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弹力教学设计思路: 首先是渗透科学的学科思维方式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物理概念和规律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本节课中,形变、弹性形变、范性形变和弹力的概念,均先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总结而获得;微小形变的认识也是通过实验,借助“放大”思想,巧妙设计,揭示规律,从而让学生由感性认识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科学的学科思维方法其次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想物理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经历科学探究过程,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尝试应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验证物理规律教材提供探究弹簧力与弹簧伸长量关系的实验,相对简单,为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体验探究过程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学习任务
2、分析: 弹力作为力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让学生理解并接受它,不但使学生对力的理解再上一个层次,也为学生学习力的合成和分解及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奠定必要的基础教材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生成的内在关系,先通过生活实例,揭示形变的差异,进而通过实验明确形变的分类,通过微小形变的实验演示,揭示物体只要受力的作用就会发生形变接着通过实例,提出弹力的定义和产生弹力的条件及弹力的方向,通过对三种形式的弹力的讨论分析,来进一步理解弹力大小和方向,最后借助实验对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进行了探究,总结规律提出胡克定律本教材的教学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特点,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观察思考能力,实验探究能力
3、等学习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弹力已有所了解,特别是对生活中存在弹力的实例较熟悉,具备了一定的前认知和前概念,但认知基于感性,甚至有些认知是错误的,这对进一步学习产生了障碍因此依据课标对学生的要求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并借助学科特点,通过物理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来拓展学生思维,使学生形成认知冲突,通过讨论、分析、归纳、总结等形式建立正确的认知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形变及形变的种类:弹性形变和范性形变 2理解什么是弹力以及弹力产生的条件3知道常见的三种弹力,并能在力的图示(或力的示意图)中正确画出它们的方向4知道胡克定律并能简单应用 二、过程与方
4、法1通过情境创设,引导学生实验、观察,并提出问题,交流、分析问题,最后总结归纳2通过研究弹力与弹簧形变量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微小形变放大方法和弹力与形变大小关系的研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态度2通过课堂上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沟通意识和团队意识3通过实验和例子,使学生感知物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进一步体会物理学习的重要性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弹力概念及产生条件、常见弹力的方向、胡克定律难点:对微小形变的认识、弹力的判断及方向教学资源: 视频资源:跳水、射箭、拍球的录像学生实验资源:轻
5、弹簧、刻度尺(最小可读为毫米)、铁架台、钩码(数个)教师演示实验:玻璃瓶微小形变,气球教学过程: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体验和感受 施加和撤消作用力,对比实验现象,揭示规律,并借助玻璃瓶实验,产生认知冲突 培养学生的猜测推理能力情境1:教师提供弹弓和弹射小球,让一位学生演示弹射过程 提问:小球如何被弹射出去? 板书:第三节弹力 情境2:请大家看 实验 桌上我为大家提供的实验器材:弹簧、弹性钢尺、海绵块、橡皮泥、一段铝丝、玻璃瓶等请同学们各选一件器材,并对它施加力的作用,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结合学生回答,归纳总结板书:一、形变
6、提问:当大家撤消施加的作用力后,各物体又发生了什么现象? 归纳总结板书:1弹性形变 2范性形变 情境3:让一位学生用较大的力拉一弹簧,再撤去这个力,观察现象归纳总结,提出弹性限度定义提问:现在大家思考对玻璃瓶施加力,它是否会发生形变?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一位学生演示 实验 橡皮筋被拉伸后收缩给小球一个力的作用 学生快速做实验,并积极发言,陈述发生的现象,展示自我 弹簧、弹性钢尺、海绵撤去外力后能恢复原来的形状,而橡皮泥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弹簧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 学生进行了十时间的秒讨论 弹弓示意图 学生回答:伸长了,压缩了,扭曲了,扁了,弯了,拿玻璃瓶的同学说:没变化(在学生回答中进行点评) 学
