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南省安阳市林州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1.有人指出该犁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在我国古代耕犁中是很进步的。该犁最初出现于A. 西周B. 战国C. 西汉D. 隋唐【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可知,这种犁是唐代的曲辕犁,选项D正确;西周时期尚未出现铁犁,排除A;战国、西汉时期的犁是二牛牵引,排除B、C。【点睛】解题关键是对材料关键信息“结构完善,轻便灵巧,能够调节深浅和一牛牵引”的解读。2.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组成单位,在小土地分散式经营中,通过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逐步形成了
2、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形成主要在于A. 精耕细作农业的出现B. 铁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C. 集体耕作方式的破产D. 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形成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即铁犁牛耕的推广,选项B正确;精耕细作属于小农经济的特征,因此其不构成原因,排除A;小农经济以一家一户生产方式取代了集体耕作方式,因此选项C是小农经济出现后的结果,而非原因,排除;小农经济属于封建经济,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有助于小农经济发展,但是其不构成小农经济产生的原因,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小农经济属于生产关系要素,其产生根源是生产力进步,及铁犁牛耕的推动。3
3、.从考古材料看,北至蒙古,南至湖南,江西,西至陕西,甘肃,东至海滨,都有商代后期的青铜器出土,这可用来说明商代后期A. 官营手工业的发达B. 等级制度走向瓦解C. 地区间交流的频繁D. 青铜铸造达到顶峰【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私营手工业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故材料中各地出土的青铜器均是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反映了当时官营手工业的发达,故选A;奴隶社会的等级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才走向瓦解,排除B;青铜器在当时是权力的象征,它不是经济交流的流通品,排除C;数量上的多不能反映铸造工艺上的高超,排除D。4.下表为不同史籍有关明代中后期同一现象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明代中后期出
4、处江南沿海丝织业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明神宗实录江西景德镇民营制瓷手工业“聚拥至万余人”明神宗实录浙东山区出现菁民“每年数百为群,赤手至各邑,依寮主为活,而受其值。”熊人霖南荣集A. 民营手工业占主导B. 抑商政策出现松动C. 资本主义因素显现D. 城镇商业呈现繁荣【答案】C【解析】【详解】表格“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等信息反映了明代中后期出现了雇佣关系,这属于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选项C正确;材料并未对民营手工业和官营手工业进行对比,选项A排除;材料信息中未见抑商政策内容,排除B;材料中信息并未涉及工商业市镇发展情况,选项D排除。5.这一时期,“工商食官”的规定渐被打破,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商人阶
5、级得以形成,其地位也得到提高。这一局面出现于A. 商代B. 西周C. 春秋战国D 秦汉时期【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私商出现的历史时期是春秋战国,选项C正确;商周时期正值“工商食官”制度繁荣时期,选项A、B排除;秦汉时期,尤其是汉代,私商已经很发达,不符合题干“出现于”限定,排除D。【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古代商业发展脉络。6.古代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存在着一种独特的地区合作关系,即朝贡贸易制度,它以中国为中心,涵盖周边国家与地区。这一制度的实施A. 使中国外贸渐趋萎缩B. 意在获取经济效益C. 不利于海外各国联系D. 有助宣扬中国国威【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朝贡贸易重
6、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选项D正确,选项B排除;朝贡贸易属于国家层面,类似于近代外交内容,其与外贸萎缩无关,选项A排除;朝贡贸易加强了中国和周边各国的关系,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朝贡贸易重在政治效应,忽视经济利益,主张厚往薄来。7.从夏商开始,我国古代逐步形成了庞大而又完备的手工业系统,代表了古代手工业生产校艺的最高水平。“这一手工业”A. 产品主要用来交税和消费B. 劳动者有较多人身自由C. 到明中期后居于主要地位D. 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夏商时期手工业的形态是官营手工业,其由政府直接控制和经营,故选D;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其主
7、要用途不是为了市场消费,排除A;官营手工业的劳动者没有太多的人身自由,其由政府管控,排除B;到明中期后居于主要地位的是私营手工业,排除C。8.顺治年间和康熙初年,清廷一再下令禁止中国商人进行海外贸易,其意在A. 打击沿海抗清斗争B. 遏制西方势力进入C. 限制商人势力发展D. 维护广大农民利益【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顺治、康熙正值清初,东南沿海地区存在抗清势力,因此政府禁止中国商人海外贸易,选项A正确;当时西方势力尚未危及清政府统治,因此清政府并不将西方势力作为首要防备对象,选项B排除;限制商人势力应当是国内外贸易通行限制,材料仅仅限制海外贸易,说明其目的不在于限制上商人势力发
