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七单元 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古代中国农业世界领先、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古代中国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历史悠久,部门齐全,多种经营模式并存。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中国商业不断发展。两宋时期,商人打破城市里坊和市的界限,官府取消了交易时间的限制,商业空前繁荣;对外贸易也得到发展。明清时期,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重农抑商、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第12讲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和农耕时代的手工业课程标准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中
2、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轻巧识记1小农经济2古代农业概念阐释1精耕细作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指的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2土地兼并是指土地愈来愈集中到少数大地主、大官僚手中,而农民则越来越多地丧失土地,甚至根本就没有土地。土地兼并严重时,两种矛盾突出起来。一是农民与地主的矛盾,二是封建国家同地主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将出现两种结果,一是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措施,使兼并现象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二是直接导致农民战争的爆发。
3、辨析比较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并不是同一概念,三者之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家庭经营,经营规模狭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易误指正“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其中“足”并非富足,而是指只能满足自家生活需要和缴纳赋税,但是很少进行商品交换。事实上,封建制度下的农民生活非常艰苦。史论术语中国是世界上农业的发祥地之一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随着生产工具不断改进 、 生产技术日益完善和水利工程的不断兴建 ,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在中国形成并日臻成熟。以家庭为单位从事生产劳动,“
4、男耕女织 ” 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中国古代土地制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变化。商周时期的井田制是一种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从春秋战国起土地私有制逐渐取而代之,成为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大土地所有者通过多种途径,特别是通过兼并获得土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的反抗斗争,导致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逐渐减弱,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轻巧识记古代手工业易误指正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并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私营手工业自明代中叶以后,逐步占据主导地位,表现在资本主义萌芽开始产
5、生。概念阐释五大名窑宋朝有五大名窑,即定窑、汝窑、哥窑、官窑和钧窑。定窑在河北曲阳,以烧制白瓷为主,胎质薄而坚硬,瓷釉洁白莹润。汝窑在河南宝丰,主要烧制宫廷用瓷,胎质细洁,釉色多呈天青,青中带蓝,晶莹发亮,堪称宋瓷之精品。哥窑相传在浙江龙泉,出产青瓷,以冰裂纹瓷器最为有名。官窑在河南开封,专为宫廷烧制瓷器,釉色以粉青为主,淡白次之。钧窑在河南禹州,产品有的青中带红,华而不俗,称为“钧红”;有的以天青或月白与紫红色交相掩映,别致美观,称为“钧紫”。思维升华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1西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生产,是由官府垄断,即所谓工商食官。2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6、3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田庄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手工业。4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对稳定小农经济起了一定作用。史论术语中国古代素以手工业发达著称,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古代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中取得突出成就,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各种手工业经营形式相结合:官营手工业发达,产品精美;民间手工业艰难发展,私营手工业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教你读史史料中的关键词对解题很重要。史料一中“畎亩之勤”说明牛耕技术的出现。主题一精
7、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史料一“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史料二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李群农业科技史史料二中“整地”等信息说明了农业技术非常细致。史料三表明农具有了质的改进,推动了耕作技术的发展。史料三铁器逐步推广到各个生产领域,特别是农业生产领域大量铁制农具的使用引来了农业生产技术的一场革命。国史概要根据所给史料归纳我国古代农耕技术有哪些重大进步?史论形成精耕细作在古代农业发展中的表现(1)耕作方式发展: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
