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三调考试(校外)试题(含解析)第I卷一、选择题(50个小题,共计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 春秋战国时期,无视“礼法”的各诸侯国比以往更加重视筑城,有学者认为当时出现了一场“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这一时期城邑数量之多,现于春秋左传国语者即达1016个,其中有“国”名为城邑之名者百余。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各诸侯国的统治者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B. 形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国家政治结构C. 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D. 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中国
2、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材料中“无视礼法”“大规模的筑城运动”“达1016个”“有国名之城邑之名者百余”反映了分封制遭到破坏,说明周天子虽表面上为天下共主,但实际上控制力有限,体现周天子的权威受到削弱。根据所学可知,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在于分封制本身的局限性,即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答案为C项。A项,材料没有关于拥有空前集中的财富的信息点,排除;B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是宗法制,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材料反映的是“大规模的筑城运动”,没有反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争夺,排除。2. 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追根溯源,这种珍惜
3、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最密切A. 分封制B. 宗法制C. 郡县制D. 世袭制【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宗法制的纽带是血缘关系。材料“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强调的是血缘关系的凝聚力,因此B选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虽然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但不属于和材料主旨最密切的,故A选项排除;郡县制体现的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C选项排除;世袭制强调的是权力的继承,D选项排除。3. 有学者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下列的西周诸侯国贵族之间不能通婚的是A. 晋国和秦国B. 燕国和宋国C. 鲁国和齐国D. 鲁国和燕国【
4、答案】D【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鲁国与燕国为同姓诸侯国,所以鲁燕之间不能通婚,故选D;晋国和秦国为异姓诸侯国,可以通婚,所以排除A;燕国与宋国为异姓诸侯国,所以燕宋之间可以通婚,所以排除B;鲁国与齐国为异姓诸侯国,可以通婚,故C错误。4. 秦朝完成统一的历史背景有生产力发展,分封制破坏长期的兼并战争为统一创造了条件人民厌战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富国强兵,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A. B. C. D. 【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统一,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秦朝完成统一的历史背景生产力发展,分封制破坏、长期的兼并战争为统一创造了条件、民厌战渴望统一、商鞅变法,富国强兵
5、,为秦完成统一奠定了基础,故C项正确。考点:古代中国政治秦朝时期政治制度秦朝统一5. 以下选项与下图中圆圈所示地区开始归入中央王朝管辖直接相关的是A. 修筑长城B. 修筑直道C. 开辟“五尺道”D. 开凿灵渠【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侵犯,修筑了西起甘肃临洮、东至辽东的长城,A错误;秦始皇为了抗击匈奴修筑直道,直道是联结关中平原与河套地区的主要通道,B错误;秦始皇为沟通了首都咸阳经四川与云南东部的联系,开辟了“五尺道”,因路宽仅五尺,故称“五尺道”,C错误;为解决军饷的运输问题,秦始皇派人开凿灵渠,沟
6、通湘江和漓江,D正确。故答案选D。6. 在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的一座古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据考证这是墓主人准备上报给秦始皇的有关当朝百官罪行的报告。据此推断,该墓主人生前可能任职A. 丞相B. 御史大夫C. 太尉D. 郡守【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该官员主要是向皇帝就百官的罪行情况进行汇报,这是御史大夫的职责,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事,不符合题意,排除A;太尉负责军事,不符合题意,排除C;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不符合题意,排除D。7. 关于下表中的中国古代两大选官制度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类别察举制科举制依据品德、学问、议政能力“以文取士”方式
7、长官举荐自由报考A. 察举制强调德才兼备B. 科举制注重科技素养C. 察举制有利于贵族政治的形成D. 科举制不利于统治基础的扩大【答案】A【解析】【分析】试题分析:B不对,科举制忽视科技知识的考查;C不对,根据题干,察举制选官的依据是品德、学问、议政能力而非出身;D不对,科举制有利于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察举制注重品德和才能,强调德才兼备,故A正确。考点:本题考查古代选官制度。点评: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1、先秦:从夏朝到春秋,选官主要按爵位;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地主阶级改革才重视按军功授爵。(标准从爵位到军功)2、秦汉:西汉武帝时开始实行察举制,分察举(自下向上推荐)和皇帝征召