8、展,选项C排除;选项D与题无关,排除。9.针对新航路开辟,有学者指出,“这是一场超级、特殊的海上的,只有目标,没有线路的马拉松赛”。开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线路的是A. 迪亚士B. 哥伦布C. 达伽马D. 麦哲伦【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开辟绕过非洲南端到达印度线路的是达伽马,故选C;迪亚士最远到达好望角,未到达印度,排除A;哥伦布和麦哲伦是向西航行,而材料设问的航线是向东航行的路线,排除BD。10.下表为西欧1500年到1600年价格上涨情况统计表,这一现象国家(城市)西班牙法国英国荷兰莱顿意大利价格上涨3.4倍2.2倍2.6倍3倍2倍A. 推动了新航路的开辟B. 导致了世界贸
9、易中心的转移C. 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D. 促进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500年至1600年期间,欧洲国家(城市)物价上涨,结合所学可知,这是因为新航路开辟后,大量贵金属涌入,导致物价上涨,使得工商业者实力壮大,有利于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选项D正确;选项A因果关系颠倒,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价格革命,导致世界贸易中心转移的是商业革命,选项B排除;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11.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商人依靠这些船只航行在世界各地的海洋上,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材料评价的国家是A. 西班牙B. 荷兰C. 英国D. 法国
10、【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7世纪,该国的船只在欧洲世界里是最便宜和实用的”、“充当着各地贸易的中介人和承担商品的转运业务”可知,17世纪荷兰海运贸易发达,被称为“海上马车夫”,选项B正确;西班牙在17世纪已经衰落,排除A;英法两个国家在当时主要是抢占殖民地,其主要内容并不是发展海上转运贸易业务,排除C、D。12.到1670年荷兰拥有的商船吨位是英国的3倍,其数量相当于欧洲其他各国的总和。这一状况A. 说明荷兰造船技术最为先进B. 表明荷兰具有发达的航海业C. 促使荷兰成为最富庶的国家D. 推动荷兰占有广阔的殖民地【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是英国的3倍”“相当于欧洲其他各国的
11、总和”可知,荷兰的航海业非常发达,故选B;荷兰商船吨位的多不代表造船技术就是最先进的,也有可能是它的船只非常多,排除A;C项最富庶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荷兰众多的商船可以推动其海外贸易的发展,但却不必然推动它疯狂抢占海外殖民地,毕竟这只是商船,排除D。13.1688年政变后,英国依靠强大的政权、优越的海上力量和发达的国内工商业,更加疯狂的进行殖民扩张,英国的行动A. 旨颠覆西班牙霸主地位B. 引发了三次英荷战争C. 为工业革命开展做了奠基D. 使其成为了世界工厂【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通过殖民扩张,积累了大量资本,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奠定了基础,选项C正确;1588年英国通过海
12、上战争已经颠覆了西班牙的霸主地位,选项A排除;航海条例引发三次英荷战争,选项B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使得英国成为世界工厂,选项D排除。14.19世纪50年代,英国已有棉纺织厂1932家,毛纺织厂1497家,绒、麻、丝织工厂1070家,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这表明当时英国A. 轻工业生产最发达B. 工厂制度已确立C. 工业革命率先完成D. 城市化进程加快【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工厂已成为全国占重要地位的生产组织形式”可知,当时英国建立了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故B项正确;材料说明的是工厂制度的确立,属于生产组织形式变化,没有说明轻工业生产最发达,排除A;材料没有比较英
13、国和其他国家工业革命完成的信息,排除C;材料没有分析工业革命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排除D。故选B。15.这一时期,电力、电气、化学、石油等新兴工业部门出现,使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推动这一局面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内燃机器的创制和使用B.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C. 垄断组织的出现和推广D. 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答案】B【解析】【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电力和内燃机的发现发明促进了新型工业部门的产生,选项B正确;内燃机创制和使用使得石化工业兴起,但是与电力等无关,排除A;垄断组织出现是生产关系的调整,并不属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垄断组织本身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内容,不是原因,排除C
14、;科学研究成果的应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原因,而非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排除D。16.1870年,洛克菲勒成立了美国第一个托拉斯组织。1899年,美国工业产值的2/3是托拉斯创造的。1904年,美国共有445家大型托拉斯,控制全国工业产品3/4左右。这说明美国A. 工业生产日趋集中B. 行业竞争渐趋尖锐C. 新兴工业不断壮大D. 贸易保护日益破产【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工业产值的2/3是托拉斯创造的”“控制全国工业产品3/4左右”可知,工业生产日益集中到垄断组织手里,故选A;材料表现的是垄断组织的规模,未表现行业竞争,排除B;垄断组织中也有旧产业的代表,故材料无法得出新兴工业的壮大,排除
