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综合测评(四)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49年10月1日,人民日报的焦点集中于前一天闭幕的第一届政协会议。其相关新闻中提及“全国委员会留出十八名空额,以便将来容纳新解放区的适当代表人物”。该信息透露彼时局势是()A政协召开,民主选举人大代表B政权初立,人民战争尚未结束C社会稳定,民众参政热情高涨D战争延续,举国民众共商国是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国内形势,考查学生准确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由材料“全国委员会留出十八名空额,以便将来容纳新解放区的适当代表人物”可知,当时新解放区还在不断增加中,说明当时全国并没有完全解放,战争尚未结束,结
2、合时间“10月1日”的信息,故本题选B项。一届人大的召开是在1954年,与材料时间“1949年”不符,A项错误;C、D项与材料无关。答案:B2老照片是尘封的历史。图1和图2共同见证了新中国()A国家最高权力机构的组成B社会主义宪法的诞生C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依法治国方针的确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题干所给图片中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字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件事分别发生在1949年和1954年,这两个机构当时都是最高的权力机构,A项表述正确。B项是在第一
3、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颁布的,不能体现二者“共同见证”这一要求,B项不正确。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于1956年底,不符合要求,C项不正确。D项在图片中体现不出来。答案:A3毛泽东指出:“有些人认为政协的作用不大了,政协是否还需要成了问题”,并强调“通过政协容纳许多人来商量事情很需要”。毛泽东此番言论()A肯定了政协代行人大职能的作用B奠定了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础C背景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D不利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的提出解析:1954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后,全国政协不再代行人大职能,出现了质疑政协存在的声音,对此毛泽东发表了题干中的这番言论,C项正确。答案:C41999年的宪法
4、修正案将宪法总纲第二十八条修改如下(参下图),这一修改()A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B完善了社会主义法制体系C强化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D反映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变化解析:把“反革命活动”修改为“其他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不再突出政治色彩,有利于法制社会的建立,故A项正确;该修正案属于宪法的一部分,并无增加新的法律法规,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党的领导地位的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及中共执政理念,故D项错误。答案:A51967年周恩来主持召开“怀仁堂碰头会”,叶剑英指出:“上海夺权,改名为上海公社,这样大的问题,涉及到国家的体制,不经过政治局讨论,就擅自改变名称,又是想干什么?”这主要
5、反映出()A“文革”遭到有效抵制B叶剑英反对上海的夺权斗争C周恩来支持上海的夺权斗争D“文革”肆意践踏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解析:题干中信息表明,“文革”期间,张春桥等人在“不经过政治局讨论”的情况下,就可以改变国家体制,这严重违背了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D项正确。答案:D6(2016乌鲁木齐月考)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全面贯彻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为和平统一创造更充分的条件。为此必须始终坚持的是()A和平统一原则 B和平共处原则C一个中国原则 D求同存异原则解析:海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现统
6、一的前提是一个中国原则。答案:C71980年,第41届广州春季交易会规定可同来自港澳地区和旅居海外的华商洽谈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贸易。其直接背景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B“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C两岸实现三通D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解析: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首次提出实现三通,表明了大陆对台湾的经济往来的政策。A项属于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没有提及对台政策,B、C两项晚于1980年。答案:D8(2016山东实验中学一模)“它取得了亚洲邻国的信任,取消了缅甸、泰国等周边国家对中国这个大国的恐惧心理,与新独立的亚非国家结成了战略方阵,开创了中国外交的新天地。”材料中“它”最有可能是()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7、B“一边倒”的方针C不结盟政策 D多边外交战略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根据材料信息“亚洲邻国”、“周边国家”和“亚非国家”可知这一举措是为了同邻近国家积极发展友好关系而提出的,这正符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主要目的,故A项正确;B项主要针对社会主义国家,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项出现于80年代,强调同任何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故排除;D项是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多极化趋势背景下提出的外交战略构想,与材料背景不符合,故排除。答案:A9以下为历届联合国大会讨论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时支持中国票数增长表。对此,以下分析正确的是()年份195019561960196
8、619701971票数102434475176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增强B西方大国放弃了敌视新中国的政策C投支持票的主要是广大发展中国家D直接推动了与中国建交热潮的出现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而1950年至1971年间,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新兴国家越来越多,故C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放弃”说法错误;D项“直接推动”说法错误。答案:C10(2016南京市一模)下面是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的两段讲话,对此理解有误的是()A美国对华由敌视到寻求合作B国际形势推动美国对华政策转变C中美两国关系实现了正常化D中国的外交僵局逐