8、础,出现于春秋战国,后世得到完善而为后世所沿用。 (2)耕作技术进步:耕作方法、田间管理系统完整,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3)改变农业环境:重视农田灌溉,改善土壤环境,使农业收成不再完全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教你读史史料一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反映了以家庭为生产单位,分工简单;“头白不出门”反映了封闭性。主题二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史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白居易朱陈村史料二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
9、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幓,此其分事也。墨子史料二反映了男耕女织的特点。史料三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矣。(西汉)晁错论贵粟疏史料三表明了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根据所给史料归纳小农经济的特点及阻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史论形成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1)特点: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的基本生产模式;生产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脆弱性:具有规模小、水平低
10、、分散经营和难以抵御天灾人祸的脆弱性。(2)影响因素:农民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封建王朝沉重的徭役和赋税,封建剥削严重。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薄弱。高利贷者的乘机盘剥。主题三古代手工业的经营形态及特点史料一凡执技以事上者,祝、史、射、御、医、卜及百官。凡执技以事上者,不贰事,不移官。礼记王制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之事也。荀子王制教你读史史料一表明手工业由官府控制,对制造、管理有严格制度规定。史料二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 330名。
11、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 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史料二说明明代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史料三反映的是家庭手工业是小农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史料三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上述三则史料分别反映了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形态各有何特点?史论形成古代手工业经营形态及特点经营形态管理方式产品流通方式地位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集中、大作坊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发
12、展水平民营手工业民间私人经营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后占据主导地位家庭手工业农户的副业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剩余部分出售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题源材料摘自2011年山东高考T10下图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问题设置该场景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的什么特点?答案提示反映我国古代农业生产注重精耕细作的特点。归纳升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生产组织形式: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也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2)土地制度: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和自
13、耕农私有土地是土地私有制的主要形式,地主私有土地是最主要的形式。(3)农业生产结构:种植业和家畜饲养业相结合,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4)生产模式:不断改良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重视水利的兴修,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二、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题源材料摘自2012年江苏高考T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问题设置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答案提示特点: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归纳升华我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原始社会晚期,手工业就从农业中
14、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持续不断地发展。(2)手工业技术先进。中国古代手工业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国家。(3)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越来越细。(4)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发达,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私营手工业到明中叶以后逐渐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农业生产的制约。(6)手工业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7)明中叶后私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史观分析(五)生态文明史观下的中国古代农业史观解读生态史观是一种主张从地理环境的生
