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单元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一代史学巨擘,挥洒出波澜壮阔的历史风云;一把丹青竹简,勾勒出荡气回肠的世态人情;一次“廷对”,演绎出士子的凛然情怀;一番觥筹交错,体味到的何止美酒佳肴;一次通衢邂逅,彰显出的不止襟怀坦荡;一瞥之下,望见的不仅是历史,走进廉颇蔺相如,感受到的是将相冰释、相忍为国的境界。就让我们走近廉蔺二人,走进一种人生境界!赏古诗和端午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赏析】这首和端午凄清悲切、情意深沉。此诗从端午竞渡写起,看似简单,实则意蕴深远,因为龙舟竞渡是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载冤魂,但“忠魂一去讵能还”又有无限的悲哀与无奈。这句诗,又分
2、明有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壮,它使得全诗的意境直转而上、宏阔高远。虽然“国亡身殒”,灰飞烟灭,但那光照后人的爱国精神和彪炳千古的离骚绝唱却永远不会消亡。赵国得楚和氏璧,秦提出以十五城诈取璧,赵国面临强权外交,进退两难,缪贤向赵王举荐了蔺相如。蔺相如以其机智、勇敢完璧归赵。后秦王与赵王会于渑池,蔺相如又一次以大智大勇战胜秦王,捍卫了赵国的尊严。蔺相如两次为国立功,得到赵王信任,被破格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廉颇不服,发誓要当面羞辱相如。相如以国家大局为重,处处躲避廉颇。相如的舍人自觉受了委屈,请求辞去。相如对舍人晓之以理,说明“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
3、也”的道理。廉颇闻之,被相如的高风亮节感动。最后,亲自到相如门前负荆请罪,与相如成为生死之交。运用角度“爱国”“宽容”“知错能改”“双赢的智慧”等。铮铮傲骨蔺相如明月如水,疏桐如剑,萧萧寒夜中,太史公披衣而起,他一支瘦笔写尽帝王霸主,一册书简涤尽千代风华,却始终无法忘记一个名字,那就是:蔺相如!如果不是赵国危机,如果不是一册史书,也许,没人会记得这个名字。他不过是缪贤的一个舍人,不过是数千门客当中的一个。历史淘尽了一代又一代的君王,史官的笔连那君王诸事都盛搁不下,又哪里有位置安放这样一个卑微的门人?而恰恰就是这个门人,挽狂澜于既倒,敌强秦而自若,以身涉险,舌战强敌,在危险中从容自若,在对手前应
4、付自如!我常常惊叹于蔺相如的能力,我常常拍案于蔺相如的胆识。夜里,我也常常跨越千年时光,去追寻相如那文人弱质下的铮铮傲骨,去寻找那傲骨深处蕴藏的大智慧、大勇敢和大从容。当赵王的臣子畏缩在衣袍之下,当赵王的宫廷笼罩着愁云惨雾,蔺相如来了,从容而优雅,带着他的睿智和胆识,带着他的傲岸,带着他忠正赤诚的丹心,带着他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镇定,一匹瘦马,一队士卒,一袭布衣短褐,一身铮铮瘦骨,他走向秦国的城墙,走向虎狼之王为他陈设的獠牙的盛宴。身后,是战战兢兢的君王和同僚;身前,是虎视眈眈的秦王和众臣没有犹豫,没有回头。生,原本是为报国而生,死,亦当是为救国而死!历史穿越时光的深邃抵达我们的灵魂,渑池上空
5、的硝烟逐渐消散,剑拔弩张回归成歌舞升平,而蔺相如,他还是那个蔺相如,接受君王的恩赐,接受爵禄的封赏。然而,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这就是中国文人的风骨,从古代到现代,从今天到明天!而今天,蔺相如来了,他穿越时光的梦境,穿越昏君美人凌乱的舞袖,穿过弄臣贼子谄媚的笑容,从竹简和木牍中走来,布衣青发,瘦骨如山,依然从容淡定,依然睿智豁达,依然高瞻远瞩。他一袭布衣,数根傲骨,温和而桀骜地站在汗青之上,以他独特的睿智
6、和通达,矗立于历史的流光之中,亘古不朽!(选自语文周报)【佳作赏析】本文语言至情至性,准确生动,霸气十足。长短句错落有致,读起来铿锵有力。成功运用比喻、排比、拟人、反问、对比等修辞手法,再加上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使语言如电影镜头般为我们形象地折射出蔺相如的傲岸形象。我们似穿过历史的隧道,看到了活生生的蔺相如,他正在为我们上演一幕幕的篇章。【写作借鉴】1学开头本文以景入题,由太史公引出主人公,自然流畅,无斧凿之感。2学排比第四段运用大量排比句,极力渲染了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也增强了文章气势。3学整散结合整句的使用,使文章气韵贯通,读之慷慨有力;散句的使用,使文章句式活泼,读
7、之轻快舒缓。整散结合,错落有致,极大地增加了语言的音韵美。如文章中的“一个真正的勇士,又怎能让一袭华衣掩盖了灵魂的从容?一个真正的文人,又怎能让一顶官帽改变了内心的淡定?蔺相如是真勇士和真文人,他处世以若即若离之法,居心于有意无意之间,然后在这从容和淡定中等待挑战危难,等待赴汤蹈火!”整散相间,句式灵活,增强了语言的灵动美。4学结尾本文结尾展开大胆的想象,将蔺相如定格成一尊伟岸、永恒的雕像,在历史的流光中熠熠生辉,可谓神来之笔,余味无穷。【考点点击】古老的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被世人称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古代文化知识之古代礼仪,是高考文言文阅读的一个重
8、要考点。【技法点拨】了解古代文化知识之古代礼仪(一)古代的称呼礼仪:1谦称(1)自称:愚、敝、卑、臣、仆、蒙、不才、在下、下走、下官、鄙人。(2)帝王自称:孤、寡、朕、不谷。(3)古代官吏自称:下官、末官、小吏。(4)读书人自称:小生、晚生、晚学、不才、不肖。(5)对他人称自己的妻子一般为拙荆、贱内、内人、山荆。(6)称自己的儿子为小儿、犬子、小犬。(7)称自己的女儿为息女、小女等。(8)女子自称一般用妾、奴等。很多谦称是有规律的,例如:“家”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的或同辈年纪大的亲属。如,称父亲为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母亲为家母、家慈;称兄长为家兄。“舍”字,用于对别人称比自己的辈
