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362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1.6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29页
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第26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6讲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1.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政策新中国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2.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的重大成就: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建交中美、中日关系的改善对国际关系产生的影响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他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轻巧识记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易误指正1“一边倒”并不是放弃独立自主原则,“一边倒”不是指依附苏联,而是指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并不矛盾,因为它最终的目的是捍卫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并不是盲目地顺从苏联而不维护自己

2、的国家利益。概念阐释“求同存异”方针“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为了粉碎帝国主义的阻挠、破坏而提出来的。“同”,一是指与会亚非国家的遭遇相同,曾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是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异”,是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有所差异。辨析比较“一边倒”与“求同存异”新中国成立初,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就是指在外交上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主要表现是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但并非只同社会主义国家建交。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同中国建交的17个国家就包括资本主义国家。1955年,万隆会议虽然没有西方大国参与,但参加会议的国家多数是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很多同学

3、误以为亚非国家是社会主义国家)。为消除因制度“异”产生的矛盾,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促进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以其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的“三大政策”都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体现,但两者又有很大不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超越了“三大政策”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束缚,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实际上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具体体现。轻巧识记1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2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概念阐释多边外交多边外交主要是相对

4、于“双边外交”而言的。一般是指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国际关系行为主体(包括国家行为体和非国家行为体)通过建立国际组织、缔结国际条约、举行国际会议等所开展的各个领域的国际对话、协调与合作。易误指正11971年,中国是“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中国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按照国际法,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接替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资格,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益。2中美关系正常化并不等于中美建交。中美正式建交不是1972年,而是1979年。1972年尼克松访华以及中美联合公报的签署说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

5、关系实现完全正常化,但并不意味着美国放弃压制中国的政策。3中美关系的缓和不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根本原因。中美关系的缓和是中日关系正常化的关键因素之一;中日关系正常化符合中日双方的国家利益,这才是根本原因。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合法权利的恢复,反映了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人民友好的历史潮流,突出说明长期以来美国实行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中美关系缓和是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形势转变的关键,提高了中国的政治地位,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接着在国际上出现了一个同中国建交的热潮,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中国重返联合国,从此,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标

6、志着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中国新时期外交方针的调整既受国家综合实力与经济建设需要的影响,也受到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出发点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自主探究通过史实史料认知历史主题一“一边倒”方针及其原因 1950.1.1811阿尔巴尼亚社会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11.2310德意志民主共和国1949.10.279蒙古人民共和国1949.10.168波兰人民共和国1949.10.77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66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949.10.65匈牙利人民共和国1949.10.64罗马尼亚社会主义共和国1949.10.53

7、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1949.10.42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1949.10.3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三个月内与其它国家正式建交情况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结合以上史料,分析新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和原因。 史论形成“一边倒”方针及其原因方针:“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是指主要和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外交关系。原因:(1)它是近代中国人民革命斗争经验总结的产物。(2)美国“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造成了中共与美国的敌对关系。(3)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4)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主题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 结合上述史料分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有哪些突出特征? 史论形

8、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特征(1)包容性:适用于社会制度相同或不同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或发达国家。(2)平等性:强调所有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当平等互利、和平共处。(3)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它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4)创新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运用,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举。主题三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 根据所给史料分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是什么? 史论形成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1)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2)客观原因:美国霸权地位相对衰落,对联合国的控制减弱;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加入联合

9、国,在联合国中的作用大为加强。(3)直接原因:新中国历来重视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第三世界国家在第26届联大上支持中国。(4)历史原因:中国既是联合国创始会员国,也是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按照国际惯例,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资格本应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接替。合作探究通过题源材料思悟历史一、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外交特点题源材料摘自2011年上海高考T27周恩来万隆会议上说:“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问题设置材料表达了周恩来怎样的外交思想?答案提示亚非绝大部分国家有共同的历史遭遇,应在尊重各国

10、差异的基础上加强合作,即“求同存异”。归纳升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特点(1)革命性:其主要原则是在中国革命运动的理论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同革命运动后期的实践及解决的问题有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等方针,从产生的指导思想和解决的主要问题看,这几项原则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革命性。(2)结盟性:“一边倒”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与苏联等国结盟,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3)平等性: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基础上,提出了外交三大政策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同时也在日内瓦会议、亚非会议等外交实践活动中得以体现。二、新中国成

11、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题源材料摘自2013年江苏高考T11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问题设置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答案提示说明了中国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主要原因: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归纳升华新中国成立后中美关系发展的阶段特征及原因第一阶段(建国后到20世纪60年代末):对抗。(1)根本原因:中美在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和冲突。(2)二战后推行全球霸权,在中国“

