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洛市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历史上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却又极其坦然地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从史实去考察,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先民的“本源文化”,然后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分化为“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民间艺术的共同主题是歌颂生命,歌颂生殖繁衍。这些观念,是由阴阳相交而生万物的古代哲学来的。如甘肃各地出土的葫芦瓶等,即是与葫芦有关的人类繁衍传说的体现,而葫芦又与传说中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女娲有关。伏羲、女娲在民间艺术中是以葫芦中的一对人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出现,这与本源艺术的葫芦瓶造型惊人地暗合。随着社会
2、阶级的产生,一部分民间的工匠被吸收去为上层社会服务,参加上层艺术的创造,形成了非民间艺术,即所谓的“上层艺术”。这些非民间艺术品除了在工艺上精益求精外,大部分在内容与造型上,离民间的思想形态不远,而仍具有民间艺术那种朴厚、阳刚的风格。如霍去病墓前的石雕、西汉初期和东汉晚期的一部分画像石刻等。在上层社会的需求下,一部分工匠向专业化发展而成为技师,另一批工匠仍留在民间。但这两类工匠的作品风格已开始有明显的分野。由民间工匠派生出来的百工,渐渐走专业化的道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专业艺术家的诞生,使作者及其作品被列入史册,顾恺之、吴道子、
3、杨惠之等即为代表。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能表现作者心中的意念,任何自然界的或外在的客观形象都可加以改造、变形或组合。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民间艺术的意念不是沿袭本源艺术的阴阳哲学、生殖繁衍观念,就是结合民俗习尚的祈福消灾、趋吉辟邪思想。因此,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有一部分是从先人传承下来的,诸如鱼、蛙、葫芦、十二生肖等;另一部分是从生活中来,随意念而组合。当然,民间的物质条件和时间都有限,民间艺术不可能像上层艺术那样事事讲求精细。但工多艺熟,以瓷绘为例,经过大量一实践之后,便发展出一个富于韵味、以少胜多的大写意系统。中国民间艺术的色
4、彩,主要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行、五色观进行组合配搭的。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觉得只有强烈的色彩才可以与大自然匹配,与天地协调。往往喜爱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因此,原色是民间艺术的基调,但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民间艺人会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种颜色,以表达审美和生存功利上的追求。例如喜事的民艺品尚红,丧事的尚白。此外就是个别作者的主观用色,那就更自由、更意念化了。(摘编自杨先让追寻中国民间艺术的源与流)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层文化”和“民间文化”虽有一定的区别,但都源自于先民创造的“本源文化”。B. 民间艺术中的伏羲、女娲是一对人
5、首蛇身、阴阳合体的形象,体现了古代哲学的观念。C. 民间艺术不考虑符合科学之理,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D. 民间艺人在其艺术作品中运用色彩很大程度上受到五行、五色观和民俗的影响。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主体部分主要从民间艺术的主题、分化、造型、色彩运用等方面来进行论述。B. 文章在论证民间艺术的分化时,将“上层艺术”和“民间艺术”两方面进行了比较。C. 文章用霍去病墓前石雕的事例论证了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内容、造型上的区别。D. 文章在阐述中国民间艺术所选取的形象时,从两个部分进行分类,条理十分清晰。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
6、一项是( )A. 中国传统民间艺术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出现了分化,但始终与平民百姓相伴共存。B. 由于作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专业艺术家地位得以提升,从而出现了个性化艺术。C. 受物质条件和时间的限制,民间艺术难以取得像上层艺术那样的巨大的艺术成就。D. 历代的中国平民百姓往往都只喜爱红色与白色这两种对比强烈、鲜艳明亮的颜色。【答案】1. C 2. C 3. A【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选
7、不正确的一项。C项,“这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因果关系不当,原文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造型,并不考虑表现对象的科学属性只要作者认为美,便都合情合理,却不必符合科学之理”,可见并未说“不符合科学之理”“直接导致了那些民间工匠难以走专业化的道路”,二者之间不存在这种因果关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选不正确的一项。本题C项,
8、论点与论据不相一致。“论证了上层艺术与民间艺术在内容、造型上的区别”分析错误,应是论证二者在内容、造型等方面上的契合。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进行比对。本题选正确的一项。B项,“由于作品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专业艺术家地位得以提升”原因说法错误,原文是“作品也由群体制作而变为细致的分工,由此派生出的个性艺术,促成了专业艺术家地位的提高”。C项,判断不当,“难以取得像上层艺术那样巨大的艺术成就”于文无据且说法绝对。D项,以偏概全,原文是“往往喜爱对比强烈
9、、鲜艳明亮的颜色”,并没有指出只是红、白两种颜色,也可以是其他对比强烈的颜色。故选A。【点睛】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为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2018年2月4日,中央
10、一号文件对外发布,意见指出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在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我国志愿服务在公益事业中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所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补充,志愿者和志愿组织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以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初心,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服务。数据显示,从2016年至2018年7月,全国志愿者总数达91541104人,志愿团体总数达470846个,服务总时长共计960886172小时。这说明我国志愿服务在近两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慈善领