15、态结构出发,运用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与解释人类文明发展模式的观点。随着人们对生活居住环境的关注、对“美丽中国”的向往,生态史观以全新的视角看待经济发展,在开放课堂中各抒己见,适应关注社会、关注民生的高考命题趋向。生态文明是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古代中国在特定的地理和社会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发达而牢固的农本经济,并促使古代中国人很早就对天、地和人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产生了朴素的辩证自然观,构建了优秀的生态文化,提出了许多精彩的生态经济思想,成功地创造了一些生态经济
16、模式、生态生产技术。史观运用1生态史观下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提高古代农业生产工具演进的特点(1)从制作材料上看:经历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铜、铁等需要加工的金属材料的变化。(2)从制作方法上看:经历了从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属冶炼、铸造的变化。(3)从使用的动力上看:经历了从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变化。(4)从农具种类上看:经历了由单一性向多样性的变化。2生态史观下“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刀耕火种”是中国古代人们在茫茫原始山林中利用火耕手段拓荒营田,进行最基本的种植经营的一种耕作方式,“刀耕火种”为人类生存、原始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是显而易见的。随着社会的进步
17、,人们采用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彰显了人类的进步。3生态史观下明清“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据估计,宋朝耕地面积为5.6亿亩,明朝增加到8.5亿亩,清朝又增加至11亿12亿亩。在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外国人视为很难开发利用的“边际土地”。以生态史观分析边际土地的利弊及启示,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开发边际土地是由于人口增加太快,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垦荒导致了水土流失、环境恶化。我们今天一是要控制人口的增长,二是要提高农业发展的科技水平。典题印证(2011福建高考)下图所示坎儿井(井渠)是我国古代具有地方
18、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联系历史地理知识,对坎儿井解读正确的是()在汉代就已出现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利用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ABC 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坎儿井起源于西汉时期,正确;根据材料“至今还流行于新疆的吐鲁番、哈密地区”得知坎儿井正是利用新疆天山、昆仑山的冰雪融水而兴建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水利灌溉工程,正确;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到坎儿井井深随地势坡降而改变,正确;材料无法反映出坎儿井是我国古代最早的灌溉工程,另外根据所学知识在坎儿井之前还有著名的水利工程如都江堰等,错误。答案C五年考情统计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5年24考)精耕细作
19、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1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0)手工业的发展(5年17考)手工业的成就(13)手工业的经营方式(4)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例1(2013安徽高考)下图是据有关资料绘制的汉唐间安徽境内水利兴修统计示意图。它反映了这一时期()A安徽农业生产居全国领先水平B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发展态势C长江流域为农业生产重要区域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汉唐间安徽境内。抓关键:水利建设的数量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材料仅仅截取安徽省的水利兴修统计,没有对比全国其他省份,无法得出A项错误选项B水利建设的数
20、量从侧面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所以从汉到唐安徽农业生产总体呈现发展态势正确选项C选项表述符合史实,但材料中没有涉及长江流域的农业生产干扰选项D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是在唐朝以后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锄、铲、镰、犁铧等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解题提示:回答词:说明;抓题眼:“战国时期”“整套铁农具”。答案:B2(2013海南
21、高考)商代甲骨卜辞中,有大量“受禾”、“求年”、“有足雨”的内容。这反映了当时()A农业生产已是重要的经济活动B农业的收成与祭祀活动密切相关C巫师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组织者D自然环境恶化影响农业生产解题提示:回答词:反映了;关键信息:“受禾”“求年”“有足雨”都与农业生产有关。答案:A3(2013新课标全国卷)汉唐制定土地法规,限制私有大土地的发展,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据此可知宋代()A中央集权弱化B流民问题严重C土地兼并缓和 D自耕小农衰退解题提示:抓题眼:不抑兼并;关键信息:由“限制私有大土地”到“不抑兼并”,反映了土地兼并的合法化,这使大量土地集中到了地主官僚手中。答案:D考点二手工
22、业的发展例2(2013北京高考)1985年,一艘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沉船被发现,船上载有景德镇生产的青花瓷。该船沉没的时间最早应为()A北宋中期B元末明初C明末清初 D鸦片战争时期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1602年。抓关键: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结合东印度公司成立的时间,可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北宋中期没有青花瓷错误选项B元末明初,东印度公司还没有成立错误选项C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于明末清初时期。青花瓷最早出现于元朝,由此判断该船最早沉没的时间应是明末清初正确选项D不符合题干中的“最早”限制错误选项考题演练1(2013福建高考)唐六典记
