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赢在课堂指导》2016秋高一历史人教必修1课后训练: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x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515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1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赢在课堂指导》2016秋高一历史人教必修1课后训练: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赢在课堂指导》2016秋高一历史人教必修1课后训练: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赢在课堂指导》2016秋高一历史人教必修1课后训练:12 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WORD版含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课后训练案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导学号68970066“这是甲午战争的第一战,也是日本精心筹划的一次袭击。”上述评价针对的是()A.平壤之战B.丰岛海战C.黄海海战D.辽东之战解析:1894年7月,日本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的运兵船,甲午中日战争爆发。答案:B2.下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A.战役结束后清军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解析:解答本题,需要结合相关的地理知识。根据图中日军的进攻方向可判断日军的作战方法是包围清军的舰队,并且围而攻之,再结合地图中的

2、地形可确定,这是日军进攻威海卫的战役。在该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答案:A3.1894年,日军占领旅顺。当时有日本人画了这样一幅漫画,画中的清朝官员口被“击溃”,并写上“旅顺口”三字,该官员虽扛着洋枪,但其洋枪、大炮被日军的扫帚把打碎。该画()是对中华民族的公开侮辱和挑衅客观上体现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反映出日本侵略者的狂妄自大是日本强大国力的真实写照A.B.C.D.解析:清军在对日战争中节节失利,主要是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无能造成的。题目所给的漫画明显夸大了日本的实力,因此,的叙述错误。答案:A4.甲午战前,李鸿章训令中国驻守朝鲜的军队“静守勿动”,并说“我不先与开仗,彼谅亦不动手”,“万国公例,

3、谁先开战,谁即理绌”。这表明当时的清政府()A.对中日战争缺乏必要的准备B.通过遵守国际公例赢得战争主动权C.已做好随时抗击侵略的准备D.过高估计了日本在军事方面的实力解析:材料表明,李鸿章要求中国军队“静守”,没有进行必要的战斗准备,这也是导致战争开始后清军处处被动的原因之一。答案:A5.与南京条约相比,马关条约开放的通商口岸()A.主要位于东南沿海B.扩展到沿海各省C.更深入到中国内地D.数量进一步增多解析:马关条约规定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至此,列强在中国开放的通商口岸已深入到长江上游地区,因此,C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正确答案。答案:C6.导学号68970067有史学家认为:“

4、主要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在18941895年因朝鲜问题而引起的中日第一次战争中,中国军队显得千疮百孔。”这表明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A.清朝政府的腐朽无能B.慈禧太后性格的偏执C.中国军队战斗力弱小D.战争主要在国外进行解析:材料表明,中国的失败是由于“慈禧太后的阻挠”。慈禧太后在当时是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她对战争的阻挠从本质上说是清朝政府腐朽无能的表现。答案:A7.19世纪末,某爱国者根据当时中国的形势绘制了时局图(右图)。有人曾为此图题诗:“沉沉酣睡我中华,哪知爱国即爱家。国人知醒宜今醒,莫待土分裂似瓜。”该诗反映出当时()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不断加

5、深民族危机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中国社会各阶层已广泛觉醒A.B.C.D.解析:在民族危机日趋严重的背景下,清政府依然出卖民族利益,因此,的叙述是不恰当的。答案:A8.针对义和团运动的逐渐兴起,清朝军机大臣刚毅认为:“义民可恃,其术甚神,报仇雪耻。”其“报仇雪耻”主要是指()A.利用外国侵略者镇压义和团B.利用义和团进行反封建斗争C.利用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者D.利用义和团同外国讨价还价解析: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报仇雪耻”是指利用义和团抵制外国侵略。答案:C9.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谕旨”,提出“与其苟且图存,贻羞万古,孰若大张挞伐,一

6、决雌雄”。此时的清政府()A.彻底改变了对外政策B.平息了国内的义和团运动C.企图借宣战挽救危机D.放弃了对帝国主义的幻想解析:无论是战还是和,都是清政府维护统治,挽救统治危机的策略。故选C项。答案:C10.“义和团是一种狂热的、准宗教性质的团体,他们相信自己是刀枪不入的。”义和团的“狂热”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解析:在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义和团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科学分析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他们触及了时代的救亡主题。答案:A11.导学号68970068

7、“中国政府不得不支付惩罚性赔款,并且允许外国势力在他们的大使馆以及通往沿海的道路上驻军。”上述状况开始于()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马关条约签订后D.辛丑条约签订后解析:辛丑条约规定,在北京设立使馆区,不允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因此,D项正确。答案:D12.辛丑条约的条款中,最有利于“侵略者可以随时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的是()A.清政府向各国赔款白银4.5亿两B.在北京设立“使馆区”并允许外国派兵保护C.严禁中国人民成立或参加反帝性质的组织D.允许外国派兵驻扎在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答案:

8、D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义和团最初是大刀会这时的大刀会专以洋人,尤其是传教士为对象,民众对洋人也有多年的积愤。外国传教士免不了偏袒教徒,而教徒有的时候免不了仗洋人的势力欺侮平民。民间许多带宗教性质的庙会敬神,信基督教的人不愿意合作。这也引起教徒与非教徒的冲突民间生活是很痛苦的,于是把一切罪恶都归到洋人身上。洋人,附洋人的中国人,以及与洋人有关的事业如教堂、铁路、电线等,皆在被打倒之列。义和团的人自信有鬼神保佑,洋人的枪炮打不死他们。山东巡抚李秉衡及毓贤前后鼓励他们,因此他们就以“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山东扰乱起来。蒋廷黻中国近代史(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9、2)根据材料,指出义和团运动的斗争目标,并对其斗争目标进行评价。参考答案:(1)外国传教士横行乡里,他们与民众的矛盾日趋激化;中西双方宗教信仰的激烈冲突;生活的困苦增加了民众对外国人的仇恨;部分地方官的支持。(2)目标:打击外来的一切。评价:一方面,义和团把斗争矛头直指外国侵略者,触及了救亡的时代主题,表现了英勇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义和团运动又有明显的局限性,其宣传和主张有很多封建迷信的成分。他们盲目排外,不能科学地分析清政府与外国侵略者之间的联系。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今次中国之问题,当以何者为基础而成和议乎?大率不外三策:一曰分割其国土,二曰变更其皇统,三曰扶植满洲政府是也

10、策之最易行者,莫如扶植满洲朝廷。而漫然扶植之,则亦不能绝后来之祸根,故论中国最终之处分,则瓜分之事实无所逃避,而无奈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于今日。材料二盖中国人数千年在沉睡之中,今也大梦将觉,渐有“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也”之思想。故义和团之运动,实由其爱国之心所发,以强中国,拒外人为目的者也。虽此次初起,无人才,无器械,一败涂地;然其始羽檄一飞,四方响应,非无故也。自今以往,此种精神必更深入人心,弥漫全国。他日必有义和团之子孙,辇格林之炮,肩毛瑟之枪,以行今日义和团未竟之志者。材料三故为今之计,列国当以瓜分为最后之一定目的,而现时当一面设法,顺中国人之感情,使之渐忘其军事思想,而倾服于我欧人,如是则将来所谓“黄祸”者,可以烟消烬灭矣。以上材料均摘自赫德中国实测论(1)以上言论发表的背景和实质是什么?(2)从材料看,赫德认为“瓜分政策,又不可遽实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3)从材料二可以看出赫德认识到了什么?参考答案:(1)背景: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义和团运动被镇压。实质:要把清政府变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代理人。(2)义和团运动显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企图。(3)认识到中国人民的伟大力量,认识到中国觉醒的时代已经到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