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42250 上传时间:2024-06-05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66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2018版高考生物二轮专题限时集训:板块四 专题十二 种群和群落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限时集训(十二)种群和群落(限时:40分钟)(对应学生用书第147页)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种群特征与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K值逐渐增大B与单子叶植物相比,样方法更适用于调查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C呈“S”型增长的种群在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D样方法、标志重捕法均是估算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J”型增长曲线无K值,A错误。2(2017乌鲁木齐市高三三模)科研人员用模型构建的方法研究某个种群数量的变化时,绘制出图,图中的。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说明种群数量没有发生变化B201

2、0年2015年,该种群数量先增大后减小C根据图中数据,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D该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概念模型C2008年2010年,保持不变,但是1,种群数量增加,A错误;2010年2015年,先增大后减小,但是始终大于1,该种群数量继续增加,B错误;题图只是体现了值,不能确定相应环境对这个种群的环境容纳量,C正确;题图直观地反应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是一种数学模型,D错误。3科研人员对某封闭小岛连续两年社鼠种群的数量和性别比例()进行研究,结果如下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低于雄性个体B第二年9至11月份社鼠种群密度处于恢

3、复状态下C决定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迁入、迁出、出生率和死亡率D若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可在种群层次和群落层次上进行B由图可知,在秋冬季,社鼠雌性明显多于雄性,说明社鼠雌性个体在秋冬季环境中生存能力高于雄性个体,A错误;据图示可知,第二年9至11月份种群数量持续增加,故有利于社鼠种群密度恢复,B正确;由于是封闭小岛,无迁入和迁出,故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主要是出生率和死亡率,C错误;丰富度是群落的结构特征,研究该岛物种丰富度只能在群落层次上进行,D错误。4(2017青岛市高三一模)某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逐渐发展到稳定阶段。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物种组

4、成是区分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B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可增大部分野生动植物种群的K值C群落中自下而上的草本、灌木和乔木形成了植物的垂直结构D演替过程中,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D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即后一阶段优势物种的兴起,一般不会造成前一阶段优势物种的消亡。5(2017淄博市高三一模)某研究小组在一定浓度的葡萄糖溶液中接种酵母菌,置于密闭的容器中培养,并测定容器中氧气含量、酒精含量和酵母菌数量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酵母菌在ab段时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B用血球计数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估算法C酒精浓度是导致de段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唯

5、一因素D相同条件下的重复试验,酵母菌种群的K值基本不变C在ab段时酒精产生量增加,氧气量减少,说明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A正确;用血球计数测定酵母菌数量的方法属于估算法,只能得出大概数量,B正确;酒精浓度是导致de段酵母菌数量下降的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影响因素还有营养物质、pH值等,C错误;相同条件下的重复试验,由于条件相同,所以酵母菌种群的K值基本不变,D正确。6某人工鱼塘(静水)一次性放养适量的鲢鱼苗(鲢鱼与青鱼、草鱼和鳙鱼合称四大家鱼,主要的活动水层不同,另外鲢鱼在流动的水中才能繁殖),每天投放适量的有机饲料,并且水质等其他条件均适合鲢鱼的生长。下列相关描述,错误的是()A该鱼

6、塘内所有鲢鱼和其他动植物不能构成生物群落B由于环境容纳量的制约,该鱼塘内鲢鱼的密度会呈“S”型增长C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不仅仅是池塘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光能D若再放养适量青鱼、草鱼和鳙鱼,则可充分利用水体资源B该鱼塘内所有动植物和微生物共同构成生物群落,A正确;人工鱼塘内水不流动,鲢鱼不能繁殖,故而该池塘内鲢鱼的密度不会自然增长,B错误;流经该池塘的总能量包括生产者固定的能量和有机饲料的能量,C正确;青鱼、草鱼、鲢鱼和鳙鱼主要生活在池塘不同水层,故而可以充分利用水体资源,D正确。7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群落结构进行研究的结果如图,有关说法与事实不相符的是()A单细胞藻类