11、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摘编自中国企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材料二:材料三:现阶段,随着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发展已进入深水区,存在政策保障不够完善,志愿服务活动开展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够高等问题,志愿服务组织在总体上也存在数量不足、能力不强、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亟需转型。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平台,平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民政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志愿服务大数据资源库,实现相关部门间的志愿服务数据共享与汇聚的目标。此文件为未来三
12、年“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对“互联网十”志愿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摘编自北国网)材料四:调查显示,在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有38.2%的人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近一年以来有25.5%的人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可推断我国18-69岁的人群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其中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简称活跃志愿者)大约有2.65亿人。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倾向于参与志愿服务,活跃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活跃志愿者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更好。总体上看,我国志愿服务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其队伍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他
13、们不仅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还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但我们在推动志愿服务的广泛参与时,需注意分步骤、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志愿服务参与的不平衡和不充分问题,要在全面发展志愿服务的同时可重点发展“老年关怀”“医疗护理”“扶贫济困”等志愿服务领城;也要加强志愿服务培训机制建设,多层次、多领域、多时点地提供培训机会,推动志愿服务的专业化和网络化;还要整合现有的各类志愿者管理和服务平台,形成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管理服务平台,从而实现志愿者资源的利用和管理的效用最优化。同时,需要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志愿服务对民众的吸引力。(摘编自中国志愿服务参
14、与状况调查报告)4.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近年来,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志愿服务的社会整体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B. 我们对志愿服务方面信息的了解有多种渠道,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的信息是通过网络方式得到的。C. 现阶段,我国志愿服务还存在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传统的以政府推动型的志愿服务需要转型。D. 非群众身份的居民更愿意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文化程度高的志愿者的占比更高,经济条件也更好。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政府通过激励手段吸引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得我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领域的重要力量。B. 人们参加志愿服务事业的原因各
15、种各样,但离不开外部影响、有利社会、有利自我、有利企业几方面。C. 我国志愿服务平台众多,但各平台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使得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举步维艰。D. 当前,我国志愿服务的参与既不平衡,也不充分,只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6.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具有怎样的优势?【答案】4. D 5. B 6. 国家重视,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被更多人认识。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多、团体多、时效长,志愿者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
16、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本题中,D项,“文化程度高的志愿者的占比更高,经济条件也更好”表述错误,不是“文化程度高的志愿者”,混淆了“志愿者”和“活跃志愿者”的概念,材料四第一段“活跃志愿者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比最高,活跃志愿者的经济条件也相对更好”。故选D。【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17、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等。本题中,A项,“政府通过激励手段吸引人才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使得我国志愿服务成为我国慈善领域的重要力量”因果关系错误,材料一第一段“意见指出要建立有效激励机制,吸引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方式服务乡村振兴事业”,第二段“这说明我国志愿服务在近两年内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逐渐成为我国社会治理和慈善领域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从前后文意看,两
