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一第二次周测历史试题(10月2日)1.据史书记载,奄国(今山东曲阜)曾随武庚叛周。平叛后,成王封周公长子伯禽于奄国称鲁,并辖“殷民六族”。“殷民”指A.夏人后裔B.商代遗民C.周朝百姓D.少数民族2. 下图是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示意图,以下选项是关于分封制与宗法制关系的说明,其中最为适当A周天子为晋国大宗,晋国内部再分封诸国也以周天子为大宗B齐国国君是齐国内部诸国的大宗,周天子则为其小宗C周天子是包括鲁国在内各封国的大宗,燕国国君则是燕国内部诸国的大宗D周天子为一族,燕国另为一族,在宗法上,二者并无关系3. 右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这一时期管理A区域的机构是A宣政院 B中书省 C
2、行中书省 D枢密院 4. 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部分行政区域图,该时期A汉 B秦 C唐 D宋5. 它“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中国早期阶级社会中政权结构的一种表现形式,一种由部落联盟转变而来的联邦或邦联式的松散的国家结构形式。”材料中所提的这种表现形式是指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中央集权制6. “发迹的阶梯是对任何人都开放的,无论其家庭、出身和宗教信仰如何。事实上,在不同社会集团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流动性:权势之家或名门望族可能会因子孙不肖而败落,出身低微者则会通过这种制度可发达。”这种制度是A宗法制 B郡县制 C均田制 D科举制7. 有考古资料显示:西周某国墓葬群以一座七鼎墓为最大,
3、三座五鼎墓和若干三鼎、二鼎、一鼎墓分散各处呈拱卫之势。由该资料可以推论该国应是诸侯封国 七鼎墓主人应是卿大夫宗法制是西周的政治特征 墓葬考证是获得西周历史信息最便捷的途径 A B C D8.从汉至元,中央由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再到中书省、枢密院二府并重,地方由郡国并行到州县两级制,再到文臣、通判、转运使的设置,反映了A.中央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变化 B.中央集权制度不断民主化的趋势C.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D.中央与地方权力日益增大的趋势9. “铁券”(图1)民间俗称“免死牌”,始于汉代,是封 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这种现象反映了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趋势表明封建
4、特权与君主专制紧密相连 说明君主专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使君主专制下的法律制度受到挑战 A B C D10. 小麦同学很喜欢看穿越小说,自己也构思了几个穿越 故事。 下列故事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回到明朝当承宣布政使,管理一个地方的行政事务 B回到唐朝参加科举考试,中一回状元 C回到宋朝当个枢密使,掌管财政大权 D回到汉朝当个侍从,替汉武帝出谋划策解决王国问题11.假设你是唐太宗时的一名中书省的长官,为挫败突厥贵族对内地的侵扰,起草了一份关于如何出兵防御的诏令,接下来你会怎样做A.交唐太宗裁定 B.交门下省审议 C.交兵部出兵 D.交内阁处理12“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
5、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对这一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奉天承运,皇位永继 B控制言论,维护统治C严刑峻法,钳制思想 D废除丞相,确保皇权13.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郡县制 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监察制度 D宗法制和监察制度14“洪武(朱元璋的年号)皇帝希望牢牢将权力抓在自己手中,并试图独自处理国家大事。但是这样的工作负担被证明是无法承担的,他于是召集一些忠诚的中级官员组成了一个特别的政府部门”材料中“中级官员”的主要职能是A.协理奏章 B.参与决策 C.执行政令 D.监察百官15中国古代先后产生了多种
6、选官制度,下列最能体现西汉时主流选官制度的是A“在每州设置大中正,郡县设小中正,中正官以在中央任官的本地人充任。郡县中正官评定本地人的等第,作为政府用人授官的准则。”B“为了摧毁门阀,拔擢人才,故特准士人自行报名,参加策试,及第者得任官职。”C“令天下郡国每年举孝子、廉吏各一人;孝廉之举,遂成定制。”D“题目囿于四书五经,文章须依八股形式,造成士人只读闱墨制义的风气。”16.秦朝之后两千多年的王朝帝国,“历代都用秦政法”。这里的“秦政法”是指A“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专制皇权 D焚书坑儒17.请根据下列图示判断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反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势力不断削
