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 ,大小:44.50KB ,
资源ID:1141925      下载积分:4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41925-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安徽省和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察今.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安徽省和县第二中学高三语文复习教案:察今.doc

1、察今教案教学目的一、理解课文中“上”、“法”、“故”、“表”、“益”等词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试图通过语法分析让学生初步掌握几个文言虚字和领会一般文言句式的结构和意义。二、理解课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方面阐明论点,把说理、举例、设喻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以及逐层推进引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设想一、师生结合讲析课文,启发学生多思考、多练习。二、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解题,讲析课文13段。教学内容与步骤:一、板书课题:察今吕氏春秋二、解题:察今,篇名,是吕氏春秋慎大览中的第八篇。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的门客集体编撰的。今本分12纪、8览、5论,共26卷,约20万言。(以下引导

2、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二节:“吕氏春秋160篇,所以它是一部研究先秦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课文节选了察今的一部分,主要阐明了法令制度应该随着客观形势的改变而有所改变;制订法令制度必须明察当今的实际情况。(以下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预习提示”第三节:“文章关系弄清楚。”)三、讲析课文第13段。1.教师领读课文第13段。2.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第1、2自然段。明确:“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这是一句并列复句。先否定,再肯定,目的是加强肯定。第一分句的主语是“先王之法”,承前省。“其”,代词,代“上”(国君)。“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法”字后面省略了代“先王之法”的

3、宾语“之”。“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是让步转折复句,修辞作用是欲擒先纵,纵是为了更好地擒。 “虽犹若”是“即使还是的意思。“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是设问句。“之”,结构助词,嵌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相当于“的”。“所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应特别注意。“所以”等于“的原因”、“的缘故”等;“所以”等于“的东西”、“的根据”、“的方法”、“用来的”等。这里作“的根据”讲。“察己则可以知人”的“则”,连词,表示两件事在时间上相承,相当于“就”。“可以”,跟现代汉语的用法不同。“可”是“可以”的意思。“以”,介词,相当于“凭借”,后省略代词“之”。“人与我同耳”的“耳”,助词,表示肯定

4、语气,相当于“啊”。3.引导学生分析1、2自然段的逻辑结构。明确:文章一开头,通过设问设答,提出论点: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论据是什么?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论据之一)意思是说,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原因在于它有所损益。那么,如果先王之法末经损益,是否可以取法?文章接着指出: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这是为什么?文章说: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论据之二)意思是说,先王之法是适应当时的需要的。显然,这第二个论据比第一个论据更为重要。因为它揭示了“先王之法不可得而法”的根本原因。于是得出结论: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接着,作者通过设问设答,阐明先王制订法令制度的根据。意思是说,先王制订法令制度

5、主要是从当时的人出发,为当时的人着想。那么,今天制订法令制度的人,要效法先王的做法,毫无疑义,就得从当今的人出发,为当今的人着想。由此可见,明察当今的人是制订法令制度的前提,这很重要。文章接着说,“而己亦人也”,“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为什么?“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以上是从正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制订的。古今时代不同,所以制订法令制度应该详细了解当今的实际情况,以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而不应该墨守成规,拘泥地效法古人之成法。4.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课文第3段。明确:“溺死者千有余人”的“有”(音),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

6、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的“向”,时间词,跟“今”构成一对反义词。句中的“也”,语气助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尚犹”,同义副词复用,起强调作用。“此”,是主语,复指它前面的转折复句。“所以”,这里作“的缘故”讲。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5.提问学生这一段所讲的“荆人袭宋”寓言故事有什么寓义?它与第一段提出的论点是什么关系?明确:“荆人袭宋”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办任何事情,包括制订国家法令制度在内,都需要从当前的实际出发,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简言之,必须察今,不能泥古。这是作者从反面形象地论证了第一段中所提出的论点。6.师生齐读课文13自然段。7.布置作业

7、:书面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三。第二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检查订正作业,让学生理解“上”、“法”“故”、“表”、“益”等实词的不同用法。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师生研究订正书面作业:二、讲析课文46自然段。1.指名学生参照课文注释串讲46段。明确:第4段:“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治国。”这一句的第一个字“故”,连词,作“所以”讲,表明这是紧承上节而来的推论。“则”,连词,表示两事时间相承,作“就”讲。“不可以”的“可”,作“可以”讲,“以”,介词,后面省略代词“之”。“譬之若良医”的“譬”,作“比喻”讲。“之”,代词,代“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良剑期乎