18、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C项,“使得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举步维艰”文中无据,材料三只是指出“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全国有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平台,平台之间由于各种原因互相独立,信息难以共享,极大地制约了我国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并没有信息表明“我国志愿服务事业发展举步维艰”。D项,“只要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就能解决这个问题”说法绝对,材料四第二段“需要加大政府对志愿服务的财政扶持力度,设立专项财政资金,增加志愿服务对民众的吸引力”,“政府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是一个重要条件,仅有这一个条件,不见得“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故选B。【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9、解答本题,考生要浏览材料,圈出和题干相关的内容,然后进行整合概括。根据材料一“2017年以来,国家密集出台的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文件,为慈善和志愿服务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制度环境。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也在加深,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逐渐被更多的人认识”可知国家重视,同时社会各界对志愿服务的认识加深;根据材料四“目前,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可知我国志愿服务平台广泛,类型多样;根据材料四“在1869岁的调查对象中,有38.2%的人曾经有过志愿服务经历;近一年以来有25.5%的人参加了志愿服务活动。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中1869岁人口的占比情况,可推断我国1869岁的人
20、群中有志愿服务经历的大约有3.96亿人,其中近一年来参与志愿服务的志愿者(简称活跃志愿者)大约有2.65亿人”“他们不仅创造了较高的社会经济价值,还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是社会正能量的积极传播者”可知参与志愿服务的人数多、团体多、时效长,志愿者具有美好的社会心态,能传播社会正能量。【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
21、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阅读下面的文
22、字,完成下面小题。千顶红帽子程瑞嘉七十五岁的秋明老汉去了一趟徽州,回来的时候,像变了个人似的。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一把雨伞,一个包袱,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外面的生活很精彩,也很无奈。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时间像个磨盘,一圈一圈地转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秋明由一个懵懂不更事的少
23、年变成了一个头发和胡须花白、腰弯背驼、老眼昏花的七十五岁的老汉。生活的艰辛磨去了他衣锦还乡的美梦,有的是日里夜里对故乡的念想和企盼。有人是生活的幸运儿,他们在外面靠努力和勤奋成了腰缠万贯的富人,回到家乡投资,办企业,甚至将自己的名字变成学校的名字,过着受人尊重、子孙满堂的幸福生活。秋明何尝不想这样呢?但生活似乎老开他的玩笑,总让他一辈子辛劳地推着大石头上坡,结果却一无所获,如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秋明老汉最近总做梦,梦见回到了故乡,听到了久违的乡音,看到许多不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兴奋和激动,每次醒来,泪水都打湿了枕巾。要么就是长时间的失眠,脑子里有一个声音在呼唤,那是一个母亲对久未归乡的游子的
24、呼唤。秋明老汉终于被那个强烈的念头折磨得失去了形体,愁容满面。他于是打点行装,踏上了回徽州的行程。车窗外的景色迷糊了双眼,再也找不到儿时的感觉了,有的只是临近故乡的激动。“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贺知章老先生的诗好像就是为这时的秋明老汉写的。虽说回到了故乡,但一切都改变了秋明老汉脑子里对故乡的印象。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当年的小伙伴已经大多不在了,即使还在的,也已经变成了不熟悉的生面孔。村庄比儿时更大了,也更新和繁荣了,家乡的变化让老汉欣慰。老房子早已不在,只记得房子的边上是学校
25、,如今学校还在,也不是当年自己读过三年书的学校了。如今的学校让秋明老汉惊喜:校园又大,教室又宽敬,那么多的教室,能坐上千名学生吧?!突然,学校里放学的铃声大作,许多学生从教室里跑出来,把陷入沉思的秋明老汉吓了一跳。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他听村里的人说,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想到这里,
26、秋明老汉咧开缺牙的嘴笑了,他跨进学校的大门,径直向校长室走去。时间不长,秋明老汉又从校长室里愉快地走了出来,好像换了个人似的。秋明老汉把用捡垃圾换来的一千顶红帽子交给学校的时候,校长召集全校教师和学生举行了隆重的接受仪式:千名学生排成整齐的队伍站在学校的操场上,每人的头上都戴着一顶红帽子,初升的太阳照在孩子们红扑扑的小脸上。一个孩子跑出队列,喊一声爷爷,将一条红领巾戴在秋明老汉的脖子上,然后迅速跑回队列。孩子们伸出右手向秋明老汉敬少先队队礼。秋明老汉也笨拙地举起右手行了一个少先队队礼,站在秋明老汉身边的校长和教师都被他的举动感动得流下了眼泪。秋明老汉看着孩子们戴着他的红帽子在学校操场和校外的公
27、路上走成一支浩荡的队伍,心里想从今以后谁敢说他秋明老汉孤身一人,他分明有了一千个活泼可爱的孩子。想到许多路过的汽车司机都要停下来向他们鸣笛致意,他流下了激动的泪水。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秋明老汉提出为学校捐千顶红帽子,校长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捐赠,这是出于对秋明老汉的尊重和感激。B. 小说多次提到秋明老汉对故乡的思念和眷恋,体现了传统的游子情怀,也为后面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C. 衣锦还乡,是游子的梦想,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D. 小说引用了贺知章的诗歌,诗歌的意境映照着秋明老汉回乡时的情
28、感,文章更具文学性,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8. 小说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9. 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答案】7. C 8. (1)写秋明十几岁就被迫离开家乡外出谋生,当伙计,做短工和苦力,捡垃圾,过着艰辛的生活。(2)就人物而言,刻画了一个孤苦、辛劳的老汉形像。就情节而言,为下文写秋明梦回故乡,再回到家乡等情节作铺垫。就背景而言,提供了徽州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打工的社会背景。(只要答出前两个方面皆可) 9. 示例一:以“千顶红帽子”为标题好。“千顶红帽子”突出了数量和颜色,象征着老人对家乡浓浓的赤子情对孩子的