7、弱B反映的趋势是皇权逐渐加强,相权逐渐削弱,最终被废止C反映的发展趋势易形成暴政,压抑民主政治D反映了秦朝、唐朝、明朝,清朝四朝的情况18.加强对官吏的监察是实现吏治清明的重要措施。历史上,下列机构或官职具有监察职权的是 御史大夫 刺史 都察院 军机处A. B. C. D.19.皇,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帝,生物之主,兴益之宗。秦始皇统一全国后,自以“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将皇帝为自己的帝号,这就是皇帝称谓的由来。其主观目的是A炫耀文治武功 B树立专制权威 C制造暴政依据 D宣扬君权神授20.“从理论上讲,秦汉以后的皇帝跟西周和西周之前的王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不是天下的共主而是独主,是国家所有人惟
8、一的君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共主说明周王实现了高度集权 B独主是指皇帝实行地方长官任命制C本质上都以血缘亲疏分配权力 D两者在统治方式上并无实质性区别21.下图是汉代画像石周公辅佐成王图。几个同学就这幅图的历史内涵进行了推测,其中推论与历史事实基本吻合的是A.图中诸侯四方来朝,反映了成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B.图中成王地位至尊,说明成王已经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C.图中成王厉行分封,诸侯对周王的义务得到了严格履行D.图中成王勤政爱民,统治者的品行成为政治权力之间的主要纽带22.荀子富国载:“故天子朱裷衣冕,诸侯玄裷衣冕,大夫裨冕,士皮弁服。”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
9、制 C.郡县制 D.封建礼制23.刘邦认为:“(秦始皇)为皇帝,而子弟为匹夫,内亡(通”无“)骨肉根本之辅,外亡尺土藩翼之卫。”汉初统治者为此而采取的措施是A.废除分封制 B.分封诸侯王 C.颁布“推恩令” D.设置尚书令24.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 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A.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C.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君臣关系等级森严25.“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
10、奏折权。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 B.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C.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 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26.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沿革演变,可分为:分封、郡县、州郡、道路、行省五个时期。其制度既相互继承,又各有发展。下列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设置中,搭配正确的一组是 A唐道路州县 B元省路府州县 C明省道府县 D清省府县27.清朝在东北、西北、西南的边疆地区广泛建立了台站、卡伦、哨所、塘汛,派兵驻守, 并以驿站连接,形成遍布边疆的交通网络。其深远意
11、义是A这些地区开始纳入中央政府的有效管理 B推动了“改土归流”C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D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28.史载明代内阁“掌献体可否,率陈规海,点检题奏,票拟批答,以平允庶政”,清代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屈指,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这说明两者都 协助皇帝处理国政 代行丞相职权,正式统率六部防止大臣专权,强化君主专制 扩大了统治基础A B C D29.在论述古代某朝中央机构时,著名史学家钱穆说:“有卿而无公,成了一个多头政府。”其所指的朝代是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30.由下表可见,汉代察举制两汉孝廉家世可考知者128人统计分类表官僚子弟富豪平民贫
12、民696615787A削弱了身份制、世袭制 B兼顾了各阶层利益 C体现了公平公正原则 D沿袭了世卿世禄制31.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经历过三个阶段,而在第二阶段的后期,又有九品中正制度出现。社会学的观点认为,一个社会能够创造更多的向上流动的机会,是社会进步的表现。若以此衡量,则中国古代社会进步程度从高到低的排列顺序应该是世官制阶段 察举制阶段前期 九品中正制时期 科举制阶段A B C D32“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这种情形最早出现于 A鸦片战争后 B中日甲午战争后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 D国民大革命时期331941年旧历除夕,某君在南京的寓所贴出对
13、联:“立民族民权民生之宏愿,开为党为国为民之大业”。气愤的人们在对联上略作修改:“立泯族泯权泯生之宏愿,开伪党伪国伪民之大业”。材料中某君指的是A张学良 B段祺瑞 C汪精卫 D蒋介石34.“今日地方一有事故,内外衮衮诸公莫不函电交驰,曰:伤洋乎?不问民。”,文中的“今日”最有可能是A南京条约签订之际 B马关条约签订之后 C八国联军侵华之时 D辛丑条约签订之后 35近代前期,中国有份盟约书中表示为保卫国土,“万死不辞”,“纵使片土之剩,一线之延,亦应保全,不令倭得。”它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黄海海战 C反割台斗争 D南京保卫战36.清朝林福祥平海心筹记载:“初十日辰刻(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初十日