7、生形成两种观点:没有形变和应该有形变对“有形变”不能做出明确的解释,只是感觉 教学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通过实验纠正前认知,并上升为理性认识 通过对微小形变进行放大观察,揭示其物理本质,让学生体验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生的科学态度 重现学生前认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沟通意识通过明显形变再次揭示弹力产生的本质,进而推广到因微小形变产生的弹力分析,降低学生理解难度情境4:演示玻璃瓶微小形变总结:发生形变,只是形变很小 情境 5:用手指压桌面,桌面是否有形变?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思考,并指出对微小变化放大验证的方法是物理中常用的一种方法师生归纳总结:物体在外力
8、作用下会发生形变,有的形变明显,有的形变微小,只能用实验的方法显示出来情境 6:请大家看一段录像,内容包括跳水、射箭、拍球板书:二、弹力 提问:弹力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归纳总结: 接触和发生弹性形变,进而给出弹力定义弹力通常表现为三种形式:拉力、压力和支持力,下面我们研究常见的三种弹力(板书) 情境 7:演示放在桌面上的两个气球相互挤压提问: A 气球对 B 气球产生的是什么力?该力是怎样产生的呢? 师生互动分析获得:压力,是因 A 气球发生形变对 B 气球产生的弹力提问:那 B 气球对 A 气球产生的又是什么力?是怎样产生的? 提问:你能结合刚才的理解,说一说放在桌面上的书受到的支持力和桌面
9、受到的压力产生的原因和方向吗 ? 教师归纳:压力、支持力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被支持的物体情境:绳拉钩码 师生互动归纳:拉力方向总是沿着绳并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学生仔细观察现象,纠正前认知,并建立新认知有 学生阅读教材,体会教材对微小形变放大 验证 的设计思想 学生认真观看录像 学生讨论、分析 压力 支持力,是 B 气球发生形变对 A 气球产生的弹力学生回答(略) 检验对微小形变的理解 多媒体设备 提供必要的学生实验器材 小组合作,强调团队意识 通过学生的表达可以较好检测课堂效果 检测弹力画法和条件理解,分解本节课难点 下面我们重点探究弹簧弹力与弹簧伸长量的关系情境 9: 实验 桌上放有轻弹簧、刻
10、度尺(最小可读为毫米)、铁架台、钩码(数个)提问:做实验之前,你能先猜测一下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现在大家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并快速操作实验,将实验数据输入数字表格,最后汇报结果 弹簧伸长量越大,弹力越大,可能成正比 可总结几个同学的观点,明确探究方向 数字表格事先设定好逻辑程序,只需要录入实验数据,即可获得 实验 结果和图像(利用 excel 软件) 一组汇报,其余组听并对比本组结果 其他学生可以在该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进行纠正、补充 后两道题会凸现学生的新认知问题,引导学生深层次思考钩码个数 1 2 34 弹力 F/N 伸长量 x(L-L0)/m 比值 F/x 弹簧原长:L0_m
11、 小组汇报结论:弹力与伸长量成正比教师提醒:让各组对比弹簧师生互动归纳: 胡克定律(板书) Fkx 强调: 1x理解为变化量,包括伸长量和缩短量2k叫劲度系数,与弹簧本身有关系(材料、匝数、直径等),单位:N/m课堂反馈:请一位同学说一下本节课你收获了哪些知识,哪些你印象最深? (教师做必要的补充) 小组1:略小组2:略 学生提出疑问:各组的比值怎么不一样? 学生意识到比值反映了不同弹簧的性质不同 学生理解学生回答(略) 课后练习和思考: 1画出各图中 A 物体受到的弹力 简单应用胡克定律解答相关问题2一根弹簧原长为10cm ,现用一力拉弹簧并使弹簧伸长到13cm ,已知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10
12、00N/m ,问弹簧产生的弹力有多大?(弹簧在弹性限度内) 板书: 第三节弹力 形变 1弹性形变(弹性限度) 2范性形变 弹力 产生条件 常见的三种弹力:拉力、压力、支持力 胡克定律 1公式 2理解 教学流程: 概念获取流程 胡克定律获取流程 教学反思:以教科版教材的设计为平台,以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要求为导向,我抓住学科特点,突出课堂上学生主体地位,进行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实施过程和效果看,有以下体会: 1情境的有效创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提高了学习效率2在课堂的各个环节中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充分体验知识学习过程,在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互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3板书为学生展示了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和脉络,多媒体为提高课堂教学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4学生活动增多,受时间限制,教学内容不够深入5学生的探究意识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