9、分低的或同辈年纪小的亲属。如,舍侄、舍亲、舍弟、舍妹。“小”字,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为小弟,地位低的人自称小人。“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没有文化为老粗,老年人谦称自己为老朽,老年人指自己的面子为老脸,老年妇女谦称自己为老身。“敢”字,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如用于问对方问题说“敢问”,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说“敢请”,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说“敢烦”。“愚”字,用于自称的谦称。如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为愚兄,称自己的见解为愚见。“拙”字,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东西。如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为拙笔,谦称自己的文章为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见解为拙
10、见。“敝”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为敝人,谦称自己的姓为敝姓。“鄙”字,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谦称自己为鄙人,谦称自己的意见为鄙意,谦称自己的见解为鄙见。2敬称(1)对帝王:万岁、圣上、天子、圣驾、陛下、大王等。(2)对将军:麾下。(3)令、尊、贤、仁。令: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如:令尊(对方父亲)、令堂(对方母亲)、令兄(对方哥哥)、令郎(对方儿子)、令爱(对方女儿)。尊:用来称与对方有关的人和物。如:尊上(对方父母),尊公、尊君、尊府(对方父亲),尊堂(对方母亲),尊亲(对方的亲戚),尊命(对方的吩咐),尊意(对方的意思)等。贤:称平辈或
11、晚辈。如:贤家(指对方)、贤郎(对方儿子)等。仁:称同辈友人中长于自己的人为仁兄。如称地位高的人为仁公。(4)称年老的人为丈、丈人。唐以后称岳父为丈人,又称泰山;妻母为丈母,又称泰水。(5)称谓前加“先”表已死,用于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称死去的父亲为先考、先父,称死去的母亲为先妣、先慈,称已死的有才德的人为先贤,称死去的帝王为先帝。(6)君对臣敬称:卿、爱卿。(7)对品格高尚、智慧超群的人用“圣”表敬称。如孔子为“圣人”,孟子为“亚圣”,杜甫为“诗圣”,后来“圣”多用于帝王,如“圣上”“圣驾”。3特殊的称谓(1)百姓的称谓:布衣、黎民、庶民、苍生、氓。(2)伯(孟)仲叔季:兄弟行辈中长幼
12、排行的次序。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老四。(3)不同的朋友关系之间的称谓:贫贱之交:贫穷而地位低下时结交的朋友。金兰之交:情谊契合,亲如兄弟的朋友。刎颈之交: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忘年之交:辈分不同,年龄相差较大的朋友。竹马之交:从小一块长大的异性朋友。布衣之交:以平民身份相交往的朋友。患难之交:在遇到磨难时结成的朋友。【典题共享】(2017全国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从兄为人所杀,无子,憙年十五,常思报之。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而仇家皆疾病,无相距者。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顾谓仇曰:“尔曹若健,远相避也。”更始即位,
13、舞阴大姓李氏拥城不下,更始遣柱天将军李宝降之。不肯,云:“闻宛之赵氏有孤孙憙,信义著名,愿得降之。”更始乃征憙。憙年未二十,既引见,即除为郎中,行偏将军事,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光武破寻、邑,憙被创,有战劳,还拜中郎将,封勇功侯。邓奉反于南阳,憙素与奉善,数遗书切责之,而谗者因言憙与奉合谋,帝以为疑。及奉败,帝得憙书,乃惊曰:“赵憙真长者也。”后拜怀令。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为人所患。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即穷诘其奸,收考子春,二孙自杀。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时赵王良疾病将终,车驾亲临王,问所欲言。王曰:“素与李子春厚,今犯罪,怀令赵憙欲杀之,愿乞其命。”帝曰:“吏奉法,律
14、不可枉也,更道它所欲。”王无复言。其年,迁憙平原太守。时平原多盗贼,憙与诸郡讨捕,斩其渠帅,余党当坐者数千人。憙上言:“恶恶止其身,可一切徙京师近郡。”帝从之,乃悉移置颍川、陈留。于是擢举义行,诛锄奸恶。后青州大蝗,侵入平原界辄死,岁屡有年,百姓歌之。二十七年,拜太尉,赐爵关内侯。时南单于称臣,乌桓、鲜卑并来入朝,帝令憙典边事,思为久长规。建初五年,憙疾病,帝亲幸视。及薨,车驾往临吊。时年八十四。谥曰正侯。(节选自后汉书赵憙传)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B收考,指先行将嫌犯拘捕关进监狱,然后再