29、红红的爱心;以此为题,形象生动,含蓄隽永;有象征意味,突显了主题。示例二:以“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为标题好。“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让人思考:一个老人为什么会有一千个孩子呢?以此为题,设置了悬念,引起阅读兴趣。“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点出了小说的主要人物,以此为题,可以突出人物形象。【解析】【7题详解】本题属于综合考查文学类文本的基本体裁特征。考查内容涉及作品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作品主旨,小说的语言,表现手法等各个方面。做此类题须细心和耐心,结合选项具体分析。仔细阅读选项,然后逐一到原文中搜索相关内容。理解后和选项加以比对,看看是否有出入。C项,“秋明老汉看到他人赚钱后回乡办企
30、业等,很风光,他受到影响因而回乡捐了千顶红帽子”分析错误,由“看着这么多可爱的孩子,放学跑到了公路上往家赶,秋明老汉是又高兴又担心,要是过往的汽车不注意碰到孩子怎么办”“过往车辆碰到孩子的事情时有发生,好在还没有造成人员伤亡的恶性事件。学校也为这事伤脑筋,一直没有好的办法”“秋明老汉没有孩子,但他却比谁都更喜欢孩子”“要是学生的头上能戴一顶小红帽该多好,既可以提醒过往的司机当心,看上去也醒目,夏天还可以抵挡一下天上的毒太阳”这些内容可知,秋明老汉回乡并捐了千顶红帽子并不是为了风光,而是老人对家乡的赤子情和对孩子的的爱心。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题干问的是“小说第二段
31、写了什么内容?有何作用”,然后先找到第二段,概括第二段的内容,再从内容和情节两个方面分析作用。先看第二段写了什么内容,“十三岁那年,秋明的家里穷得揭不开锅,更不用说拿钱供他读书了。为了不饿死,秋明辞别了双亲离开徽州老家秋明从新安江顺流而下,到人间天堂杭州去讨生活。秋明干过商店的伙计,做过运输码头的短工和苦力,捡过垃圾。没有文化又在异地他乡,秋明的日子就过得很浪,很苦。他最后浪到了浙江的宁波,依然是过着靠捡拾垃圾度日的生活,饿不死,也不富裕”,这是介绍秋明的经历,十几岁被迫离乡,干过很多很苦的差事,生活不富裕,从内容上来看,表现出秋明老人的孤苦和辛劳,但就是这样的秋明用自己捡垃圾积攒的钱为家乡学
32、校的孩子捐赠了一千顶小红帽,前后对照突出秋明老人形象的高大;从情节上来看,秋明年少离乡,一直在外漂泊,这也就为下文秋明思念家乡,回到家乡等情节做了铺垫;“像当时的顺口溜说的: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一内容展现了徽州当时生存不易只能外出闯荡的社会背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审清楚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小说标题是千顶红帽子,有人说改成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更好,你认为哪一个好?请简要分析”,然后分析两个标题各自的命名方式,再从标题的含义效果、标题与形象、情节、主旨的关联等方面分析作答。答
33、题步骤如下:先明确观点,再分析其妙处。先看“千顶红帽子”,这是以物象为题,这千顶红帽子是老人捐赠给家乡学校的物品,象征了秋明老人对家乡,对孩子的一片心意,其中“红”突出颜色,给人热烈浓郁之感,“千”突出数量,所以这一标题充分表现老人对家乡的浓浓的情意和对孩子的红红的爱心,这一标题就具有了象征意义。再看“一个老人和他的一千个孩子”,这是以小说中的人物来命名,“一个老人”点出小说的主人公,突出人物形象;“一个”和“一千个”数量上的悬殊会引发人的好奇之心,一个老人怎会有一千个孩子,增设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考生选定标题后,可以从这些方面陈述理由。【点睛】分析文章段落作用,一般根据段落所在的位置,
34、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作答。文章开头段的作用一般为,结构上:总领全文或总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为下文情节做铺垫。内容上:开篇点题(扣题);奠定全文感情基调。如果开头段是环境描写,也可以从环境描写作用分析,如渲染、烘托.气氛等。文章中间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过渡);为下文某某情节做铺垫等。内容上:交代了内容,突出了人物特点;考虑对情节的作用。文章结尾段的作用,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文章开头(题目);首尾呼应等。内容上:点明(升华)中心;揭示(或深化)文章主题(画龙点睛);引人深思,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或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考虑对塑造人物或对故事情节的作用。还有,如果段落用
35、了某种修辞,还有从该修辞所产生的作用角度进行分析。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也。唐明宗为节度使,置延光麾下,而未之奇也。明宗破郓州,梁兵方扼杨刘,其先锋将康延孝阴送款于明宗。明宗求可以通延孝款于庄宗者,延光辄自请行,乃怀延孝蜡丸书,西见庄宗致之;且曰:“今延孝虽有降意,而粱兵扼杨刘者甚盛,未可图也,不如筑垒马家口以通汶阳。”庄宗以为然。垒成,梁遣王彦章急攻新垒。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送京师,下延光狱,榜掠数百,胁以白刃,延光终不肯言。系之数月,稍为狱吏所护。庄宗入汴,狱吏去其桎梏,拜而出之。庄宗见延光,喜,拜检校工部尚书。明宗时,为宣徽南院使。明
36、宗行幸汴州,至荥阳,朱守殷反,延光曰:“守殷反迹始见,若缓之使得为计,则城坚而难近。故乘人之未备者,莫若急攻,臣请骑兵五百,驰至城下,以神速骇之。”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迟明,明宗亦驰至,汴兵望见天子乘舆,乃开门,而延光先入,犹巷战,杀伤甚众,守殷死,汴州平。明年,迁枢密使。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是时,王淑妃用事,遂凝兄弟与淑妃由
37、旧,方倚以蒙恩宠,所言无不听,而大臣以妃故,多不敢争,独延光从容沮止之。明宗有疾,不能视朝,京师之人,汹汹异议,有司不能禁。或劝延光以严法制之,延光曰:“制动当以静,宜少待之。”已而明宗疾少间,京师乃定。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已而秦王举兵见诛,明宗崩,路王反,唐室大乱,弘昭、赟皆及祸以死。末帝复诏延光为枢密使,拜宣武军节度使。(节选自新五代史范延光传)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B.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