15、C;垄断组织为了保护自己的垄断地位,有时也会强烈要求实行贸易保护政策,故D项结论无法从材料得出,排除。17.此表为1872年1880年中国棉纱进口量统计表:(单位:千担)时间1872年1874年1876年1878年1880年进口量5069113108152这一状况A. 表明中国市场以被列强控制B. 瓦解着中国社会的自然经济C. 说明民众生活质量得到提高D. 遏制了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表格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棉纱进口呈现上升趋势,可知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断深入,进而会加速自然经济瓦解,选项B正确;材料只反映出棉纱进口情况,无法得出市场被列强控制的结论,选项A
16、排除;棉纱进口量上升与民众生活质量提高无必然联系,选项C排除;西方资本主经济入侵促成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选项D排除。【点睛】考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动,解题关键掌握经济结构变动带来的影响,即列强经济入侵瓦解自然经济,同时促进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8.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清政府不允许私人资本企业创办。甲午战争后,民间开办企业获得了合法的地位。清政府这一改变的出发点是A. 解决政府财政危机B. 树立政府良好形象C. 对抗列强经济渗透D. 迎合民族资产阶级【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放宽民间设厂规定,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选项A正确;选项B、C均不是其出
17、发点,排除;清政府代表封建势力,不可能出现迎合民族资产阶级的情况,选项D排除。【点睛】解题关键应该立足于清政府的视角,即政策的颁布首先是服务于统治需要,结合所学甲午战争战争赔款数量巨大,清政府为了缓解财政危机放宽了民间设厂规定。19.从1912年到1914年,新的私人资本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在中国涌现,出现了一个开设工厂的热潮。这一热潮的出现,主要得益于A. 列强经济侵略放松B. 提倡国货运动开展C. 政府奖励发展实业D. 大量实业团体涌现【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时间1912年至1914年,正处于民国初年,政府奖励发展实业,选项C正确;列前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是在一战期间,与材料时间不
18、符,排除选项A;1915年因反对“二十一条”国人掀起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选项B;实业团体涌现是实业发展的结果而非原因,选项D排除。20.下列属于李鸿章为“分洋商之利”而在长江流域创办的洋务企业,标志着近代新式水运业的起步是A. 安庆内军械所B. 轮船招商局C. 发昌机器厂D. 继昌隆缫丝厂【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轮船招商局是清政府自强运动中开办的第一家民用企业,为中国第一家近代轮船航运公司,标志着近代新式水运业的起步。故答案为B项。A项,安庆内军械所是洋务派的军事企业,与“水运”无关,排除;CD项,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是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与“洋务企业
19、”不符,而且也与“水运”无关,排除。21.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近代化从轻工业开始,而后向重工业发展受到国内封建保守势力的顽强抵抗缺乏必要的资本原始积累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欧美的近代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故错误;中国的近代化一开始就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阻碍,包括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等,故正确;根据所学可知,中国的近代化先天不足,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因此正确;中国的近代化起步是由封建地主阶级领导开始的,错误。综合以上,答案为A,排除其它三项。22.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规定:“奖励和保护工商业,鼓励人民兴办实业,鼓励华侨在国内投资
20、,设实业部,各省成立实业公司,废除清朝苛捐杂税。”这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根本目的是A. 推翻清政府统治B. 实行资产阶级土地所有制C.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D. 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能力,由材料可知,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经济措施的根本目的是开辟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D项符合题意;A、C项和材料中的措施都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方式,排除;题中内容未涉及到土地所有制,B排除;故选D。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革命的措施和目的23.李鸿章说“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自强,尤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其体现上述思想的活动是A.
