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4568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岳麓版&单元知识归纳 教材扩展拾遗 单元验收评估):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历史纵横单元知识归纳与教材扩展拾遗自主学习课一、认识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演变过程、趋势和本质2历史影响(1)积极方面:政治上,有利于民族融合,抵御外来侵略,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经济上,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为封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奠定了基础。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2)消极方面:政治上,以强化君主专制为核心,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现象,形成暴政,派生出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经济上,封建社会后

2、期,日益束缚生产力发展,妨碍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社会的落后。思想上,专制统治严格控制思想文化,造成国民的愚昧与落后,严重阻碍科技进步。二、中国古代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1)加强君主权力。如秦始皇确立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汉武帝利用新儒学神化王权,明清强化君主专制等。(2)加强思想控制。如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清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等。(3)变革中央和地方政府机构。如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推行郡县制,汉代实行中外朝制度和刺史制度,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设军机处等。(4)注重选拔官吏和任免官吏。自秦废分封制后,官吏任免权由皇帝一人决定。隋唐之后

3、科举考试,也是培养和选拔忠君之臣的重要途径。(5)加强监察机制。如秦代设御史大夫,汉代设刺史,宋代地方设通判,明清设都察院、按察使司等。三、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特点与影响1过程(1)西周:推行分封制,受封的诸侯国独立性较强。(2)秦朝:推行郡县制,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行政体制,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显著标志。(3)汉代:推行郡国并行制,封国与郡县在地方上相互交错,有利于牵制封国的力量。但封国可以世袭的特权,使中央集权受到威胁,汉武帝通过“推恩令”削弱了封国的力量。(4)唐朝中后期广设节度使,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出现。(5)北宋派文臣管理地方,解决了武将专权的藩镇割据局面。(6)元代

4、:地方推行行省制,长官由皇帝任免,管理辖区内军政事务,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7)明朝废除行省,设立三司管理地方。2特点(1)演变过程中,中央一直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2)中央通过多层次管理,在分权基础上加强对官吏的任免、考核,地方权力逐渐被分割、削弱,集权于中央。(3)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3影响在征发徭役、兵役,征收田赋和租税,以及管理地方的治安秩序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封建统治;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四、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选官制度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5、科举制时期汉魏晋南北朝隋至清末科目常科:孝廉,茂才;特科:贤良方正、明经进士、明经等方式推荐与考试相结合推荐考试标准德、行(突出德)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渐成唯一标准)考试成绩利弊否定了世官制,鼓励士人重视气节,敦品励学,促使社会风气淳朴,崇尚德行。但以官取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民意无从体现,容易出现徇私舞弊等现象世家大族把持用人权,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把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强了中央集权常用五大中国古代文史常识编写缘由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多姿多彩

6、。高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考查较多注重中华文化的“精深”,学术味较浓,却忽略了常识性的问题。为克服这种倾向,近几年高考试题开始出现文史常识试题,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史常识在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经常遇到,因此,了解中国古代文史常识,对我们学习历史、提升学科素养和服务日常生活都颇有益处。一、古代纪年法1干支纪年法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1)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2)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会出现奇偶相组合的现象。(3)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提示历史命题中常考的是天干地支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7、。较为简便的换算方法是:求天干的方法:凡是公历年个位数是4的,天干为甲,个位数是5的,天干为乙,依此类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4 5 6 7 8 9 0 1 2 3求地支的方法:用公历年除以12,余数是4,地支是子,余数是5,地支是丑,依次类推: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4 5 6 7 8 9 10 11 0 1 2 3示例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固定的顺序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构成了干支纪年法。比如1901年为辛丑年,1911年为辛亥年,1951年为辛卯年。 辛亥革命诞辰100周年即2011年的时候,天干地支相配应为()A辛亥B甲子C乙卯 D辛卯解析中国古代历法采用天干地支纪年

8、法,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的顺序配合,如甲子、乙丑等,经过60年又回到甲子、乙丑等。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根据题干材料可知,1951年是辛卯年,60年后的2011年也应该是辛卯年,而辛亥革命100周年正好是2011年。答案D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并以年号纪年。如康熙元年等。有时,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的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示例学习历史必然会涉及历史时间,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叙述,正确的是()秦朝建立于公元前三世