38、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C.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D. 是时/秦王握兵骄甚/延光惧祸之及也/乃求罢去/明宗再三留之/延光继之/以泣不得已/乃罢之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字,我国古代,在本名之外另取的和本名有某种关联的名字。B. 麾下,原指将帅的大旗之下,可以指部下,也可用以敬称将帅。C. 用事,可以用来指统治者执掌政权,文中指王淑妃专权。D. 崩,古代帝王或王后的死。大臣死称“薨”,大夫死称“死”。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39、. 范延光很有担当。唐明宗寻人把康延孝的降书送给唐庄宗,范延光自告奋勇请求前去,最终完成使命。B. 范延光具有谋略。唐明宗到达荥阳时,叛军作乱,范延光献计急速攻城,并请求作战,最后平定了汴州。C. 范延光善于劝讽。唐明宗问战马数量时,范延光分析养战马的耗费,触动了唐明宗,使唐明宗减少了战马。D. 范延光不惧权势。遂凝兄弟恃宠自傲,大多数大臣不敢与其抗争,只有范延光从容镇定地阻止他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明宗使延光间行求兵,夜至河上,为梁兵所得。(2)乃以骑兵五百,自暮疾驰至半夜,行二百里,战于城下。【答案】10. A 11. D 12. C 13. (1)唐明宗派延
40、光从小路(偷偷)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2)于是(范延光)率五百骑兵,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在朱守殷的城下作战。【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此类试题解答时,是先疏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句子大意是: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骄甚”的主语是“秦王”,原因是“握兵”,因此,“秦王握兵骄甚”不可断开,排除BC项;“继之以泣”是状语后置句,“以泣继之”,中间不可断开,排除D项。故选A。11
41、题详解】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大臣死叫薨,大夫死叫死”错误。古代称侯王死叫“薨”,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古代称大夫死曰“卒”;古代平民死称“死”。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本题C项,“使唐明宗减
42、少了战马”无中生有。原文是“明宗问延光马数几何,对曰:骑军三万五千。明宗曰:吾兵间四十年,自太祖在太原时,马数不过七千。今有马三万五千而不能一天下,吾老矣,马多奈何!延光因曰:臣尝计,一马之费,可养步卒五人,三万五千匹马,十五万兵之食也。明宗曰:肥战马而瘠吾人,此吾所愧也!”,可见明宗只是感到惭愧,文中并未说“减少战马的数量”。故选C。【13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本题关键词有:(1)使,派遣;间,名词做状语,从小
43、路;为所,表被动;得,抓获。(2)乃,于是;以,率领;疾驰,驱马飞奔;战于城下,状语后置句,在朱守殷的城下作战。【点睛】高中文言文断句口诀:古文断句莫畏难,仔细琢磨只等闲。文段休问长与短,熟读精思是关键。内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动手把句断。联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难细分辨。紧紧抓住“曰”“云”“言”,对话最易被发现。常用虚词是标志,更有规律供参看。习惯句式掌握住,固定结构莫拆散。词性词义要精研,语法结构帮助判。排比对偶与反复,修辞提供好条件;相同词语紧相连,一般中间要点断。题目做完回头看,根据要求细检验。打牢基础看课本,培养语感读经典;操千曲,观千剑,断句也要常实践。参考译文:范延光,字子瑰,临漳人
44、。唐明宗做节度使时,将他安排为自己的部下,并不觉得他有奇异之处。明宗攻占郓州,梁的军队正扼守着杨刘,梁军的先锋将康延孝偷偷将降书送给明宗,明宗寻求可以将延孝降书送给庄宗的人,延光就自告奋勇请求前去,于是将延孝的信封成蜡丸揣在怀里,向西去拜见庄宗,把信交给庄宗,并且说:“现在延孝虽然有投降的意思,但梁军把守杨刘的士兵很多,尚不能谋取,不如在马家口构筑堡垒来与汶阳连通。”庄宗认为他说得对。营垒筑成后,梁派王彦章猛攻新筑的营垒。明宗派延光偷偷外出去搬请救兵,夜晚来到黄河边,被梁兵抓获,送到京师,被打了几百板子,被用刀威胁,延光始终不说出实情。庄宗进入汴州时,狱吏卸去他身上的枷锁,向他叩拜送他出狱。庄
45、宗见到延光,很高兴,授予他检校工部尚书的官职。明宗在位时,他任宣徽南院使。明宗到汴州巡视,走到荥阳,朱守殷反叛,延光说:“守殷反叛的迹象刚刚显现,如果延缓对他的进攻就会使他做好安排(实施计谋),那么就会城防坚固难以接近。因此,趁着敌人没有防备,不如急速攻城,我请陛下拨骑兵五百名,疾驰到城下,用神速之兵使他害怕。”于是他率骑兵五百人,从傍晚驱马飞奔到半夜,跑了二百里路,与守殷的军队在城下作战。天快亮时,明宗也疾驰而来,汴城内军队看到皇帝乘坐的车子,就打开城门,于是延光的军队首先进城,仍与敌人展开巷战,杀死打伤的人很多,守殷被杀,汴州平定。第二年,延光升任枢密使。明宗问延光战马有多少匹,他回答说:
46、“骑兵三万五千人。”明宗说:“我在军队中四十年,在太原时,马匹的数量不超过七千。现在有战马三万五千匹,却不能统一天下,我老了,马匹再多又怎么样呢?”延光乘机说:“我曾经计算过,一匹马的耗费,可以养活步兵五人。三万五千匹马的消耗,相当于十五万步兵的消耗。”明宗拍着大腿感叹说:“使战马肥而让士兵瘦,这是我感到惭愧的!”这时,王淑妃执掌朝政,遂凝兄弟和淑妃有旧交,正倚仗着淑妃受到恩宠,凡有奏请没有不听从的,而大臣们由于淑妃的缘故,多数不敢与其抗争,只有延光沉着镇静地阻止他们。明宗有病,不能上朝处理政事,京城的百姓,议论纷纷,有关部门无法禁止。有人劝延光用严厉的刑法制裁他们,延光说:“制止动荡要依靠冷
47、静,应当稍微等待一下。”不久,明宗的病好了一点,京师也就安定下来。这时,秦王掌握兵权,非常傲慢,延光担心祸及自身,就请免除职务离去。明宗再三挽留他,延光流下眼泪,明宗没有办法,就把他罢免了。不久,秦王起兵反叛被杀,明宗死去,潞王反叛,后唐皇室一片混乱,弘昭、赟都被牵扯到灾祸中而死掉。末帝再次下诏命延光为枢密使,授以宣武军节度使之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刘禹锡洛阳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旧学三冬今转富,曾伤六翻养初齐。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注】旧学三冬:东方朔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十三岁学书,经过三个冬天的学习,文史方
48、面足够用了。碧鸡:传说中的神山名。在今四川省西昌市。蹑丹梯: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古代宫殿前石阶以红色涂饰,故称“丹梯”。张衡西京赋有“青琐丹墀”之句。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前句的叠词“凄凄”既是送别时凄凉环境的写照,也寄寓了诗人的伤感情绪。B. 首联后句两个“西”字突出朋友目的地遥远,“更”字令人无限感叹,蕴含关切之意。C. 颔联写出了朋友的人生经历,既有对其饱学的称费,也有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D. 颈联运用想象手法,写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15. 诗中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4. D 15
49、. 前句中的“卧龙”指蜀相诸葛亮,这里选取历史人物,既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又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和希望。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呈现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本题时,需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