7、是生产者B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区域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唯一因素是温度D单细胞藻类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有机物,属于生产者,A正确;当光合速率小于呼吸速率时,区域藻类数量最多,呼吸消耗氧气最多,溶解氧可能最少,B正确;区域中,a的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影响藻类分层现象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强度,不是温度,D错误。8(2017新课标压轴卷)某区域中有a、b、c、d四个生活习性相近的种群,若环境因子由A(以“”表示)逐渐变为B(以“”表示),如下图所示,则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a、d两个种群间将消除竞争关系B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较以前会有所增加Ca种群的基因频率可能会发生定向改变Dd

8、种群生物性状更适应B环境A据图可知,随着环境因子由A逐渐变为B,a种群中的个体数量逐渐减少,d种群中的个体数量有所增加,说明a种群比较适应A环境,而d种群比较适应B环境,但a和d之间的竞争关系不会消失。9(2017贵阳市高三一模)下列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地衣阶段演替到森林阶段,不存在地衣和苔藓植物B环境因素是决定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的因素之一C群落演替过程中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D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A群落的演替只是优势物种的取代,原先的物种并没有消失,A错误;生物群落的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包括种内关系、种间关系等)与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

9、果,B正确;在群落演替过程中,植物群落先出现,接着最先出现的动物是植食性动物,C正确;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稳定,是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产生的积极影响,D正确。101980年5月18日美国西南的St Helens火山灾难性爆发。火山灰形成了低营养、剧烈干旱、地表运动频繁的景象。在火山口附近的森林线上选取几个地点分别设立了永久样地,以检测火山爆发后物种数量情况,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火山爆发杀死了森林线上的所有生物,所以1980年开始的演替是初生演替B1980年到1982年期间不存在种间竞争,种间竞争在1982年以后才出现C从图中可看出本地区物种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为

10、20D此生态系统早期的能量来源于火山灰D虽然原有的植被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所以发生的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种间竞争关系一直都存在,只是在1982年以后更加剧烈,B错误;环境容纳量(K值)是针对某一种群数量而言的,不是物种的数量,C错误;火山灰内有营养,是早期植物获取能量的来源,D正确。11下图甲和乙两条曲线代表两种生物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对于甲种群而言,B点时其种群数量表现为增长B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易灭绝,其数量变化曲线类似于甲曲线C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

11、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D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时其种群的数量D已知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分析曲线图可知,甲曲线上的A、B、C三点分别表示Nt1Nt、Nt1Nt、Nt1Nt,所以在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B点,A项正确;甲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更容易消亡,因此东北虎等珍稀濒危动物,容易灭绝,其变化曲线比较类似于甲曲线,B项正确;乙曲线Nt小于a时,Nt1Nt,种群数量容易回升,因此乙曲线可表示家鼠等繁殖力强的动物,在种群密度低时也能迅速回升,C项正确

12、;对于乙种群而言,F点时Nt1Nt,表示种群增长速率为零,D项错误。12(2017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二模)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正确的是() 【导学号:92624052】A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恢复力稳定性升高B存在过植被的地方,不能发生初生演替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次生演替D草地阶段找不到生活在苔藓阶段的植物种类C灌木阶段演替至森林阶段,营养结构变得复杂,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强,抵抗力稳定性升高,恢复力稳定性下降,A错误;存在过植被的地方,若外界因素及自然的因素等使植被的繁殖体等不复存在,也会发生初生演替,B错误;演替不是取而代之,而是优势取代,因此草地阶段也可找到生活在苔藓阶段

13、的植物种类,D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7德州市高三二模)由于人为过度干扰,导致朱鹮仅剩下一个分布于狭窄山沟中的7只野生种群,为保护朱鹮及其生存环境,国家建立了朱鹮自然保护区。下表为建立自然保护区后,洋县境内野生朱鹮2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变化。回答下列问题:时间(年)3691215182124增长速率(个/年)12214082132984351(1)为保护朱鹮,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外,还可采取饲养和野化、放飞等_保护措施。早期调查朱鹮的种群数量时,研究人员没有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_。(2)保护区内朱鹮种群数量的增长曲线呈_型。第24年时的种群数量_(填“是”或“不是”)该保护