9、纪晚期民国26年全面抗战开始康熙五十年是康熙皇帝五十岁那年中国近代史开端是庚子年A BC D解析秦朝建立于公元前221年,即公元前三世纪晚期;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民国26年19111937年),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1938年1911民国27年);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鸦片战争,1840年是庚子年。清入关后的第二位皇帝即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出生于1654年,康熙这一年号使用于16611722年,故错误。答案C二、古代帝王的谥号、庙号、年号1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表褒

10、的称号有文、景、武、明、穆等,如晋文公、秦穆公;表贬的称号有灵、厉、炀、哀等,如周厉王、隋炀帝。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其余人(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2庙号是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祖”;开国皇帝之后的嗣君一般称为“宗”。大体上来说,唐代以前的殁世帝王一般简称谥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等,如唐太宗、宋太祖等。3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从汉武帝开始有年号,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有的皇帝只有一个年号,有的皇帝有多个年号。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年号,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

11、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示例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A秦始皇 B汉武帝C唐太宗 D清康熙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帝王的年号、谥号、庙号等史学常识的掌握。年号是古代封建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谥号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据材料信息“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可推知汉武帝为谥号。答案B三、古代地理方位之称谓1阳:山南水北;阴:山北水南(1)古语“山南水北谓之阳,山北水南谓之阴”,这是因为中国位

12、于北半球,以我们的视点来观察太阳会是从东方升起,经由南方最后落到西方,山的南面是向阳坡,山的北面是背光坡。南面的日照一定较北面充足,所以“山南谓阳,山北谓阴”。(2)由于中国位于北半球,地势西高东低,江河多自西向东流,在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南岸较容易受到河水的侵蚀,形成南湿北干的情形,故称“水北为阳,水南为阴”。2左:东为左;右:西为右“左”与“右”相对,如面向南,则西为右,东为左;面向北,则东为右,西为左。古时在地理上以东为左,江左也叫“江东”,指长江下游南岸地区。3区域名称(1)“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一带;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2)关中:“关”指古代的函谷关

13、,以东为关东,以西为关西。(3)江南:由于长江流到今九江后折向东北,因此古代以这段江为界,来区分东西或左右。古代的江东或江左,即今之长江下游江苏南部一带;江西或江右,指长江下游现在安徽省中部地区。江南现指长江以南广大地区。(4)岭南:岭指五岭,岭南泛指五岭以南地区,又名岭外。(5)塞北:塞北即长城以北地区,其自然条件比较差。塞北亦称塞外、口北、口外等。(6)关内、关外:明清以后,“关”主要指山海关,今东北三省称为关东、关外。(7)九州: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雍州。示例随着时代和社会生活的变迁,一些历史小城也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衡阳,湖湘文化发源地

14、,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载:“淮阴即淮安异名也。”按古代地理方位为地名命名原则来看,下列理解正确的是()A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北B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南C衡阳:衡山之北;淮阴:淮水之北D衡阳:衡山之南;淮阴:淮水之南解析古代以山南、水北为阳,以山北、水南为阴。答案D四、古代称谓1人名称谓(1)人名:古人有名、字、号,曾居高官的人死后有谥号。如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谥文忠。(2)一般称谓:直称姓名,用于自称,称轻视的人或客观介绍。称字、号、斋名、谥号表示礼貌与尊敬。还有称官爵名、称籍贯(如康有为称康南海)。(3)谦称:王侯自称孤、寡人,大臣自称臣,一般人自称

15、仆、不地、不佞、愚等,女子自称妾,晚辈自称小子。(4)敬称:对君王称陛下、大王、皇上(已死的称庙号,如宋太祖、宋仁宗),对上官或长辈称公、君、大人,对老师称子、夫子、师、先生。加“先”表示已逝世的尊长,如先文化(去世的母亲)、先考(去世的父亲)。(5)讳称:古人对“死”有许多讳称,主要有: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称薨、崩、百岁、千秋、晏驾、山陵崩等;父母之死称见背、孤露、弃养等;佛、道徒之死称涅槃、圆寂等。“仙逝”现也用于称受人尊敬的人物的死;一般人的死称过世、谢世、终等。2特殊称谓(1)百姓的称谓:常见的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2)职业的称谓:一些以技艺为职