8、(自上向下招聘)等,先重“孝廉”,德才皆备,到东汉时注重门第族望,世家大族形成。(标准从才能到门第)3、南北朝:九品中正制,按照“中正”所评品级决定官员奖惩,反映了世家大族(士族地主)的垄断地位。(标准为门第)4、隋唐:随着士族门阀的衰落和庶族地主的兴起,产生了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考试,隋炀帝时设进士科,唐太宗时以进士明经为主,武则天时设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科举制意义:打击门阀势力;扩大官吏来源;提高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积极作用为主)5、宋元:北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分乡试、省试、殿试三级,实行糊名法,录取名额大增;王安石变法改革科举,不考诗赋,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
9、考试成绩好的可直接授官。(特点:更严密;人数增;更实用)6、明清:实行八股取士,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严格限制,为君主专制培养了忠顺奴才,但严重制约了中国科技、思想的发展。(消极作用为主)【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8. 下列是在某电视专题片中出现的三组镜头,分别反映了不同朝代为解决洪水灾害中央政府的运作情况:电视剧甲:蜀郡洪水为患,丞相与诸卿拿出治理的方案,交给皇帝裁决电视剧乙:渝州发生洪灾,中书省按照皇帝的旨意起草文件交给门下省审核,再交给尚书省的工部执行电视剧丙:徐州发生洪灾,阁臣据皇帝的旨意写成诏书,直接送工部、户部执行赈灾按甲、乙、丙顺序排列上述场景发生的朝代应是A. 唐朝、明朝、清朝B. 秦
10、朝、唐朝、元朝C. 秦朝、唐朝、明朝D. 唐朝、元朝、明朝【答案】C【解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秦朝实行三公九卿制,故甲对应秦朝;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乙对应唐朝;明朝废除丞相,设内阁,故丙对应明朝,综上,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9. 武则天欲以武三思为太子,狄仁杰与王方庆同辞对曰:“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武则天儿子李显),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袝姑”。这反映了当时A. 君主专制加强B. 三省六部制遭到破坏C. 伦理制约皇权D. 儒家主流地位受冲击【答案】C【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伦理观念对皇权的制约,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加强的信息也不涉及三
11、省六部制遭到破坏的信息,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伦理观念对皇权的制约体现的是儒家主流地位的加强,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姑侄与母子孰亲?等字眼体现的是伦理观念。10. 明朝时建立三司会审制,即由大理寺、刑部、都察院三机关组成三法司,会审重大案件。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这一制度的实行A. 提高了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B. 有利于增强司法审判的公正性C. 促使君主专制得到空前强化D. 造成权力交叉降低了行政效能【答案】B【解析】据材料“刑部为中央司法审判机关,大理寺为复核机关,
12、都察院为中央监察机关,有权监督刑部审判和大理寺复核”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理寺复核,都察院监察,这些制度措施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障司法审判的公正性,故B项正确;都察院为三法司之一,都属于三司会审制的构成部分,故监察机构的政治地位没有提高,故A项错误;三司会审制主要是促进司法审判的公正,与加强君主专制没有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三法司权力交叉,且三司会审属于司法方面,不是行政方面,故D项错误。故选B。1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不断改革、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下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论述,正确的是( )A. 分封制既稳定了当时的政治秩序,也蕴含着以后分
13、裂割据的因素B. 郡县制是贵族政治取代官僚政治的标志,推动了中央集权制的形成C. 宋代为制约宰相,设置枢密院分割宰相的行政权D. 行省制是满洲族的重要政治创新,有利于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郡县制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标志,故B的说法错误;宋代为了制约宰相,设置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而不是枢密院,故排除C;行省制是形成于元朝的政治制度,所以不是满洲贵族的政治创新,故排除D;A的说法正确,所以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12. 某研究性小组搜集了一组资料:汉武帝设刺史制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行机制、宋代通判在财经上的监督、朱元璋杀胡惟庸废承相
14、考辨,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A. 古代皇权与相权的矛盾B. 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C. 古代中央与地方权力的消长D. 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体现了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故该小组研究的主题应是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故B正确;刺史、通判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与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无关,故A错误;三省六部制与废承相与中央、地方权力的消长无关,故C错误;“古代监察制度”说法过于片面,故D错误。13. 下面是近代中国某不平等条约的影响,如要对其进一步补充,最恰当的是巨额赔款,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通商口岸开辟到重庆