21、 创办发昌机器厂B. 创办江南制造总局C. 创办北洋海军D. 创办开平煤矿【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洋务运动后期,为了解决各军事企业资金、燃料、运输的困难,洋务派又提出“求富”的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以辅助军事工业。A是民族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B是洋务派的军事工业;C是洋务派创建的海军;D是洋务派的民用工业。考点:洋务运动点评: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主要有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李鸿章);汉阳铁厂和湖北织布局(张之洞)。已具有资本主义性质。24.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春天。其之所以“短暂”的内在因素包括( )工业结构不合理 封建君主专制的压制 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列强卷土重来A.
22、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近代中国的民族工业的发展的不合理,轻工业比重过大,重工业空白,自然经济占绝对优势 ,这些都是民族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因此在一战后由于帝国主义国家卷土重来,才出现短暂的现象 ,故D正确。25.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象是一个奇怪的结局。”出现这一结局的根源是A.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B.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于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C.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政策D. 鸦片输入骤增削弱了国人购买外
23、国商品的能力【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察自然经济的根本特征。A选项正确,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自然经济特征是自给自足,因此中国人基本不需要购买外国商品,所以才造成如此奇怪结局;B选项错误,英国商品可以通过五口及东南沿海地区进入内地,并且通商口岸及东南沿海地区的中国人对于外国商品的消费同样很少;C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及史实可知清政府闭关状态已被打破,并未限制外国商品销售;D选项错误,中国人购买力低并非根本原因,不是买不起,而是没有需要。【点睛】本题抓住设问为产生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即可得出正确选项应为经济基础方面的原因,即可得出答案。26.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
24、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A. 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 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 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D. 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答案】D【解析】【详解】三大改造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开始,1956年完成,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选项D正确;国民经济恢复时间是1952年,与三大改造时间不符,排除A;计划经济体制确立是通过编制经济计划,同时根据计划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此选项B排除;“一五”计划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选项C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实质。27.如图为新中国
25、某一时期的宣传画,与该宣传画相关的是A. 一五计划B. 三大改造C. 大跃进运动D. 人民公社化【答案】C【解析】【详解】宣传画中的花生都可拿来当船使用,这显然是以浮夸风为标志的大跃进时期的作品,故选C;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时期,中国的经济建设还是基本尊重国情与客观规律的,不符合画中浮夸的设定,排除A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是一大二公,即规模大和公有化水平高,这不符合画中浮夸的设定,排除D。28.1960年冬,党中央确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在计划管理上注意了综合平衡。该方针作出的背景是A. 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确定B.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 国内经济出现严重因难D. 人
26、民公社化运动开始【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从1959年开始,由于大跃进及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致使国民生计发生严重困难,由此党中央决定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希望能扭转这一局面,故选C;中共八大在1956年召开,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背景,排除A;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于1956年,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背景,排除B;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于1958年,它并不是八字方针制定的直接背景,排除D。2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中央的积极支持和大力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推开。这主要在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 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B. 易于推动城市改革进行C. 使农民享有