12、扶蒋反共”。(3)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经济封锁、外交孤立、军事威胁,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里。第二阶段(70年代到80年代):走向缓和,最终正常化。(1)从美国方面看:美国孤立中国政策失败; 在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守势;美国深陷越南战争的泥潭;经济发展缓慢,被西欧和日本赶上。(2)从中国方面看: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牵制和对付苏联的威胁;实现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解决中美之间的长期争端。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时而紧张、时而缓和。(1)中美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利害冲突,矛盾、斗争乃至对抗在所难免。主要表现在:统一与反统一、发展与遏制、西化与反西化、霸权与反霸权,台湾问题历来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

13、2)中美之间也存在着共同的利益:经济上相互需要,政治上互有所求。为了各自的利益,双方可作出妥协,中美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对世界和平与发展都负有重大责任。开放课堂运用学科思维活学历史热点关注中美关系的发展变化是中国对外关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美重新打开交往大门40多年来,在中国几代领导人和美国历届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中美关系历经风雨,不断向前发展,为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为促进亚太地区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做出了贡献。在全球化时代,在中美两国利益联系日益紧密的背景下,就如何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需要新视角、新思维。中美共同利益远远大于分歧,合作是中美关系的主流。历史回声(1)历史

14、上中美关系:中美望厦条约、中美天津条约、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支持中国抗战、“扶蒋反共”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国采取孤立、封锁、包围政策、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关系正常化。(2)二战后美国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在多极化趋势不断加强的今天,美国以“人权高于主权”的论调,公然干涉一些国家内政,加剧了北非和中东地区的动荡。(3)新时期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目标,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典题印证1970年美国总统外交政策咨文有这样一段话:“我们预备与北京建立对话。我们不能接受其意识形态观点,或者共产主义中国

15、必然在亚洲施展霸权的理念。但是我们也不希望对中国施加一种国际立场,否定了它的合法国家利益。”这段咨文反映出美国对华政策的新动向是()A强调中美社会意识形态的差异B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C美国愿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D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外交政策解析注意时间为“1970年”,此时美国希望与北京建立对话,说明美国意与中国改善外交关系。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并签订中美联合公报,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答案C五年考情统计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5年3考)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0)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

16、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1)考点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例1(2013广东高考)下面材料说明当时()中间地带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广大经济落后的国家,一部分是指以欧洲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和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两部分都反对美国的控制。在东欧各国则发生反对苏联控制的问题。毛泽东A中美关系已经实现正常化B中国已有反霸统一战线构想C中国积极参与不结盟运动D中国奉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抓关键:“反美”“反苏”,表明“中间地带”要求摆脱美苏控制。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中间地带是反美的,表明中美仍处于敌对状态错误选项B这是毛泽东的三个世界理论,倡导“

17、中间地带”联合反美反苏正确选项C中国并不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错误选项D中苏关系已经恶化,“一边倒”事实上已经放弃干扰选项考题演练1(2011江苏高考)日内瓦会议后,毛泽东就外交问题指出:“关门关不住,不能关,而且必须走出去。”这里“必须走出去”的战略意义在于()A缓和中苏关系恶化的局面B行使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C重建中美间战略伙伴关系D发挥在国际关系中应有的作用解题提示:抓题眼:日内瓦会议后;关键信息:毛泽东的“走出去”是指要发展同其他国家的外交关系。答案:D2(2012山东高考)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西方国家的外交封锁B促进世界多极化的发展C

18、加强社会主义国家之间的合作D推动不结盟运动的兴起解题提示:回答词:目的;抓关键: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思维切入:由结果推断出原因,其结构形式是题干为果,备选项为因。解答此类选择题,必须准确把握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科学判断,切忌因果倒置。答案:A3(2012上海高考)“我们亚非国家所需要的是和平和独立,我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这段话出自()A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发言B乔冠华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后的讲话C邓小平出席中美建交招待会时的谈话D江泽民在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上的讲话解题提示:抓题眼:亚非国家需要和平与独立;关键信息:“我

19、们并无意于使亚非国家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对立,我们同样需要同其他地区的国家建立和平合作的关系”。答案:A考点二开创外交新局面例2(2013江苏高考)据新华社对1972年19月外交情况的统计,中国接待外国官员和政府代表团三十多起,访问中国的有来自世界五大洲的政府代表团和各界人士。到1972年底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达88个,和1969年底相比,三年内翻了一番。材料表明中国()A重点建立与亚非的外交关系B开始独立自主地步入国际舞台C切实推进新型区域外交合作D打破美国孤立遏制的外交僵局解题规范第一步:审题干定时空:1972年中国。抓关键:关键信息是到1972年底与中国建交的国家比1969年底翻了一番。