15、,使列强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内地。 允许外国华设厂,列强争先恐后地对中国进行经济投资。 A. 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B. 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C. 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D. 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材料信息“通商口岸开辟到重庆”、“允许外国在华设厂”可知,这是近代中国的马关条约。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该条约刺激了西方列强对华的更大野心,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正确;辛丑条约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故A错误;中法新约打开了中国东南沿海门
16、户,便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入侵,故C错误;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便于侵略者对华经济掠夺,故D错误。14. 1841年,广东地区张贴了一张布告,威胁外国人说:“如果我们不彻底消灭你们这些猪、狗的话,我们就不是顶天立地的勇敢的中国人。我们一定要杀了你们,砍掉你们的脑袋,烧死你们。”这说明A. 殖民统治引起人们的不满B. 清政府发动人民反抗外来侵略C. 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D. 中外矛盾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答案】C【解析】A项中的“殖民统治”说法不对,广州此时仅是通商口岸;清政府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反抗外来侵略,故B项错误;清政府腐败无能,但人民对外国人毫无畏惧,说明中国人民具有反抗精神,故C
17、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仍是封建社会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故D项说法错误。15. 世纪之交,中国许多著名大学、中学纷纷举行“百年校庆”活动。一百年前,“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救国热潮”。当时,“救国”成为中国社会关键词的外来诱因是A. 鸦片战争B. 第二次鸦片战争C. 抗日战争D. 中日甲午战争【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教育救国”、“实业救国”、“政治救国”等合流形成的“救国热潮”,大多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战争后。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在此背景下,中国的有识之士提出许多挽救国家民族危亡的观点。故答案为D项。鸦片战争发
18、生在184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60年,均与材料中的时间信息不符,排除A、B项;抗日战争到本世纪初没有一百年的时间,排除C项。16. 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一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费正清的上述观点A. 揭示了鸦片战争的根源B. 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C. 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正义性D. 从全球化的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原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的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原料和商品销售市场,鸦片战争爆发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而费
19、正清则认为鸦片战争是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结果,这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因此B选项正确;这一观点并未揭示鸦片战争的根源,A选项错误;这是费正清站在西方立场上做出的结论,并未肯定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C选项错误;费正清的观点是错误的,不是正确分析,D选项错误。故选B。17. “5个多小时的激战,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说得远一点,它同时又决定了此后半个世纪里中日关系的格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下列对“激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 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B. 使北洋舰队全军覆没C. 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D. 刺激了日本侵华
20、野心【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不仅决定了北洋水师和日本舰队的命运,而且决定了战争全局”、“把37年之后九一八的炮声看作黄海海面炮声的历史回响并不为过”可知,这场战役是黄海海战。黄海海战是甲午中日战争的一次决战,决定了甲午战争结局。战争的结果影响了中日国际地位,同时也刺激了日本侵华野心。故ACD三项理解正确。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故B项错误。18. 1900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A. 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B. 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C. 控制和利用义和团D. 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0