50、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本题中,D项,错在“诗作感情基调由此转向迷离”,颈联的“窥丹凤”“见碧鸡”,是诗人想象朋友到蜀地将见到神鸟与神山,感情基调呈现出了亮丽的色调,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的能力。鉴赏诗歌内容和作者思想感情,可借助于“三看三抓法”答题,即看标题、看作者、看注释;抓诗眼(或词眼)、抓主旨、抓意象特征。组织答案时,要用能够准确表现作者情感特点和情感基调的词语来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平时要积累一些常见的诗歌情感规范用语,例如,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惜别、热爱自然、归隐田园、关心民间疾苦、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等。例如本
51、题就可根据标题、注释、“倦客”“愁”“枉教”等关键词分析作答。从这首诗的诗歌内容来看,因为诸葛亮世称“卧龙先生”,尾联前句中的“卧龙”首先指蜀相诸葛亮,也符合杨处厚前去蜀地的情境。同时,“卧龙”也比喻隐居或未露头角的杰出人才,这里也称赞杨处厚具有诸葛亮一样的才能。而“早识”既有对朝廷未能看出其才能的遗憾,又以“应有分”写出其必然会得到相应重用的肯定,表达了对其命运即将改变的劝慰。后句中的“蹑丹梯”化用前人诗句,指立边功回朝拜君王。写杨处厚从此会因立功而受到朝廷封赏,饱含诗人对杨处厚的期待鼓励和希望。从诗歌的艺术手法来看,这两句与开头送别时的凄清氛围形成对比,充满了乐观、鼓舞的力量。【点睛】诗歌
52、鉴赏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荀子劝学篇中强调君子并非有何差异,只是善于借助外力的两句是“_,_”。(2)“_,_”两句既是琵琶行的主旨,
53、更是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3)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写周瑜在小乔刚刚嫁过来的时候可谓“_”,而自己“_”,与之形成鲜明的对比。【答案】 (1). (1)君子生非异也 (2). 善假于物也 (3). (2)同是天涯沦落人 (4). 相逢何必曾相识 (5). (3)雄姿英发 (6). 早生华发【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名句的默写能力。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生”“涯”“沦”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学生记忆的时候应该结合诗句的意思。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4、下面小题。地铁上,人不少,座位上坐着一位年轻妈妈,怀里抱着孩子,孩子睡着了。这位妈场一只手护住孩子,一只手托着孩子的鞋底。这样一来,孩子就不会踢到旁边的人。这个动作一直_到他们下车。这一画面传上网之后,网友纷纷点赞,都很认可这一为他人着想的举动。有网友说,这种修养来自内心的善良。而善良的内涵之一就是能为他人着想。与之相对的,还有一幕不太_的场面,最近也引发了大家的讨论。某地一游泳馆,一位妈妈把5岁的儿子带进了女性更衣室。也许这位妈妈有难言之隐,但_的是,她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一位小朋友扔垃圾,在垃圾桶上贴了张纸条,上写:保洁阿姨,垃圾桶里有很多碎玻璃,请你在拿垃圾袋的时候,小心不要碰伤了手。
55、相信保洁人员看到之后,心里会暖暖的,感觉到一份尊重,工作起来会更加仔细认真。这本属“多此一举”,( )。我们要明白自己的举动与他人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不可_。反过来看,凡事光想着自己怎么爽就怎么来,不管别人的感受,那就不好了。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把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减弱。生活在其中,谁不想?17.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保持 融洽 毋庸置喙 居功自傲B. 坚守 融洽 不可否认 肆意妄为C. 保持 和谐 不可否认 肆意妄为D. 坚守 和谐 毋庸置喙 居功自傲18. 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但这位小
56、朋友这么做了,在增进了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B. 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C. 但在呵护他人的同时,增进了自己的修养,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D. 但在增进自己修养的同时,呵护了他人,这位小朋友就是这么做的19. 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 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让善意当作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B. 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把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社会运行成本整个将大大降低。C. 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想,让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减弱。D. 你为他人着想,他人为你着
57、想,让善意成为每个人的行为指导,整个社会运行成本将大大降低。【答案】17. C 18. B 19. D【解析】【17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辨析和使用词语(包括成语)的能力。此类题一定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第一空:保持:维持(原状),使不消失或减弱。坚守:坚决守卫,不离开;坚定遵守,不背离。这里指动作保持不变,所以应用“保持”。第二空:融洽:彼此感情好,没有抵触。和谐:配合得适当,和睦协调。语境上文有“不太”,下文是那位女士的不适当行为,此处应使用“和谐”。第三空:毋庸置
58、喙:指不用别人插嘴,不需要多话。不可否认:承认某件事情。下文“她没有照顾到别人的感受”是事实,根据语境,应使用“不可否认”。第四空:居功自傲: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目空一切。肆意妄为,指毫无顾忌地胡作非为。前文指出“我们的举动与他人存在密切的关系”,所以不可以胡作非为,此处应使用“肆意妄为”。分析可知,C项词语全都恰当。故选C【18题详解】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准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把握语段的内容要点,要明确所选的语句是对上文的延伸,然后根据由近及远的层次步步深入,其次要做到所选句式能使语句表达连贯通畅,第三要注意句式之间的疏密关系。要善于比较各选项的异同,密切结合语境要求和表达需要来寻找
59、最佳答案。紧承上文的“这本属多此一举”可知,“这”应是指小朋友的做法,“但这位小朋友这么做了”应在前面,排除CD两项;括号前面写他人,后面写自己,此句应先“呵护他人再增进了自己的修养”,所以应排除A项。故选B。【19题详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B项句式杂糅。“把当作”“让.成为”两者不可混用;另外B项语序错误。排除AB两项。C项,“成本”与“减弱”搭配不当,将“减弱”改为“降低
