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69年,王安石开始变法(熙宁变法,945周年)(1069年至1086年) 11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历史解读】王安石变法知识结构示意图王安石变法知识结构要点背景北宋中期,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社会矛盾激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导致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困难,“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威胁,岁贡加大对百姓的征敛。“庆历新政”为变法提供了经验教训。宋神宗的支持。内容经济(富国)青苗法:限制盘剥,并能增加政府收入。农田水利法:有利于农业发展。免役法:减轻了农民差役负担,保证了务农时间。方田均税法:增加了国家政府田赋收入。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对市场的控制,增加
2、了政府收入。均输法: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增加了政府收入。军事(强兵)保甲法: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有效地抵御了辽和西夏的进攻,减少了军费开支。保马法:马匹的质量和数量得以提高,节约了政府的开支。将兵法:提高了军队战斗力。设军器监:提高了武器生产量和质量。教育科举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唯才用人。影响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王安石变法是一场封建地主阶级为实现富国强兵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农民的处境未得到根本改变,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北宋封建统治危机。北宋中期面临的主要社会问题(1)社会矛
3、盾尖锐:农民负担沉重,土地兼并严重,阶级矛盾激化。辽和西夏的威胁导致民族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突出,改革派与保守派争斗。(2)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北宋建立后,军权、行政权和财权过于集中,造成国家政府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战斗力弱,国力衰退,导致“积弱”局面的形成;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财政困难,造成“积贫”局面的形成。(3)封建统治出现危机:农民反抗斗争不断,规模越来越大;财政入不敷出。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现象出现的背景和原因北宋中期“积贫”“积弱”出现的背景和原因是复杂的。(1)与宋初的政策有关:北宋建立后,加强皇帝专制的中央集权,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分设多个机构官职、分散掌管;重文轻武,
4、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起用大批官员,形成庞大的官僚机构,官费支出数量惊人;大量编练禁军,“养兵”、“募兵”,造成兵员剧增,军费开支越来越大;北宋对辽和西夏的战争耗费以及巨额赔款;冗官、冗兵、冗费现象严重。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北宋政府不抑制土地兼并,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地主隐瞒土地,少纳赋税,影响了国家的财税收入;统治阶级为了保障各项费用支出,加重搜刮老百姓,广大农民十分贫穷;“积贫”的局面逐步形成。(2)官僚机构庞大,行政效率低下;军队数量众多,“强干弱枝”、互相牵制,兵将分离、轮换驻守、互不相识,“守内虚外”、募兵替代,战斗力弱;操练不勤,临阵多败,形成“积弱”局面。庆历新政和王
5、安石变法的内在联系以及异同内在联系: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但为王安石的全面改革奠定了基础。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同点:(1)背景相同。都是在北宋中期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情况下进行的(2)目的相同。直接目的都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3)性质相同。都是封建地主阶级进行的改革,是对封建统治政策做内部调整。(4)结果相同。都遭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而失败。(5)表现出的特点相同。都是在当时皇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进行的改革,其进程都有曲折性和复杂性。不同点:(1)中心内容不同。庆历新政是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王安石变法是以理财为中心。(2)改革程度不同。庆历新政是局部改
6、革;王安石变法是全面改革。(3)历史地位和影响不同。王安石变法的作用和影响比庆历新政大的多。王安石针对北宋统治错综复杂的积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勇于改革和敢于斗争的精神被后人称道。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1)根本原因:没有真正触及社会根本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社会根本矛盾,没有真正给广大农民更大的利益,得不到广大农民的支持。(2)指导思想上偏重于理财。变法没有处理好与既得利益集团的关系,因为其根本目的是为了缓解社会危机,巩固封建统治,他与保守派司马光等人同属统治阶级,没有根本的利益冲突,所以保守派反对的不是变法本身,而是变法的一些具体措施没有能充分考虑它们代表的这个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在一定程度
7、上损害了官僚阶级和大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3)改革的最主要支持者宋神宗在关键时刻发生了动摇,不能坚持支持改革。(4)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5)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司马光出任宰相,彻底废除新法王安石变法的评价和启示评价:(1)进步意义:变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加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使国力得到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客观上有利于社会进步,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在北宋中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庆历新政失败的情况下,王安石敢于变法,大胆探索,其“三不足”精神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值得肯定和学习。王安石
8、为了地主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敢于触犯和抑制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并在一定程度上顾及社会下层的利益,这种不畏权势的精神和做法值得赞扬。(2)局限:变法以维护地主阶级统治为出发点,农民的处境没有根本改变,负担依然沉重。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土地兼并问题,生产关系没有得到较好的调整,阶级矛盾没有得到完全解决。推行新法操之过急,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是封建地主阶级针对北宋统治危机进行的改革运动,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摆脱封建统治危机。(3)启示: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权和私利,因而会有阻力,甚至充满了尖锐的斗争,
9、不可能一帆风顺,因此,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能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坚定的政治魄力,行动要坚决彻底,要注意用人。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积极稳妥,注意保护最广大民众的利益。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效果是否能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的命运为评价标准。【疑难解析】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综合分析一、变法的超前性与社会现实的落后性差距过大,变法没有适应的土壤王安石变法主要是应对危机的政治冲动,而不是经济发展的内在需要。对这次变法的经济内容,黄仁宇评论道:“在我们之前九百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时世界里其他地方提出。但现代金融
10、是一种无所不至的全能性组织力量,它之统治所及既要全部包含,又要不容与它类似的其他因素分庭抗礼。”而宋朝的封建政体是其面临的难以逾越的困境,结论不言而喻,变法的走样与失败是不可避免的。二、新法的“敛财”实质导致社会基础的丧失变法的真正兴奋点是富国,而不是富民。王安石的“理财”,实际上主要是在分配领域内损下益上,夺商人、地主、农民之利归国家财政,做到的不过是利益的重新分配而已。这使他几乎把整个社会作为“取财”的对象,因而在新法推行时,它损害了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利益,导致变法的社会基础丧失。变法中财政收入的增长主要不是依靠发展生产,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赋”的结果。三、变法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11、王安石明知改革“缓而图之,则为大利;急而成之,则为大害”,却在变法中操之过急。他只认定一个目标,却忽略了在实现这一目标过程中必然会连带产生一系列问题。在短短数年间将十几项改革全面铺开,恐怕当时的社会各阶级都不见得有这种精神和物质承受能力,于是变法反而陷入了欲速则不达的困境。四、动机与效果的背离,条文与执行的偏差,使一系列变法措施从安民走向扰民青苗法虽限制了大地主高利贷部分利益,缓解了贫农的燃眉之急,但在执行中地方官为完成和超额完成放贷取息的任务,实行硬性摊派。免役法由差役改为雇役,不失为历史的进步。但在执行中,免役法却规定乡村贫户从此必须缴纳原先所无的役钱,这是额外的负担。免役法执行的结果则是
12、“纵富强应役之人,征贫弱不役之户,利于富不利于贫”,都完全违背了初衷。五、用人不当毛主席曾有一句名言:“正确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变法派中,除王安石个人操守尚无非议,而他最重要的支持者与助手吕惠卿、章惇、曾布、蔡卞、吕嘉问、蔡京、李定、邓绾、薛向等人个人品质多有问题,有的当时就被视为小人。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变法派只看重死的法制,而忽视了活的人事,于是应该由行政技术层面解决的议题便转化为道德层面的问题。变法派在后一层面上与保守派相比,立即陷于劣势,变法的前景也就不言而喻了。六、变法派内部分裂首先是变法核心人物宋神宗和王安石不能协调一致。当王安石再次担任宰相后,宋神宗对他的态度已经有所变
13、化,即所谓“意颇厌之,事多不从”。王安石看到变法停滞不前,被迫再次辞职。其次是变法派内部出现反对派。许多变法派只从自己利益考虑,而不以改革大局为重,结果使参与变法的人员闹得四分五裂,这怎能对付强大保守势力的进攻呢?七、保守派强烈反对以王安石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之争本质上并不是权力之争,而是政策性的争议;并不是要不要改革的争论,而是怎样改革的争论。保守派人才济济,如司马光、韩维、文彦博、欧阳修、富弼、韩琦、范缜、苏轼等,各个都是重量级人物。八、王安石性格偏执,树敌过多有“拗相公”之称的王安石,性格偏执。偏执类型的人,一般都具有强烈的自尊心,并十分敏感,固执己见,自命不凡。此外,
14、性格偏执的人,还十分缺乏同理心,不能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易将错误推诿他人或种种客观原因。凡此种种,都会使当事人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出种种的偏向、偏见、偏信、偏好、偏激行为,并给其人际沟通及合作共事带来极大的阻碍。在变法过程中,王安石也是一贯我行我素,导致朝中大臣多与他决裂。这当中有人原来是他的靠山,如韩维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荐主,如文彦博、欧阳修等人;有人原来是他的上司,如富弼、韩琦等人;也有人原来是他的朋友,如范缜、司马光等人。虽然他们都是一时俊杰,朝廷重臣,却因为不同意王安石的某些做法而被逐一赶出朝廷。特别是司马光,念在与王安石共事数年的交情上,曾三次写信给王安石,劝他调整自己的治国方略。可