15、作考察,进行犯罪事实的取证工作。C车驾,原指帝王所乘的车,有时因不能直接称呼帝王,于是又可用作帝王的代称。D京师,古代指国家的都城,三国演义中就经常提到“京师”,现代泛指首都。解析:“收考”指拘捕拷问。“考”是通假字,“拷问”的意思。答案:B一、语言运用1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B拜送书于庭C召有司案图D请奉盆缶秦王解析:A项,“不”通“否”。B项,“庭”通“廷”。C项,“案”通“按”,审察、察看。答案:D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使人遗赵王书遗:送给B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拜:拜访C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独:唯独D求人可使报
16、秦者 报:报复解析:B项,用一定的礼节授予某种名位或官职。C项,难道。D项,答复、回复。答案:A3下列各项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不如因而厚遇之相如因持璧却立B夫赵强而燕弱(蛇)黑质而白章C秦之群臣曰相如张目叱之D秦王为赵王击缶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解析:B项,都表并列,连词。A项,介词,由此,趁此/副词,于是。C项,助词,的/代词,他们。D项,介词,给/表判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答案:B4下列各项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B使不辱于诸侯C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解析:D项是定语后置句,其他是被动句。答案:D5下列各项
17、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舍相如广成传B间至赵矣 C左右欲刃相如D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解析:“间”是名词作状语,其他都是名词作动词。答案:B6翻译下面的句子。(1)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译文:_(2)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译文:_答案:(1)我认为老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不欺骗,何况是大国之间呢?而且因为一块璧的缘故,触伤强大的秦国(对我们)的友好感情,(这是)不可以的。(2)我知道欺骗大王的罪过应当处死,我请求受汤镬之刑。希望大王与各位大臣仔细商议这件事。7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分别写出三个
18、关键词(可以是短句)。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认,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史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_(2)人学的史学观:_答案:(示例)(1)冰冷必然性(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戏剧性二、阅
19、读提升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1题。太史公曰:余读功令,至于广厉学官之路,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修起礼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世以混浊莫能用,故因史记作春秋,以当王法,其辞微而指薄,后世学者多录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嫠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是时独魏文侯好学,后陵迟以至于始皇,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绌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独不废也。于威、宣之际,孟子、荀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
20、色之,以学显于当世。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起匹夫,驱瓦合谪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及高皇帝诛项籍,举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乐,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之遗化,好礼乐之国哉?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故汉兴,然后诸儒始得修其经义,讲习大射乡饮之礼。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孝惠、吕后时,公卿皆武力有功之臣。孝文时颇征用,然孝文帝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者,而窦太后又好黄老之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及今上即位,赵绾、王臧之属明儒学,
21、而上亦乡之,于是招方正贤良文学之士。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选自史记儒林列传,有删节)【注】功令: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陵迟:衰颓。刑名:刑罚。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B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C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