14、,即1841年5月30日),逆夷抢劫,予闻锣声不绝,即带水勇应之,来会者众数万,刀斧犁锄,将夷兵困在垓心矣。”该记载反映了A三元里抗英斗争 B义和团运动 C反割台斗争 D反洋教斗争37.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中国近代史上迫使西方列强采取“以华制华”策略的历史事件是A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 五四运动38左宗棠病逝后,清廷赐给左宗棠的谥号为文襄公。有人评论说:“绝口不谈和议事,千秋唯有左文襄。”那么,这则评论主要是针对左宗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收复新疆在哈密建
15、立抗俄基地,为对俄谈判提供军事支持击败阿古柏,夺回北疆A B C D39义和团揭帖中有以下诗句:“沿河一带建楼房,扯旗放炮逞刚强;有朝西北真主来,一炬火光化无常。”“八千十万神兵起,扫灭洋人世界新。”这反映出义和团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盲目排外性,对清政府缺乏警惕 B利用迷信,具有浓厚的封建落后性C缺乏正确斗争目标和正确理论指导 D组织过于松散,没有统一的领导40下图是一幅法国报刊上的政治讽刺漫画:义和团杀外国人为“野蛮”(BARBARIE);外国人杀义和团为“文明”(CIVILISATION)。这幅漫画的作者意在A.主张武力解决争端 B.抨击西方殖民侵略C.混淆文明与野蛮的界限 D.承认殖民
16、者的双重标准411902年2月,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澳大利亚)说过:“我们在暴乱(指义和团运动)中并无所失。而事实上我们的威信大增,我们敢肯定地说,多少年来我们在北京或在中国的地位,从未像今天这样高。我们与清朝官员的联系从示像今天这样密切。”这是因为A清政府保证“设将来大皇帝有心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B凡中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发给管事官(即英国领事)照办”C清政府保证“永禁或设、或人与诸国仇敌之会,违者皆斩”D清政府同意外国军队驻扎北京到天津大沽铁路沿线42. 1845年,福州官员奏称“民间之买洋布、洋棉者,十室而九”。因此,“江浙之棉布、不复畅销”,“民产
17、之土布土棉不能出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不包括A洋布、洋棉美观耐用,价格便宜 B外国人可以在中国各地自由经商C中国手工业纺织无法与外国的机器纺织抗衡 D中国关税低有利于外国商品倾销43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所说:“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此评价最适用于A义和团运动B维新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44日军军机电报第一号:“(1931年9月18日)晚上10点钟,暴戾的中国军队在北大营西侧,破坏南满铁路袭击守备队,双方正冲突中冲突完全是由一些偶然因素引起的。”这段电文A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历史事实 B是后人的“伪造”史料C是研究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的珍贵史料 D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18、45.佩雷菲特在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碰撞一书中谈到中国近代史上某事件时这样表述:“百姓中最为落后的那部分人受到文人寡头政治中极端守旧集团的鼓励而来反抗了。”佩雷菲特表述的这一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五四运动461880年,薛福成写道:“中国立约之初,有视若寻常而贻害于无穷者,大要有二:一则曰,一国获利各国均沾也。一则曰,洋人居中国不归中国官管理也。”在他看来,下列不属于对近代中国“贻害于无穷”的是开设工厂 协定关税 片面最惠国待遇 领事裁判权A B C D47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而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
19、的中国官吏。”这表明()A美国已取得在华势力的绝对优势 B清政府已完全成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C帝国主义列强将中国已经瓜分完毕 D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已经形成48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日方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 000米之距离,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这说明()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49“义和团运动无
20、疑比洋务派、改良派表现了更多的反侵略勇气,但破产小农和手工业者归复自然经济的强烈愿望又使他们的眼界无法越出所处的时代。”这句话表明了义和团运动的双重特征是()A“灭洋”与“扶清” B反帝与反封建C爱国与保守 D正义与非正义50.在南京大屠杀的虚构一书中,田中正明说:“记述历史有一大禁忌,就是绝对不能以传闻(口述)为证据撰写论文或记事 ”。对此评价你认为正确的是A传闻(口述)主观因素多,不能作为考证历史的有效证据之一B田中正明的言论肯定了传闻(口述)在历史研究中的地位C此观点正确反映了日本对华历史的态度,符合中日两国的利益D田中正明的言论否定了日本侵略的历史,是为南京大屠杀翻案二、非选择题51.