16、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前面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叫“贫贱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叫“金兰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叫“刎颈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叫“患难之交”;情投意合、友谊深厚的朋友叫“莫逆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叫“布衣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叫“忘年交”;不因贵贱的变化而改变深厚友情的朋友叫“车笠交”;在道义上彼此支持的朋友叫“君子之交”;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叫“神交”(“神交”也指彼此慕名而未见过面的朋友)。(4)年龄的称谓:襁褓指未满周岁的婴儿;孩提指23岁的儿童;垂髫指未成年的小孩

17、(又叫“总角”);豆蔻指女子十三岁;及笄指女子十五岁;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称“弱冠”);而立之年指三十岁;不惑之年指四十岁;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花甲之年指六十岁;古稀之年指七十岁;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期颐之年指一百岁。(5)尊称:自家父母称“高堂、双亲、膝下”,别家父母称“令尊、令堂”,老师称“恩师、导师、夫子”,他家房居称“尊府、贵宅”,自家居室称“草堂、寒舍”。示例中国古代的称谓多种多样,有称字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下列称谓属于称官地(为官所在地)的是()A称王安石为王临川 B称康有为为康南海C称魏征为魏郑公 D称陶渊明为陶彭泽解析A、B两项均为

18、称籍贯;C项为称爵名,魏征被封为郑国公;D项为称官地,陶渊明曾任彭泽县令,故选D项。答案D五、古代节日及有关习俗1元旦正月初一,亦称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2上元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3寒食清明前二日,即冬至后第一百零五天,有时是第一百零六天。相传起源于晋文公悼念介之推,介之推在绵上之山隐居,晋文公为逼他下山放火,他抱树而死。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以后演变为寒食节。每逢寒食节,人们要禁火三日。4清明清明节的习俗主

19、要是踏青和扫墓。5端午五月初五,又称“端阳”“重五”,“端”是“初”的意思。据说屈原在五月初五投江,人们争渡去救屈原,后来演变成划龙舟的传统。人们还投粽子到江里,以保护屈原的遗体,又有了吃粽子的传统。唐以后端午成为大节日,朝廷有赏赐。6七夕七月七日。民间传说此日夜间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妇女们结彩楼,陈酒脯瓜果于庭中,以乞巧。7中秋八月十五日。八月十五在秋季的正中,所以叫中秋。此时秋高气爽,月光最美,为赏月佳节。8重阳九月初九。又称重九。古人认为九是阳数,日月都逢九,称为重阳。古人认为此日带茱萸囊登山饮菊花酒可以免祸,于是便有了这一天登高饮酒的习惯。9腊日腊是祭祀名,岁末祭众神叫腊(所以十二月叫腊

20、月)。古代十二月初八是腊日,村人击细腰鼓,作金刚力士来驱逐瘟疫。10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示例下列诗句所反映的中国传统节日,相比而言,在一年中最晚度过的是()A宋朱淑真:“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B王维:“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C和凝宫词:“阑珊星斗缀朱光,七夕宫嫔乞巧忙。”D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解析A项反映的是正月十五的上元节;B项反映的是九月九日重阳节;C项反映的是七夕节;D项反映的是清明节。上述四个节日较晚的是重阳节。答案B(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

21、、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左传记载“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皆举亲也。”这反映西周政治是()A神权政治B皇权政治C族权政治 D官僚政治解析:选C材料信息表明,西周初年,实行分封制,分封的诸侯多为“兄弟”和“姬姓”,体现了明显的血缘关系,反映了宗法制的特点,属于以血缘为纽带的族权政治,故选C项。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政治,皇权政治和官僚政治是秦朝正式确立的。2(2014广东六校联考)文王世子之制,是指周文王在位之时便指定周武王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当时这种制度还处在初创时期,其后,这种世子制度逐渐成为成文制度,择立太子的标准也逐渐明确起来,其中最主要的一条就是

22、“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样做的目的是()A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B解决财产的继承和分配,稳定统治C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D防止内部纷争,加强君主专制解析:选B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立子以贵,用血缘关系亲疏来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以巩固统治。故B项是最佳答案。3“君王自命天子,龙种高贵,君王驾崩,君统不辍,由其嫡长子自然承袭,如是者不绝。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是全国子民的严父,且各级地方政权的首脑亦被视为百姓的父母官。”这段材料所表达的主旨是()A君权神授,皇位世袭 B君父同伦,家国同构C强干弱枝,中央集权 D男尊女卑,君父一体