27、生产自主权D. 能够消除分配中的弊端【答案】A【解析】【详解】考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根据所学可知选项A为正确答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贡献在农村经济发展,而非推动城市改革,选项B排除;选项C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而非政策制定的目的,排除;选项D表述绝对,排除。30.针对某次会议有报道指出,中国共产党正式承认“市场经济”这是第一次。经过14年的改革,市场经济终于在实践与理论两方面取代计划经济而占据主导地位,该报道评价的是A.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C. 中共十四大D. 中共十五大【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中共第一次承认市场经济是在十四大,提出我
28、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选项C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未提出市场经济目标,选项A排除;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不是材料中所说的第一次,选项B排除;中国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也不是第一次,选项D排除。3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实施的对外开放大致可以划分为“试点探索”“扩大深化”“体制性开放”三个阶段。试点探索是指A. 经济特区的创办B. 沿海港口城市开放C. 沿海开放区设立D. 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答案】A【解析】【详解】“试点探索”指的是开放初期,根据所学可知,我国的试点探索首先是创办经济特区,及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作为经
29、济特区实行开放,选项A正确;选项B、C、D属于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阶段,排除。【点睛】解题关键是掌握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32.我国的开放首先是从经济领域开始的,是以经济开放为基础和重点,包括积极发展同其他各国在科学技术、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这说明我国的开放A. 格局初步形成B. 采用渐进方式C. 奉行平等互利D. 具有全方位性【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我国对外开放从经济领域开始,逐步扩展到科教文化方面,说明我国的开放具有全方位性,选项D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外开放格局,选项A排除;渐进方式指的是开放区域不断扩大,与题干内容不符,排除B;选项C与题无关,排除。33.据记载,
30、到1866年,上海“夷场”“洋楼耸峙,高入云霄,八面窗根,玻璃五色,铁栏错瓦,玉扇铜环”。这表明当时上海A. 中外融合民居的出现B. 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C. 西方建筑样式的传入D. 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大【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1866年”“洋楼耸時”可知,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样式传入到了中国,故选C;材料中的建筑体现的是西方建筑样式的特点,未表现中国传统的建筑样式,故无法得出中外融合的结论,排除A;这些洋楼的居住者是西洋人或者达官显贵,不能表现民众生活水平的提高,排除B;建筑代表的是一种文化,没有体现西方殖民势力的强大,排除D。34.清末民初,在广大乡村,以传统畜力车及木船为主,虽有自
31、行车和公共汽车,但发展缓慢。这说明当时我国A. 农村封闭状态严重B. 城乡交通差距较大C. 新旧交通工具并存D. 近代交通开始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清末明初,中国的交通工具既有传统的畜力车及木船,又有自行车和公共汽车,这体现了新旧并存的特点,故选C;当时的乡村也有了自行车与公共汽车,这说明农村封闭面貌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排除A;材料未提及城市的交通状况,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材料并未说明自行车和公共汽车的发展是政府改革的结果,无法得出D项结论,排除。35.19世纪6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和部分商人开始创办近代中文报刊;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纸已为中国人所
32、办。这一变化说明A. 外报在中国生存的艰难B. 中文报刊内容日趋丰富C. 政府舆论控制能力削弱D. 民族报刊业的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由材料“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境内绝大部分报纸已为中国人所办”可知,民族报刊业发展的速度非常快,故选D。材料通过两个时间段的对比,重点突出民族工业的发展,并未提及外报的生存状况,排除A;材料没有说明中文报刊的内容如何,排除B;近代报刊业的兴盛是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即使政府舆论控制能力强也无法阻挡这一趋势,排除D。36.美国商业部的一份报告中记载:“1927年中国有106家电影院,分布于18个大城市,这106家中,上海占了26家。”这记载可用来说明
33、当时A. 中国电影开始兴起B. 中国电影市场不均C. 美国重视文化输出D. 国人生活水平提高【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106家电影院,分布于18个大城市”可知,当时中国电影的发展存在市场不均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大城市,故选B;中国电影在20世纪初就已兴起,排除A;材料并未提及电影院播放的电影来自于美国,无法得出C项结论,排除;电影院都分布在大城市,这说明国人普遍的生活水平还不高,排除D。37.19世纪末,国内出现第一次民间办报高潮。王韬于1874年创刊于香港的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个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以康有为为首的改良派一共创办了中外纪闻、时务报等30多种报刊。在上海、重庆等地也出