21、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选举”一词早已见诸古代文献,其狭义或是指古代文献认为在三代就已存在的“乡举里选”,或是指从西汉起已确定地形成制度的察举(荐选),这种狭义的“选举”常提出来与后来的“科举”(考选)相对而言,如元代陈佑三言“今之议者互有异同,或以选举为尽美而贱科第,或以科第为至公而轻选举。”中国古代的“选举”与源自西方、现在流行的“选举”虽然中文字面相同,在实质内容方面无疑是有着根本性的差别的。 节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1) 根据材料指出中国古代的“选举”有哪些具体制度?(3分) 材料二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
22、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了“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 宋英宗欲擢王畴为枢密副使,封驳官钱公辅认为王畴“素望浅”,不宜擢升。英宗不仅不采纳其意见,反而贬钱公辅为滁州团练使
23、。(据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2) 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4分)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5分)材料四 贞观六年,中书舍人高季辅上言:“外官卑品,犹未得禄,饥寒切身,难保清白,今仓廪浸实,宜量加优给,然后可责以不贪,严设科禁上许之。”贞观十八年,太宗本人对当朝重臣做了精当评价,其中,杨师道“性行纯和,自无愈违”,岑文本“性质敦厚” 戴宵性贞正,死时“宣宇弊陋,祭享无所,令有司特为造庙”。(高宗永徽三年)政府颁布唐律疏议规定:(官员)受财而枉法者,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不枉法者,一尺杖九十,二匹加一等,三十匹加役流。无禄者,各减一
24、等。摘编自王春瑜中国反贪史(3) 据材料四,概括唐朝反腐败的举措。(6分)材料五 诸葛亮和白居易自愿向世人公开自己的财产状况,但在封建社会为何无从推广,阻力究竟来自哪里?孝文帝“反腐”主要依靠由中央直接派出“使者”进行纠察,唐、宋都相继沿袭,但“财产与收入不符”如何惩处,则带有很大的个人好恶和随意成分。夏炎古代官员的财产公开方式(4)你认为中国封建社会财产公示制度无从推广的主要阻力有哪些?(2分)据材料五指出封建统治者反腐采用的是什么制度?(2分)其反腐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分)高一第二次周测历史试题答案1-5BCBAB 6-10DACBC 11-15BDAAC 16-20CAABB
25、21-25CABBB 26-30BCBDA 31-35DACDC 36-40ACCCB 41-45CBADC 46-50ABACD51.【答案】(1)“乡举里选”、察举制、科举制。(3分)【答案】(2)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3分)(3)举措:高薪养廉;严刑峻法;褒奖清廉官员(或树清廉典型)。(6分)(4)阻力:皇亲国戚、权臣贪官。制度:监察制度。(4分)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人治色彩浓厚,监察和处罚体现君主个人意志。(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