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省射洪中学高2017级高一上期半期考试历史试题命题人:李秋蓉 陶兴宇 审题人:康芹 校对:李秋蓉 陶兴宇第I卷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1.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这段材料本质上反映了西周时期( )。A. 玉器制造工艺的高超B. 服饰礼仪制度的规范C. 分封制度等级的森严D. 宗法制度嫡庶的差异2.“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这主要强调分封制( )。A. 扩大了西周的势力范围 B. 巩固了西周的统治C. 推动了中原
2、文明的传播 D. 阻碍了中华民族的融合3.2014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的“家风是什么”节目反应强烈。传统的“忠孝传家”“耕读传家”是家风的重要内容。下列关于“忠孝”“耕读”的对应关系中,不恰当的是( )。A. “忠”世袭制 B. “孝”宗法制C. “耕”农本观D. “读”科举制4.白寿彝对宗法分封制曾作如此评价:“从政治上讲,一国无二君;从宗法上讲,一庙无二祭主”。这表明宗法分封制度的重要特点是( )。A. 浓厚的神权色彩B. 王权与族权统一C. 贵族内部等级森严D.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5.孟子一书记载黄河洪水多次泛滥殃及多个诸侯国。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分析,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A. 委托
3、东周政府专力治黄B. 各诸侯国通力合作,统一治黄C. 统一中原,由中央政府治理D. 诸侯国各自为政,加强治理6.河南省的洛阳是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这里不断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请你判断其反映的历史时期应是( )。A. 商周时期 B. 春秋战国时期 C. 秦汉时期D. 三国时期7.肇端于春秋战国时期、秦代趋于成熟、两汉则日臻完备、成为汉帝国地方政治活动的核心与基干、也构建了两千多年中国地方政治制度的框架,这个政治制度指的是( )。A. 分封制 B.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C. 郡县制 D. 行省制8.据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载:“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
4、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据此,司马迁认为秦朝统一的意义是( )。A. 使人民脱离了诸侯国的统治 B. 为我国长期统一奠定了基础C. 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D. 使人民从事生产有了安定的环境9. 有史学家认为“秦政府的组织精神,是政治、军事、监察三权分立,互不统摄。”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 三权分立、互不统摄可避免皇权受到威胁B. 掌握政治、军事权力的是分别是太尉与御史大夫C. 三公制度是继承西周的中央官制D. 监察机关主要目的在监察太尉10. 有学者认为:“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
5、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A. 周天子是天下人的大宗 B. 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C. 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D. 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11. 科举制度的创建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A. 选拔官吏的权力彻底收归朝廷 B. 科举选官以考试定取舍C. 科举制扩大了统治集团的社会基础D. 科举制保证了官僚队伍的知识化12.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
6、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A. 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B. 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C. 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D.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13. 全球通史记载着一种制度,从理论上说,官职之门向一切有才之人敞开,但实际上却有利于那些有足够财力进行多年的学习和准备的阶层,这并不意味着,统治中国的是世袭贵族阶层,相反,它是一个由学者组成的统治集团。据此判断这里指的是( )。A. 世官制 B. 察举制 C. 科举制 D. 九品中正制14. 唐中宗不经中书省和门下省而径自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书“敕”字也不敢用朱
7、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这表明( )。A. 中书省和门下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唐朝中枢机构的行政决策具有民主性质C. 唐中宗时期皇权有所弱化 D. 国家制度对皇权具有一定的约束力15.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汉初贾谊的这一对策( )。A. 主张铲除地方王国势力 B. 试图恢复分封制C. 后来发展为“推恩令” D. 不利于中央集权16.行省制度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下列关于元朝行省制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元朝有十个行中书省,并还有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即“腹里”和理藩院B.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枢密院C.行省