14、区朱鹮种群的K值,理由是_。(3)保护朱鹮时,对其天敌通常采取驱赶或防御措施,而不进行捕杀,因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_。【解析】(1)为保护朱鹮,除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外,还可采取饲养和野化、放飞等易地保护措施。早期调查朱鹮的种群数量时,研究人员没有采取标志重捕法而是进行逐个计数,原因是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2)根据表格分析,115年左右,种群增长速率增加;15年之后,种群增长速率减少,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使得种群数量呈现S型。第24年时的种群数量仍在增长,不是朱鹮种群的K值,大概第30年种群数量达到K值。(3)保护朱鹮时,对其天敌通常采取驱赶或防御措施,而不进行捕杀,因为捕

15、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答案】(1)易地早期朱鹮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也较小(2)“S”不是第24年时种群数量仍在增长(3)增加物种多样性14图甲代表的是在2003 800 m的海拔高度内,高山A、森林B、海洋C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根据所学知识回答有关问题:甲乙(1)海洋C中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_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_。(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_(填“有”或“无”)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_(填“有”或“无”)分层现象,其影响因素是_。(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各垂直带之间有明显的界限,这_(填“属于”或“

16、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_演替,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乙中的_阶段开始。【解析】(1)藻类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影响因素是光照。(2)森林B中的植被分布有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森林B中的动物也有分层现象,影响动物分层的因素是食物和栖息环境。(3)高山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4)若森林B因发生火灾而被烧毁,其后发生的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由于有土壤和种子等条件,其演替过程往往从图乙中的D草本植物阶段开始。【答案】(1)垂直光照(2)有有食物和栖息环境(3)不属于(4)次生D15

17、(2017淄博市高三二模)下表为物种、种群和群落之间的关系,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若A1为某种植物,调查其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2)根据表中信息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_;群落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的是_;种群是物种存在和繁殖的基本单位,也是_的基本单位。(3)若为林木群落,该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_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现象,其意义在于_。(4)若B3为某种鸟的种群,科学家对B3进行密度调查时,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记录其鸣唱,并对个体的鸣唱参数进行测量和分析,获得了若干信息。与传统的标志重捕法相比,该方法的突出优点是_。【解析】(1)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样方法。(2)物种A在群落

18、、均有分布,而B物种在、有分布,C物种在、有分布,D物种在、有分布,由此可知分布最广的物种是A。群落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析表可知,中3个物种,中2个物种,中4个物种,中2个物种,中2个物种,则群落中物种丰富度相对最高。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研究的对象为种群,即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3)林木群落在水平结构上具有镶嵌的特点,在垂直结构上具有分层现象,这种分层与林木植物与对光能的利用有关,即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4)传统的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需对其进行抓捕且进行标记,有时标记物过于醒目,易被天敌捕食等,给测量结果带来误差,对调查鸟群可能有损伤等,而用专业的数字录音机则

19、可避免上述弊端等。【答案】(1)样方法(2)A生物进化(3)镶嵌(或镶嵌分布)分层提高了群落对阳光等环境资源的利用(4)无损伤、低干扰(答案合理即可)专题限时集训(十二)种群和群落(教师备选卷)(限时:40分钟)一、选择题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描述中,错误的是()A某田鼠种群中,雌雄比例约为11B某市近三年迁入的人口约为31万人,约占总人口的5%C橡树种子散布能力差,常在母株附近形成集群D某池塘生物种类繁多,据统计含有150多种生物DD项描述了某池塘中的生物的种类数目的多少即丰富度,是群落研究的内容,不是种群的特征,因此D项错误。2如图为自然环境中某生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20、Ab点之前的增长并不就是“J”型增长,因为不能绝对满足“J”型增长的模型假设Bcd段,出生率与死亡率大致相当,种群增长速率为零,于是种群数量相对稳定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此时出生率小于死亡率D过度捕捞、毁林开荒等人类频繁活动的影响,种群的环境容纳量也有可能增加Cbc段由于食物、空间和天敌等限制,种群增长速率下降,但出生率大于死亡率,C错误。3某科研小组研究某池塘内草鱼种群增长速率的变化规律,结果如图所示;其中T2之前的数据丢失。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T2T4时间段内,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T4T5时间段内,种群数量逐渐下降BT3时草鱼的种群密度约为T5时对应种