15、惜王安石就是执迷不悟,看一条驳一条,导致司马光最后与他分道扬镳,终身不再往来。总之,王安石变法的失败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变法虽然失败了,但给我们的启示是深刻的。第一,一场改革的成功必须顺应历史潮流。第二,改革要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必须争取广泛的社会基础。第三,改革要从实际出发,科学决策,循序渐进,避免急功近利和顾此失彼。第四,改革必须培养大批人才,造就一支良好的干部队伍,同时注意吏治的清廉和保持内部的团结。第五,改革者必须同保守势力作坚决斗争。第六,改革者应提高自身的修养。【能力提升】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举隅国内评价(一)南宋至晚清王安石以”三不足“天命不足畏,人言不
16、足恤,祖宗不足法,锐行变法,但因性格、运气、旧党及富豪反对和用人不当,导致变法失败,其人亦被旧党标上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所促成的党争更加速了北宋亡国。宋高宗为开脱父兄的历史罪责,以靖康元年以来士大夫们的议论,把“国事失图”由蔡京上溯至王安石。绍兴四年五月诏命重修神宗实录以否定王安石变法为基调,这一定谳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王安石作为北宋亡国元凶的论调,经宋国史至元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封建时代官方定论。南宋以后,王安石变法总体上是被否定的,但对王安石的部分新法措施则有不同程度的肯定看法。在诸新法措施中,尤以科举改革、免役法、保甲法、保马法得到较多的肯定。持肯定者在南宋有陆九渊,元朝有吴澄、
17、虞集,明朝有陈汝錡、章衮,入清后有颜元、李绂、蔡上翔、龚自珍、陆心源等。王夫之认为王安石的“三不足”之说是“祸天下而得罪于名教”。如蔡上翔以为“荆公之时,国家全盛,熙河之捷,扩地数千里,开国百年以来所未有者。南渡以后,元佑诸贤之子孙,及苏程之门人故吏,发愤于党禁之祸,以攻蔡京为未足,乃以败乱之由,推原于荆公,皆妄说也。其实徽钦之祸,由于蔡京。蔡京之用,由于温公。而之用,又由于蔡京,波澜相推,全与荆公无涉。”他们给王安石以高度评价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他们大都是江右人,对王安石的褒扬,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尊重和敬仰“乡贤”优良传统的一种表现;其二,颜元、龚自珍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与他们和王安石有着
18、相近的思想理路分不开。(二)南宋至晚清最具代表性的批判意见有三点:一是认为王安石变乱祖宗法度,“祸国殃民”,最终导致北宋亡国。这个观点定于南宋初期的神宗实录,后经宋国史至元朝人修宋史所承袭,成为元明清时期的官方定论,不仅为史家所认同,而且被社会普遍接受。二是对荆公新学进行了严厉抨击。荆公新学是王安石变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自宋理宗取缔王安石配享后,荆公新学所遭受的抨击之严厉,要远甚于对新法措施的否定。南宋理学家对荆公新学的批判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斥荆公新学为异端邪说“于学不正”、“杂糅佛道”或“学本出于形名度数”,二是把新学作为变乱祖宗法度而致北宋亡国的理论依据,予以无情打击。由于理学在
19、元明清被定为一尊的统治思想,“是当时思想的主流”,荆公新学作为异端邪说遂成不易之论。三是把王安石的诸项新法称为聚敛之术“聚敛害民”。把王安石的理财思想视作兴利之道“剥民兴利”,是北宋熙宁、元佑时反变法派批评新法的主要观点,自南宋至晚清仍是绝大多数史家和思想家评议王安石新法的基本观点之一。(三)20世纪的评价梁启超王荆公是20世纪评议王安石及其新法影响最为持久的著作。王荆公为王安石及其变法彻底翻案。梁启超称王安石“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足以当之矣”,他把青苗法和市易法看作近代“文明国家”的银行,把视作“与今世各文明国收所得税之法正同”“实国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誉之社会革命”,还认为保甲法“与今世所
20、谓警察者正相类。”一言以蔽之,梁启超用社会主义学说类比王安石新法措施,把王安石称为社会主义学说的先行者,胡适之先生亦持有相类的观点。其后研究者虽然已涉及到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方方面面,但梁启超的肯定性评价为大多数人所尊奉,而成为20世纪前半叶的主流观点。1949年以来的评价: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一、对王安石及其变法亦做出了全面的肯定。最早运用唯物史观研究王安石变法并产生较大影响的学者,当推邓广铭先生和他的门人漆侠先生。他们在肯定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性质上与20世纪前半叶的肯定又不尽相同。其特点是:一是注重强调王安石变法的思想性和阶级性,即把王安石变法置于宋代特定的封建时代的历史环境中。指出王
21、安石变法是地主阶级的一个改革运动,王安石的新法代表着地主阶级的利益,尤以持代表中小地主阶级利益的学者较多,王安石在政治哲学思想上具有。二是对王安石变法的效果基本持肯定态度,即王安石变法在实现其富国强兵,加强宋朝封建专制统治的同时,还推动了宋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历史的前进。三是对司马光及其反对派的否定,认为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的政治运动阻碍了历史的前进。这是对自南宋初以来是司马光而非王安石的传统观点的彻底否定,也与梁启超以来的评价有所不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翻案并未否定司马光。四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原因一般归结为保守势力的强大、变法派内部的分裂以及宋神宗的动摇和过早的去世。二、文革中王安石被作为
22、法家的杰出代表,把其变法看作是儒法斗争的典型事例而遭批判和否定。在19731976年10月发表文章150多篇。文章作者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四人帮”的宣传班子,专门为“四人帮”篡党夺权制造舆论,藉此攻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他们炮制的文章虽然不多,但分量甚重,犹如重磅炸弹,一时影响极大。罗思鼎从王安石变法看儒法论战的演变读王荆公年谱考略。二是工厂、学校和部队的理论小组和学习小组撰写的文章,都根据“四人帮”的调子,上纲上线,无学术意义可言。三是一些专家、学者经受不住强大的政治压力,违心地跟着撰写了一些著作和文章。19771979年学界发表了二三十篇文章批判和矫正“四人帮”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扭曲,
23、并力图澄清一些基本史实,还历史的本来面目。三、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界出现三种意见:肯定说、否定说和不完全肯定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发表了王曾瑜先生的王安石变法简论,世界无产阶级的导师曾经教导说: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对王安石变法的再评价随之而热烈地展开。肯定说基本承接了五六十年代以来的肯定性意见。否定说又有两种不尽相同的意见,第一种是对五六十年代肯定观点的全盘否定:王安石不应算作中小地主的政治代表,王安石变法的客观效果是加重了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阻碍了商品经济的正常发展,变法期间阶级矛盾依然尖锐,一句话王安石“富国有术,强兵无方”,应予以基本否定。另一种否定意见是以
24、全盘否定王安石,全面肯定司马光,亦即“尊马抑王”为其特色的。不完全肯定说,一方面充分肯定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次重要改革活动,具有明显的进步意义。变法期间生产有所发展,财政状况好转,基本上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另一方面亦指出新法在实施过程中给劳动人民在政治上和经济上增加了新的负担。对王安石变法与商品经济发展的关系,也是既承认它对商业活动的发展有不良影响,又肯定它还有对商品经济发展起积极影响的一面。国外评价20世纪俄国共产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列宁称赞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美籍华裔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王安石的多项改革,涉及将当时的中国进行大规模的商业,以及数目字管理,但不见容於当时的官
25、宦文化,亦缺乏有关技术能力而无法取得成功。按黄仁宇先生的说法是他可以把中国历史一口气提前1000年。因为变革是对以往的体制或法律的部分否定。最初是少数敏感的发现者觉察到了原有制度中不合理的地方,通过努力,更多人有了变革要求,这种要求不只是给朝廷方面造成必要压力促其革新,也提示朝廷顺应多数人的要求来进行改革。王安石的变革思想,在他之前和在他之后所有的改革家的思想,是人类思想反抗的文明成果,正是这些成果,使人类有了摆脱野蛮统治的可能和方向。梭伦改革与商鞅变法的比较改革名称梭伦改革商鞅变法时代背景雅典奴隶制时代中国处于向封建社会转化时代时代背景上的共性1二者都处于社会变动之中;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出现
26、矛盾国家生存环境多中心的城邦格局,各邦的竞争与征战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征战比梭伦时代更尖锐生存环境都面临着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征战生存环境最大不同一个是城邦国之间奠定雅典的城邦民主一个是诸侯国之间为秦开帝业,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目的缓和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挽救贵族统治的严重危机。顺应社会大变革形势,实现富国强兵。内容1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六一汉制度 ;2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并把它变成法律 ;3建立“四百人会议”,恢复公民会议作为最高权力机关 ;4根据国情和地缘条件,奖励发展农工商业1奖励军功,削弱“世卿世禄” 2“选贤任能”3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耕织,重农抑商)4特点折中(中庸)、公
27、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崇尚中庸(调和),手段温和讲求诚信,取信于民,令政必行,雷厉风行。不畏权贵,严刑峻法影响1政治体制2经济政策1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2鼓励发展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奴隶制经济繁荣发展。1有利于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2重农抑商,打击了奴隶制经济,促进了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对奴隶主贵族态度限制奴隶主贵族特权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严厉打击奴隶主贵族成因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梭伦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所处时代不同:梭伦处于雅典奴隶制国家形成时期;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商鞅处于中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时期。对土地问题的处理规定占有土地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
28、“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土地作为改革重点的原因无论是发展经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还是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都离不开土地制度的调整与变革。比较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原因比较:梭伦改革:雅典面临内忧外患局面(平民与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与贵族间的矛盾激化;局部调整统治政策不能缓解矛盾;萨拉米斯岛事件)商鞅变法:封建经济发展,地主阶级兴起;兼并战争的需要;法家学说成为推行变法的思想理论武器;秦孝公决心实现富国强兵。 北魏孝文帝改革: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社会矛盾激化,社会动荡不安,北魏统治不稳固。条件比较:梭伦改革:工商业奴隶主兴起;梭伦任首席执政官,进行改革。商鞅变法:
29、经济基础的变化;地主阶级开始掌权;理论依据形成;最高统治者支持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黄河流域已有的文明基础;冯太后推动学习汉文化。目的比较: 梭伦改革:消除矛盾,稳定雅典的社会秩序,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统治,发展奴隶制经济。 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使秦在兼并战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缓和民族对立和社会矛盾,发展生产,巩固统治。性质比较: 梭伦改革:奴隶主阶级民主化改革。 商鞅变法:汉族封建地主阶级改革。 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数民族贵族的封建化改革。内容比较: 梭伦改革:颁布“解负令”;确立财产等级制度;国家权力机构改革;鼓励发展农工商业。 商鞅变法:以农求富的经济改革;奖励军功、加强集
30、权;改革社会风俗。 北魏孝文帝改革:第一阶段改革重点是建立新制度;第二阶段迁都、进一步学习和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结果比较: 梭伦改革:成功。它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石,但是带有历史局限性,没有根本解决贵族与平民的矛盾。 商鞅变法:成功。变革了社会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开始确立中央集权制,推动历史前进。但是带有局限性。 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发展了北方经济,巩固了统治,加速北魏政权封建化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对文明发展的作用的比较: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商鞅变法:确立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地位和新的封建生产关系。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鲜卑族的汉化,促进民族融合
31、与共同繁荣。以梭伦改革、商鞅变法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为例,说明改革的成功与改革家的政治智慧密不可分。梭伦改革:利用“疯诗人事件”扩大影响、发表主张、凝聚人心;用中庸手段调和三个阶层的利益冲突。商鞅变法:利用“城门立木”宣传改革的决心和诚意,为各种措施的实施铺垫舆论基础;采用分步实施的策略,循序渐进地进行多项改革。北魏孝文帝改革:利用迁都巧妙地摆脱顽固势力对改革的阻挠和破坏。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异同比较(1)相同点:直接目的都是为了富国强兵。 变法都得到了王权的支持。 变法内容触动了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 变法者的个人命运基本相同。 变法都对生产关系作出了调整。(2)不同点:背景不同:商
32、鞅变法发生在新旧交替的社会大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则发生在北宋中期统治危机四伏时(4分)。根本目的不同,商鞅变法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变法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危机,部分调整生产关系。(4分)性质不同:商鞅变法是一场封建化的运动;王安石变法则是对封建社会内部矛盾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比较:1背景:商鞅:由于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生产力显著提高,私田大量出现,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北魏:由于中原地区长期战乱,百姓流亡,存在大量荒地,同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也逐渐开始农耕生活。2内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北魏:推行均田制,规定按一定的标
33、准,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3实质:商鞅:实质是封建政权推行土地私有制;北魏:实质是封建政权推行土地国有制。【典型题例】【例题1】漫画王安石变法 图1 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图1和图2分别反映了什么问题? (2)王安石为人正直,心系天下,但其变法却不甚得民心,最终也以失败而告终,你认为哪些因素导致了这一结果? 【题解】(1)变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有些反对变法的人混入变法队伍,出现了用人失当的问题;新法的某些措施如保甲法,加重了人民的负担。 (2)重视增加政府财政收入,但是忽视了减轻人民负担;变法触动了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的利益,阻力很大,变法过程中用人失
34、察,出现了危害老百姓利益的事情。 【例题2】(2014年濮阳模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关于青苗法,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认为)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今通一路之有无,贵发贱敛,以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时趋事,而兼并不得乘其急。宋会要辑稿食货材料二(司马光曰)今言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官员)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数散(贷出)为功,一切抑配(即强制百姓向官府借贷)。恐其逋负(拖欠),必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
35、,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者矣。宋史司马光传材料三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引起争议最大的一项法令,今天学术界仍然有争议:有人认为此法类似于今天的银行贷款,打击了当时普遍存在的高利贷行为,对人民有利;也有人认为,这是国家向人民敲诈勒索,纯粹是为了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变法派推行青苗法的主要理由。(2)据材料二,指出司马光反对青苗法的理由。(3)你同意材料三中的哪一种观点?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第(1)问只要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的阶级立场解答即可。第(2)问理解文言文材料结合王安石变法用人不当解答即可。第(3)问是开放性题目,从利民与否解
36、答即可。【答案】(1)变法派认为青苗法可以解决农民借贷困难的问题,避免高利贷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有利于平抑物价;不误农时,有利于农业生产。(2)司马光认为,青苗法的“抑配”将造成拖欠、逃亡和累及担保人等弊端,造成地方混乱。(3)可任选一个方面回答。要结合内容回答(如选择对人民有利,需要结合青苗法的内容和银行贷款业的内容进行论述)。【例题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办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
37、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用信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当生产增加货物流通时,即使用同一税率也能在高额的流通状态里收到增税之成果。黄仁宇中国大历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所反映的根本问题和对秦国发展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用贷款的办法刺激经济成长”的措施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改革的认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第(1)问,“根本问题”应注意从经济基础的角度回答,而“影响”可从“倾邻国而雄诸侯”提取有效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第一小
38、问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作答;第二小问应注意吸取改革中的失败之处进行反思总结作答。【答案】(1)商鞅变法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生产关系(废除了井田制),确立了土地私有制,激发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秦国的农业生产,使秦国力量强大,为统一奠定基础。(2)青苗法、农田水利法。认识:改革必然会遭到旧势力的阻挠,不可能一帆风顺,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改革的成败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以保留和维持,不以改革者个人命运为转移;改革措施要针对实际情况,行之有效,推行改革过程中要用人得当;改革家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例题4】(2010年高考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
39、,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解析】第(1)问,注意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第(2)问,注意依据材料得出“注重实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具体措施。【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
40、应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例题5】(2012年莆田质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司马光:眼下国用不足,灾害频频发生,应当减节冗费。王安石:国用不足,因未得善理财之人故也。司马光:善理财者,不过搜刮民财而已。王安石:那不是善理财者。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宋神宗:朕意与司马光相同,然而姑且以不允许作答吧。摘编自叶坦大变法材料二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
41、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摘自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二材料三朱熹尝论安石“以文章节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经济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为,庶几复见二帝三王之盛。而安石乃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至于崇宁、宣和(宋徽宗的年号)之际,而祸乱极矣。”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1)据材料一指出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宋神宗持何态度?(2)材料二中王安石认为哪一项理财措施最重要?这一措施的实行有何积极作用?(3)据材料三概括朱熹关于王安石变法令人失望的原因。【解析】第(1)问,分析材料一,可了解到
42、司马光认为在“国用不足”情况下“应当减节冗费”, 王安石主张用“善理财者”来增加财税收入。据此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在于是节流还是开源。材料中宋神宗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第(2)问,分析材料二,注意“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等信息,可了解到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根据所学,免役法的积极作用是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汲汲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戾”“群奸嗣虐,流毒四海”等信息概括其失望的原因。【答案】(1)是节流还是开源。赞成司马光的观点,但又按王安石的观点执行。(2) 王安石认为免役法最重要
