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核心考点对点练练落实知识考点一社会生活的变迁1(2014德州高三质检)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解析:选B。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都是民国建立后。2(2014西安联考)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D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解析:选C。A选项,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A;而B答案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C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D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3(2014韶关联考)自来水在近代上海引进时,出现“水有毒质,饮之有毒,相戒不用”的现象,其反映出()A中外矛盾尖锐对立B城市设施普遍完善C生活用水受到污染 D工业文明受到抵制解析:选D。本题考查问题分析。关键信息:“在近代上海引进时”,说明新工业文明刚进来,就出现污染有毒质是不符合逻辑的;“反映出”考查的事件本质中西文化冲突,综合分析说明了西方文明刚进来时受到旧势力的
3、抵制。4(2014茂名联考)“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彻底废除D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解析:选A。本题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据材料信息: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恒源纱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B、C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考点二交通、通信与传媒的进步5至2013年初,西藏和平解放62年来,西藏地区国民生产总值
4、增加了83.3倍,“神女要无恙,当应西藏殊”。下图引起文成公主“千年一叹”的现象指()A交通工具的进步 B通讯工具的进步C大众传媒的发展 D社会习俗风尚的变革解析:选A。仔细观察图中信息,由“拉萨站”、“火车”等信息可知A项正确。6上世纪30年代末,云集上海的外国人多达15万人,作为一个多国殖民下的城市,现代生活无可避免地与世界同步了。当时的上海市不可能经历的是()A街上随时可见穿西装着旗袍的人流B出门可坐双层公交汽车C在石库门一带可见中西合璧的建筑群D青少年在街头网吧上网冲浪解析:选D。网络出现的时间大大晚于“30年代末”,故不可能在当时的上海出现。7网络歌词:“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
5、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C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D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解析:选B。诺基亚、小灵通等均为现代通讯工具,故选B。8“姜你军”“蒜你狠”“豆你玩”等是近年来出现的一批网络流行语,它们均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下列有关网络说法正确的是()A80年代开始我国的互联网发展飞速B网络使大众的语言发生了很大变化C网络赋予人们发言的自由D网络不利于传统文化传播解析:选B。结合日常用语在网络中的“变化”思考,可知答案为B。高频考点突破练练规范意识1下列不同历史时期结婚
6、礼仪的场景,从社会史观的视角向世人展示了()A社会生活变迁的见证B政治巨变的见证C率先跨入小康生活的见证D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见证解析:选A。材料隐含着不同历史时期结婚礼仪的对比,属于社会生活习俗的变迁范畴,故选A。2(2014烟台高三期中)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运输方法运费(吨/公里)肩挑34.0驴车18.0公路汽车30.0轻便铁路2.4独轮车19.2铁路2.0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解析:选A。由表格反映,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
7、显的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枚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项的依据。3(2014岳阳期中)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材料表明其创刊的主要目的是()A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让中国人放弃对西方文化渗透的抵制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理解能力。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它的出版意图是要清除他们那
8、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和所学史实外国书刊创办目的是为了对中国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故选B。4(2014广州联考)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这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解析:选D。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它反映了我国现代时期社会历史变迁。故D项正确。5(2013安徽卷节选)材料中国妇女
9、解放的要求,不但是精神上的,而且是身体上的。我以为按照中国妇女地位,在决定“男女平等”这个问题之前,更要紧的问题,是决定女子也是个“人”。我们中国的诗礼人家,有客来访时,若男主人不在家,女主人必定隔着门帘回答说:“我家里没有人。”这就是中国的妇女不自算是个“人”的铁证。所以中国妇女,第一必须取得法律家所谓“自然人”的资格,然后才能够说到别的问题,才能够说到和别的人同等权利。陈独秀我的妇女解放观(1921年3月8日)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末民初有关妇女解放的主要史实。解析:根据材料列举即可。答案:废止缠足:改革传统婚姻制度;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6(2014菏泽期中)服装是一种语言,一
10、种文化,它是以非文本的方式记录着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历史变迁。探究一服装下古代政治“乾天在上,衣象,衣上阖而圆,有阳奇象。坤在地下,裳象,裳下两股,有阳偶象。上衣下裳,不可颠倒,使人知尊卑上下,不可乱,则民志定,天下治也。”(1)依据材料概括古代穿着服装的主要史实。结合所学,指出这样穿着服装的作用。探究二服装与民国社会生活1912年登出民国新服制草案:“国务院现已将民国服制议定,大别为三:(一)西式礼服,(二)公服,(三)常服。礼服纯仿美制;公服专以西式制用。”1912年10月3日,“男女礼服服制”公布,第十二条,关于在礼服及常礼服之用料,如本国有相当之毛织品时,得适用之。孙中山的临时政府制
11、订了一系列服制。这些服制除了少数几个还留有一点封建等级主义的遗毒之外,大多数服制都以事业分工作为制定的标准。(2)阅读材料,根据民国时期服装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产生这些特点的原因。探究三服装与新中国的发展(3)服装是社会变迁的一种特殊载体。阅读下表,结合所学,任选其中一个阶段,概括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从建国50年服装的发展变化中你得出了哪些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服装发展简表时间服装的主要颜色和用料主要服装特点变化温馨的50年代蓝、灰、黑土布列宁装、布拉吉以加工布料为主的衣着消费革命的60年代绿、卡其布军装初醒的70年代颜色搭配有对比,棉布、条绒军装、喇叭裤开始流行开放后的80
12、年代多种颜色搭配、多种布料旗袍、西装、两用衫、裙子由“单一型”向“多样型”转变的衣着消费五彩缤纷的90年代颜色可以任意搭配,各种高档服装面料服装种类繁多人性化、成衣化、高档化的衣着消费答案:(1)史实:穿着服装不可颠倒,要遵守制度;有强烈的等级观念。作用:规定社会成员之间的君臣庶民、尊卑长幼的关系。巩固统治。(任意一点)(2)特点:采用西式;要用国产衣料;要打破封建等级制度。原因:辛亥革命后,民主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服饰改革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对中国的影响;爱国主义精神的驱使。(任意三点)(3)基本情况:50年代经济恢复和发展,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60年代经济建设有成功有失误。70年代经济总体出现衰退,但也有所发展。80年代,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90年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稳定快速发展。(任意一点)认识:政治从更始到极权、到宽松、再到开明。经济从恢复到停滞、到调整、再到快速发展。中西文化从隔绝到交流、再到融合。中国科技从落后到片面发展、到全面进步、再到与国际竞争。中国人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小康的过程(任意三点,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