8、官员不得调动军队,但能更改赋税D.中央以监察机构或省官互迁等形式加以控制17.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条约内容是( )。开设工厂协定关税片面最惠国待遇领事裁判权A. B. C. D. 18. 右表为1853年中国和洪都拉斯英国棉纺织品的消费量,据此分析英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是( )A.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B.在中国投资设厂C.进一步控制清政府D.从中国获取廉价原料19.下图是1900年西方国家出版的一幅“八位强人正在合理痛打一位弱者”的宣
9、传画。据你所学历史知识推测他们痛打的结果是( )。A.“弱者”最终灭亡B.“弱者”成为“木偶”C.“弱者”迅速恢复,并发展壮大D.“弱者”被肢解瓜分完毕20.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1.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后的几年中,西方大规模的、似乎不可抗拒的入侵使中国的生存似乎都受到威胁,结果,愈来愈多的中国
10、领导人被迫得出这样的结论:重大的变革是生存所必不可少的,而且这种变革不能仅局限于军事和经济方面。”文中省略掉的“”应是(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22. 明清内阁对皇帝“不合理”的诏旨,可以拒绝草拟,封还执奏。皇帝不满内阁票拟发回重拟时,如内阁认为自己的意见正确,可以拒绝重拟,以原票封进。以上材料主要表明( )。A. 明朝内阁的权力高于皇权B. 内阁事实上成为决策机构C. 明朝皇权较前代有所弱化D. 内阁对皇权存在一定制约23. 下图描述的是我国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的变化,其中较为符合实际的是()。 A B C D24. 下列史料记载最为
11、典型地体现了清朝设立军机处根本目的的是( )。A. “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值缮写”B. “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C. “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D. “军机大臣不能稍有赞画于期间”25. 中国古代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突出了相权与皇权的争夺,以相权的削弱展现了古代中国专制皇权不断加强的趋势。黄宗羲曾经有这样的言论:“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明太祖)罢丞相始也。”其含义是指宰相制度下( )。A. 容易形成极端专制 B. 不易产生明君贤臣C. 对皇权有一定制约作用 D. 政治腐败现象更加严重26. 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
12、( )。A.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D. 保持了中华帝国的长期繁荣27.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A. 皇权的独尊 B. 中央集权的强化 C. 等级制度的森严 D. 文化专制的扩展28. 美国人石约翰在中国革命的历史透视一书中写道:“无论如何,起义虽只是象征性、鲁莽的行动,但却是政府和人民联合行动的例证,由此能使西方从中吸取教训。”下列能够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反割台斗争 C. 义和团运动 D. 新文化运动29. 这
13、是一单抄本中的几句话:“弟子同心苦用功,遍地草木化成兵。愚蒙之体仙人艺,定灭洋人一扫平。”这几句话( )。A. 反映了魏源抵学习西方,御外侮的决心B. 反映了曾纪泽捍卫祖国领土的斗志C. 反映了维新志士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信心和勇气D. 印证了义和团运动过程中的反帝性和落后性30.右图是当时的一幅西洋漫画,描述了各国列强任意宰割中国领土的现象。中国最终并没有被列强“吃”掉,其根本原因是( )。A.中国人民的奋起反抗 B.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C.清朝统治阶级的抗争 D.资产阶级革命派兴起31.抗战初期,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了大规模抵抗,这最能说明( )。A. 国民政府认识到唯有抵抗才有出路 B. 国
14、民政府转变了对日本的传统看法C. 民族矛盾激化是国民政府政策改变的动因D. 国共合作改变了国民政府的对日态度32.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指出:和平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我们寻求和平,但我们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换取和平。我们不想进行战争,但我们可以被迫自卫。”这实际上是( )。A. 寻求与日本妥协的途径 B. 不准备与日本军事对抗 C. 宣示了中方的自卫性质 D. 确立了抗战的军事策略33.近年来,日本的右翼势力逐渐抬头,公开否认曾制造南京大屠杀。假如中日两国对簿公堂,身为中方的律师,下列资料中,你会选择哪些作为第一手资料提供给国际法庭?( )南京大屠杀时外国记者拍下的照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回忆
15、录万人坑遗址陆川导演的电影南京!南京!A. B. C. D. 34.右图是一幅关于抗日战争的漫画。对此漫画所表达的主题,理解最准确的是( )。A.日本侵略者多行不义必自毙B.全民族抗战是抗战胜利的保证C.中国抗战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D.日本侵略势力付出了沉重代价35.美国时代杂志载:“每位关心要闻的读者都知道,在1937年,日本的战争机器(在上海)被卡住了13个星期之久,它的时间表第一次被中国的战争机器粉碎了。”其中粉碎了日本侵华时间表的是( )。A. 卢沟桥抗战 B. 淞沪会战 C. 太原会战D. 台儿庄战役36. 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说:“西安事变可能已经以一种地方性的失败告终了,却仍然是一