43、。作用:增加了官府收入;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有利于发展生产。(3)改革侧重于经济与军事;用人不当;性格固执;改革危及民众生活,造成社会动荡。【基础知识专题训练】一、选择题1对北宋中期形势的表述,正确的是 社会经济停滞不前 阶级矛盾尖锐 民族间矛盾尖锐 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A B C D2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措施是 A、集中军权B、集中行政权C、集中司法权D、集中财权3北宋统治者实行更戌法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A、加强禁军 B、防止少数民族进攻C、防止地方专权 D、镇压人民反抗4宋朝集中军权的举措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防止地方割据 B巩固皇权 C增强军队的战斗力 D扩大了官僚机构5北宋
44、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 A。加强北宋政权的军事力量 B解决北宋政权的财政困难 C削弱北宋地方割据势力的实力 D改革科举制度,扩大封建统治基础6导致北宋出现“积贫”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地方财政困难 B、军费、官俸开支巨大C、皇室挥霍无度 D、军队屡战屡败7北宋过分集权带来的恶果有 政府机构重叠,行政效率低下 官员冗滥,国家财政开支庞大军队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 地方财政困难,物质基础薄弱A、 B、 C、 D、8“庆历新政”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是 以整顿吏治为在核心 遭到保守派官僚的反对给北宋的统治者带来了转机 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秩序A、 B、 C、 D、9王安石变法与庆历新政相比,更侧重
45、于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整顿官僚队伍C、加强中央集权 D、减轻农民负担10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最大不同是 A、是否维护封建土地私有制 B、是否得到最高统治者的支持C、是否改变了社会性质 D、是否实行了“重农抑商政策”11有关王安石变法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A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B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C军事实力也有所增强 D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12范仲淹改革与王安石变法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改革背景相同 B改革措施相同 C改革性质相同 D改革结果相同13王安石说:“举天下之役人人用亩,苟不得其人而行,。故免役之法成,则民时不夺而民均矣。”王安石所说的变法措施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
46、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14王安石变法时所设立的市易务,主要职责是 A、负责市场税收 B、核准市场物价C、管理对外贸易 D、调节市场物价和商品流通15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 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D、16王安石颁布的青苗法、蓦役法、方田均税法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B限制大地主大官僚利益 C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D巩固中央集权17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内容中保甲法作用的评述,正确的是 A、加强对人民控制,增强国防力量B、改变更戌法,提高武将政治地位C、实行兵农合一,
47、保证军粮的供给D、军权更集中,消除割据的经济基础18司马光说:“介甫(王安石)文章节义,过人处甚多。但性不晓事,而喜遂非。至忠直疏远,谗佞辐辏”。司马光所说的“谗佞”是指 A、政府中的贪官污吏 B、拥护王安石变法的人C、反对王安石变法的人 D、变法中得益的农民19导致王安石变法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是 A、触动大地主、大官僚利益而遭到反对B、用人不当,危害百姓,人民反对C、政令不通达,一些地方官不执行新法D、保守派司马光当政,坚决反对新法20纵观中国历史上重大改革成败的两种结局,可以得到的认识有 要充分考虑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改革成败的关键要看其积极成果能否得到保留和维持改革措施要行之有效,用人得
48、当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A、 B、 C、 D、二、材料解析题 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法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日:“经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拯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至良民不免妄用;用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恐鞭垂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引自苏辙传材料二 熙宋三年二月一日,大名府判韩琦上书曰“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戏患
49、钱。”引自宋史食货材料三 司马光日:“今青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日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息)。恐其逋员,必须令贫富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之员。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引自宋史司马光传请回答:根据材料说明,三人的立场与观点有什么相似之处?三人侧重的角度有什么不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22阅读下列三段材料: 材料一 盖免役之法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
50、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得其人缓而谋之,则为大利;非其人急而成之、则为大害。故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 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二 臣(司马光)向曾上言:“教阅保甲,公私劳膏,而无所用之;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此皆所害者大,所及者众,先宜变更。” 续通鉴长编 材料三 及神宗朝,荆公秉政国事日非,膏肓之疾,遂不可治。后之人但言其农田、水利、青苗、保甲诸法为百姓害,而不知其移人心、变风俗为朝廷之害。其害于百姓者,可以一旦而更。而其害于朝廷者,历数十百年,滔滔之势,一往而不可反矣。 日知录
51、回答: (1)材料一与材料二争论的是什么问题?各自的观点和理由是什么?(2)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要关心“民”的疾苦,对此你有何看法?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民本思想对今天有何现实意义?(3)材料三的观点与材料二比较,有何相同点和区别?(4)三段材料作者所谈问题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 三、问答题 23试从背景、目的和作用三方面比较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的异同点,并扼要说明前者成功后者被废除的原因。【基础训练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 2A 3D 4C 5B 6B 7D 8B 9A 10。C11D 12 B 13B 14D 15D 16A 17A 18B 19A 20。A二、非选择题21三人都站在地
52、主阶级保守派立场上,认为青法有害无利,反对青苗法。苏辙认为借贷青苗钱的农民到期不还,会给地方州县带来麻烦;韩琦认为青苗法的实施,是“官府放高利贷”,不合情理;司马光认为青苗法会导致贫者逃亡,“富者变贫”。青苗法对封建国家和百姓有利,不利于官僚地主和高利贷者。22 (1)是否应该实行募役法。材料一主张实行,理由是“农时不夺”、“民力均矣”;材料二反对实行,理由是“宽富而困贫”、“农民失业”。(2)王安石的“民”侧重指的是农民,他的“关心疾苦”是指限制官僚地主的特权,增加政府的收入,减轻农民的负担,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司马光的“民”侧重指的是官僚地主,他的“关心疾苦”实际上是维护官僚地主
53、的眼前利益。现实意义:对构建和谐社会有进步意义。(3)相同点是都反对王安石变法。区别是材料三反对的态度更为激烈严厉。 (4)没有区别。因为三人都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23 背景:商鞅变法发生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时期;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中期社会危机严重时期。目的:前者要从根本上废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后者则是为了挽救北宋统治的危机。两者都有富国强兵的目的。作用:前者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度,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后者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军事实力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积贫积弱的局面。成功原
54、因:符合历史发展趋势;所代表的新兴地主阶级在当时具有进步性。失败原因: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堂训练题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0分)1北宋与辽、西夏交战中,连遭败绩,其原因有()北宋兵员不足军队素质低下将帅权力太大将帅指挥受阻多ABC D2造成北宋政府财政困难的原因不包括()A地主隐瞒占有的土地B宋太祖对行政制度的改革C“澶渊之盟”的签订D集中军权于皇帝,分散将领权力3北宋时期,出现“富者有弥望之田,贫者无立锥之地”局面的根本原因是()A官僚占有大量土地B北宋王朝纵容地主兼并土地C地主占有大量土地D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
55、存在4下列对澶渊之盟的分析和认识,正确的是()是宋辽关系史上由战到和的转折点 是北宋政府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局面的产物在客观上维持了长久和平 它暴露了北宋统治的腐败ABC D5(2011年平阴一中月考)庆历新政的内容不包括()A严格官吏升迁、考核制度B限制官僚子弟及亲友“恩荫”做官C裁并州县,减轻徭役D改革科举,专考经义和时务策 6王安石变法中的市易法规定:由政府拨出巨款设“市易务”,平价收购商贩不易脱售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时再卖出。商贩可向市易务交纳抵押品,成批赊购货物,半年出息一分。下列对“市易法”的看法正确的是()这是利用封建国家权力干预经济有利于限制大商人控制操纵市场它能稳定物价调节市
56、场 政府能增加国库收入A BC D7王安石变法中,既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又使国家收入增加的措施是()A青苗法 B农田水利法C募役法 D市易法8(2011年启东检测)王安石的富国之法中,体现政府对国民经济宏观调控能力的是()A市易法 B方田均税法C均输法 D募役法9王安石说:“国以任贤使能而兴,弃贤专己而衰何治安之世存之而能兴,昏乱之世虽有之亦不兴?盖用之与不用之谓也。”下列各项评述,符合引文内容与史实的是()A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键,他注重任人唯贤B他认为任用贤才是国兴关健,但变法用人不当C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他加强保甲制度D他认为社会治安是国兴关键,但变法只重经济10庆历新政和
57、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共同原因是()A措施过多,没有切中时弊B用人不当,出现危害百姓的现象C触犯官僚,遭到强烈反对D君主易位,保守派上台主政11(2012北京海淀二模,1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的商鞅变法相比,相似之处是(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C改制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二、非选择题(每题20分,共60分)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材料2:(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料3: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