21、年初夏,清政府对义和团的策略由“剿灭”改为“招抚”是为了控制和利用义和团以维护统治,故C正确;清政府不可能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故A错误;“承认义和团运动的正义性”不符合史实,故B错误;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不是主要目的,故D错误。19. 新华日报4月8日报道“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最初中国军获胜之消息传来,各方面尚不十分相信,但现在已证明日军溃败之讯确为事实。英人心理,渐渐转变,都认为最后胜利当属于中国”。材料所述战役A. “打破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B. “取得抗战以来的首次大捷”C. “取得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D. “
22、克服投降阴云,鼓舞必胜信念”【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取得歼敌万余人的战果”“4月9日伦敦路透社电讯英军事当局,对于中国津浦线之战局极为注意。”可知材料所述战役是台儿庄战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故C项正确。A项是淞沪会战的意义,排除。B项是平型关大捷的意义,排除。D项是百团大战的意义,排除。点睛:1938年日军进攻战略要地徐州,在李宗仁指挥下,双方在台儿庄地区展开激战,结果中国军队大败日军,消灭日军一万多人,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日本侵略者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士气。20. 金陵十三钗是张艺谋执导的战争史诗电影。故事讲述的是1937年南京的
23、一座教堂里一个美国神父、一群女学生、13个风尘女子以及军人和伤兵,共同面对南京大屠杀的故事。下列对当时抗战形势的叙述正确的是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经正式形成B. 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C. 日本占领广州,抗战进入相持阶段D.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消极抗日【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南京大屠杀发生在1937年12月;结合选项分析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于1937年9月,故A项正确。国共两党开始由对峙转向合作的标志性事件是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但此时尚未发生南京大屠杀,排除B。1938年,广州武汉沦陷后,抗战进入相持阶段,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南京大屠杀发生时,
24、抗战处于战略防御阶段,蒋介石国民党的军队英勇作战,与材料不符,排除D。21. 史学家刘大年认为中国在反侵略的抗日战争过程中积累了新的现代化因素,提出了“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枢纽”这一著名论断。可作为这一论断的依据有进步力量壮大民族意识增强国际地位提高民族独立实现A. B. C. D. 【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能力,抗日战争时国共两党由对峙走向合作,推动了进步力量壮大,故正确;抗日战争是全民族抗争,有利于民族意识增强,故正确;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胜利,有利于国际地位提高,故正确;抗日战争虽然胜利,但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
25、立没有实现,故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考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22. 1937年9月的群众周刊曾刊登了上海市各界救亡协会的一则贺电:“贵军受命抗敌,立奏奇功,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捷报传来,万众欢腾。”“立奏奇功”指的是A. 淞沪会战B. 平型关战役C. 百团大战D. 台儿庄战役【答案】B【解析】分析】1937年9月、“挽西线垂危之局,破日寇方长之焰”等可确定,所指是八路军115师取得了平型关战役的胜利,是抗战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取得的第一次大捷。A项淞沪会战发生于上海地区,可排队;C、D两项可从时间上排除,百团大战发生于1940年,台儿庄战役是在1938年。故B正
26、确。点睛:时间是本题的重要突破口,结合材料中所给的时间1937年9月,可以基本确定本题的答案,之后再根据其他选项和所学知识进行事件的判断,逐一排除,可以确定本题的答案是B选项。【详解】23. 1936年夏天,第一届全国漫画展览会在上海举办,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到1937年春,展览会移至南京、苏州、杭州等地,吸引了大批观众。此次展览活动A. 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B. 消除了国共两党抗战分歧C. 旨在提高中国人民必胜信念D. 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
27、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有利于唤醒人们保卫国家,利于推动抗日救亡运动发展,故A正确;“1936年夏天”国民党仍在坚持内战,排除B;“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可以唤醒民族意识,不能保证胜利,排除C;“到1937年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建立,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36年夏天”“六百余件精选展品中,描写国难、揭露日本帝国主义在华侵略罪行的作品占据主要部分”,联系所学抗日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解答。24. 同学们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时候进行了课堂讨论,对其先后颁布的两个纲领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的共同点做了评价,其中正确的是A. 两个纲领都是农民迫切愿望的反映B.