22、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D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解析:这段话主要写儒学之风兴起的原因,先弄清基本意思,再将比较明显的地方断开,最后再通读确定断句的正确性。答案:C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师傅”,指太师、太傅或少师、少傅的合称,这些都是东宫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B“卿”,荀子的名;自中国唐代开始,君主对臣民的一种称呼。C“孝文”,是谥号,在古代,帝王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
23、号以褒贬善恶。D“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解析:“卿”在这里是指荀子的“字”,荀卿是时人对荀子的尊称。答案:B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西汉王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虽然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但是儒生们也能够被选为朝官,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B司马迁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时,总是禁不住发出慨叹,由此自然地引出了对几百年儒学兴衰的回顾。C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受排斥,最终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不过此前在齐鲁一带,孟子、荀子等人凭自己的学说
24、显名于当世。D到高祖皇帝刘邦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而当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这体现了古代圣人的风范和鲁地的社会风尚。解析:“大部分很快得到重用”有误。答案:A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译文:_(2)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暇遑庠序之事也。译文:_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第(1)句中要注意“然而”“先生之徒”“委质为臣”的翻译,第(2)句中要注意“暇遑”“庠序”的翻译。答案:(1)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2)但是,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忙
25、于平定四海,还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参考译文】太史公说:我阅读朝廷考选学官的法规,读到广开勉励学官、兴办教育之路的内容时,总是禁不住放下书本而慨叹。说道:唉!周王室衰微了,讽刺时政的关雎诗就出现了;周幽王、周厉王的统治衰败了,礼崩乐坏,诸侯便恣意横行,政令全由势力强大的国家发布。所以孔子担忧王道废弛、邪道兴起,于是整理礼仪音乐。他到齐国听到了美妙的韶乐,三个月品尝不出肉的美味。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开始校正音乐,使雅颂乐歌各归其位。由于世道混乱污浊,无人起用他,于是他借助鲁国已有的历史记录撰写春秋,把它当作王法,其文辞精约深隐而寓意丰富博大,后代学者大多都学习传录它。自孔子逝世后,他的七十余
26、名学生纷纷四散去交游诸侯,成就大的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和卿相,成就小的结交、教导士大夫,有的则隐居不仕。像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嫠这些人,都曾受业于子夏之辈,然后当了诸侯国君的老师。那时只有魏文侯虚心求教于儒学,后来儒学渐趋衰颓,直到在秦始皇手中遭受灭顶之灾,战国时期天下群雄并争,儒学已经受到排斥,但是在齐国和鲁国一带,学习它的人独独不曾废弃。在齐威王、齐宣王当政时期,孟子、荀子等人,都继承了孔子的事业而发扬光大,凭自己的学说显名于当世。到了秦朝末年,(秦始皇)焚烧诗书,坑杀儒生,儒家典籍六艺从此残缺。陈涉起于普通百姓,驱使一群戍边的乌合之众,一个月内就在楚地称了王,而不到半年竟然就灭亡了。
27、他的事业十分微小浅薄,虽然这样,但是达官贵人和儒学后辈却背负着孔子的礼器去追随归顺向他称臣,为什么呢?因为秦王朝焚毁了他们的事业,积下了仇怨,所以通过投奔陈王来发泄满腔的愤懑。到高祖皇帝杀死项籍,率兵包围了鲁国,其时鲁国中的儒生们仍在讲诵经书演习礼乐,弦歌之声不绝于耳,这难道不是古代圣人遗留的风范,难道不是一个深爱礼乐的国家吗?齐鲁一带重视爱好文化礼仪,自古以来就是如此,这已成为自然风尚。汉朝建立后,儒生们开始获得重新研究经学的机会,又讲授演习起了大射和乡饮的礼仪。但是,当时天下战乱尚未止息,皇上忙于平定四海,还无暇顾及兴办学校之事。孝惠帝、吕后当政时,公卿大臣都是凭借武力建功的人。孝文帝时略微起用儒生为官,但是孝文帝原本只爱刑名学说。等到孝景帝当政,不用儒生,而且窦太后又喜好道家思想,所以那些掌管经学传授的学官们只是徒居官位以待询问,儒生无人进身受到重用。直到当今皇上即位,赵绾、王臧等人深明儒学,而皇上也心向往之,于是朝廷下令举荐品德贤良方正而且通晓经学的文士学者。到窦太后去世,武安侯田蚡做了丞相,他废弃道家、刑名家等百家学说,延请治经学的儒生数百人入朝为官,而公孙弘以精通春秋,荣居天子左右的三公尊位,被封为平津侯。从此,天下学子潜心钻研儒学成为一时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