34、版了不少兼载新闻评论和译文的时事性政治刊物。这一现象A. 有助于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B. 直接受益于维新变法运动的开展C. 反映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D. 说明清政府社会控制力遭到削弱【答案】A【解析】【详解】由材料可知,19世纪末创办的报纸主要是政治性刊物,与维新变法这一历史事件关系密切,是宣传变法传播西方民主思想的主要载体,故选A。结合所学可知,这些报纸刊物的创办显然在维新变法运动开展之前,排除B;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19世纪末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已经进一步壮大,故才会利用报纸提出相应的政治诉求,排除C;近代报纸的创办是受到了西方的影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能说明清政府社会
35、控制力遭到削弱,排除D。38.近代上海有竹枝词题咏商人妇与夫暂作别离的轻松心情:“生小家临黄浦滨,行年老小嫁商人。妾身惯设风波险,郎欲趁船大火轮。”这反映出A. 上海地区成为近代商贸的中心B. 轮船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C. 崇尚富贵的婚姻观念日益盛行D. 人们认识到新式交通工具的便捷【答案】D【解析】【详解】我国传统交通工具效率低,长途出行体验差,而材料中商人出行坐轮船,心情轻松,这反映出对出行并无担心,故D符合题意。材料并未涉及上海与其他地区商贸的对比,A项不符合题意;近代中国交通工具方面也具有半殖民地特征,轮船尚未成为近代最主要的交通工具,B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婚姻观念,C项不符合
36、题意。39.据四川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某学生的日记记载:1934年春,她经人介绍前往一平民学校教课,为其办理手续者系一男子,这使她“心中鹿鹿不已”,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但她又想到,前来授课是“为国家幸福计,己身前途计,不得不尔。余侪处事光明磊落,何分性别,何惧他人窃议哉?”这则日记反映出当时A. 女子教育获得了快速发展B. 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C. 知识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D. 成都地区涌现了一代新女性【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的能力,从题干中“1934年”“因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见陌生男子”的信息可知当时的女性仍然深受传统的束缚,故B项正确。A项与材料主题信
37、息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了一个个例,无法得出女性普遍追求自由平等和涌现了一代新女性,故CD项错误。考点: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思想观念的解放40.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这是那时中青年女性的代表衣装,但到了60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这一变化反映出A. 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B. 生活物资供应的充足C. 中国加入苏联的阵营D. 国际政治形势的缓和【答案】A【解析】【详解】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学习苏联,俄国风情的服装也影响到中国,66年开始文革,以阶级斗争为纲,着军装戴军帽
38、为荣的具有政治色彩的服饰流行,说明政治环境影响社会生活,故选A;建国初期,我国生活物资缺乏,排除B;C无法体现60年代服装变化,排除;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苏争霸,国际形势紧张,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孩子喜欢穿带有俄国风情的布拉吉花布衣衫或花布袄”“60年代,女孩子转以着军装戴军帽为荣绿色成为流行色”,联系所学50年代、60年代我国的社会背景分析解答。二、非选择题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代中期商业出现繁荣,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由于首都长安的规模最大和最为繁荣,长安城外城过有108坊,这里主要是王侯将相大小官
39、员的住宅,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由于经济的繁荣,特别是商品经济的发达,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大城市之间,特别是长安同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材料二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变化,当时的商业最为发达的是都城开封,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酒楼,茶馆,旅社,行商坐贾,人来车往,热闹非常。市场上的商品从金银器具到水产果品,应有尽有,街道上的营业。既有日市,也有夜市。上述材料均摘编自启良中国文明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中期商业繁荣的表现。(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北宋城市发展出现的新变化及原因。【答案】(1)表现:更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出现
40、;商业规模扩大;交通较为发达。(2)新变化: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农业、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商”政策的松弛。【解析】【详解】(1)表现:由材料“一些原为政治和军事中心的城市,大多发展为商业中心”可归纳为更多商业中心城市的出现;由材料“长安城外城过有108坊店肆林立,排置有序,商品充足,行人鼎沸”可归纳为商业规模扩大;由材料“交通事业亦大大地发展起来各地都有宽阔的驿道”可归纳为交通较为发达。(2)新变化:对比材料一“坊外围东西二市,店肆林立,排置有序”与材料二“到处是手工作坊,到处是商店”描述可知,其新变化是坊市界限被打破。原因:结合所学可从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商品经济的发展、“抑