20、第二步:析选项选项判断理由选项定位A题干表明访问中国的来自世界五大洲干扰选项B新中国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干扰选项C新型区域合作是在改革开放后干扰选项D1972年许多国家纷纷与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美国遏制新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被打破正确选项考题演练1(2012天津高考)在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台湾问题是一大障碍。在扫除这一障碍的过程中,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包括()中国恢复联合国席位尼克松总统访华中美两国正式建交邓小平访问美国ABC D解题提示:抓题眼:中美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答题关键: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事件。答案:C2(2012北京高考)新中国成立以来,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其

21、主要表现为,非洲发展中国家()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重要推动力量是中国50年代初主要建交对象与中国共同发起不结盟运动是上海合作组织的成员A BC D解题提示:抓题眼:中非关系;关键信息:“非洲各国与中国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合作”。答案:A(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4扬中质检)1949 年 1 月 19 日,中共关于外交工作的指示再度明确规定:坚决否认一切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代表及其机关的权利,其各种电台及其收发报装置一律没收,对美国武官必须“派兵监视,不得给以自由”,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记者一律不予承认,概不给予任何采访发报之权。这反映了当时中共()A实行

22、“一边倒”的政策B外交政策服务于军事行动C外交政策已经基本成熟D不加区别地对待外部势力解析:选B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中共的外交政策。材料反映了中共对美英等资本主义国家深深的敌意,这应当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有关,B项符合题意。A项是新中国成立后采取的外交方针,C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项明显有误。2杨奎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史研究中写道:“在中国,对外政策重新回到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上来,即把外交政策同最大限度地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的目标联系起来,而不是过多地同意识形态的目标联系起来,是70年代以后的事情了。”与“周恩来1954 年所倡导的路线”直接相关的是()A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23、B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D提出“求同存异”方针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关键是把握时间。与题干中“直接相关”的是:1954年第一次以五大国的身份参加了日内瓦会议,其目的就是谋求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解决朝鲜与印度支那问题,故选C项。A、B、D三项在时间上不符,均排除。31972年,作为中国问题观察家的费正清跟随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中国。费正清当时谈到中美两国间的关系时说:“从1950年到1971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新中国“一边倒”的外交政策B苏联对中国的外交干涉C中美处于敌对和仇视状态D中美两国间没有任何共同利益可言解析:

24、选C本题考查从材料获取信息和分析判断能力。1950年到1971年美国对中国采取敌视政策,中美之间没有往来,故“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的还多”。4.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1971年,我们的第一批记者随亨利基辛格进入毛的中国。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会见毛泽东和周恩来,迎来了令人振奋的新时期。”这里的“新时期”指的是()A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B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次建交高潮的出现C中美两国确立战略伙伴关系D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解析:选A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标志着中美两国打破了隔离的坚冰,开始走向正常化,故A项正确;B项是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不符合题意

25、;战略伙伴关系是对新时期中美关系的定位,故C项错误;中美正式建交是在1979年1月1日,故D项也不正确。52012年2月,习近平在访美演讲中说道:“我们会永远缅怀当年以非凡战略眼光和卓越政治智慧打开中美友好合作大门的两国老一辈领导人。”当年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不包括()A为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铺平了道路B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C有利于维护亚太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D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解析:选A中美关系正常化始于1972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发生在1971年,故A项不属于中美友好合作大门打开所产生的影响,符合题意。6.据毛里和子所著中日关系:从战后走向新时代记载:中日正式谈

26、判时,高岛益郎进行说明,其中有一条“因为日台条约已经放弃了赔偿请求,所以要求删除中国放弃请求权的权字”。高岛的这一说明触怒了周恩来。周恩来被触怒的原因是()A日方将台湾与新中国相混淆B日方并不尊重新中国政权C日方不承认过去侵略过中国D日方无视中华民族的智慧解析:选B本题主要考查中日关系。战后初期,美国单独占领日本,日本追随美国敌视新中国并与台湾“建交”。据材料“新时代”可知,此时日台条约中,台湾已经放弃赔偿要求,新中国再重复就没有意义了。周恩来觉得这是对新中国政权的蔑视,所以大怒,故选择B项。A、D两项过于表面;C项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排除。7(2014徐州质检)1972年2月签署的中美联合公报

27、声明:“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每一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就中国而言,发表这一声明主要针对着()A美苏争霸愈演愈烈B美国霸权主义不断扩张C日本军国主义势力的复活D苏联对亚太地区的霸权主义野心解析:选D本题须结合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此时苏联不仅加紧了与美争霸的步伐,而且军事上威胁中国,为了遏制苏联的霸权主义,中美双方做出了上述的表态,故选D项。8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下列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A“民间先行,以民促官”是当时我国的对日

