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德中学高2016级第一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温馨提示:请同学们将选择题1-6题,12题,15题及18-20题的答案填涂在答题卡对应序号下面。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来时见“又一波雾霾汹涌来袭”“京津冀持续受雾霾困扰”,以及“中央气象台继续发布霾黄色预警”和“部分地区有重度霾”等报道,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所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尤其是霾的问题。霾和雾有所不同。“雾”是一种自然天象,古人有“薄雾浓云”“雾失楼台”之类吟咏,从诗画的角度看,雾柔美、朦胧而神秘。霾就不同了。虽说也是自古就有的一种天象,却全然无此美感,而且随着人
2、为因素越来越频繁地介入,如今已成了一种污染。现代辞书因此释义为“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等微粒而形成的浑浊现象”。按当下民间流行的通俗说法,就是PM2.5(细颗粒物)严重超标。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这是霾给人的一种很形象的视觉感受:阴沉沉的,灰蒙蒙的,满天烟尘。近来竟与“雾”组合成“雾霾”而频频见诸报端。词典中不见“雾霾”这个词,只有“霾雾”(如后汉书 郎凯传“霾雾蔽日”)和“风霾”(如魏书崔光传“昨风霾暴兴”),此外还有“尘霾”“沙霾”“黄霾”等。虽然词典中不见“雾霾”一词的身影,但它却在2013年“荣升”为年度热词。从形式上看,热词“雾霾”是旧词“霾雾”的倒序,但词义的重心却因此
3、起了变化。“霾雾”原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就成了“霾”。“霾”并非新字,早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和“贞兹雨不霾”之类的记载,可见霾很早就对人们的生活有影响了。前人对霾的认识,从尔雅到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释义几乎是一以贯之的,其中汉刘熙释名 释天的释义相对比较全面:“风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尘晦之色也。”“雨”在这里读为y,作动词“降下”讲,意谓大风扬起的尘土从天而下就是霾。因为空中满是尘土,所以刘熙说霾的天象是“晦”,天色像物体被蒙上了尘土一样昏暗。晋书 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
4、尘,十日五日已上,或一月,或一时,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可见,满天尘土的“霾”,与雾不同,可以持续多日,甚至长达一个月。元史也有至元六年(1340)腊月“风霾蔽都城数日”的记载。“霾”字从结构上说,是“从雨貍声”。义符是“雨”,说明是一种天象无疑。只是为何要叫“霾”?表声的“貍”是否也有什么特殊含义?字汇补 雨部说:“霾,与埋通,瘞(y,掩埋)也。”“霾”之尘土蔽物,有似掩埋,所以古籍多有借作“埋”的,如楚辞 国殇中“霾两轮兮絷四马”之“霾”。“霾”与“埋”是可以互相通用的。“貍”现在的读音是l,是“狸”的异体字,指一种野猫。原来的读音为mi。原来,表示掩埋义的汉字,最初并非“埋”,而是“
5、貍”。据说,“貍”之有“埋”义,是因为野猫善于藏伏的缘故。后来,又另造“埋”字,于是“貍于草中”就变为“埋于土中”,“埋”也由此替代了“貍”,而成为表掩埋义的规范字。就“霾”字而言,之所以借“貍”表声,恐怕也是因为“貍”原有的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吧。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霾是一种天象,它不仅毫无美感,而且由于人为因素的介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污染。B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已涉及关于如何治理雾霾的问题,由此可见,雾霾已严重危害到了人的身体健康。C霾习惯上也叫阴霾、灰霾或烟霾,霾的这些称号与霾给人的视觉感受有很大关系。D“雾霾”是个新词,在以前的词典中见不到它。但“
6、雾霾”近来频繁见诸报端,并在2013年成为年度热词。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雾与霾虽然同是自然天象,但有所不同,其主要区别就在于雾柔美朦胧神秘而霾没有雾的这种美感。B热词“雾霾”与旧词“霾雾”,虽然只有次序的颠倒,但词义重心却因此起了较大的变化。C“霾雾”是“夹杂有尘霾的雾”,中心词是“雾”,“雾霾”则是“像迷雾一样”的霾,中心词成了“霾”。D“霾”在甲骨文中就已屡见,卜辞有“癸卯卜,王占曰,其霾甲辰”的记载。这说明“霾”很早就影响到人们的生活了。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尔雅康熙字典乃至上世纪初编成的中华大字典,它们对“霾”的释义几乎是一