28、两个纲领未实施的客观原因都是战争的影响C. 纲领都反对私有制的发展D. 两个纲领都不符合时代潮流【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编由于战争的影响都没有实施,故B项正确;资政新编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不能反映农民的迫切愿望,主张发展私有制,A、C两项错误;资政新篇发展资本主义,符合时代潮流,D项错误。25. 下表是某同学在学习了“近代前期中国人民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之后的一个小结。你从中提取的正确信息是( )时间19世纪中期19世纪末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领导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指导思想或纲领平均主义君主立宪扶清灭洋民主共和重要活动太平天国运动戊
29、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A. 世纪之交出现了救亡图存的高潮B. 两大阶级的斗争目标趋向一致C. 始终以民主自由思想为指导D. 经历了由反侵略到求民主的转变【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这个阶段,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机,因此农民阶级、资产阶级相继掀起救亡图存运动,如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救亡图存,故A项正确;资产阶级的斗争目标主要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发展资本主义,这与农民阶级的斗争目标是不一致的,故B项错误;民主自由思想是资产阶级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从表格看,经历了由反侵略(太平天国运动)到求民主(维
30、新变法运动)再由反侵略(义和团运动)到求民主(辛亥革命)的转变,故D项表述错误。26. 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下列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 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B. 太平天国运动反对鸦片战争中清政府的卖国行为C. 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对外国侵略为主旨D. 鸦片战争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源【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背景之一就是鸦片战争激化了中国社会矛盾,因此马克思说:“推动了这次大爆炸(指太平天国运动)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A正确;太平天国运动斗争的矛头是清政府,BC排除;太平天
31、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阶级矛盾激化的产物,D排除。故选A。27. 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太平天国运动与以往农民运动最大的不同在于A. 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地主阶级B. 主张建立“均贫富”的理想社会C. 进行了反封建反侵略的斗争D. 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思想主张【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试题分析:一部分考生错误地选择C,反侵略反封建是太平天国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特点。但是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时,历史阶段特征是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从题干的 “时代发展” 角度,本题应选择D。AB项不是与原有农民起义的不同;C项是新发展,但是不是从时代发展的角度而言的。 28. 商鞅通过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
32、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使秦国向封建化过渡的根本性措施是A. 实行中央集权,推行县制B. 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C. 发展小农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D. 废除贵族特权,军功授爵【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商鞅变法中采取承认土地私有的措施,实行废井田,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使得封建土地私有制得以确立。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故B项中正确。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古代历史改革家商鞅变法29. 古代中国土地所有制经历了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观原因是()A.
33、 百家争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B. 地主阶级力量壮大,倡导变法C. 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D. 铁农具、牛耕的出现【答案】B【解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指井田制,属于土地国有制,“废井田,开阡陌”是指确立土地私有制,从土地国有的井田制到土地私有制的变化,主观原因应该从人的角度考虑,也就是说这是新兴地主阶级积极倡导变法的结果,故选B;AC是上述变化导致的影响,而不是原因,故排除AC;D是上述变化的根本原因,而不是主观原因,故排除。30.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商鞅相秦“残伤民以峻刑”,违背了“得人者兴”“恃德者昌”等治国要领;苏轼商君功罪:“其民见刑而不见德,知利而不知义”。两者都认为商鞅变法A.
34、 遭到了普遍反对B. 忽视了道德教化C. 最终必然会失败D. 严刑峻法导致社会混乱【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司马迁、苏轼均认为商鞅变法以严刑峻法约束人民,以厚利诱导人民,忽视道德、重利轻义,从治国层面上方式并不可取,故B项正确。A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受到世人反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商鞅变法走向失败,排除。D项,材料未提及商鞅变法对社会的影响,故排除。31. 战国策秦策一中记载:“(公元前388年)孝公死,惠王代后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文中的“人”在客观上代表了当时谁的利益A.