28、方针B当时中日两国处于紧张对峙的“不正常状态”C直接促成了中日两国外交关系的改善D体现了中国政府对改善中日关系的巨大诚意解析:选C中日外交关系的改善直接促成因素是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C项错误,符合题意。材料直接表明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A项正确。20世纪50年代,日本紧随美国外交,中美关系紧张对峙,B项正确。从材料中周恩来的话可以看出D项理解正确。9(2014宝应模拟)20世纪70年代,“熊猫热”、“茅台热”、“京剧热”、“杂技热”,“日中永世友好”、“日中不再战”逐渐成为日本对华舆论的主流。据此可知()A中日经济交往升温促进文化交流B邦交正常化促进经济文化交流C经济文化交流为邦交正常

29、化创造条件D中国改革开放扩大了国际影响解析:选B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中日邦交的正常化。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带动了两国经济与文化方面的交流。故本题应排除A、C两项,选择B项。改革开放开始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晚于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时间“1972年”,故排除D项。10近年来,中国周边关系纷扰不断,但中国政府一直积极争取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与分歧,中国这种外交策略能够实现的基础是()A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C综合国力的强大与国际影响的提高D多极化世界的相互牵制解析:选C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改革开放以来,因为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

30、地位的不断提高,故与周边国家的争端与分歧能有效地得以解决,C项正确。若新中国仍处于积贫积弱的状态,根本无法实现独立自主及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共处,故排除A、B两项;迄今,多极化世界仍未形成,故排除D项。11中国有句俗话:“远亲不如近邻”。联系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活动,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外交事件是()A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B发起参与亚太经合组织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D发起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解析:选D本题以材料的形式考查了新时期的中国外交活动。由题目中的信息“远亲不如近邻”可知中国在新时期注重发展与周边国家的区域合作关系,故本题应选D项。12.(2014盐城期中)帕维尔布尔米斯特罗夫在所著的欧亚巨人

31、中认为,“可以将上合组织看作是除当代世界秩序之外的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仍可以享受全球化带来的一切好处上合组织现有的和将来的成员都是这样来理解该组织的原则。”材料中“另一种温和的选择”主要指()A团结协作,反殖反霸的精神B结伴不结盟的新型国家关系C相互信任的军事同盟关系D互利合作的经济合作关系解析:选B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要的外交活动中国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上合组织的宗旨是“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充分体现我国新时期“不结盟”“无敌国外交”的外交政策,B项正确。A项为万隆会议精神;C、D两项与上合组织宗旨不符。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阅

32、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周恩来说:“解决中缅边界问题应该加快步伐了。我们社会主义国家当然不扩张,但人家不信。一些亚洲国家很担心,认为大国必然扩张。所以要用实际的行动使他们慢慢相信,争取和平共处,在10年内要努力解决同邻国的边界问题,先从缅甸开始,陆续解决,解决后他们就放心了。”宋凤英周恩来与中缅边界谈判材料二1955年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大家共同遵守的原则,当有的代表认为和平共处是共产党的名词时,他当即改用联合国宪章中“和平相处”的提法他表示:“五项原则的写法可以加以修改,数目也可以增减,因为我们所寻求的是把我们共同的愿望肯定下来,以利于保障集体和平。”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周

33、恩来的多方协调,会议终于达成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扩展起来的“亚非会议十项原则”。徐海滨周恩来外交思想材料三中美两国的社会制度和对外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国际争端应在此基础上予以解决,而不诉诸武力和武力威胁。美国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准备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实行这些原则。中美联合公报 材料四五项原则的精髓承认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充分尊重各国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照顾和维护小国、穷国、弱国的合法权益和正当诉求,国际间开展互利合作才有

34、基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才有保障。温家宝弘扬五项原则 促进和平发展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解决中缅边界问题,20世纪50年代初周恩来提出了什么主张,该问题的解决对新中国外交有何重要意义?(4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亚非会议上各国最终接受周恩来建议的原因。“亚非会议十项原则”标志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有了怎样的新发展。(4分)(3)据材料三,概括指出中美双方在中美联合公报中达成了什么共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公报的颁布对双方关系产生了什么重要影响?(8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4分)解析:第(1)问,从“20世纪50年代”入手,回忆教材

35、知识可判断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回忆基础知识回答“意义”。第(2)问,回忆教材知识,从亚非各国人民的愿望、“求同存异”方针等角度回答“原因”;新发展是指该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第(3)问,从材料中“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可知中美双方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联系教材知识回答第二小问。第(4)问,综合材料信息可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精髓是主权平等。答案:(1)主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意义: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的疑虑;为新中国创造和平的外交环境;为解决