58、王安石评传(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5分)(2)结合材料2、3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5分)(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5分)(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5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自唐天宝以来,方镇屯重兵,多以赋入自赡五代方镇益强及赵普为相,劝上革去其弊时方镇缺守帅,稍命文臣权之又置转运使、通判,为之条禁,文薄渐为精密,由是利归公上而外权削矣。材料2: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
59、,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文献通考材料3:(宋太宗)因谓近臣曰:“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指辽、西夏掠夺)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续资治通鉴长编材料4:本朝鉴五代藩镇之敝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朱子语类请回答:(1)根据材料1、2,指出北宋初期统治者主要想解决前朝遗留下来的什么问题?(4分)(2)依据材料3,指出宋太宗对待“外忧与内患”的态度怎样?其根本出发点是什么?(6分)(3)材料2、4对宋初改革的措施是怎样评
60、价的?你认为应如何评价?(10分)14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材料2:(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
61、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主张?(8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2中司马光所说“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8分)(3)据材料2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4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后作业题1(2012年浙江自选
62、模块9)“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模块(10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材料二: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
63、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动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4分)(2)王安石采取哪些措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是什么?(6分)2(2009年江苏单科,25A)【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 北宋年间,面对严峻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王安石为首的有识之士在范仲淹“精贡举”的基础上,为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就如何选拔、培养国家急需人才,展开了激烈的争论。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范仲淹)国家专以词赋取进士,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固当教以经济之业,取以经济之才,庶可救其不逮。 南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三 材料二 (苏轼)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
64、臣不可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 (王安石)今人材乏少,且其学术不一,朝廷欲有所为,异论纷然,莫肯承听,此盖朝廷不能一道德故也。故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 (司马光)神宗罢赋、诗及诸科,专用经、义、论、策,此乃复先王令典,百世不易之法。但安石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令天下学官讲解。及科场程式,同己者取,异己者黜。 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三十一请回答:(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范仲淹、苏轼、王安石、司马光对科举考试内容分别提出了怎样的丰张?(4分)(2)结合所学知识,材料二中司马光所说“
65、以一家私学,欲盖掩先儒”指的是什么?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4分)(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兴学校、变科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堂练习参考答案1234567891011CDDBDDDABCB12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4)没有区别,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13答案:(1)藩
66、镇割据问题。(2)认为“内患”甚于“外忧”,“外忧”是边事可预防,“内患”“深可惧”。巩固皇帝的统治地位。(3)材料2中认为宋初改革措施使天下晏然,战祸平息;材料4中认为它使地方兵弱财困,终于导致“靖康之役”溃败。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成功地防止了地方割据,但由此形成了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加重了中央财政负担,地方兵弱财困,无力抵抗少数民族的进攻,这些都是形成北宋社会危机的重要因素。14答案:(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影响:
67、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第四单元王安石变法课后作业题参考答案1(1)政府要不要“理财”。祖宗之法是否可变。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措施:市易法、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青苗法、免役法。(2)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2(1)范仲淹:主张考经邦济国之术;苏轼:主张考 诗赋;王安石:主张考经义(时务策);司马光:主张考经、义、论、策。(2)统一编纂以儒家经典为内容的教科书(主持编纂三经新义作为统一的教科书和考试依据)。禁锢了思想自由;进一步强化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3)统一思想;为改革培养人才。【材料解析题选粹】1
6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安石出青苗书使(苏)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匆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出民乎,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愈限。如此,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安石曰“九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宋史 苏辙传(1)材料一中苏辙对王安石实行青苗法是何态度?借贷贫民到期不还,会导致州县事烦。 材料二 熙宁三年 二月一日,大名府的韩琦上书说:“今乃乡村第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军以上更许增数,坊郭户有物业抵挡者,依青苗例支借。且乡村上三等并坊郭有物业户者,乃从来兼并之家也,今皆多得借钱,每
69、借一千令纳一千三百,则是官放息钱” -宋会要 食货(2)材料二中韩琦看到青苗法实施的什么问题?富者多得借钱,不合情理。材料三 司马光曰:“今言开拓进取苗之害者,不过谓使者骚动州县,为今日之患耳。而臣之所忧,乃在十年之外,非今昌也。夫民之贫富,由勤惰不同,惰者常乏,故必资于人。今出钱贷民而敛其息,富者不愿取,便者以多散为功,一切抑配(强迫借贷交易)。恐其道员必令富者相保,贫者无可偿,则散而之四方;富者不能去,必责使代偿数家负。春算秋计,展转日滋,贫者既尽,富者亦贫。十年之外,百姓无复存矣。” -宋史 司马光传(3)材料三中司马光的立场态度如何?反对“抑配”和“贫富相保”,认为会导致“贫者既尽,富
70、者亦贫”的严重社会后果。(4)三人立场是否一致?都站在官僚地主阶级立场上,反对青苗法。(5)你认为青苗法对谁有利,对谁有害?请加以分析。对国家和百姓有利。国家可福20%的利息,百姓可免受高利贷盘剥。不利于官僚地谰和高利贷者。一则政府强迫其借苗钱向国家纳息,二则限制了其对农民的高利贷盘剥。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围绕新法与旧法的斗争,官员间出现了洛党、蜀党、朔党等不同的政治集团,他们彼此争权、倾轧,致使政治混乱,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益激化。司马光主政时废除新法,将改革派贬黜出京。哲宗亲政后又打击反对新法之人。(1)结合材料一,新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新法在谁主政时被废除?材料二
71、宋幑宗时期,宰相蔡京为排斥异己,两次唆使宋幑宗将司马光等反对新法的大臣列为“奸党”,共309人,请幑宗御书,刻名立碑,名为“元祐党籍碑”。(岳麓版)(2)新法实施中哪些措施损害了这些人的利益?青、募、方、市、均(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王安石变法失败反映宋朝内部存在什么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矛盾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民所以多僻,以散故也。故曰:“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保甲立,则亦所以使民不散,则奸宄故宜少。今所以为保甲,足以除盗;然非特除盗也,固可渐习其为兵。既从能射,然后使与募兵相参,则可以消募兵骄志,省养兵财费。-王安石材料二 宋仁宗时,枢密使田况对当时骑兵战斗力的描写:有的根本
72、不能披甲上马,有的骑马奔跑时挽弓不过五六斗,箭射出十几步就落在地上,“以贼甲之坚,纵使能中,亦不能入,况未能中之”。欧阳修在谈到北宋军队时说:士兵宿营时,自己的衣服都要另人扛着;每次领取口粮,也要找人扛送。(1)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在保甲法实行之前,当时的统治者在军事方面实行什么政策?更戍法和募兵制(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保甲法实行的原因有哪些?它的实行有何影响?军队战斗力不强、军费开支多、社会秩序混乱。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增强了抵御辽和西夏进攻的能力,减少了军费开支。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
73、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奕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双论理财以农事为急,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材料二 (宋神宗)与王安石论助役事,安石辨数甚力。上曰:“无轻民事,惟艰。”安石曰:“陛下固知有是说,然又需审民事不可缓。”上曰:“修水土诚不可缓。”安石曰:“去徭役害农,亦民事也。岂特修水土乃为民事?”(同上)王安石认为有关理财的各项措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一措施要在什么范围内实行?有何影响?免役法最重要。他认为北宋国家贫困的症结,在于徭役害农。而实行免役法,官府的各种差役,民户不再自己服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服役。交纳免役