9、步被打破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两段材料体现了美国对中国由敌视到寻求合作,A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对华政策的转变受国际形势变化的影响,B项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国际上许多国家纷纷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遏制中国所形成的外交僵局逐步被打破,D项不符合题意;1972年尼克松访华体现了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C项符合题意。答案:C11基辛格回忆录中曾提到:很多国家长期以来感到苦恼,一方面他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当美国对北京采取敌对态度的时候,他们害怕投票赞同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会受到我们的某种惩罚。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
10、惩罚了。据此我们可以得出()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由于美国要跟中国和解B美国喜欢讨好强大的中国C美国外交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D中美关系正常化有利于国际形势的缓和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由于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故A项错误。材料“一方面他们不愿同我们对立,另一方面讨好强大的中国又对它们有利”体现了讨好中国的并非美国,故B项错误。新中国突破美国外交孤立的表现是成立初期与苏联等十七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故C项错误。“现在我们戏剧化地要跟中国和解,他们就不再怕这种惩罚了”体现了中美关系的改善使国际形势更为缓和,故D项正确。答案:D12(
11、2016湖南永州一模)据统计,我国自2009年起已连续4年成为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国。2012年中国对非直接投资29亿美元,同比增长70%。此外,非洲已是我国海外能源资源的重要供应地、我国第二大海外承包工程市场。中非关系的发展体现了中国在外交上()A积极深化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B积极参加国际组织的活动,开展多边外交C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D重视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解析:非洲国家普遍为发展中国家,中非关系的发展即是与发展中国家友好往来的加强,A项正确;题干未体现国际组织,B项不正确;霸权主义指大国凌驾于小国,中非都是发展中国家,C项不正确;非洲并非中国周边,D项不正确。答案:A二、非选择题(13题
12、27分,14题25分)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美国联邦政府国会(立法权)总统(行政权)最高法院(司法权)参议员由各州议会选出,每州两名众议员由各州按人口比例选出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总统任命联邦法官国会可以2/3多数通过总统否决的法律。总统任命的司法官员必须经参议院确认。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总统无权解散国会,但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1787年宪法材料二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
13、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中央和地方的国家机构职权的划分,遵循在中央的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美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的基本特征。(9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特色。(9分)(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代议制民主对政治文明发展历程所起的进步作用。(9分)答案:(1)人民主权(民主选举产生国会议员、总统)。三权分立、分权制衡(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政权,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法治(国会可依法弹劾总统,最高法院可宣布法律不合宪法,最高法院可宣布总统法令违宪)。(2)权力主体是人民(
14、最高权力属于人民);人民通过普选产生人大代表组成的人民代表大会间接行使国家权力;权力广泛(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3)推动世界政治现代化(民主化、法制化)的进程。保证公民广泛参与管理国家(人民拥有一定的权利和自由)。有利于政治稳定,缓和社会矛盾。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大一统”理念影响下的中国对外关系,一切政治关系皆为内政,没有“国家间”外交,没有与中国平行的、多元的国家观念,“四海之内莫不为郡县,四夷八蛮威来贡职”。只有君临天下的一元等级世界秩序:中国居天地之中心,以控周边的万邦属国。华夷之辨理论指导下的中国对外关系,确立
15、了华夏民族在文化上的自信心和优越感,进而形成了对外关系格局里中国居高临下、傲视万国的情势。怀柔远人指导下的对外关系,是一种对外国单方面施恩、关怀的体现。文:朝贡、贸易、通过使节团传播先进文化、教授接纳留学人员;武:军事打击;实质是以文化感召为导向的军事基础型外交活动。体制:天下体系君臣关系,强时为君,弱时为臣。中国处于儒家文化共同体的核心位置,既保有道德和法律上的至尊,又能以军力保护诸国,同时在外敌入侵时由邻国充当挡箭牌,为中国争取缓冲时间,实际上也是一种精密的国际安全体系。择编自何新华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与清政府的三项外交原则等材料二19世纪初,随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相继东来,清朝原有的由礼部和理
16、藩院处办理对外事务的机制,根本无法满足西方国家想要与中国进行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关系的强烈要求,传统的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体制被打破。1861年,总理衙门正式成立。总理衙门的管辖范围,不但包括办理对外交涉、通商等事,凡与洋务有关者,比如修建铁路,开矿办厂,购买机器、船炮、枪械,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管理关税等,皆归其管理。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着清王朝的对外态度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次,总理衙门的设立,改变了中国过去只有理藩而无外交的局面,使中国有可能步入国际外交轨道;再次,总理衙门的设立,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没有专门外交机构的政治体制格局;最后,总理衙门还结合当时世界各国的通例和自己的国情,确
17、定了中国的国旗、国歌,使中国不再以王朝而是以国家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舞台。摘编自马彦丽从晚清外交机构的演变看中国外交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我国古代外交的特点。(10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变化并做简要评价。(15分)答案:(1)以儒家思想为外交的基本原则(没有正式的外交观念);文武并用,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注重文化感召;形成朝贡体制,确立君臣关系;缺乏正式的外交机构;建立以中国为中心的国际秩序。(2)变化:逐步接受了西方的外交观念,改变了外交态度;建立起正式的外交机构,形成近代外交体制;扩大了对外交往的范围。评价:打破了“华夷”观念,开始接受西方思想观念,增加了对世界的认识和了解;外交近代化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是中国的进步;中国逐渐融入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