21、群密度的一半C该池塘对草鱼的最大容纳量应出现在T5时且数值保持不变D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为稳定型BT4T5时间段内,种群的增长速率依然大于零,即在此时间段内种群数量依然增大,A项错误;根据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该草鱼的数量变化符合“S”型增长曲线,而对于“S”型增长曲线来说,增长速率最大时种群数量是环境容纳量的一半,B项正确;当环境遭到破坏时,环境容纳量K值是变化的,C项错误;当种群增长速率为m(最大)时,该草鱼的年龄组成应属于增长型,D项错误。4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 200只蝌蚪(甲、乙、丙

22、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池塘编号捕食者数量/只蝌蚪存活率/%甲乙丙1087740225830253442321148203710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D表中数据显示,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甲和丙的存活率逐渐降低,乙的存活率逐渐增加,由此说明,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蝌蚪的种间竞争受捕食者影响,A、B正确;无捕食者时,乙存活率极低,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C正确;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存活率增加,获得的资源增

23、加,D错误。5(2017衡水中学高三调考)下列关于种群和群落的研究方法的分析,正确的是()A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不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标志重捕法计算出的结果偏小C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D密闭培养瓶中酵母菌的数量会呈“S”型增长,最终长期稳定在K值附近C单子叶植物、蚜虫、跳蝻等生物的种群密度都适合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A错误;经过一次捕捉的动物更难被重捕到,会导致重捕数中的标记数偏小,最终计算出的结果偏大,B错误;对于蚂蚁等趋糖性的昆虫,可以使用糖水诱捕的方法来调查其种群密度,C正确;密闭培养瓶中

24、活酵母菌的数量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S”型增长,但是由于营养物质的不断消耗,最终会逐渐减少而灭亡,D错误。6某丘陵地区实行退耕还林后,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一片森林,关于此群落演替的说法错误的是()A该地区的群落演替属于次生演替B只有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才会出现群落的演替C一般情况下,种群数量增长符合“S”型增长模型D演替过程只要不遭到人类的干扰和破坏,其总的趋势一般是物种多样性增加B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演替。群落的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会发生演替,如火山爆发等,即使群落没有被破坏,也会发生演替。7(2017百所名校高考冲刺)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叙述,

25、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B如果时间允许,弃耕的农田总能形成森林C群落演替过程中新的优势种的出现常淘汰原有优势种D荒漠中,“食草昆虫青蛙蛇鹰”可以构成一条食物链A种群密度是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因此种群密度不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A项正确;如果时间允许,在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弃耕的农田会演替成森林,若在干旱的荒漠地区,群落的演替就很难形成森林,B项错误;群落演替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新的优势种的出现不会淘汰原有优势种,而是使原有优势种变为劣势种,C项错误;青蛙是两栖类动物,不会生活在严重缺水的荒漠中,D项错误。8(2017北

26、京高考)酸雨指pH小于56的大气降水。在实验室中模拟酸雨喷淋樟树和楝树的树苗。结果发现,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结合生态学知识所作的合理推测是()A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B酸雨对樟树种群密度的影响比对楝树的大C森林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不受酸雨影响D楝树生长的群落中,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A经过模拟酸雨处理,楝树的高度比对照组低约40%,而樟树的高度没有明显差异,说明酸雨对楝树种群中个体的株高影响较明显,A正确;据题可知,酸雨仅对楝树的株高影响较大,对樟树影响较小,据此无法判断酸雨对种群密度的影响,B错误;本题仅确定了酸雨对两树种株高的影响,对其他植物

