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一、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01955.)(一)外交形势、外交原则、外交方针1.外交形势(1)国际:二战后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峙,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敌视中国。世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国内:新中国成立,政治上赢得独立地位,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基础薄弱,百废待兴,面临巩固政权和恢复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客观上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 2.外交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3.外交方针内容含义意义“另起炉灶”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关系,而在新的基础上另建新的平等外交关系。使我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消除帝国主义在华残余
2、势力和一切特权,再考虑与西方国家建交。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了与世界各国建立平等互利外交关系的基础。“一边倒”坚定不移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孤立。(二)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活动1.与苏联建交,1950年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2.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背景:1953年朝鲜停战后,国际紧张局势趋于缓和;为争取国际局势的进一步好转和为国内即将展开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国际环境。(2)提出与完善:1953年,周恩来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1954年,将“平等互惠”改为“平等互利”1955年,在亚非会议上,周恩
3、来又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3)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4)意义:在国际上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逐渐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3.参加日内瓦会议(1)时间:1954年。(2)会议议题: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3)意义:这是新中国第一次以大国身份参加的重要的国际会议。(4)结果: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结束了法国在印度支那地区长达八年的殖民战争;进一步缓和了亚洲和世界的紧张局势。4.参加亚非会议(1)时间:1955年。(2)地点:印尼万隆。(3)会议性质
4、:这是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4)会议议题:讨论各国共同关心的国际问题和亚非国家发展问题。(5)提出的方针:求同存异背景:帝国主义国家对会议的干扰破坏,以及与会国之间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含义:“同”主要是指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压迫 ,“异”主要是指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 。(6)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显示了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反对殖民主义,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的“万隆精神”。二、外交关系的突破(20世纪70年代)(一)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恢复”含义:中国既是创始国又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
5、,按国际法惯例,自然取得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和权利,但由于美国的阻挠,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2.标志: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重返联合国。3.原因:(1)中国综合国力上升、国际地位提高。 (2)广大亚非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在国际事务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要求恢复中国的合法席位。(3)是中国长期坚持和平外交的斗争结果。(4)美国企图孤立中国的政策趋向破产。4.意义:(1)是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失败,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2)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3)打破少数大国控制联合国的局面,大大增强了第三世界国家
6、在联合国的力量。(二)中美关系正常化(70年代中国外交突破的关键)、中日建交及其影响中美关系正常化1.原因:是中美两国的共同要求。(1)美国: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的政策失败。与苏联争霸中处于守势。美国经济衰退,受到西欧和日本的挑战。(2)中国:应付来自苏联的威胁。对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有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2.进程:(1)1971年34月“乒乓外交”,打开了中美两国交往的大门。 (2)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为尼克松访华作准备。 (3)1972年尼克松访华,签订中美联合公报(即上海公报)内容:双方认为要实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反对霸权主义的威胁;只有
7、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意义:标志两国结束了多年的敌对状态,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直接推动中日邦交正常化。(4)1978年底,中美建交公报发表,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惟一合法政府。接受了中国提出的中美建交三原则(断交、撤军、废约)。(5)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实现了两国关系的正常化。3.意义:(1)于缓和世界局势,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2)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困境,引发了建交高潮。(4)台湾问题的解决和祖国统一。(5)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中日邦交正常化1.原因:(1)关系的缓和直接推动了中日关系的改善。(2)多对华友好政党、社团和人士的推动。(3)论强烈要求尽快争
8、取中日建交,取得一个同各国竞争的有利地位。2.标志: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双方签署建立外交关系的联合声明。 3.意义:(1)建交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2)两国关系的发展和亚洲与世界的和平都有重要意义。三、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与成就(一)外交政策的调整1.调整原因:(1)形势和世界格局发生很大变化: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日趋明显;经济全球化日益加速。(2)形势的变化: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改革开放需要长期和平的稳定环境 。(3)平科学判断: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2.调整表现:(1)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出发点和国策)。(2)不结盟政策,是新时期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表现。(3)对外开放政策。(二)成就1.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1)参加联合国的各项事务(政治、经济、军事等),在维和和促进国际合作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2)00年9月,倡导召开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首脑的历史性首次会晤。2.推进新型区域合作(1)91年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2)01年,中、俄、哈、吉、塔、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建立“上海合作组织”。(意义P97)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