74、钱,原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交钱。既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又增加了政府收入。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征收。相应地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利于发展生产,又增加了政府收入。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官壅于天下,民困于外,夷狄骄盛,寇盗横炽,不可不更张以救之。范仲淹鉴于诏条部东十事(1)材料一中的“夷狄骄盛,寇盗横炽”分别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统治者是怎样“更张以救之”的?夷狄骄盛:辽、西夏对宋进行战争(2分);寇盗横炽:农民起义(2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分,各1分)(2)结合材料一,判断王安石变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缓解财政危机,富国强兵,维护北宋封建统治材料二:今介甫(王安石)
75、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2,4,6(3)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材料二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均输法、市易法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今人才乏少,且其学术不一,异论纷然,不能一道德故也。一道德则修学校,欲修学校,则贡举法不可不变。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宫,世事皆所不习。此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宋史选举制材料二:以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
76、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惰取容而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以异于庸人。(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请回答:根据材料一、二判断,王安石认为当时的科举和学校存在哪些问题?存在问题:学校没有培养人才的正确方法,出现学术不一、道德不一的现象;科举制度败坏,士人闭门学作诗赋,不懂世事;政府选才用官无方,导致人才乏少且不如古。根据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中对科举考试是如何改革的?废除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规定进士科不考诗赋,专考经义和时务策;太学生成绩优异者不经科举考试可直接做官。根据材料三、四,顾炎武思想主
77、张与王安石有哪些相似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相似之处:科举制未能真正选拔真才实学的人,应进行改革; 不同之处:王安石的主张根本目的在于巩固封建统治;顾炎武的主张带有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色彩。(4)就宋明科举与教育的实际作用谈谈你的认识。认识:宋明的科举制和教育都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但束缚了有真才实学的人,使其无法学以致用。教育的发展应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培养和选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真才实学的人。7、北宋时期形势示意图请回答:(1)图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信息?北宋始终没有实现过真正的统一。北有契丹建立的辽政权,西北有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政权,不有云南的大理、西藏的吐蕃等政权 。反映了北宋民族矛盾尖锐。
78、(2)为解决图中反映的矛盾,北宋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局面与“三冗”中哪些问题直接有关?先战后和,每年送辽和西夏大量岁币。 冗兵、冗费。(3)由于以上问题导致北宋什么局面出现?庆历新政内容与这一局面有关系吗?积贫积弱局面出现。 没有关系。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试题精选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齐威王当上霸主以后,燕、赵、韩、魏等国都来朝贡,只有西方的秦国没有来。中原各国叫它“西戎”,把它看作野蛮民族,瞧不起它,很少跟它来往,还不时派兵侵夺它的土地。为摆脱这样的局面,秦孝公曾发出以下求贤令: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材料2:治
79、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商鞅材料3:及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汉书食货志请回答:(1)根据材料1,扼要分析秦孝公要变法图强的原因。(2)根据材料2,指出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是什么?据材料3说明变法法令得以推行的原因是什么?(3)据材料3概括指出商鞅变法的内容。(逐条列出,不得摘抄原文)【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第(1)题,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如被中原各国称为“西戎”,
80、“派兵侵夺它的土地”,秦孝公求贤等,注意语言要简洁;第(2)题,再现教材所学,可知法家思想是商鞅变法的理论基础,从“秦孝公用商君”,可知法令之所以推行是由于最高统治者的支持;第(3)题注意从材料3中概括得出,不要照搬教材。【答案】(1)秦地处西陲,位置偏僻,思想保守,受中原各国歧视;经济落后,国力较弱;为实现富国强兵,秦孝公决定变法。(2)理论基础:法家思想。原因:秦孝公的支持。(3)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战,重农抑商。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商鞅认为:“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材料2:在梭伦的法律体系中,立法权属于全体雅典公民组成的公民大会。从执法及其监督体制看,他采取的措施是
81、,公民陪审法庭(陪审员从各个等级的公民中抽签产生)有权撤销或修改执政官的判决,如果公民陪审法庭对执政官在任期间的行为不满,则有权对他加以惩治。商鞅与梭伦法制思想之比较材料3:商鞅设立了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新法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凡在战争中斩敌首一个,可赏爵一级,田一顷,住宅九亩;要做官的,可做五十石俸禄的官;斩敌首两个,可做百石的官,以此类推。材料4:梭伦修改宪法,规定凡土地所得年收入达500麦斗者为第一等级,称为“富豪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300麦斗者为第二等级,称为“骑士级”,可担任高级官职;凡收入达200麦斗者为第三
82、等级,称为“双牛级”,可担任低级官职;凡收入200麦斗以下者为第四等级,称为“日佣级”,不能担任任何官职。崔连仲世界通史请回答:(1)依据材料1、2,指出商鞅和梭伦法治思想的不同之处。(2)依据材料3、4,指出两次改革对担任官职的条件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共同作用和不同作用。(3)依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改革对两国政治体制的发展产生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归纳能力。第(1)题直接从材料1、2中归纳商鞅和梭伦的法治思想。第(2)题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梭伦改革实行财产等级制度,作用要结合变法内容进行分析。第(3)题强调两次改革对本国政治体制发展的影响。【答案】(1)商鞅:君臣司
83、法;梭伦:公民参与司法。(2)条件:商鞅:军功;梭伦:财产。共同作用:打破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不同作用:商鞅: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梭伦:有利于工商业奴隶主参政。(3)商鞅: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从此开始;梭伦: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宋史材料2: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3:(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
84、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苏辙栾城三集材料4:(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1中所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的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2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2,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3)依据材料3、4,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
85、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解析】(1)北宋“积贫积弱”的原因在于“三冗”,阅读材料容易看出材料已经指出了“冗费”和“冗兵”两点,还有重要一项就是“冗官”了;(2)第一问调动、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即可回答,第二问通过细读材料,可以从“民”和“国”两个方面概括;(3)本问理解材料需要有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和阶级分析的观点,苏辙和司马光反对变法都是站在大地主大官僚的阶级立场上的;(4)本问设问具有开放性,只要言之有理,做到史论结合即可。【答案】(1)冗官。(2)农
86、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3)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司马光家传集材料2:(司马光说)“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宋史材
87、料3: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梁启超王安石评传(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针对“兵”、“农”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例)?这两项改革措施分别是为了改变北宋怎样的局面?(2)结合材料2、3分析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3)分析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持这种态度的主要原因和真实意图。(4)对于是否变法,王安石与司马光的根本目的有无区别?为什么?【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材料归纳概括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王安石变法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今天的深化改革有极强的启迪意义。因此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对变法的评价认识是高
88、考的重点所在。第(1)题要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第(2)题从材料信息得出司马光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即可。第(3)题从梁启超的政治主张来分析。第(4)题从王安石与司马光的阶级属性分析 。【答案】(1)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弱的局面。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等。为了改变北宋积贫的局面。(2)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3)原因: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主张变法维新。意图:借用王安石变法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4)没有区别。都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都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5(2010山东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以