8、断,不期乎镆铘。”这是一个复句。主语“良剑”出现在第一分句,两个分句都是主谓谓语句。主谓词组的主语“人”因泛指而省略。“期”的宾语是省去主语(其)的主谓词组。“乎”,义同“于”。这句也可以这样写:“良剑(人)期(其)乎断,不期(其)乎镆铘。”第5段:“楚人有涉江者”的“者”,是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其结构是:“中心词定语者”。翻译时应将定语挪前而译成:有涉江的楚人。“是吾剑之所从坠”的“所”,附在介词“从”的前面,和介词连同介词后面的动词“坠”组成“所”字结构,指代介词所介绍之处所。全句意思是: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之”,结构助词,表示它前面的词(词组)是定语。“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的

9、“所”,连同附在它后面的动词“契”组成“所”字结构,指代行为对象,“所契”即“刻记号的地方”,后加“者”构成“所者”结构,这就更明确了这个“所”字结构的名词性。“之”,代词,代“剑”。第6段:“有过于江上者”的“上”,按辞海解释:指处所。按于在春说:“上”按古义为“侧畔”。今暂从于说。“者”,用于动词性词组后面,构成名词性词组,表示的(人)。“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前一个“其”,是指示代词,相当于“那”。后一个“其”,代词,代婴儿。“荆国之为政,有似于此。”吕览纂:“荆国”作“乱国”。“为”,动词,这里作“治理”讲。“于”介词,介进比较的对象。2.引导学生分析课文46自然段的逻辑结构:提

10、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了什么论点?明确:作者在课文第4段提出的论点是:世易时移,变法宜矣。提问:这个论点与课文前三段的论述有什么关系?明确:课文13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了法令制度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当今的法令制度应当切合当今的实际需要。如果墨守陈规,拘泥于古法,必将失败。显然,第4段所提出的“世易时移,变法宜矣”的论点,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推论的结果。这是课文的基本观点,也是课文的中心论点。提问:作者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明确:除13段的论述外,作者首先用了三个事例做为比喻对中心论点加以论证:(1)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2)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3)良马,期乎千里,不期乎骥骜。总的

11、说来,就是从实际情况出发,讲究实效。这就清楚地说明了:法令制度必须随着世易时移有所改变。提问:作者在课文第5段讲的“刻舟求剑”寓言故事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刻舟求剑”为喻,从反面论证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中心论点。如果时徙而法不徙,是糊涂迂阔的表现。提问:作者在课文第6段又讲了“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明确:作者以“引婴儿投江”寓言故事为喻,说明不能因为先王之法令好就生搬硬套。嘲笑那些泥古者生搬硬套的幼稚荒唐。这是进一步从反面论证了中心论点。课文第46段主要说明时代改变,法令制度就应该随之改变。如果时代已改变,而仍搬用古代的法令制度,就不会取得

12、积极而良好的效果。本文的中心论点是通过逐层深入推理而得出的结论。为了把道理说得更充分,更晓畅,使人易于接受,本文大量运用比喻和寓言故事,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证。说理、举例、设喻三者结合得很自然,颇有说服力。三个故事的写法,都是先叙述故事本身,再对故事加以评论,最后就故事引出本意,说明道理,使故事成为全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增强了文章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具有朴素的唯物思想,能从发展的观点看待事物,有一定的进步性。3.指名学生朗读全文。4.布置作业:课后笔答“思考和练习”四、五。附:“思考和练习”四、五参考答案四、1.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作“的根据”讲)2.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作

13、“的根据”讲)3.此其所以败也(作“的原因”讲)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徙慕君之高义也(作“的原因”讲)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作“的缘故”讲)6.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作“用来的”讲)7.吾知所以拒子矣,吾不言(作“的方法”讲)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作“的原因”讲)五、1.刻舟求剑有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到了水里,他急忙在船边上刻了个记号,说:“这里(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来以后,他就从船上刚才刻着记号的地方跳到江里找剑。船已经行走了,但剑并没有(随着船)行走。像这样找剑,不也太涂糊了吗?2.引婴儿投江有个在江边走过的人,看见有人正牵拉着婴儿想要把他投入江中。有人问这是什么缘故。他说:“这(是因为)婴儿的父亲善于游泳。”婴儿的父亲即使善于游泳,那婴儿难道就善于游泳吗?用这种办法处理事物,必然是谬误的了。荆国治理政治,与上述的故事有相似之处。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