36、新中国与邻国的边界问题奠定基础。(2)原因:亚非各国保障和平的愿望;中国“求同存异”外交方针的提出;周恩来的个人因素。发展: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3)共识: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双方关系。影响:中美双方结束对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4)精髓:主权平等。14.(2014苏北四市一模)睦邻友好是中国对外关系的基础。中国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巩固睦邻友好,深化互利合作,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地惠及周边国家。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材料二历史的事实早已告诉我们,朝鲜的

37、存亡与中国的安危是密切关联的。唇亡则齿寒,户破则堂危。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不止是道义上的责任,而且和我国全体人民的切身利害密切地关联着,是为自卫的必要性所决定的。救邻即是自救,保卫祖国必须支援朝鲜人民。中国各民主党派关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联合宣言材料三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五项原则完全可以成为在我们中间建立友好合作和亲善睦邻关系的基础。周恩来在亚非会议全体会议上的补充发言材料四在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就指出:中日两国之间,“不但人民要往来,人民还要影响政府,改变政府的态度,两国才能友好

38、”。周恩来外交文选请回答:(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必须一边倒”的合理性。(4分)(2)结合近代有关史实,说明朝鲜存亡与中国安危的关联性。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的抗美战争”的原因。(4分)(3)指出材料三所体现的外交原则及外交思想,说明其对中国外交的积极影响。(6分)(4)据材料四,指出中国对日外交的方针。20世纪70年代促进中日关系变化的直接原因是什么?(2分)(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中国在处理与周边国家关系时外交政策的变化趋势。(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第(1)问分析当时面临的国际环境。第(2)问总结近代中国、日本、朝鲜有关战争的史

39、实。第(3)问从标志着我国外交政策成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角度思考。第(4)问言之有理即可。第(5)问突出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的主题。答案:(1)帝国主义对中国革命的破坏和阻挠;美国扶蒋反共;两大阵营对峙(美苏冷战亦可);中苏两国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相同。(2)关联性:甲午中日战争,日本出兵朝鲜,继而侵略中国。原因: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中朝两国同属社会主义阵营。(3)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思想:“求同存异”。影响:推动亚非会议顺利进行;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开创中国对外关系的新局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我国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准则,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4)方针:“民间先行,以民促官”

40、的对日方针。原因:中美关系的改善。(5)由重视意识形态转变为超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和平与发展。一、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时间表现原因认识初步形成1949年新中国成立北平新政协召开,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团结建国(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发展,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2)社会主义建设是崭新的事业,需要在探索中发展完善(3)坚持党的正确领导,警惕右,更要防止“左”构建完成新中国成立60年代初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中华人

41、民共和国宪法制定;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严重破坏“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遭到破坏,国家法律形同虚设,党内政治生活无法正常进行“左”倾错误恶性发展发展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依法治国”写入宪法;加强基层民主选举改革开放的进行;党的工作重心转移;民主法制日益完善二、全面认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形成过程(1)20世纪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毛泽东、周恩来关于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雏形。(2)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提出“九条方

42、针”,确定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调,也奠定了“一国两制”的基本框架。(3)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国力的逐渐增强,邓小平同志以一个伟大的政治家的战略眼光、非凡胆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这一构想的提出是对前一时期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设想的补充和完善,充分表现出了邓小平伟大的创造精神和宏伟的气魄以及非凡的智慧。2特定含义(1)在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2)在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地区实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等方面有根本的重大的区别。(3)实行“一国两制”有宪法和法律保证,在一些地区实行

43、不同的制度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性。(4)国家主权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所以,“一国两制”是中共和中国政府为解决台湾问题,恢复在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战略方针。3历史作用(1)大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2)大贡献:对人类历史、世界和平以及为解决国际争端与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方式。(3)大促进:成功地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而且在台湾岛内外逐渐引起强烈反响,这有利于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三、新中国外交的阶段特征和四次调整1阶段特征阶段特点国际形势成就20世纪50年代“一边倒”(1)二战后两大阵营对峙(2)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敌视中国(3)亚、非

44、、拉国家纷纷独立巩固了新生政权,有利于维护民族独立,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美国的孤立政策20世纪70年代“一条线”“一大片”(1)美国在争霸中处于守势(2)苏联陈兵边境,中苏关系恶化(3)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第三世界崛起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中国同西方更多国家建交改革开放以后不结盟政策(1)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2)两极格局逐步瓦解(3)第三世界发展壮大(1)与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技术合作(2)加入世贸组织(3)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外交活动(4)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2四次调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核心和主线,是新中国和平崛起战略的重要体现。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转变