23、:“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新唐书载:“细镂之工,教以四年;车路、乐器之工,三年;平漫刀矟(长矛)之工,二年教作者传家技。”这表明唐代工匠()频繁更换工种长期在官府作坊干活职业是世袭的是临时工人ABC D解题提示:回答词:“表明”,透过材料认识本质;关键信息:“工巧业作之子弟,一入工匠后,不得别入诸色”。答案:B2(2013四川高考)纺织业在商代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下列选项中可以支持这一判断的是()A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衣B纺织家黄道婆创造的新式纺车C甲骨文中关于祭祀蚕神的内容D说文解字中有关纺织产品的字解题提示:回答词:支持这一判断;关键信息:商代纺织业。答案:C3(20
24、13天津高考)“从宋代起,棉花开始成为一种重要纺织原料到了元代,丝、麻、棉鼎足而三,明代以后,棉花的重要性超过了麻。”出现这些变化的前提条件是()A政府的大力推广B棉纺织技术的改进C商品经济的发展 D棉花成为经济作物解题提示:回答词:前提条件;关键信息:棉纺织业在纺织业中从宋朝到明朝地位的上升。答案: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说明:标“”题有一定难度,请同学们慎思慎做,教师重点选讲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广东佛山澜石东汉墓出土的一件陶制水田模型中,“第五方地上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和一个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这直接可以佐证()A东汉岭南地区水稻一年两熟B当时已经有育秧田,并采用育
25、秧移栽技术C东汉时经济重心开始向东和向南转移D岭南当地水稻田已经普遍施用基肥解析:选B材料“有表示秧苗的篦点纹”“直腰休息的插秧俑”,说明当时已经使用育秧、插秧技术种植水稻,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排除。2“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白居易朱陈村)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唐代开始出现个体小农经济B精耕细作是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C小农经济不利于古代中央集权和商品经济发展D男耕女织、自给自足是古代农业
26、经济的特点之一解析:选D材料“机梭”“牛驴”“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展示了朱陈村的乡土田园气息和男耕女织的生产生活场景,故D项符合题目要求。3.社日是农家祭祀土地神的日子,有春社和秋社之分。古代百姓通过社日活动表达他们对减少自然灾害、获得丰收的良好祝愿。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社日活动传统主要反映了()A迷信思想根深蒂固影响深远B农耕经济影响社会生活C节日习俗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D节日习俗促进了诗歌的发展解析:选B从题干中社日的由来、百姓的意愿可以看出,农耕经济对人们社会生活影响巨大,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27、C、D两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和题意。4观察下图汉代画砖犁耕图。它反映的信息是()A汉代农业动力发生根本变化B汉代耕犁便于调节耕作深度C汉代精耕细作技术有了提高D中国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出现解析:选C图片展示的是西汉时期的二牛一人犁耕法,显示了汉代铁犁牛耕技术的提高,故选C。春秋战国时期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表明农业动力发生了根本变化,排除A项;唐代的曲辕犁便于调节耕作的深度,排除B项;D项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可排除。5(2014洛阳统考)北魏均田制实行后,文献中出现了“庄园”一词,指被私人圈占的成片土地。唐代均田制实行后,“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据此可知()A均田制导致土地集中现象加剧B北魏至唐朝前期
28、政府不限制土地买卖C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D封建小农经济日益被大庄园经济取代解析:选C本题考查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北魏实行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但文献中现了“庄园”一词,说明仍存在土地兼并;唐代推行均田制,但“庄园”一词的使用更加普遍,说明均田制未能杜绝土地兼并。6明朝时,“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此种现象反映出当时()A地主与佃农间存在雇佣关系B土地所有权与经营权没有分离C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D租佃制抑制了佃农的生产积极性解析:选C地主与佃农之间,“交租之外,两不相问”,说明佃农有较大的生产自主权。7.(2014吉林毕业班摸底)东汉
29、桓谭指出:“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中家子弟为之保役,驱走与臣仆等勤,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材料说明()A官员普遍挪用公款放高利贷B政府严格限制高利贷的利率C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D民众纷纷仿效官员放高利贷解析:选C抓住材料关键信息“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贷”,“收税与封君比入,是以众人慕效,不耕而食至”。由此可分析出高利贷影响小农经济的稳定性,故C项正确。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D项民众纷纷仿效富商大贾,而不是官员,D项不正确。8.(2014广东十校联考)居延汉简曾记载编户齐民户籍情况,如户主徐宗:“居延西道里徐宗,年50,妻1人。男同产2人,妇同产2人。宅一区值3 000。
30、田50亩值5 000。用牛2值5 000。”这样详细记载户籍情况主要是为了()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的社会动荡B保护社会成员的私有财产维护社会稳定C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D征调人力修建大型水利工程的需要解析:选C编户齐民制度目的在于政府征收赋役,方便管理。9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之一。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A铁制工具运用广泛B政府鼓励私人铸铁C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国家实行重商政策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能力。战国以来,由于铁器在生产、生活及军