7、样的。B晋书 艺文志说:“凡天地四方昏濛若下尘,十日五日已上雨不沾衣而有土,名曰霾。”这句话意思是说,“霾”尽管持续时间长短不同,但尘土中夹杂着未能湿透衣服的小雨。C“霾”是个形声字,义符为“雨”,说明是一种天象,声符为“貍”,说明“霾”的读音。D“霾”借“貍”表声,除了取其声音外,也可能是因为“貍”有掩埋义,与“雨尘”义相近的缘故。二、古诗文阅读(42分)(一)文言文阅读,完成4-8题。(25分) 袁盎者,楚人也,字丝。父故为群盗,徙处安陵。高后时,盎尝为吕禄舍人。及孝文帝即位,盎兄哙任盎为中郎。绛侯为丞相,朝罢趋出,意得甚。上礼之恭,常自送之。袁盎进曰:“陛下以丞相何如人?”上曰:“社稷臣
8、。”盎曰:“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吕后崩,大臣相与共畔诸吕,太尉主兵,适会其成功,所谓功臣,非社稷臣。丞相如有骄主色。陛下谦让,臣主失礼,窃为陛下不取也。”后朝,上益庄,丞相益畏。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及绛侯免相之国,国人上书告以为反,征系清室,宗室诸公莫敢为言,唯袁盎明绛侯无罪。绛侯得释,盎颇有力。绛侯乃大与盎结交。袁盎常引大体忼慨。宦者赵同以数幸,常害袁盎,袁盎患之。盎兄子种为常侍骑,持节夹乘,说盎曰:“君与斗,廷辱之,使其毁不用。”孝文帝出,赵同参乘,袁盎伏车前曰:“臣闻天
9、子所与共六尺舆者,皆天下豪英。今汉虽乏人,陛下独奈何与刀锯余人载!”于是上笑,下赵同。赵同泣下车。上幸上林,皇后、慎夫人从。其在禁中,常同席坐。及坐,郎署长布席,袁盎引却慎夫人坐。慎夫人怒,不肯坐。上亦怒,起,入禁中。盎因前说曰:“臣闻尊卑有序则上下和。今陛下既已立后,慎夫人乃妾,妾主岂可与同坐哉!适所以失尊卑矣。且陛下幸之,即厚赐之。陛下所以为慎夫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于是上乃说,召语慎夫人。慎夫人赐盎金五十斤。然袁盎亦以数直谏,不得久居中,调为陇西都尉。(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整理标点本)【注】绛侯:即周勃,刘邦的开国大臣。上林:秦汉时皇家猎场。4下列对文
10、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B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C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正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绛侯之
11、“侯”是古代爵位名,它是春秋五等爵的第一等。秦汉时代,侯爵作为非宗室人员可封的最高爵位,分为列侯和关内侯两等。B孝文帝即汉文帝,“孝文”是谥号。谥号是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可以由朝廷赐予,也可由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C参乘,指陪乘或陪乘的人,鸿门宴中,樊哙给沛公担任参乘。古代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一人在右陪坐,称为参乘或车右。D皇后,皇帝的正妻,是后宫众妃之主。古代皇后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因此皇后寝宫可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袁盎出身卑微,父亲曾当过强盗,吕后掌权时,他还是寄身吕禄门下的家臣,孝文帝时
12、靠哥哥保任他为中郎。后来他因为多次直言进谏,被调至外地任职。B袁盎曾劝文帝坚守君臣礼节,不要对周勃礼遇过厚,致使周勃很恨他。但在周勃被无辜下狱时,他又替周勃辩说,使周勃因而获释,两人又成了好朋友。C袁盎有些行为可谓公私兼顾。受宠的宦官赵同常常加害袁盎,于是袁盎找机会当面羞辱了他,但因袁盎所言符合礼制,文帝只能笑一笑,让赵同下车。D孝文帝与皇后和慎夫人到上林苑举行宴会,袁盎拉慎夫人入座,惹慎夫人很生气,不肯入座,文帝也很恼怒。经袁盎解释原因,皇上和慎夫人原谅了他。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已而绛侯望袁盎曰:“吾与而兄善,今儿廷毁我!”盎遂不谢。答: (2)陛下所以为慎夫
