挑出甜蜜爽口的西瓜老农,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掌握了辨别西瓜成熟的方法;一个平凡普通的手机售货员可以成为你的老师,因为他熟知手机功能及鉴定质量的技巧。老师在家人中:王献之向父亲王羲之学习书法,成为书法大家。老师在朋友中:唐代齐己因写“昨夜数枝开”拜朋友郑谷为“一字之师”,留下“昨夜一枝开”的绝句。求师在路人中:后汉的荀淑一次出门,在路上遇到了年仅十四岁的黄宪,“揖与语,移日不能去”,对黄宪说“子,吾之师也”。正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呀!求师一定要诚恳,要虚心。诚信拜师,虚心求知
23、,方能长进。宋代杨时,为了丰富自己的学问,和他的朋友一块儿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假睡,此时外面开始下起大雪。杨时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在雪地里等了大半天,留下“程门立雪”的佳话。宋代宋濂仰慕圣贤的学说,担心没有学问渊博的老师可以请教,曾经背着书箱,拖着鞋子,顶着凛冽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行走在深山大谷里,到百里以外有名望的前辈家中请教。他站在老师旁边,提出疑难,弯下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遇到老师大声斥责,他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辩解,最终还是能够获得知识。古人曰:“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在今天知识信息爆炸的年代
24、,我们要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不足,及时发现他人的长处,怀揣“人皆我师”的虔诚,在浩瀚的学海中获得真知吧!建议阅读篇目:我的老师(魏巍)我的老师(海伦凯勒)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梁实秋) 积文化常识六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1)古代称诗书礼乐易和春秋六种经书为“六艺”。也泛指各种经书。(2)儒家所谓的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3)诗经六义: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诵国学经典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论语阳货)明理知义爱好仁德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智慧却不爱好学习,他的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成长启示青年人要不断地积极主动学习,力避各种人生的短板,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才智和素养。只有拥有健全的能力,才能在社会上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