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1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A产生职业商人 B私商成为商人主体C集镇夜市兴旺 D形成大的商帮解析:商朝的商业十分繁荣,有“商葩翼翼,四方之极”之称。与这种繁荣景象相关的因素是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故选A项。当时实行工商食官制度,工商业由官府垄断,夜市兴旺开始于唐宋时期,形成大的商帮是在明清时期。答案:A2诗能叙史。唐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晓闻”中描绘的现象反映了唐朝()A城市商业有很大发展B市的管理已经发生根本变化C草市在当时很繁荣D商业活动完全突破时间
2、限制解析:题干材料中“夜市”“客纷纷”“彻晓闻”反映了当时商业的发展繁荣,故选A项。B、C、D三项与史实不符,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故排除。答案:A3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后期则规定:“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由此可见唐后期()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 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 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解析:依据材料“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可知,唐前期只有县以上的城市才能设市;依据唐后期的规定可知,唐政府放宽了对市的限制,故A项正确。材料“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
3、市官”等说明允许设市,只是不满三千户的不设官员管理,故B项错误。“市令”等的设置表明市的交易仍受官府监管,故C项错误。依据“要路须置”即交通要道设置市,可知D项错误。答案:A4明中叶以后,地方官府所规定的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有许多乡村市集,也是超越了定期市的阶段,如苏州昆山县的半山桥市,“民居辐辏,朝夕为市”。这反映了当时江南()A商品经济日益繁荣 B抑商政策开始松动C工商市镇日渐兴起 D生活观念发生转变解析:材料反映了明中叶以后集市日渐次频繁,间隔缩短,江南乡村市集甚至出现朝夕为市的现象,这是商品经济日益繁荣的表现,故A项正确;明朝仍然实行严格的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工商市镇日渐兴
4、起是商品经济繁荣的外在表现,故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生活观念的变化,故D项错误。答案:A5“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下列说法可以支持这一观点的是“重农抑商”政策()A实现了中国古代经济结构的优化B始终是中国古代最为明智的选择C贯穿整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D是中国古代维护农耕文明的必然选择解析:材料主要分析的是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对历朝统治者的必然性。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是与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整体落后分不开的。在封建社会,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最主要的产业,是赋税的主要来源,也是王朝兴衰的关键
5、,被历朝统治者所重视。故选D。A、B、C均未从必然性角度考虑,故排除。答案:D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孟子对于农商一列平视,从无重农抑商之主张。孟子以前之政治家,大多亦无重农抑商之主张,有此主张并实行此种政策者,始自商鞅。自此视农为“本富”,商为“末富”,所谓“崇本抑末”之思想,渐成为中国流行的经济思想。李剑农中国古代经济史稿材料二(宋)太宗淳化二年诏曰:“关市之租,其来旧矣征算之条,当从宽简。宜令诸路转运使市征所算之名品,共参酌裁减,以利细民。”又诏:“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宋代的“州郡财计,除民租之外,全赖商税”。马端临文献通考北宋商税情况简表时间年商税额指
6、数995998年400万贯10010041008年450万贯1131058年700万贯17510641068年846万贯2121077年879万贯220漆侠中国经济通史宋代经济卷(1)指出材料一中孟子和商鞅对“农商”的态度。商鞅持此主张是基于什么认识?有何具体背景?(2)根据材料二,分析说明宋代的商业状况和商业政策。解析:(1)由“一列平视”“崇本抑末”得出,然后回扣课本。(2)据税额增多可说明问题。答案:(1)孟子:农商平等;商鞅:重农抑商。背景:农业是本业,商业是末业。认识:当时商业与农业争夺劳动力,影响农业生产。(2)状况:商业不断发展,商业地位重要。政策:重视商业,如适当减免商税。基础
7、巩固1下边的漫画反映了清代商帮的一些特点。下列对漫画的解读正确的是 ()A清代商帮是清政府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B清代商帮是由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商人群体C清代商帮是颠覆专制统治的重要力量D清代商帮依附官府垄断市场,聚敛大量财富解析:漫画主要反映了清代商帮对官府的依赖性,在官府的庇护下聚敛了大量财富。在清代,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商帮不会成为财税收入的主要来源,排除A;清代商帮是各地商人以地缘关系聚合而成的商人群体,不是政府官员子弟组成的,排除B;清代商帮依附于官府,C不正确。答案:D2宋朝的户籍制度根据居城或居乡,划为“坊郭”与“乡村户”,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划分城市户口与乡村户口。这一现象出现的主
8、要原因是()A等级观念的影响 B城市经济的发展C征收赋税的需要 D社会管理的需求解析:随着城市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增加,市民阶层不断扩大,有了“坊郭户”与“乡村户”的划分,等级观念的影响、征收赋税的需要、社会管理的需求都不是主要原因,B项符合题意。答案:B3韩非子在耕战论中提出“能趋力于地者富,能趋力于敌者强”,因而必然要求“重农”。韩非子“重农”的着眼点是()A民众幸福 B社会稳定C国家富强 D个人抱负解析:从材料看,韩非子认为重农可达到富国强兵,可见其着眼点是国家或统治阶级政权的立场,故正确选项为C。答案:C能力提升4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咸阳等城市呈现“四方辐辏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