23、解析:选B从材料中“嫡长子自然承袭”“父家长在家庭内是一把手,君王是国家的一把手”可判断这体现的是宗法制,具有家国一体的特征。4周朝规定同姓不婚。贵族们力图通过婚姻关系的血缘纽带,与异姓贵族建立宗法伦理关系。这样做,从政治角度看()A有利于监督周王的权力 B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 D维护了嫡长子继承制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学生对宗法制的理解能力。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它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起到了维护统治的作用,故选 B。5(2014南京调研)清代学者顾栋高在春秋大事表中指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有土之诸侯未必皆贤,即使因其不贤而易置之,而其政令不能尽出于王朝,其民之视听不能尽属

24、于天子。故常散而不能聚,弱而不强。其易而县邑也,则不然其操纵由一己,其呼吸若一气,其简练教训如亲父兄之于子弟也。”可见县邑制的出现()A完成了封建专制国家的统一B维系了君臣间的宗法关系C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根源D加强了对地方的有效控制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在县邑制形成之前,“有土之诸侯”控制之下的地方,王朝的政令都不能好好执行,其百姓也不能完全属于天子之民;实行县邑制后,则形成政令统一之世。即县邑制的出现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故选D项。6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之弊在迁转太速,封建之弊在世守不易”。据此,对郡县制和分封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郡县制不利于地方发展 B分封制易造成地方割

25、据C二者均有弊无利 D二者均易形成皇权专制解析:选B从材料信息看,明末清初有思想家认为,郡县制的弊端在于官员流动过于频繁,分封制的弊端(封建之弊)在于官员的世袭。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有利于地方发展,两者各有利弊,故A、C两项说法错误。郡县制有利于形成皇权专制,分封制实行时期,皇权还没有出现,分封制对王权不利,故D项错误。分封制容易造成地方割据,故B项正确。7合肥晚报曾刊登过一篇题为城西桥穿越古今命运多舛的文章,对于其中的部分内容,某班同学各自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不正确的是()A蓓蓓:不能据此就说明当时已有进士科考试B晶晶:这段材料只是传说,不能作为史料C欢欢:报纸刊登的内容肯定是确凿无误的史

26、料D莹莹:该材料需要严格考证才可以确定其真伪解析:选C根据“相传,三国吴赤乌年间,也就是公元222年,城西桥动工修建”可知,关于该桥梁的修建具有传说性,B、D两项正确,C项错误;进士科为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考试的选官科目之一,A项正确。故C项符合题意。8“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这一条在某种程度上蕴涵着言论自由的原则,每每令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人倍感兴趣。”令研究者“倍感兴趣”的政治制度是指()A郡县制 B刺史制度C科举制 D谏议制度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谏议制度。据材料信息“对皇帝的决定可以提出批评”,可知是对古代谏议制度的描述,故选D项。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制度;刺史制度是中央对地

27、方官员的监察制度;科举制是人才选拔制度。9汉武帝时出界律规定:诸侯王只能在自己的封地活动,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这一规定的根本目的是()A强化君主专制 B加强思想控制C防止诸侯割据 D加强中央集权解析:选D西汉在地方制度方面实行郡国并行制。材料中“绝对不能私出国(诸侯国)界”,强调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即加强中央集权。C项是直接目的,D项是根本目的,故D项正确。A、B两项不能从题干中直接体现。10(2014南京二模)元代行省的设置,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等的存在,陕西行省越过秦岭而有汉中盆地,江西行省跨过南岭而有广东,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逶迤直

28、到福建山地。统治者这么划分的主要意图是()A便于中央直接管理 B实行民族分化政策C推行汉蒙二元统治 D防止出现地方割据解析:选D元朝行省疆界有意打破按山川自然走势来划分地方行政区域的传统,不顾区域经济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从而使各行省失去了扼险而守、割据称雄的地理条件,以利于中央的控制。11清嘉庆皇帝说:“我朝列圣相承,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导致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是()A行省制的推行 B丞相制度的废除C内阁地位的上升 D军机处的设立解析:选D本题考查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乾纲独揽大权从无旁落”反映了君权的空前强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应为军机处的设立。12(2014湖北稳派强