45、,大体上经历了四次:(1)第一次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由“一边倒”转变为“睦邻友好”、发展与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关系,具体体现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第二次是20世纪70年代,积极缓和与西方大国的关系,建立外交关系,打开外交新局面,具体体现为与日、美建交。(3)第三次是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平等互利、形式多样、讲求实效,共同发展”的四项原则,发展与其他国家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重点是经济合作和周边良好环境的创设,突出的事件有:加入经济区域集团、加入世贸组织、建立与周边国家和世界大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关注邻国政

46、治经济和国际关系动向等。(4)第四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长和国际格局多极化、民主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由努力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发展为积极谋求国际秩序的重大发展,具体体现为“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这是中国外交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是中国外交领域一个新的理论平台。表明中国要完全成为国际社会的成员,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与世界融合,已成为国际体系的维护者、建设者和改革者。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编写缘由新课标各版本教材都是按专题编排,每个时期都是按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模块分别讲述,体现专题综合的特点。通过学习发现,专题知识政治、经济、文化分模块讲解,割裂了同一

47、时期的总体特征,因此补遗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把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对复习现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颇有益处。一、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的严峻形势1政治上,人民新政权刚刚诞生,各种反动势力还威胁着新生的人民政权,美帝国主义在国际上采取孤立中国的政策。2经济上,国民党政府留下的是一个贫穷落后、千疮百孔的烂摊子。3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国民党上百万军队在西南、华南诸地负隅顽抗。美帝国主义不仅在军事上企图包围中国,还在1950年夏天悍然发动了朝鲜战争。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1过渡时期的任务新中国成立后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段时间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不仅要进行社会主

48、义革命,还要继续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1)民主革命的任务就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及其代理人官僚资本主义新中国在巩固政权和恢复国民经济的斗争中,有许多斗争就是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主要有:追歼国民党残余军队和武装土匪、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清除帝国主义在华经济侵略势力等,都具有肃清帝国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余的性质,属于完成民主革命遗留的任务。(2)社会主义革命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具体任务是:在政治上建立各级人民政权,建立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在经济上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2过渡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建设(1)新中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建设:建国:1949年1

49、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制度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法制建设: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外交奠定基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周恩来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重大外交活动: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4年的日内瓦会议和1955年的万隆会议。(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1953年,党公布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

50、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同时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4)科技、教育与文化成就:科技方面:1949年成立中国科学院,1956年国务院编制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教育方面:广泛开展面向工农与工农子女的识字教育,1957年确立了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文艺方面: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5)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完成了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附:新中国的历史时期划分历史分期历史年代时段特点过渡时期恢复时期19491952恢复经济巩固政权改造

51、时期19531956三大改造十年曲折发展19561966曲折发展十年“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严重破坏二年徘徊时期19761978停滞不前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国家统计局公布:“迄至一九五三年六月三十日二十四时的全国人口总数为六亿零一百九十三万八千零三十五人。”当时首次进行大规模人口普查的主要目的是()A为恢复国民经济提供参考数据B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C为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基本依据D为制定经济计划提供准确依据解析:选B从时间来看,1953年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之前,人口

52、普查可以为选举人民代表提供准确数据。恢复国民经济在1952年已经完成,制定民族政策应主要考虑人口的民族构成,可以排除A、C两项;制定经济计划可以考虑人口,但人口不是影响经济计划的主要指标,排除D项。故选B项。2(2014南菁中学模拟)1953年,一位美国记者记述:在(中国)东北的工业区,少数民族的人民在各种工业部门里工作,他们担任着经理、管理员以及技术人员或者一般的职务。在大规模的训练班里,少数民族工人被培养成熟练的技工,劳动模范之中有许多人是来自少数民族。这表明()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较好贯彻B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取得成效C东北老工业基地得到复兴D少数民族地区向工业化迈进解析:选A注意题干中的时间

53、是1953年,材料中提到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故A项最符合题意。B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形成于1954年,时间不符,C、D两项与材料内容不符。3下表是历届人大任期时间及召开会议的次数。以下关于此表的分析,符合史实的是()一届人大19541958年二届人大19591963年三届人大19641975年四届人大19751977年五届人大19781982年54115A.第一届人大选举刘少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B第二届人大决定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C第三、四届人大工作受到“左”倾错误的干扰D第五届人大期间将“依法治国”方针写入宪法解析:选C本题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54、召开,此次会议选举毛泽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故A项表述错误;新中国的“一五”计划于1953年开始实施,第二届人大召开于1959年,故B项表述错误;1999年,全国人大九届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故D项表述错误;“文革”期间(19661976年),由于“左”倾错误的干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严重破坏。故C项表述与题意相符。4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发挥人民主人翁精神,坚持依法治国这个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好保障人民权益