41、商”政策的松弛等方面进行分析。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时。材料一 将光荣革命看做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1688年之前的英国是欧洲二流国家,光荣革命后的英国以全断的姿态挑战欧洲头号强国法国的霸权,并取得了巨大成功。之后,英国在保证欧洲大陆力量格局基本均衡的同时,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其力量触角大大超越了欧洲的范围。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西方世界的强国。摘编自计秋枫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历史逻辑材料二 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和最大的殖民强国,19世纪中期在世界市场上和国际贸易活动中,享有无可争辩的
42、垄断地位。列宁明确地指出过这个特点,他写道:”19世纪中叶英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世界市场。”摘编自郭吴新19世纪世界经济格局(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促进近代前期英国崛起的因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据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叶英国际地位的变化并分析变化原因。【答案】(1)因素: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英荷关系的改善;拥有强大的海军力量;推行海外扩张政策,进行殖民争霸战争;注重资本原始积累。(2)变化:由西方世界强国到世界霸主(或最强大国家)。原因:工业革命最早开展和完成;拥有广阔的海外殖民地;自由贸易政策的推动;相对安定政治环境的促进;强大的武装力量。【解析】【详解】(1
43、)因素:由材料“将光荣革命看做近代英国崛起的起点,当然不仅仅是因为英荷关系的调整,其最主要理由是此后英国的壮大呈现出连续性和加速性”可知,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和英荷关系的改善促进了英国的崛起;由材料“通过成功的海外扩张稳步壮大力量”可知,英国的崛起和其推行的海外扩张政策有关;由材料“1763年七年战争结束,英国方成为西方世界的强国”可知,英国的崛起和其进行的殖民争霸战争相关;结合所学还可从对待资本的态度、强大的海军实力等方面进行分析。(2)变化:由材料一“英国方成为西方世界的强国”及材料二“英国几乎完全垄断了世界市场”可知,其变化是由西方世界强国到世界霸主。原因:由材料“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
44、驱和最大的殖民强国享有无可争辩的垄断地位”可知,工业革命和广阔的海外殖民地是英国完成角色转变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还可从自由贸易政策的确立、稳定的政治环境、强大的武装力量等角度进行分析。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而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于是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1861年初,清政府宣布设立总理衙门和北洋与南洋通商大臣,是洋务运动的先声,然后以派员采购外洋船炮并自行仿造为开路,随之在各地建立起一批军事工业。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洋务派在继续兴
45、办军事工业的同时,又着手兴办民用工业。摘编自中国的现代化与洋务运动材料二 这场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结局是令人沮丧的,但其客观上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和抹杀的。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首先表现在他所创办的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在转移社会风气、积累经营管理经验、锻炼和培养近代生产技术人才等方面,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摘编自赵寅芬洋务运动与我国早期民族资本主义(1)根据材料一、二,并指出洋务运动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洋务运动的意义。【答案】(1)特点:注重西方先进科技的引进;由地方重臣主导;具有阶段性;持续时
46、间长。原因:内忧外患;维护封建制度需要;西方工业化的冲击;地方势力的增强。(2)意义: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实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启动。【解析】【详解】(1)特点:由材料“所要学的就是西方之技术”可归纳为注重西方先进科技的引进;由材料“在奕,曾国藩,李鸿章等重臣的倡导和主持下,洋务运动因此兴起”可归纳为由地方重臣主导;由材料“20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持续30多年的洋务运动”可归纳为具有阶段性,且持续时间长。原因:由材料“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政府内部一批掌握实权的官僚觉悟到中国对西方有不能不学之处”可知,因为中国面临内忧外患的境地,为了维护封建制度,洋务运动的开展势在必行;由洋务运动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其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可推知,洋务运动的开展是因为受到了西方工业化的冲击;由洋务运动的主导人物可推知,洋务运动的开展和地方势力的增强有关。(2)意义:由材料“洋务运动对早期民族资本的促进作用客观上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开辟了道路”可知,洋务运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由洋务运动创办的军事和民用工业可知,洋务运动实现了中国近代化的最初启动;结合所学还可从对列强经济侵略的抵制等角度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