60、”。排除C项。故选D。【点睛】病句结构混乱类型分析:、举棋不定作者时而用这种结构,时而用那种结构,结果两种结构都用了。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思想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应该在“曾被.束缚.”和“在.束缚下的. .”两种格式中选用一个。)、藕断丝连把结构完整的一句话的最后一部分用做另一句的开头硬凑起来。例我们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把“我们向政府提意见”和“向政府提意见是人民的责任”凑在一块儿,应该删去“我们”。) 3、中途易辙一句话说了一半,忽然另起炉灶,重来一句。例: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列主义思想之后,中国的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大大改了样子。(“中国人民.马列主义思想之后”就怎么样
61、?作者不接下去说,却用“中国革命”另起一句。应该改为“自从中国人民.之后”。)4、 反客为主把上半句主语以外的成分用来做下半句的主语,因此而纠缠。例:因此,当匪徒们偷袭游击队的时候,被游击队反包围了,歼灭了无数匪军。(“被游击队反包围”的主语是“匪军”,但“歼灭了无数匪军”的主语只能是游击队,作者却把它一气呵成,不加闪待。应该把末一分句改作“歼灭了一大部分”或“不计其数”;这样“歼灭”是接着“被游击队”下来的,就连贯了。)5、结构含混:往往是语序不当造成句子结构混乱。例: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近几年来曾提倡过,而且产生了许多写真人真事的作品。(句中的“产生”可以算无主句,也要以拿“创作方法”做主
62、语,作者的意思也许是第一种,那么上半句应该改做“近几年来曾倡导过真人真事的创作方法”。)20.下面五个句子中,每句都有一处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李老师已退休多年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自豪。朋友从数百里外捎来如此厚礼,推辞不了,只好笑纳!孙老师都快要退休了却仍在为培养我们而略尽绵薄之力。你和我小学毕业时的合影我一直当作珍贵的“文物”惠存着。你的文稿,我已看了,对其中不妥当的几处,我斗胆加以斧正。【答案】“高足”改为“学生”;“笑纳”改为“接受”等;“略尽绵薄之力”改为“尽心尽力”等;“惠存”改为“保存”或“珍藏”等;“斧正”改为“改正”或“修改”等。【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
63、言表达得体能力。语言得体有文体得体和语体得体,问题得体主要是要符合特殊问题的特殊要求,语体得体要注意讲话者的身份、环境、尊卑、主客以及“谦辞”和“敬辞”的运用。本题,高足: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本句是说自己,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学生”;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自己的礼物。本句是朋友送自己礼物,自己推辞不了,只好接受,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接受”;略尽绵薄之力:绵薄是指少的意思,是自谦之词。用于帮助他人的时候说自己出力不多。本题是说孙老师在培养以自己为代表的这些学生尽了力,表达不得体,可改为“尽心尽力”;惠存:敬词。请保存。多用于赠人照片、书籍等时所题的上款。本句是说自己保存,表达不得体,可改为
64、“保存”或“珍藏”等;斧正:是请别人修改文章的敬词。本句是是说自己修改别人文章,表达不得体,可改为“改正”或“修改”等。【点睛】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所谓“语体”主要指是口语(谈话、演讲、辩论、广播稿)还是书面语(政论语体、科技语体、文艺语体、应用语体)。前者要求通俗易懂、多用短句、不用文言词。后者须根据所使用的文体而定,例如应用语体包括启事、通知、申请(假条通俗易懂、简洁平实),广告(形象生动、多用修辞),广播稿(通俗化、口语化)等。一注意场合,审时度势
65、;二看清对象,因人而异;三掌握谦敬,注意礼貌。21.阅读下面新闻简述,按要求填写下表。面对日趋严重的雾霾天气,有媒体曾刊文“雾霾带来的四大意外收获”,文章表述了这样一种看法:让你既痛恨又无奈的雾霾并非一无是处,它在肆虐神州的同时,也给我们民族和个人带来了四大好处。要求: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收获”和指出“收获”的理由,完成下表。收获理由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雾霾让所有中国人痛恨,众志成城雾霾让中国人长知识雾霾让中国人清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雾霾让中国人更幽默【答案】示例:雾霾让中国人更加了解这一世界公敌雾霾让中国人更清醒雾霾催生大量讽刺语言,如“自强不吸”【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句扩展与压缩
66、,以及仿写能力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比如本题用准确、简明的语言概括出雾霾“收获”和指出“收获”的理由,然后根据要求进行语言表达。本题先仔细阅读表格,可发现在“收获”一栏分别是“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雾霾让中国人长知识”“”“雾霾让中国人更幽默”,所以处填写的句子应该是“雾霾让中国人”。 “理由”一栏,其语句分别是“雾霾让所有中国人痛恨,众志成城”“”“雾霾让中国人清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所以处填写的句子也应该是“雾霾让中国人”。再来看表格中第一行的“收获”和“理由”对应的内容分别是“雾霾让中国人更团结”“雾霾让所有中国人痛恨,众志成城”,这里“更团结”是对“所有中国人痛恨,
67、众志成城”的概括。所以处“雾霾让中国人”省略号内容应该是“清楚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的概括。处“雾霾让中国人”省略号内容是对“长知识”的解说,而处“雾霾让中国人” 省略号内容是对“更幽默”的解说。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1952年,欧阳自远填报高考志愿时,家里想让他学医,他自己想学天文,但那时国家要发展重工业,而发展重工业就需要找到矿产资源,因此,“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成了当时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他被这句口号打动了,于是第一志愿填报了北京地质学院。现今,他成为中国的“嫦娥之父”。一本科学杂志上登了很多星际、太空知识,让杜祥琬立志探求宇宙的奥秘。高考时,他报考了南京大学天文
68、学系。然而,他被国家选中到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攻读原子核物理专业,“大大的宇宙没研究成,学了小小的原子核”。杜祥琬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今天的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更愿意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请围绕上述材料的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学习动力难道只凭兴趣中国面壁者的专题报道,记录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群体故事中国核九院一批年轻人,在改革开放和繁荣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生,在坐拥全球风云的互联