55、,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反映了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A保障人民民主权利B保障人民政治权利C保障人民的参政议政的权利 D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解析:选D本题以时事热点材料为切入点,考查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知识点。题干一再强调“人民主体地位”,其目的是“更好保障人民权益,更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说明我国民主政治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D项正确;A、B、C三项题干都有涉及,但不符合题干“根本目的”之要求。5(2013镇江模拟)1957年4月,毛泽东公开表示了中国共产党准备和台湾国民党进行第三次合作的意愿。1979年1月30日,邓小平访问美国期间在向美参、众两院议员解释中国政府对台湾的方针时说

56、:“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这说明1979年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A坚持和平统一,不主张使用武力解决B通过国共两党谈判,实现第三次合作C主张武力解决,但不放弃和平解决的努力D坚持和平方式解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解析:选C“1979年前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即“解放台湾”,也就是武力解决,故选C项。62014年1月1日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5周年。它的发表在当时引起巨大反响,被看成是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这主要是因为它()A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B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C重申“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D倡议两党之间进行对等谈判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

57、分析能力。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这“被看成海峡两岸由对立走向对话的第一步”,A项正确。B、C、D三项均发生在告台湾同胞书之后。71950年中国外交部发布外侨管理外资处理意见,其中规定对“帝国主义及其仆从国家侨民”采取“赶、挤”政策,有步骤地令其全部撤回。这一做法体现的外交思想是()A“一边倒”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C“另起炉灶” D“独立自主不结盟”解析:选B题干中的措施是彻底清除帝国主义的残余势力。“一边倒”是指坚定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另起炉灶”是不承认旧的外交关系,排除C项;D项出现于改革开放新时期,排

58、除。“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B项正确。8(2014徐州测试)周恩来说:“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的呢?我们不学他们。”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交上“不学他们”突出表现在()A采取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B采取“另起炉灶”的外交方针C采取“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方针D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方针解析:选A周恩来指出在新中国之前的外交活动中,中国处于被动和屈从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后,外交上采取独立自主的方针,故选A项。9在日内瓦国际会议期间的1954年6月17日,中英双方同时发表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和联合王国政府协议,中央人

59、民政府派遣代办驻在伦敦,其地位与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这表明()A中英两国正式建立平等外交关系B资本主义对华敌对体系已经崩溃C英国拉拢中国共同反苏D英国正式承认了新中国合法地位解析:选D本题考查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公报中“其地位与任务与英国驻北京代办的地位和任务相同”的协议说明双方建立了政府间的互动关系,D项正确。A是在1972年,B、C两项明显不符合史实和材料。10(2014盐城质检)基辛格在论中国一书中冷静而现实地写道:“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需要也不应该变成一种零和游戏(一方的收益以另一方的损失为代价)。”材料表明()A美国已丧失了经济大国的地位B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60、C中国是美国主要的竞争对手D美国应该承认中国的地位解析:选D本题考查中美关系的缓和。由题目信息“中国和美国之间的关系不应该变成零和游戏”可知,基辛格主张美国政府改变敌视中国的政策,故选D项。11有西方学者认为,上海合作组织是前苏联国家加中国对抗美国与西方的一个形式。而俄罗斯有学者则呼吁建立一个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代表的“新华约”之类的某种“反北约”的组织。下列对这两种观点的评述,最准确的是()A对世界政治局势有清楚认识B低估了中俄在组织中的领导作用C表达了对美俄争夺中国的担心D没有认清该组织的新特点解析:选D本题考查上海合作组织。材料中的观点都具有“冷战”思维,是对当前世界局势的错误认识,排除A项

61、。材料中的观点没有正确认识上海合作组织“结伴而不结盟”的新特点,B、C两项明显有误,故选D项。12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中演变。这种变化()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解析:选D本题考查当今世界的大国关系。A项说法错误,多极化新格局仍在形成过程中;B、C两项说法与本题无必然联系;D项正确,近年来的变化“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二

62、、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2014涟水模拟) “法治”思想起源于古代,在近现代中国的实践中不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第五表凡以遗嘱处分自己的财产,或对其家属指定监护人的,具有法律上的效力。第七表 树枝越界的,应修剪至离地十五尺,使树荫不至影响邻地;如树木因风吹倾斜于邻地,邻地所有人亦可诉诸处理;橡树的果实落于邻地时,得入邻地拾取之。第九表 不得为任何个人的利益,制定特别的法律。十二铜表法材料二诸八议者(注:八议者指与封建贵族有关的亲、故、贤、能、功、责、勤、宾等人),犯死罪,皆条所坐(注:坐即罪)及应议之状,先奏请议,议定奏裁(注:一般死罪可降为流罪);流