27、有何影响不清楚,所以不能确定酸雨对物种丰(富)度是否有影响,C错误;该实验只能说明酸雨对楝树的生长产生影响,并不能说明楝树生长的群落中的其他树种都不耐酸雨,D错误。9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调节气候、蓄洪防旱的功能,从干沙地开始的湿地演替过程为: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湿地草本植物阶段。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湿地生态系统能调节气候、蓄洪防旱,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替的速度,但不能改变其方向C草本阶段比苔藓阶段丰富度高,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强D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没有影响C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的功能,这体现了它在生态系统中的调节

28、作用,故为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A错误;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错误;草本阶段与苔藓阶段群落相比,草本阶段丰富度高,空间结构较复杂,自我调节能力较强,C正确;草本植物的出现对地衣和苔藓植物的水平分布有一定的影响,D错误。10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如图为某地5年内主要植物种类及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因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故其在此地将持续呈“J”型增长B此地5年内狗牙根的数量不断减少与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竞争有关C此地5年内群落进行次生演替且植物丰富度呈不断上升趋势D因巢藻数量不断减少,调查其种群密度时

29、应在植株密集处多取样方B受资源限制和加拿大一枝黄花种内斗争的影响,其在此地不可能持续呈“J”型增长,A错误。狗牙根和加拿大一枝黄花存在竞争关系,狗牙根数量减少主要是因竞争能力较弱,B正确。加拿大一枝黄花具有超强的繁殖能力和极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能使此地植物的丰富度下降,C错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时取样需遵循随机取样和多取样方的原则,D错误。11森林群落中由于老龄树木死亡造成林冠层出现空隙,称为林窗。研究者调查了某森林中林窗与林下的土壤动物群落,得到如图所示的结果。据此不能推断出()A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B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C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

30、而减少D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相同D由图可知,在各层次中林窗的土壤动物丰富度均高于林下,A正确;随着枯落物层的深度的增加,土壤动物种类数逐渐减少,由此可知光照明显影响了土壤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B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土壤动物种类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少,C正确;由图可知,林窗和林下不同层次的土壤动物种群密度各不相同,D错误。12(2017长沙市高三猜题卷)卷尾猴性情温顺,平时喜欢生活在树上,常常夜间外出,捕食昆虫、蜗牛等小型无脊椎动物,也吃一些植物性食物。下图是某卷尾猴种群的值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第152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数量不断增加B第2030年间该卷尾猴种

31、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C人类捕猎该卷尾猴种群会导致其丰富度降低D卷尾猴粪便中的能量可流向绿色植物B由于第152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的值始终不大于1,故在此期间其数量不会不断增加。第2030年间该卷尾猴种群的增长率等于0(值等于1),因此,在此期间该卷尾猴种群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因此捕猎卷尾猴不会导致其丰富度下降;卷尾猴粪便中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在呼吸作用中释放出来。二、非选择题13(2017淄博市高三仿真模拟)“植物A动物B动物C”是某草原的一条食物链,生态学家对该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调查动物B种群密度:在1 hm2范围内,第一次捕

32、获72只,标记并放归;几天后第二次捕获了60只,其中有9只带有标记,则该种群密度是_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_。(2)研究人员调查并绘制动物C种群的年龄结构如下图甲。2011年6月种群C的年龄结构是_型。可以预测,种群在2012年6月后数量变化趋势最可能是_,直接原因是种群的_。(3)研究人员监测了C种群几年间的数量变化并绘制出数量变化曲线,见图乙。监测过程中为控制C种群的数量,引入了以C为食的种群D。据图分析,D最可能是在图中_点对应的时间引入,该时间点_(填“是”或“不是”)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4)动物B和动物C都是恒温

33、动物,它们同化的能量中有不足10%用于_,而其余的能量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C能够依据B留下的气味去猎捕B,B同样也能够依据C的气味或行为躲避猎捕。可见信息能够_,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依据题中所给数据可求得该种群密度是72609480只/hm2。若被标记的动物更容易被天敌捕食,则重捕后被标记的数量相对会减少,则动物B种群密度估算值比种群密度实际值偏大。(2)析图可知,2011年6月种群C处于生育前期和生育期的个体数量较多,而处于生育后期的个体数量较少,即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其年龄结构应属于增长型。种群在2012年6月后处于生育后期的数量增多,数量变化最可能呈下降趋势,直接