89、诗赋记诵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王安石本朝百年无事札子材料二 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不在于学。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1)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当时北宋在人才选用上存在哪些弊端。(4分)(2)材料二体现了王安石怎样的教育思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王安石是如何改革科举考试的?(6分)【解析】(1)问注意从材料中进行归纳概括。(2)问注意依据材料得出“注重实用”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具体措施。【答案】(1)弊端:人才选拔重诗赋记诵;官吏任用重科名资历。(2)教育思想:注重实用。措施:改革科举考试内容,
90、废除诗赋取士,注重经义策论(从“破除旧制”和“采用新法”两个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同步测试题一套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出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正确的。1宋太宗曾公然表示:“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宋太宗有此“用心”主要是因为( ) A辽与西夏严重威胁北宋统治 B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方式C安史之乱给宋太宗的经验教训 D唐中叶至五代政局给宋太宗的启示2据文献通考记载:“太祖、太宗平一海内,惩累朝藩镇跋扈,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内外相维,上下相制,等级相轧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
91、列各项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C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内外相制” D地方贫弱导致对辽、西夏战争失利3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 A颁布附益之法 B实施行省制度C推行募兵制度 D设置转运使4宋代职官大辞典之地方行政管理机构称:“乾德三年(965)三月,朝廷遣官立转运使,总一道之财赋,此为道一级之设官。”这一举措在政治方面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实现了中央集权 B剥夺了节度使的权力C结束了藩镇割据局面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5史学界普遍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的一
92、个重要转折时期,反映在政治上是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其主要表现是( ) A科举制的发展 B行政权的集中C文官制度完善 D士族政治终结6在宋代的官员中,有三分之一以上来自平民家庭,这是因为当时推行的选官制度是( ) A军功爵制 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 D察举制7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此举的主要作用是( ) A铲除了藩镇割据局面赖以存在的基础 B加强了中央集权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D把用人权全部收归中央管理8为了实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王安石大力推行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这些措施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 ) A
93、农业生产发展的问题 B大地主的特权问题C政府财政收入问题 D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9“熙宁(宋神宗年号)青苗取息二分,提举使复以多算为功,遂立各郡定额,而有抑配(强制分配)之弊。”这段话反映的是( ) A政府积极帮助农民解除高利贷负担 B新法打击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官府不向农民提供所需贷款和种子 D官吏以青苗法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10王安石说:“保甲之法成,则寇乱息而威势强矣。”这表明王安石推行保甲法主要是为了( )A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 B打击朝廷的腐败势力 C平息农民的反抗斗争 D抵御辽和西夏的进攻 11某部反映王安石变法的电视剧里,导演虚构了一个名为“宋礼”的人,在变法期间入仕,成为王安
94、石的得力助手。宋礼的入仕的途径不可能是( ) A通过考时务策 B通过考诗赋C通过考律令和断案 D在太学成绩优秀,直接受官 12王安石曾被誉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在其推行的变法措施中,被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称为“与今世所谓警察者正相类”的措施是( ) A募役法 B保甲法 C方田均税法 D将兵法13司马光说:“中户以下大抵乏食而州县之吏督迫青苗、助役钱不敢少缓。”司马光的这句话反映了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地方官强迫百姓向官府借贷的情况 变法过程中一些不法现象成为反对派攻击变法的借口 A二者都对 B二者都错 C前对后错 D前错后对 14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相同点是( ) A都促进社会制度的改变
95、B都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C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 D都重农抑商、奖励军功 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 (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 (司马光)请
96、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
97、意见,发表评述。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拜参知政事。七月行均输法。九月行青苗法。闰十一月行农田水利法。三年十二月行保甲法。四年二月改革科举。十月行募行太学三舍法。五年三月行市易法。五月行保马法。八月行方田均税法。六年六月置军器监。八月行免行法。七年(1074年)九月行将兵法。材料二 吕惠卿是王安石着力培养提拔的人后来,为了能够大权独揽,居然诬陷王安石参与谋反。王安石恢复相位后贼心不死,又将王安石写给自己的一些私人信件抛出。(1)归纳变法失败的原因(2)你从王安石变法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参考答案】1D 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原因的理解。解答本题要注意两
98、点:一是要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内患”,理解其内涵;二是要注意联系时代背景理解其原因。A与“内患”无关;C是以偏概全;B中的宋太宗应为宋太祖,且不是主要原因2D 材料意在陈述北宋集中军权的相关内容及其积极作用,A、B、C与材料相符,D与材料不符。3D 本题旨在考查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A项与B项属于通过政治手段防止地方割据,C项容易造成地方割据,皆应排除。北宋在各路设转运使,将地方赋税大部分转运到中央,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4D 从题干材料可知是派转运史管理财政,这就从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5C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宋代加强中央集权,吸
99、取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教训,重文轻武,除了发展科举制以外,还可以通过恩荫做官,文官制度渐趋完善,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6B 隋唐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到宋代得到发展,录取的名额有所增加,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7B 北宋改革科举制度,严格了科举考试程序,使殿试成为定制,录取权由皇帝直接掌管,实际上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8C 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材料信息的能力。数据统计表明,北宋财政收入越来越少,而支出呈上升趋势,且至1065年时支出明显大于收入,故C正确。A、B、D在表格信息中没有体现。9C 青苗法就是每年青黄不接时,政府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偿还,政府加收20%的利息;募役法就是
100、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包括官僚、地主)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方田均税法就是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每户占有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地主不得例外。这三项措施都能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10C11B 从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来看,进士科不再考诗赋,宋礼是变法期间入仕的,显然B符合题目要求。12B “募役法”与“方田均税法”属于经济方面的措施,“将兵法”是军队内部的改革,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警察的职能与王安石变法中维持社会秩序、加强对人民控制的保甲法是相似的,故选B。13A14C15冗官。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人大为增加。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
101、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16(1)受到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神宗态度动摇;由于新法推行过急,用人不当;有的措施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等,导致变法失败。(2)改革是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产物。改革是革除社会弊政、促进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重要手段;改革是艰辛的,必然充满阻力,所以改革者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念,改革中注意合理的用人。要
102、处理好改革派内部及改革派与守旧派间的关系。王安石变法新题集粹1(2014四川成都一模5)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考点】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王安石变法【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基础知识的掌握。王安石变法的核心为富国强兵,中心在财政与军事,故A项错误;题中设置机构提出要求的做法是将财权更加明确和细化,并未完全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同上,并未体现“积极节流”,故C
103、项错误;这两点措施都是针对财政运行机制的,故D项正确。【答案】D2(2014四川泸州一模4)王安石:“昔日贫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司马光:“取利约近一倍,虽兼并之家,乘此饥谨取民利息,亦不至如此之重。”据此可知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 A是否有助于限制兼并之家 B是否有利于改善政府财政状况 C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 D是否真正有助于稳定市场秩序【考点】王安石变法青苗法【解析】王安石认为政府实施青苗法,贷款给农民,可以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司马光认为政府贷款利息偏高,对农民仍是沉重的负担。可见王安石与司马光分歧的焦点是青苗法是否真正有利于助困济贫,A