9、巧而事末也”的景象。说明了这些城市()A开始出现商业活动 B发展成为商业中心C发展成为政治中心D建筑特色十分突出解析:“四方辐辏”说明临淄、咸阳等城市成为人口聚集的地方;而民“事末”说明从事商业活动。因此,题干材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这些城市发展成为商业中心。答案:B5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A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社会矛盾日益尖锐D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解析:B、C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明朝中后期,封建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D项错误;材料说明
10、由于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农村雇工的待遇得到改善,A项符合题意。答案:A6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古代政治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A B C D解析:中国古代城市既是军事堡垒、政治中心,也是商品交换中心。城市建筑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面积依次减小,体现了森严的等级制度。本题中说法错误,封建
11、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故正确选项是A项。答案:A7清明上河图中,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还有一些店铺前出现了长条形招牌灯箱。这些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这反映出()A北宋时期开始出现广告B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C当时商业竞争异常激烈D北宋时期的手工业技术非常发达解析:材料“多家店铺门前悬挂着形制不一的栀子灯栀子灯和灯箱既装饰了店铺,又起到了广告作用”反映了城市夜市的发展,说明了城市贸易的时间限制已经被打破,故选B项。A、C、D三项在题干材料中不能体现,故排除。答案:B8孙立群在怎样走好人生路中谈道:“在一个重农抑商的社会,商人社会地位低下,经商
12、只富不贵,从政才能既富又贵。”下列言论中均体现“重农抑商”思想的是()“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A BC D解析:体现的是农工商并重的思想,故排除含的选项。答案:B9司马光奏议载,“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公家之利,舍其细而取其大,散诸近而取诸远,则商贾流通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在这里,司马光()A坚持“重农抑商”政策B指出促进商业流通的重要性C提出“农本商末”观点D说明保持社会稳定的必要性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
13、代的商业,旨在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辨析历史概念的能力。“重农抑商”与“农本商末”的含义基本一致,但材料中司马光并没有打击、限制商业的意思,排除A、C两项;D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答案:B10下图中的山西王家大院被梁思成称为“全国建筑宝库”,被专家学者誉为“中国民间故宫”“华夏民居第一宅”等。卖豆腐起家的太原王氏是明清时著名的晋商,“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一现象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是()A阻碍传统建筑技术发展B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C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D影响工商业扩大再生产解析:“以商贾兴,以官宦显”,继而大兴土木,这种现象是中国古代商人的典型,这导致本来用于商业的资本缺乏,最终影响到
14、工商业扩大再生产,也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选D。答案:D1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白圭,周人也。而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司马迁史记材料二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长途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洲布火浣,蜀地锦织成。”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材料三“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
15、,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1)依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三,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2)依据材料三,比较江南与江北“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3)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条件。解析:(1)经商理念依据“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可以得出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可以得出把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可以得出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三可知,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是区域间长途贩运发达;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内贸发达、外贸萎缩。(2)依据材料三“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可以得出不同之处是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3)依据材料可以看出是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手工业发达)或商品经济发展。答案:(1)理念: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把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特点: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清时期出现商帮(或出现徽商和晋商)。(2)不同:经营的商品有所不同;徽商奢侈,晋商节俭。(3)条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农业发展(或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