35、 没落贵族B. 立功将士C. 新兴地主D. 富裕农民【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材料“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体现的是该“人”挑拨秦王和商鞅的关系,意在反对变法,因此该“人”代表的是没落贵族的利益,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32. 唐朝宰相杜佑曾评论道:“周之兴也得(姜)太公,齐之霸也得,魏之富也得,秦之强也得上以成王业,兴霸图;次以富国强兵,立事可法。”下列填写准确的是A. 管仲吴起韩非B. 庄周孙武孙膑C. 孟轲墨翟荀况D. 管仲李悝商鞅【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
36、的改革,意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知识的迁移和运用的能力。结合所学可知:管仲相齐使齐国成为春秋首霸;战国时期魏国的李悝变法极大地促进了魏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使魏国因此而富强;而秦国的商鞅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并,为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选择D项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33. 【加试题】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嘎仙洞的发现,为了解鲜卑族人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有的学者结合北魏官修国史的记载,认为这是鲜卑民族起源的重要实物考古资料证明。而有的学者认为,结合这一时期各游牧民族的关系史,嘎仙洞的文物只能证明,当时北魏统治者太武帝为配合官修国史的编撰并加强统治,从而制造了嘎仙洞的材
37、料,并发明了鲜卑人的迁徙史。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研究者分析考古材料是从自己提出的问题出发的B. 研究者认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C. 不同的史学家研究相同的考古材料总会得出不同的结论D. 历史学的真实性因为研究者的主观认识不同而难有定论【答案】B【解析】材料的主旨强调了考古材料应结合多种史料做谨慎辨析,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C、D均不是完全复合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材料的主旨史料之间要相互印证。34. 485年,北魏统治者颁布诏令规定:凡15岁以上的男子,每人授给种植谷物的露田40亩,女子
38、20亩。所受之田不准买卖,农民年老身死,还田给官府。此制度的实施A. 以政府控制全国所有土地为前提B. 完善了从中央到基层的行政体制C. 使吏治逐渐好转,社会矛盾缓和D. 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和社会稳定【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均田制,国家对于国家控制的土地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限制买卖,有利于控制土地兼并。A选项,不符合史实,在均田制实行的情况下中国的土地私有制主要有三种形态:地主土地私有制、农民土地私有制和国家控制的土地,为此A表述不准确错误;均田制度主要是一种经济政策北魏的三长制度才是一种地方管理制度,为此B选项错误;C选项北魏主要通过整顿吏治、推行薪俸等手段来加
39、强吏治管理,均田制主要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改善民生,故不符合错误;D选项均田制推行以后,很多无地的农民获得了土地,在一定程度推动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稳定,故正确。35. 北魏孝文帝改革与商鞅变法在内容和影响上的相同点包括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推行新的土地制度采取一些打击守旧势力的措施促进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A. B. C. D. 【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革除旧俗,如禁止穿胡服,讲汉话等,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正确;推行均田制,推行新的土地制度,正确;整顿吏治,严惩贪赃枉法,打击守旧势力,正确;迁都洛阳,重用汉族儒生,兴办太学,日渐吸收汉族文化,促进
40、了政权向封建化过渡,正确;而商鞅变法中塞私门之请,禁止父子兄弟共居,对社会风俗领域进行改革,正确;废井田,承认土地私有推行新的土地制度,正确;废分封,行县制,废除世卿世禄制,符合题意;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社会,正确;故选A。排除BCD。36. 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与这一现象出现相关的措施是A. 更戍法B. 保甲法C. 将兵法D. 保马法【答案】B【解析】北宋王安石变法中实现了寓兵于农、兵农合一是保甲法,B正确;A、C和D均属军事措施。37.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从经济发展的角度看,民族融合
41、的过程实质上是A. 封建化过程B. 农业化过程C. 工业化过程D. 汉化过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可知,这是实质上是经济方面的封建化过程。故答案为A项;农业化过程没有体现“实质上”的题意要求,排除B项;工业化过程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汉化过程存在狭隘民族主义倾向,并且不符合经济角度,排除D项。38.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中说:“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由此可以看出孝文帝改革A
42、. 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为重新走向国家统一)奠定了基础B. 促进了民族大融合C. 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 为中原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可知民族融合对唐朝的建立和强盛的巨大作用;根据题干“李唐一族所以崛兴”“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可知是重新统一,创立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故可知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A项正确。BCD项是对题干的片面解读,无法整体上把握孝文帝改革为唐朝大一统和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A。39. 宋前期统治者认为富室连田阡陌,为国守财尔!