69、网世界长大,毕业于名校却选择如老一代科学家那样“深藏功与名”,耐得住山沟里的寂寞,继承下辉煌且沉重的执剑人衣钵,铸国之重器。这似乎是另外一种存在。今天的时代,得益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青少年比历史上任何时代的同龄人都更勇于展示个性张扬的自我,他们更愿意清晰地表达“我想”“我要”“我喜欢”,他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毋庸讳言,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牵引着青少年成才之路。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古人亦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然而, 这样一群面壁者又真实的就生活在我们身边,昭示着人生成长路上另外一组关键词,
70、“社会需求、国家使命”。或许有人会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追求,新时代没有必要再重复往日的话题。但有一个事实无法回避,无论任何国家任何时代,都会有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价值观。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永远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人人畅想个人的小时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大时代,有一群民族脊梁和基石。今天,可持续发展正成为新的时代命题,希望就在青年身上。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欧阳自远放弃了自己想学的天文学,响应了国家“唤醒沉睡的高山,寻找出无尽的宝藏”的号召,报考了北京地质学院,成为了中国的“嫦娥之父”。杜祥琬放弃了探求宇宙的奥秘的志向,在国家的安排下学了小小的
71、原子核,带领团队让我国核武器向小型化、精准化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当然,我们说个人兴趣之外还有社会需求,并不是说两者天然割裂。老一代学者往往都有这样的体验,“兴趣服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在国家需要的学习和研究中,钻研进去才发现,这些新知识、新领域、新课题是那么富有挑战性,解决以后巨大的成就感,让人感到是一种享受。杜祥琬对此有一个精彩的比喻。他将人生动力比为两个轮子,一个轮子是社会需求,一个轮子是个人兴趣。需求好像是个前轮拉着你走,兴趣好像是个后轮,推着你走,“两个轮子一起转动起来,才会有更强劲的力量”。【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前两则材料以欧阳自远和杜祥
72、琬事例,说明个人兴趣服从国家需要;第三则材料则是强调当今时代青年人更有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的可能性。三则材料实际是让学生思考“尊重自身兴趣”与“个人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之需要,心怀家国”这两者间该如何作出选择。从以上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命题者的命题意图重点放在前两则材料上心系国运,乃成大器。我们不否定个人兴趣的必要性,人要发展决然离不开一定的兴趣爱好。不过要想更好地发展,充分实现自我价值,还需要某种精神支柱。正如欧阳自远、杜祥琬院士,他们能有今日之伟绩,与其心系国运、有伟大的家国情怀是分不开的。据此,考生作文时,只要能充分体现家国意识、思想、情怀等,都视为符合题意。考生须注意两点:第一,要
73、在个人兴趣和家国意识两者中有所权衡与侧重,切不可言此弃彼;第二,须清晰明了地阐释好两者间的辩证关系,并突出某一方面。总之,考生在具体行文中,只要能展现出学子关怀国家命运,与祖国心心相连的应有素养,就达到了写作目的。当然,要做到文质兼美,还须加强对时鲜素材运用及语言组织的锤炼和打磨。参考立意:1、心系国运,乃成大器;2、个人兴趣重要,国家需要更重要;3、既要尊重个人兴趣,又要符合国家需要;4、个人兴趣发展也需融入家国情怀。结构示例:题目学习动力难道只凭兴趣?。开头介绍中国面壁者中中国核九院一批年轻人“深藏功与名”,铸国之重器的故事,指出这似乎是另外一种存在。接着写当今青年更愿意因为兴趣爱好而不懈
74、追求努力奋斗,无疑折射出社会的巨大进步。接着以爱因斯坦的名言进一步肯定兴趣对学习成长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然后笔峰一转,肯定了面壁者的“社会需求、国家使命”。接着指出选择什么样的价值观,永远是一个人青少年时期必须直面的人生课题,个人的小时代是因为背后有一个伟大的大时代。这样就顺理成章地提出: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再概述欧阳自远和杜祥琬的事迹加以佐证。最后指出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之间并不割裂,“兴趣服从需要,需要产生兴趣”。结尾以杜祥琬的话,将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思维的辩证性。参考素材:1、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命运方有大成。人活在世界上当然要有物质基础,但一定要有精神支柱,
75、有家国情怀。杜祥琬2、在两千多年前的东晋,陶渊明登高远眺,仰天大呼:“田园将芜胡不归!”于今之时,我们仍需仰天长啸:“田园将芜胡不归!”陶之呼为彼心,要的是抛却尘事,隐逸人间;我之呼为我心,想的是家国之责,该由谁担起!3、我们的成长,只有融入国家命运方能走上大成之路。两弹元勋、科学大家杜祥琬院士,虽一生专业换不停,但他始终坚持个人兴趣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的需要。获得“诺贝尔奖”之前,屠呦呦女士籍籍无名,只因人民的需要,她便隐身研究几十年。“苟利国家生死以”,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所有人,这应是我们每个人人生最崇高的理想。4、家国情怀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大学里曾提到,一个君子想立身于世,必须“修
76、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我们能改变国家、改变世界之前,将家国情怀装进心里,我们才有立身的根本,才有力量、有信心去拼搏,去奋斗。【点睛】材料作文写作策略 引:恰当地引用材料,开头既要引述材料,在论证时还要回扣材料(不能全部照抄),对材料进行分析后,或摘要或概述,三言五语即可。 议:是对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议论,对人物关系的分析,对结果的预测,对原因的追问等,目的是为了提出观点做铺垫,这部分不能太长,百字左右即可。 提:提出论点(或观点),文字简炼,一两句话就可以,观点明确。 联:这是文章关键,可由材料推开去,可联系历史人物、历史故事,可联系现实生活,今人今事;可以正面举例也可以反面证明;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最少要举两个例子,一古一今或一正一反,多角度多侧面得把中心论点阐述得深刻有力,三四百字即可。 深:深入分析。深入分析原因,说明好处(或危害),找出症结。 结:收敛全篇,总结全文,宜对论述的问题有所深化,不要故作惊人之语,强调精炼有力,不要画蛇添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