34、原因为“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从b点开始环境阻力加大,种群C的数量增长开始减缓,即D最可能是在图中b点对应的时间引入。种群数量处于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为控制C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佳时期。(4)同化量的两个去向分别为:一是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其余的则在呼吸作用中以热能的形式散失。种群B和C为捕食关系,通过“气味”这一化学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答案】(1)480偏大(2)增长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3)b不是(4)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14(2017山西省运城市高三调研)多年来,沙棘木蠹蛾在内蒙古鄂尔多斯等地爆发成灾,引起沙

35、棘大面积死亡。研究者发现,鄂尔多斯市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的受害程度有显著差异,如图所示:(1)调查沙棘木蠹蛾幼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_法。(2)比较2006年的山坡地沙棘林和河滩地沙棘林,群落丰富度较高的是_。(3)沙棘的果实可以入药。为了提高产量,人们向山坡地沙棘林中引入木蠹蛾的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引入木蠹蛾天敌的重要意义是_,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该措施能够提高它的_稳定性。(4)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从种群特征的角度分析,可以采用_具体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解析】(1)沙棘木蠹蛾幼虫活动范围较小,调查沙棘木蠹蛾幼虫的种群密度应采用样方

36、法。(2)由题图可知,2006年的山坡地沙棘林有虫植株率较河滩地沙棘林高,由此推断,河滩地沙棘林群落丰富度高于山坡地沙棘林。(3)向山坡地沙棘林中引入木蠹蛾的天敌。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引入木蠹蛾天敌的重要意义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而且增加了生态系统的物种数量,提高它的抵抗力稳定性。(4)对于沙棘木蠹蛾已经成灾的山坡地,为减少环境污染,可以采用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娥的天敌等措施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施放性引诱剂以诱杀雄性沙棘木蠹蛾,改变沙棘木蠹蛾的性别比例,这样可以降低沙棘木蠹蛾的种群密度,同时也不造成环境污染。 【答案】

37、(1)样方(2)河滩地沙棘林(3)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方向,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抵抗力(4)施放性引诱剂(用黑光灯诱杀、引入沙棘木蠹蛾的天敌等合理答案均可)15(2017天津高考)大兴安岭某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植被演替过程见下图。据图回答:(1)该火烧迹地上发生的是_演替。与相比,中群落对光的利用更充分,因其具有更复杂的_结构。(2)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丰富度的变化趋势均为_,主要原因是它们与乔木竞争时获得的_。(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火烧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_,以加快氮磷循环。(4)用样方法调查群落前,需通过逐步扩大面积统计物种数绘制“种面积”曲线,

38、作为选取样方面积的依据。右图是该林区草本、灌木、乔木的相应曲线。据图分析,调查乔木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是_。【解析】(1)林区发生中度火烧后,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在其上发生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针阔混交林比草本、灌木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更复杂的分层现象,因此中群落对光能的利用更充分。(2)分析图中曲线,火烧15年后,草本、灌木的物种数即丰富度都是先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主要原因是乔木更高,在与草本、灌木的竞争中更易获得阳光,即草本与灌木获得的阳光逐渐减少。(3)针叶林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慢,氮磷在生态系统中的循环就慢。火灾后若补栽乔木树种,最好种植阔叶树,其凋落物的氮磷分解速率较快,能加快氮磷循环。(4)据植被演替过程图可知,该林区物种数为草本灌木乔木,据此可知,最下面的曲线为乔木对应的曲线。用样方法调查群落物种丰富度时,若样方面积过小,统计的物种就不全面,当达到最大物种数的样方面积后,继续增大样方面积会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故对于乔木来说,应选取的最小样方面积为S3。【答案】(1)次生垂直(2)下降后保持相对稳定光逐渐减少(3)阔叶树(4)S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