43、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B. 纵容土地兼并以便于筹集军费C.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大地主特权【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富有人家的田间小路纵横相连,这是在为国守财啊。遇有盗贼兴乱,边境告急的危难之时,这些集中起来的财物,都乐于为国输送缴纳,都是我国之财物。 因此得出北宋政府对土地兼并采取放任态度,ACD都与材料不符。考点:王安石变法点评: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北宋初年,宋太祖对兼并土地采取放任态度,土地兼并现象十分严重,农民起义频繁,阶级矛盾激化;宋朝建国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专制集权,集中了
44、军权和行政权。但也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冗官、冗兵、冗费问题严重,形成“积弱”和“积贫”局面,,形成积贫积弱的局面;40. 王安石说:“今以少壮时,正当讲求天下正理,乃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此乃科法败坏人才,致不如古。”为解决这一问题,王安石变法时所采取的措施是A. 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B. 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C. 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D. 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为了改变学子“闭门学作诗赋,及其入官,世事皆所不习”的状况,在变法中规定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故D项正确;整顿太学,重新编撰教科书和 实行糊名法,防止考官舞弊与材料信
45、息无关,故AB错误;从北宋初期开始,科举制就由皇帝直接控制录取权,故C项错误。41.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在目的和作用上的相似之处有加强对人民的控制 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青苗法,是指政府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贷款或谷物给农民,农民收获时还本付息,使百姓免受高利贷剥削;募役法,又名“免役法”,是指政府向应服役而不愿服役的人户,按贫富等级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不服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方田均税法,是指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核实每户占有土地的数量,按照土地的多少和肥瘠收取赋税,官僚和地主
46、也不例外。青亩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是王安石变革中的理财富国措施,都限制官僚地主的利益,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正确,故选C;青苗法、方田均税法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无关,排除;三项措施与减少了地主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无关,排除;错误,故排除ABD。42. 以下选项中,对宋神宗时王安石的变法,评价较为中肯的是( )A. 外患入侵,靖康之变B. 国势大振,联金灭辽C. 稍有成效,未动根本D. 国势日衰,一蹶不振【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相关史实再认再现的能力。王安石变法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最终变法被全部废除。故排除D项,选择C项;A、B两项均发生于12世纪上半期,晚于王安石变法的
47、时间“11世纪中后期”,故排除。43. 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A. 青苗法、募役法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C. 免役法、更戍法D.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保甲法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建立了严密的治安网,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这与“保兵知警守”的描述相符;农田水利法奖励人民在各地兴修水利工程,开垦荒废田地,因此才有“河淤开亿顷”的景象;综上,故选D;青苗法起到的作用是缓和民间高利贷盘剥的现象,同时
48、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这与材料“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描述不符,排除A;将兵法起到的作用是缓解将不知兵、兵不识将的弊端,这与材料“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描述不符,排除B;更戍法不属于王安石变法所推行的措施,排除C。44. 之所以说俄国1861年是农奴主实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主要依据是A. 改革是由农奴主实行的B. 改革是由资产阶级领导的C. 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D. 改革是对农民进行的一场残酷的掠夺【答案】C【解析】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劳动力、广阔的国内市场、资本以及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俄国开始从农奴制时代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
49、发展阶段,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并在改革后逐渐确立资本主义制度,所以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项不是判断改革性质的主要依据;B项不符合史实;D项是改革的局限性,与性质无关,故ACD排除。45. 在俄国著名作家、评论家别林斯基的剧本德米特里卡列宁里,有如下一段台词:“是谁给这可怕的权力,让一些人奴役另一些与他同样生活的人的意志,剥夺了他们的自由?主人为了排解愁闷,随意将他当作一头牛卖出,换进来一匹马,或者一条狗,而他却从此再也见不到自己的爹娘、兄弟姐妹”从中我们可以获取到的历史信息有这段材料的批判锋芒直指沙皇专制和农奴制别林斯基对农奴制深恶痛绝的原因是后者剥夺了农奴的人身自由
50、别林斯基认为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别林斯基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A. B. C. D. 【答案】B【解析】材料“一些人奴役另一些与他同样生活的人的意志,剥夺了他们的自由”反映了沙皇专制和农奴制的特点,故正确;材料反映了别林斯基对农奴制剥夺农奴的人身自由的批判,故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农奴制严重阻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故错误;材料体现了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的主张,故正确。故组合正确,故选B。46. “1860年代改革使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它是把西方模式作为“现代化的普世道路”而遵循前进,还是找一条“俄罗斯特殊性”之路?”1861年改革中“俄罗斯特殊性”体现在A. 经济工业化同时实现