31、事领域广泛使用,社会需求量增大,因此出现了许多从事炼铁行业的富豪。10下图是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记载的花楼机,结构复杂而精密,专门织造精细的丝织品。但当是的手工业并没有向机器生产转变的迹象。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A明清工匠缺乏技术的积累B官府对手工业生产的规模有严格限制C手工生产不能确保产品数量D生产革新缺乏足够的市场需求推动解析:选D本题属程度型选择题,考查学生的理解与分析能力。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技艺先进,却没有向现代机器生产转变,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经济基础、政治制度、政府政策的影响等,但最主要的也是最直接的是市场狭小,缺乏技术革新的动力。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
32、(z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A自然经济解体 B家庭手工业发展C民营手工业向农村扩展 D出现经济区域分工解析:选B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与阅读的能力。材料大意:山东半岛最东部的登州府家庭棉纺织业相当普遍,生产的布料除自给外还卖到乡里的集市上,再由布贩转运卖到城市去,因此B项正确。12(2014盐城摸底)据荀子王制记载,“论百工,审时事,辨功苦,尚完利,便备用,使雕琢、文采不敢专造于家,工师(工官)之事也。”这里的“工师”是()A官营手工业中的工匠 B管理手工工匠的官员C管理市场经营的官员 D掌握精巧技艺的匠
33、户解析:选B本题考查工商食官制度。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经营管理,按行业设立车正、陶正等工官管理具有各种技艺的工匠,故B项正确。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古代农业科技成绩(部分)时期内容备注春秋战国牛耕、铁农具都江堰、郑国渠测知二十四节气有利于安排农事秦汉耧车提高播种效率选种、育秧提高产量的重要途径魏晋南北朝翻车齐民要术隋唐筒车、曲辕犁宋元踏犁由人力操作,弥补耕牛的不足农桑辑要元朝政府研发的农业指导用书十二气历明清农政全书材料二(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常不足。郡
34、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材料三中国掌握了某些基本的生活艺术时,西方仍然对此浑然不知。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打破这种平衡的是大工业的兴起H. R托尼中国的土地和劳工(1)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特点
35、的主要原因。(8分)(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农业经济的特征。(6分)(3)材料三中“经济体制”指什么?“大工业”“打破这种平衡”给中国社会政治带来了哪些影响?(6分)解析:第(1)问,表格中涉及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历法和耕作技术等内容,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二小问,从我国人地关系、生产力和政策三个角度分析精耕细作的特点产生的原因。第(2)问,注意从材料中概括,如“犁耕”、“丰给”、“大旱”等分析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提供的信息中国古代占主导的经济是小农经济;影响可以从发展道路和社会性质改变加以分析。答案:(1)表现:发明创新农业生产工具;改进耕作技术;兴修农田水利;重视农时;总结推广农业经
36、验。(任答4点即可)原因:人多地少;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重农抑商观念的长期影响。(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铁犁牛耕;精耕细作;受制于自然环境,具有脆弱性。(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影响:中国独立发展的道路被打断,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孟子尽心上材料二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汉书贡禹材料三苏州“郡城之东,皆习机业,织文曰缎,方空曰纱。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一作唤找)。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缎工立花桥,纱工立广
37、化寺桥,以车纺丝者曰车匠,立濂溪坊,什百为群,延颈而望,如流民相聚,粥后俱各散归。若机房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苏州府志(1)“匹妇蚕之”属于哪一手工业经营形态?材料一又是中国哪种经济形式的真实写照?(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服官”“东西织室”属于什么性质的手工业?其生产经营的特点有哪些?(6分)(3)据材料三,指出经济领域出现的新现象并从材料中找出一句话作为最有力的证据。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不能够进一步发展壮大的原因。(10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信息回答即可。第(2)问有一定的难度,需要考生有较强的提炼材料信息的能力。第(3)问从“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可以判断“主”与“匠”之间为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资本主义萌芽不能够发展壮大的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分析。答案:(1)家庭手工业。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官营手工业。特点:做工人数多(规模大);耗费大;产品主要服务于皇室和官府;政府设工官管理。(3)新现象:资本主义萌芽。证据:“匠有常主,计日受值”。原因:小农经济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使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缺少自由劳动力,地主、商人将资金用来购买土地,不利于手工工场的扩大再生产;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人征收重税;政府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限制海外市场的开拓;政府实行文化专制,不利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任答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