29、化训练)“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不差的”,作者认为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裁的。由此可见()A明清以前中国政治体现了民主的特征B秦汉的朝议制度最能表明当时皇帝并非专制C丞相制度的废除导致了政治专制独裁D明清时期中国政治相对于以前发生了质变解析:选C“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整个中国传统政治就是专制独裁”意在指出对中国传统政治要具体分析,古代中国的皇权专制经历了从“相对专制”到“有限专制”再到“绝对专制”的发展过程,作者这样说并不是意味着承认明清以前的中国政治体现了民主的特征,A项理解错误。朝议制度能一定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30、,但不能改变君主专制的本质,B项错误。总体而言,明清时期中国政治没有发生质变,只是君主专制空前加强,D项错误。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因此用皇帝独裁来概括是符合史实的,C项是正确理解。二、非选择题(第13题18分,第14题22分,共40分)13在人类文明史上,以制度为重要内容的政治文明经历了不断演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战国时代列国纷争,一个一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战国时代晚期,一个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也已有了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秦始皇统一中国,将秦国已实行的制度施

31、行于全国,汉承秦制,大体未改,但是经过三四代的逐渐改革,专业的文官构成统治机构的主体。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材料二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材料三明代有一个了不起的贡献,就是官僚体制。中国的官僚体制是一种文明,中国的官僚制度,毛病当然是有,但本身能进行这么高级的运作,使得国家保持这样的状态,很了不起。中国现代国际研究院 宿

32、景祥材料四要把政权的强弱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兴衰区分开来。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我概括明朝到清朝这个大变革有两句话,叫做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 毛佩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汉帝国政治制度的特征。(4分)(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在政治结构、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6分)(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明代官僚体制的主要变化是什么?谈谈你对材料四中“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的理解,指出“清朝在强盛中走向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8分

33、)解析:第(1)问“国家已是由君主与专业官吏治理”反映的是官僚政治逐步形成;“中央与地方的分层管理”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建立。第(2)问注意题眼“变化”,从政治结构、经济格局、选官制度方面概括。第(3)问从材料可以看出,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是指“明朝政权衰败的时候,恰恰是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主要回答明朝经济、思想文化活跃的新因素;导致清朝僵化封闭的主导因素,根据所学可知是闭关锁国。答案:(1)特征: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核心;官僚政治逐步形成。(2)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3)

34、变化:废丞相、设内阁。“明朝在衰败中走向活泼开放”:明朝时中国已步入封建社会衰落时期,但新的经济因素在滋生(资本主义萌芽),新的思想文化在萌发(反封建反礼教的早期民主思想和文学艺术)。因素:闭关锁国。14(2014徐州模拟)中国是官僚政治体制发育最为完备的国家,君臣关系成为理解中国政治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魏晋以来,中书、尚书之官始真为宰相,而三公遂为具员,其何故也?盖汉之典事尚书、中书者,号为天子之私人;及叔季之世,则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马端临文献通考职官三材料二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

35、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三秦王嬴政创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树立了绝对皇权,巩固了统一。秦王嬴政的这些活动,把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推进到一个新阶段。翦伯赞中国史纲要请回答:(1)秦朝及汉初,“三公”具体指的是哪些职官?据材料一,指出魏晋以来“三公”地位的变化并说明影响其地位变化的制度原因,概括宰相制度的演变特点。(12分)(2)指出材料二、三的观点并各举两例加以说明。(10分)解析:第(1)问回忆秦朝及汉初中央政治制度的内容可知三公指的是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从材料一可知,魏晋以来“三公”已经逐渐失去了实际权力,这本质

36、上反映了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第(2)问,从材料二可知,钱穆认为,中国过去的政治,并非“全由皇帝专制”,联系秦汉时期的廷议制度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可以证明;从材料三可知,翦伯赞认为,古代中国建立了“绝对皇权”,联系明清时期加强君主专制的举措即可回答。答案:(1)宰相、御史大夫、太尉。变化:“三公”的权力由实变虚。原因:宰相权力不断转移到皇帝的近臣手中,宫内官发展为正式的朝官(皇帝起用中书、尚书等近臣担任宰相)。特点:君权不断加强,相权逐渐削弱。(2)材料二,中国古代政治不是君主绝对专制。秦朝实行廷议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对皇权有一定制约;“天人感应”思想对君主的制约。材料三:中国古代政治是绝对君主专制。汉武帝设中朝取代外朝;明朝设内阁制度,加强皇权;清朝设置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