51、政治民主B. 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C. 实行联邦制同时建立议会制度D. 建立苏维埃同时保留封建残余【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俄国1861改革,废除农奴制同时保留沙皇专制,体现出“俄罗斯特殊性”,故B正确;俄国1861改革,保留沙皇专制,没有实现政治民主,排除A;C与俄国1861改革内容无关,排除;1917年二月革命后建立工兵代表苏维埃,D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860年代改革使俄罗斯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俄罗斯特殊性”,结合所学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和内容分析解答。47. 日本福泽谕吉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
52、,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A. 正好相反B. 完全相同C. 部分相似D. 三者同步【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欧洲的近代化历程是,先变革思想,然后变革政治制度,最后变革技术,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历程是,先技术,再到政治,最后到思想文化,与欧洲近代化历程的顺序正好相反,故选A;其他三个选项所述均错误,故排除BCD。48. 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19世纪末日本对外扩张事件,正确的是打开朝鲜的门户吞并琉球侵略中国台湾岛挑起中日甲午战争A. B. C. D. 【答案】C【解析】1876年江华条约的签订日本
53、打开朝鲜的门户,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战争,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都是,故选C。49. (08全国卷I,20)在1878年的日本,儿童玩拍球游戏时,用10种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称来代替数字,它们分别是汽灯、蒸汽机、马车、照相机、电报、避雷针、报纸、学校、信箱和轮船。这主要反映了日本( )A. 殖产兴业的经济政策B. 富国强兵的奋斗目标C. 全盘西化的生活方式D. 文明开化的文化政策【答案】D【解析】题中涉及10种新事物的出现是在日本明治维新过程中向西方学习的结果,儿童将其用于玩游戏中,其实质反映的是用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对日本封建文化的改造,
54、但并不意味着“全盘西化”。A项主要是指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发展近代资本主义工商业。50. 下图漫画体现了作者希望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喻指日本明治维新中的哪一改革举措A. “四民平等”B. “文明开化”C. “废藩置县”D. “殖产兴业”【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废藩置县消除了割据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为形成统一的市场奠定基础,符合题意,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不符合“将日本联结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应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考查日本明治维新的内容,需要掌握废藩置县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信息“将日本联结
55、成为一体”和图示中的“缝补”以及画面内容,结合废藩置县的影响解答即可。第II卷二、材料阅读题(共2小题,共计30分)。51. 近代以来,列强侵略使中国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军民坚决维护国家主权,谱写了抗击入侵者的光辉篇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今以来,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日)材料二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定进口税。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4月17日)材料三 1840年以后,列强对中国发动了一系
56、列的侵略战争。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军民奋起抵抗。(1)比较材料一、二所反映条约内容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面对列强的侵略,18401900年间中国军、民奋起抵抗的行动有哪些?【答案】(1)同:都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人民:三元里抗英、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义和团反帝运动军队: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解析】【详解】(1)同:由材料“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只交所定进口税”可知,二者都
57、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且都有开放通商口岸的内容。异:由材料“贸易通商无碍”“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可知,二者体现的主要经济侵略方式不同,前者以商品输出为主,后者以资本输出为主。(2)人民方面结合所学可以“三元里抗英”、“反割台斗争”、“义和团运动”等史实为例,军队方面可以“左宗棠收复新疆”、“黄海海战”等史实为例。52.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
58、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本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毛泽东材料二 王安石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马克真主编世界文明史(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答案】(1)措施: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原因: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思想:重视商品货币的
59、作用;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解析】【详解】(1)据“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及所学知识可知包含奖励军功;奖励耕织,重视农业。其原因据“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本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可总结出改革者态度坚决,获取了人民的信任。(2)特点据“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可得出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其原因据“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可得出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有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