16、次全国性的胜利。一个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她所说的历史现象指的是( )。A. 国民政府实现了全国统一B. 国共两党实现了合并C. 国共两党停止对峙走向合作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完全建立37. 国际公认的战争罪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反和平罪,即计划、准备、发动、实施侵略战争;二是常规战争罪,即违反战争法规、惯例、杀害、虐待被占领地的平民和战俘;三是反人道罪,即在战争中杀害、灭绝、奴役平民与其他对平民的非人道行为。日本在1931-1945年期间犯下的“反人道罪”是( )。A. 建立伪满洲国B. 制造卢沟桥事变C. 推行奴化教育D. 实施细菌战和毒气战38. 1945年8月
17、15日日本天皇裕仁向国民发布终战诏书:“所以宣战于美英二国者,实亦出于帝国之自存与东亚之安宁故,侵彼领土等所为非朕之志也。”这句话不能表明( )。A. 裕仁及其亲信试图集体篡改历史B. 裕仁试图回避自己的战争责任C. 日本帝国之存亡“濒临危殆”D. 裕仁否认进行殖民侵略和殖民统治的历史39. 某外国学者在研究唐代人口时,引李白诗句“邯郸四十万,同日陷长平”,证唐代邯郸人口殷盛。有学者则指出李白用的是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秦人胜,坑杀赵兵四十万的典故。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 李白以激情与浪漫著称,其诗不足为信B. 李白是唐代著名诗人,意见具有权威性C. 外国学者以诗证史,研究方法令人耳
18、目一新D. 历史研究可以以诗证史,但必须详加考辨40. 有学者认为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是传说中的夏朝都邑。以下考古发现中,最有力的证据是( )。A. 石制农具 B. 青铜礼器 C. 宫殿遗址 D. 家畜遗骨第II卷二、材料题41、中国古代为整顿吏治,历代统治者继往开来,精心制定的监察制度,在不同时期曾经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夏商周三代的国家事务中已有监察的因素或监察的活动。春秋战国时的御史已兼有监察的使命。但这个时期尚未产生专职的监察机构。秦创建御史大夫为中央监察机构,在地方设置监郡御史。汉承秦制,在中央设御史府的同时,地方设立十三部刺史,监察
19、地方长吏。魏晋南北朝,中央御史台直接受命于皇帝,机构初步统一,监察权扩大,自王太子以下无所不纠。隋设御史台、司隶台、竭者台,分别负责内外监察。唐在御史台下设台院、殿院、察院,分工明确,互相配合,地方则分十道(后增至十五道)监察区,形成比较严密的监察网。宋代,中央沿袭唐制,御史台仍设三院。地方设监司和通判,直属皇帝。元朝,地方设行御史台,统辖二十二道监察区,还制定了一整套监察法规。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地方设十三道巡按御史和各省提刑按察司。清朝,地方监察沿用明制。 材料二:宋代明确规定,未经两任县令者不得任御史之职。按规定,御史有“闻风弹人”之权,每月必须向上奏事一次,称“月课”;上任后百日必须
20、弹人,否则就要罢黜为外官或受罚俸处分,名为“辱台钱”。 材料三:凡有官守不勤于职者,勿问汉人回回,皆以论诛之,且没其家。 元史世祖纪 凡御史犯罪加三等,有赃从重论。 明史职官志 (清皇太极下诏)“凡有政事背谬,及贝勒大臣有骄肆慢上,贪酷不法,无礼妄行者,许都察院直言无隐。” “倘知情蒙蔽,以误国论。” 大清会典事例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特点。(9分)(2)材料二中,宋代对担任监察官员的资格有何要求?(不得照抄原文)根据你的理解,“月课”、“辱台钱”可能会产生什么不良后果?(4分)(3)根据材料三,分析元明清时期在吏治方面的特点。(6分)(4)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
21、识,简析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在政治方面的重要影响。(9分)42、“新历史教科书编撰会”是1997年由日本一些右翼学者成立的团体。其编撰的2006年版的初中历史教科书被文部省审定为“合格”。新历史教科书中歪曲历史、美化侵略之处俯拾皆是,这样一本严重歪曲历史的教科书拿到日本中学的课堂上去,显然对涉世不深的初中学生将产生误导。负责审定通过、拥有教科书出台最终决定权的日本政府居然对这样一本教科书放行,不禁让人怀疑日本政府对历史的基本认识。以下为该教科书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描述:“清不想失掉最后的朝贡国朝鲜,开始将日本作为敌人。日本进行了日清和日俄两场战争,就是由于东亚的这种国际关系。”随着国民党统一中国的
22、逼近,中国人的反日运动激化,不断发生妨碍列车运行和迫害日本学童的事件。此外,对日本来说,北面有苏联的威胁,南面有国民党的力量不断逼近,满洲事变发生。”“满洲国是中国大陆上第一个近代法制国家。在五族协和、建设王道乐土的口号下,满洲国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中国人等大量涌入。”“1937年7月7日夜,在北京郊外的卢沟桥,发生了有人向日本军队开枪的事件。第二天,中国方面继续开枪,进入了战斗状态。事件本身不过是一个小摩擦,虽然人们希望就地解决,但是与日本方面的冲突事件不断发生,解决变得困难起来。”“东京审判认定日本军队在1937年中日战争中占领南京时,杀害了大量中国民众。关于这一事件的实际情况,资料上有许多疑问点,有各种各样的见解,现在还在持续争论。”“中国在走向国内统一的过程中,要求排斥通过不平等条约拥有在华权益的外国势力的动向趋于高涨。这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表现,但因受到通过暴力实现革命的苏联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而日趋过激。对于不断扩大势力的日本,中国抵制日货、袭击日本人的排日运动变得十分活跃。”阅读材料,从以上材料中任意找出三处错谬,并简要说明理由。(1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