63、罪以下,减一等。唐律疏议材料三盖国民为一国之主,为统治权之所出。一国之政事,悉以宪法行之。孙中山全集材料四“法治”的本质不是“治民”,而是“民治”,是人民当家作主治理国家、是民主权利的形式和保障;应当把法律看成是人民自己创造出来用来规范自己行为、保障自己权益的社会公约,是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工具,它具有至上的权威。童光政二十世纪中国法制文明的演进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十二铜表法与唐律的差异。(4分)(2)材料三中孙中山法治思想在实践中有何具体表现?分析其法治主张在近代中国难以实现的主要原因。(6分)(3)材料四中的“民治”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怎样实现的?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法治”的

64、认识。(10分)解析:第(1)问从材料信息和各自所处的政治环境综合分析。第(2)问结合所学知识,并深刻思考当时中国的实际国情,综合分析。第(3)问第一小问,结合新中国初期民主政治建设的知识回答;第二小问需要综合三个问题的答案,综合考虑。答案:(1)十二铜表法保护私有财产(或侧重民法);注重法律公平。唐律侧重于保护贵族、官僚的法律特权;皇帝拥有最高裁决权。(2)表现: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颁布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发动护法运动,捍卫民主法制。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专制主义根深蒂固。(3)实现:通过共同纲领,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召开一届全国人大,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人民代表大

65、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区制度三大政治制度。认识:“法治”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14(2014苏州高新区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下面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宣传海报(1)材料一中的美国宣传海报反映了怎样的历史背景?(4分)材料二有人说,在日内瓦期间,周恩来总理要同杜勒斯握手,被杜勒斯拒绝了。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其实,不管“握手”的具体细节是否存在,都无损于周恩来的形象,也不影响人们对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判断。杜勒斯无视中国代表存在的态度,使美国与中国在日内瓦会议上“握手”的机会消失了,中美两大国家继续彼此隔绝与对抗,待到周恩来和尼克松日后来弥补这段隔

66、绝岁月,已经是20世纪七十年代的事了。从宏观大局来说,当时的杜勒斯确实不愿意与中国总理周恩来握手,这个“说法”本身是具有历史真实性的。因此,在日内瓦会议之后,“握手”倒真的成了中美关系的象征性词汇。熊向晖关于杜勒斯拒绝与周恩来握手的传闻(百年潮1997年第4期)(2)从材料一到材料二反映出中美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原因是什么?(4分)材料三1972年2月21日,在为到访的美国总统举办的欢迎宴会上,周恩来与尼克松相互敬酒。尼克松访华是中美关系史上重要的一页。它标志着中美在对抗20多年之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以后中美关系的进一步改善和发展打下了基础。(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就20世纪七十年代中

67、美关系改善的主要原因谈谈你的看法。(4分)材料四真正的中美关系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于1979年的“破冰之旅”开始,通过访美,双方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达成共识,并认同邓小平提出的“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还没有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做”。 (4)综上所述,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分析中美关系时冷时热的症结所在。(4分)(5)习近平副主席2012年初在美国访问了华盛顿、洛杉矶和艾奥瓦州,与美国各方面的人士进行了广泛的接触与交流。谈谈习近平访问三地意味着什么?(4分)解析:第(1)问的图画资料体现的是中美结盟合作关系,

68、题中的英文有助于答题;第(2)问考查二战至新中国成立初期;美国因中国政权发生变化而调整对华政策的表现及原因;第(3)问属于常规题,注意从中国、美国及世界局势来全面分析作答;第(4)问题干中已提示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来回答中美关系的冷热变化;第(5)问注意结合三个地点的各自特点来分别概述各自的“意味”。答案:(1)背景:二战时中美两国结为盟国,相互合作、共同反对法西斯侵略。(2)变化:中美由二战时的盟友关系变成了敌对关系。美国对华奉行全面遏制政策,中美处于全面对抗时期。原因: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意识形态的对立;美国敌视社会主义中国。(3)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在国际事务中作用重大;中国对付来自苏联威胁的需要;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需要;孤立中国的政策破产;美国霸权地位的衰落。(4)政治:中美在意识形态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且双方缺乏战略互信;涉台问题。经济:逐渐形成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5)华盛顿是美国的政治中心,属于政治性访问;洛杉矶是美国经济、科技的龙头,属于经济性访问;艾奥瓦州则属于社会性访问。这样的行程设置意味着将会全方位推动中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