104、、B、D三项都与材料无关,因此选择C项。【答案】C3(2014北京西城示范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青苗法 农田水利法市易法 征收算缗A BC D【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安石变法【解析】关键信息:殆以理财未得其道。须从选项中选择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相关措施,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是汉代的措施,不符合题意,故B项正确。【答案】B4(2014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张岂之主编的中国历史(辽宋金卷)认为,王安石变法时,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而不是着重于国家的直接经营活动。相应的变法
105、措施是()A农田水利法 B免役法 C方田均税法 D市易法【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王安石变法【解析】关键信息是“国家通过市场的力量调节供需和物价”,市易法是边境和重要城市设市易司或市易务,平价收购市上滞销的货物,并允许商贾贷款或赊货,按规定收取息金。因而选D项较合适。A项农田水利法是政府组织修建水利工程。B项免役法是民户向官府交钱,官府雇人充役。C项方田均税法是重新量土地,计算税收。【答案】D5(2014四川成都高三摸底4)“举灭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王安石这一变法措施的作用不包括() A保证了农民生产时间 B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C给予了农民人身自由 D限制了官僚地主的特权
106、【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材料是对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的评价,“以钱代役”,保证农民劳动时间,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限制了他们的特权。封建土地所有制下农民对地主有严格人身依附关系,故C项错误。【答案】C6(2014江西高三新课程第二次适应性考试19)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表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材料结论A北宋熙宁十年(1077年)政府赋税中农业税与非农业税的比例是28:72北宋农业生产比较落后B1980年12月,我国颁布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份个体工商营业执照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C15世纪末16世纪初,新航路开辟世界不同民族开始
107、了经济文化交流D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纪市场初步形成世纪不同地区生活方式趋同化倾向加强【考点】王安石变法;国有企业改革;新航路开辟;工业革命世界市场初步形成【解析】根据史实进行推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A选项材料中显示的是与非农业税额的对比比例,而不是农业具体的数额,因而不能判断农业生产落后与否。B选项“第一份”与“全面展开”不匹配。C选项新航路开辟不是“开始交流”,而是进一步促进了交流。D选项正确。【答案】D7(2014江苏南京、盐城一模24)(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重要举措,然而自古以来,对它的批评声就一直存在。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昔之贫者举息之
108、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之于官”,“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也可“广蓄积,平物价,使农人有以赴事趋势,而兼并不得乘其急”。转引自李超民王安石变法与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新政材料二 苏辙认为: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即“棰”,意:鞭打)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转引自汤江浩王安石勇进人生材料三 王安石定的标准是年息二分,即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二千。地方上的具体做法是,春季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就收回,取利二分。秋季又发放一次贷款,半年后又收回,再取利二分。结果,贷款一万,借期一年,利息四千。由于执行不一,有些地方利
109、息之高,竟达到原先设定的35倍!向官府贷款,先申请后审批,道道手续都要求人,交“好处费”。摘编自易中天帝国的惆怅请回答:(1)据材料一,分析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取得的实际效果。(4分)(2)据材料二,概括回答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有哪些?其真实目的是什么?(3分)(3)材料三中作者是怎样看待青苗法的?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在制定改革措施时,应注意哪些问题?(3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兼并之家不得乘新陈不接以邀倍息”“广蓄积,平物价”,从对农民和政府的影响两个方面,概括王安石实施青苗法的主观目的。实际效果看,一定程度实现了其主观目的。(2)“虽有法不能禁”“
110、虽良民不免妄用”“虽富民不免逾限”,从监管和收取困难两个方面概括苏辙反对青苗法的理由。青苗法一定程度上伤害了苏轼等代表的大地主的利益,招致反对。(3)“有些地方利息之高”“道道手续都要求人”等信息反映出青苗法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伤害农民利益的现象。制定改革措施时要兼顾各方利益,同时也要切实可行。【答案】(1)目的:减少高利贷者对百姓的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平抑物价,保障农业,增加农民收入。(2分)效果:一定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增加了政府收入。(2分)(2)理由:不易监管,会出现官吏舞弊现象;易导致钱物滥用和本息收取困难,增加地方政府负担。(2分)目的:维护大地主、大官僚利益。(1分)(3)看待:利
111、息高,手续复杂,民众受剥削重。(1分)问题:政策制定要立足实际;兼顾多方利益,赢得更多人的支持;需有相应监督政策执行的配套措施;政策制定要循序渐进、灵活简便。(2分,任答2点)8(2014河北保定高三期末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晏以为官多则民扰,故但于出盐之乡置盐官,收盐户所煮之盐转鬻于商人,任其所之,自余州县不复置官。其江岭间去盐乡远者,转官盐于彼贮之。或商绝盐贵,则减价鬻之,谓之常平盐。官获其利而民不乏盐,由是国用充足而民不困弊。他在实践中总结了这样一条经验:“王者爱人,不在赐与,当使之耕耘纺织,常岁平敛之,荒年蠲救之。”他认为“善治病者,不使之危惫,善救灾者,勿使至
112、给。”他主张“丰则贵取,饥则贱与”。刘晏救灾为了做到“应民之急”,还在其所辖各州县储粮三百万石,以作备荒之用。“晏常以办众务,在于得人,故必择通敏精悍廉勤之士而用之。”他认为:“士陷赃贿弃于时,名重于利,故士多清修;吏虽洁廉,终无荣显,利重于名,故吏多贪污。”材料二 公元11世纪,王安石那场声势浩大的变法以失败告终,比王安石早300年的刘晏悄没声息的财政改革却获得了巨大成功,这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刘晏财政改革更多的是技术层面的,不太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比王安石小得多。但是,就变法者本身的理念而言,刘晏还是有比王安石高明之处。王安石变法为富国强兵,富国强兵本身没错,但这个口号本身隐藏了
113、些许急躁的心态,王安石本人也性格急躁,喜欢看得见的成绩,结果就会给小人可乘之机,在操作过程中变味。本来是给予,却变成索取。例如青苗法本来是一种借贷行为,后来却变成政府的强制贷款。(2)据材料及所学分析,与刘晏改革对比,指出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9分)【考点】(2)王安石变法【解析】(2)依据材料二,与刘晏改革对比,王安石变法更多涉及政治之争和利益的分割,阻力大;王安石本人性格急躁,不能循序渐进;操作过程中变味,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答案】(2)原因:阻力比较大,触动了较多利益集团,未能获得更多的支持;没能循序渐进地进行;改革过程执行不力,损害了百姓的利益。(9分)9(2014四川南充一模14)
114、(30分)改革是当今中国的主流,是社会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九州之民,贫富不均,风俗不齐,版籍之高下不足据。今一旦变之,则使之家至户到,均平如一,举天下之役人人用募;释天下之农归于畎亩。苟不得其人而行,则五等必不平,而募役必不均矣。摘自王安石论五事札子(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对北宋的差役制度作了哪些调整?其目的是什么?(6分)【考点】(1)从汉到元的政治演变王安石变法【解析】(1)调整根据王安石变法中的免役法来说明。目的从对政府、农民两方面来谈。【答案】(1)调整: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州县官府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出钱募人充役;雇人服役
115、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征收分摊,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也要交纳役钱。(4分)目的: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2分)10(2014河南新乡许昌平顶山一模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材料一 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在桑弘羊的主持下普遍推行均输法,郡国设均输官掌其事,受大农(即管钱财、粮食的长官)节制。均输官负责将各郡国应缴贡物统一折价征收当地土特产品,一部分运往京师,一部分运至价贵地区出售,有时还在出售地将所得继续收购特产,易地辗转贩卖同时又实施平准法,在京师设平准官,集中管理各地运至均输货物和大农所掌握其余物资,根据市场价格涨落卖出或买进,达到调剂供需、平抑物价的目
116、的。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 在20世纪末叶提及王安石,我们只更感到惊异:在我们之前900年,中国即企图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其范围与深度不曾在当日世界里任何其他地方提出,当王安石对神宗赵顼说:“不加税而国用足”,他无疑的已知道可以信用贷款的方法刺激经济之成长。 摘编自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分析桑弘羊实施均输法和平准法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王安石对桑弘羊的理财措施有哪些借鉴与发展?(9分)(2)根据材料二,概述王安石在理财方面的特点。有人认为王安石变法未完全做到“不加税而国用足”,请谈谈你的认识。(6分)【考点】王安石变法【解析】(1)第一小问结合材料归纳总结即
117、可得出答案。主要从平抑物价、稳定社会、增加政府收入、互通有无加强经济联系等角度着手分析作用;而王安石变法理财方面与桑弘羊理财措施最接近的就是市易法,结合所学,很明显对桑弘羊的均输法和平准法都借鉴了。除了市易法,王安石变法的发展回答其他变法富国方面的内容即可。(2)据材料“以金融管制的方法操纵国事”我们可知王安石理财方面的最大特点就是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利用两分法来谈认识即可。我们知道王安石变法一方面增加了政府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负担都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我们也要看到这方面的消极影响。【答案】(1)作用:增加了政府收入;节省了运输费用;加强了各地间经济联系;稳定市场,抑制物价,打击了富商大贾势力。(4分)借鉴:均输法、市易法(平准法)。(2分)发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募役法。(3分)(2)特点:利用国家力量干预经济。(2分)认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执行过程中增加了百姓负担。(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