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语文学案:2.5《中国现代诗二首(1)》(语文版必修1).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4706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语文学案:2.5《中国现代诗二首(1)》(语文版必修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语文学案:2.5《中国现代诗二首(1)》(语文版必修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语文学案:2.5《中国现代诗二首(1)》(语文版必修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河南省安阳县二中高一语文学案:2.5《中国现代诗二首(1)》(语文版必修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课题: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第一学时雨巷学习目标:一、反复朗读,体会本诗的意境美。二、了解“自由诗体”的特点。三、深刻体会诗歌中借物抒发的内心感情,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重点:品味诗歌的音韵美、意象美和诗情美。 学习难点:分析“雨巷”、“我”、“丁香一样的姑娘”的象征意义。预习指导: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

2、,含蓄。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对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有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雨巷是作者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诗人内心苦闷彷徨的1927年夏天,诗作写成后差不多一年,作者把它投到小说月报编辑叶圣陶一看到这首诗就非常喜欢,称它为“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并送给作者“雨巷诗人”的称号,这一年作者才22岁。雨巷写的是梅雨季节江南小巷中的一个场景。细雨蒙蒙中,“我”怀着一种落寞,惆怅的情绪和一丝微茫的希望,撑着一把油纸伞在悠长寂寞的小巷中行走,这首诗既实又虚。学习过程:一、初

3、读雨巷,整体感知。1、 能否将第四节“她飘过/像梦一般的凄婉迷茫”中的“飘”字改成“走”字?为什么?2、 第六节中这位姑娘逐渐消失时用了3个状语“在雨的哀曲里”,可否将这个短语去掉?3、 诗中写这位姑娘的眼光时,两次用到了“太息”这个定语,这有什么好处呢?二、 研读诗歌,重点讨论。1、怎样理解和欣赏雨巷中的两个主要意象?2、“我”为什么会这样哀怨?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低调的情感呢?3、 诗人期待的“丁香姑娘”为什么这么快就消失了?三、 拓展研究诗中的“丁香姑娘”到底是实写还是虚写?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重点分析了诗中的两个意象-雨巷和丁香姑娘。尤其对丁香姑娘的多意象解读,拓宽了我们的思路,同时对这

4、首诗有新的熟悉。五,作业设计以“丁香”“雨巷”等为意象,写一篇关于江南小巷的短文,要求文采丰富,不少于300字。课题:中国现代诗二首(二)第二学时寂寞学习目标:一、 分析意象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二、 分析诗歌意境特点。三、 培养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四、 体会衬托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学习重点: 意象特点的分析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领会诗歌中“寂寞”、“寂寥”的内涵。预习指导: 卞之琳(1910.12.8-2000.12.2),祖籍江苏溧水,生于江苏海门汤家镇。曾用笔名季陵,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抗战期间在各地任教,曾是徐志摩的学生。为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做了很

5、大的贡献。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对莎士比亚很有研究,西语教授,并且在现代诗坛上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人物。卞之琳的新诗广泛地从中国古诗和西方现代派诗吸取营养,自成一格,充满智慧的闪光和哲理的趣味,是30年代中国文坛“现代派”诗歌的重要代表人物。抗日战争期间曾前往延安和太行山区访问,诗风有所转变,歌唱人民的战斗生活。诗作讲究音节的整饬,追求文字的奇巧,表现出当时青年知识分子对现实的不满与思考。诗人主张“未经过艺术过程者不能成为艺术品,我们相信内容与外形不可分离”。卞之琳创作态度严谨,孜孜不倦地探索“艺术过程”中的转化与表现,即使对新诗的外部形式也刻意追求变

6、化和创新,更不用说在诗的意象、内容方面。有些诗作被译成多种文字,并成为海外学者专题研究的物件。在半个多世纪中,诗人坚持不懈地进行诗歌创作和理论研究,成功地实验和引进了西方多种现代诗歌形式,对中国象征主义、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开拓了新的景观,有着很大的启蒙意义和重要的贡献,并取得了相当的艺术成就。学习过程:一、 初读寂寞,整体感知。1、 主人公童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2、 主人公中年的寂寞表现在哪里?3、 主人公死前的寂寞表现在哪里?1、 研读诗歌,重点讨论。2、 寂寞中小孩子是一个什么形象?诗中“蝈蝈”、“夜明表”等意象有何作用?3、 诗歌寂寞是如何营造意境,表现“寂寞”这样一个主题的?4、 怎样理解“如今他死了三小时,夜明表还不曾休止”。四、 合作探究联系寂寞一诗探究中国古代文人的寂寞情节。一 再次研读课文,理解小说中荒诞性描写及其作用1、小说中有许多“不合情理”的场景描写,使作品具有强烈的荒诞色彩。仔细阅读课文,找出这些描写,思考“荒诞”性的发展过程。2、讨论:这些“荒诞性”描写在小说中起到了什么作用?(提示:可以从对情节的发展和对主题的揭示角度考察)二 比较阅读 余华写小说曾受到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影响,卡夫卡的小说中有很多“不合情理”的荒诞色彩,比如变形记中那个人一早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可以课后阅读变形记,比较一下余华与卡夫卡“荒诞”小说的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