13、人,适所以祸之。陛下独不见人彘乎?”答: 8、课内文言文翻译(6分)(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译文: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将军岂有意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9-10题。野望杜甫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注】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三城戍:岷山三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A.诗分古体和近体,这是一首七言古
14、体诗,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B.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兵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战乱,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E.此诗前三联写“野望”,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尾联才指出由这一变化的原因,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10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答: (三)名句名篇填空(6分)11、(1)沁园春长沙关注
15、国家命运,对国家命运发出感叹的句子: , ;(2)荆轲刺秦王易水诀别一幕中,荆轲悲壮的唱词是 , ;(3) ,志在千里(龟虽寿)(4)春潮带雨晚来急, 。(滁州西涧)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213题(30分)(一)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麻鞋之歌 叶梓天水谣曰:秦安褐子清水麻。 清水,多美妙的名字,多美妙的地方!这样的地方,的确如其所名,有一条碧波荡漾的河,曰牛头河;这样的地方,因为有清清的河水,自然就有上好的麻如果说清水是深藏于秦州大地东北角的一块绿松石,那遍及四野的麻就是这块绿松石上一簇簇鲜嫩的绒毛。其实,早在久远的诗经年代,麻作为一种传统种植作物,就已经成为人们衣着的原料了。这种远至诗
16、经年代的植物,至今还在清水一带广泛种植,想想,这是一件多么诗意的事。 就像小麦呀玉米呀洋芋呀一样,麻乃生灵饮食之需。而麻鞋,显然是饮食之需的一次延伸了,但亦隐隐显现出沉淀在天水人身上深沉的文化情趣。几乎每年夏天,天一热起来,就能看到天水人会穿一双精致的麻鞋出门。当然,那些所谓的爱美的女子,已经不穿了,宁愿去穿一双走起来咣当作响的高跟鞋。你穿你的高跟鞋,我穿我的清水麻鞋盛载着时光痕迹的麻鞋,在这个灯红酒绿的年代里大抵属于那些老年人和中年人了。像我这种刚过而立之年却喜欢穿麻鞋的人,常常被别人视为神经质。其实,燠热的夏天,穿一双麻鞋,有什么不好呢!防潮防滑又透气,脚下风声习习,医学上有按摩之功效,美
17、学上还有鞋帮上的种种变化万千的图案。 况且,一双麻鞋的诞生,是真正来自于双手,不似流水线上出来的皮鞋、运动鞋那么枯燥和乏味。它沉浸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是一段固定下来的美好时光。 有一年夏天,我在清水县草川乡的一户贫寒人家,见到了麻成为一双麻鞋的漫长过程。主人五十开外,憨厚,本分。他每年都种麻,不是为了食麻籽油,而是为了穿麻鞋。秋天的阳光照在这家的院落里,安静,美好。他在门外大树过滤后的点点阳光里,埋头,认真地做一双麻鞋。先把早就编成的麻辫置于一平案上,盘成底,复用麻绳左右穿紧。这时,他抬头,有点木讷地说:“这就叫千层底。这样,走的路长,脚也舒服。”然后,像栽秧苗一样,在鞋底的边
18、上栽上稍粗一些的麻绳,做成鞋帮,一一串起来,再做成鼻梁。这时,就得用一种清水人名曰楦头的工具把鞋鼓起来一只麻鞋的雏形,大抵就出来了但还远远不够,如同一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不断地打磨一样,麻鞋亦然。老人找出一种专门用来编织的钩针,钩出麻花辫鞋面和鞋耳,做工前备染。鞋遂成。 老人老了,但眼睛不花。有着和女人一样的精巧的手。他说,做惯了,手哪会生呢!那双有着刀刻般纹理的双手,一挑一钩地完成这些动作时,额角都流出点点汗水。他用袖口一擦,讪讪一笑:“太紧张啦!”平常,他一定是一个人在院落里做的。那一定会更加自如,得心应手。 他还拿出家里攒下来的几双麻鞋。有脚尖顶端是红色麻穗的“慈母思亲”,有“单鞭救主”。
19、每种样式,各有寓意,有的甚至还藏着一个远古的故事或者传说呢。想想,古人真含蓄,把所思所想,都隐藏在一双鞋里。这时候,再看它,就会发现,最伟大的文化常常深藏在遥远僻深的民间。我不知道,公元759年流落天水且留下“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之佳句的大诗人杜甫,到底是穿一双什么样的麻鞋踟蹰在秦州大地的。但在他诗句的背后,我看出了一个诗人的伤感和无奈。莫非,正是一双产自清水的麻鞋,陪着他从天水到陇南,从陇南再南下成都。 我想,古人既有“革皮之良,莫贵于麻”之说,就是对麻的一种尊重是对一种手艺的尊重,更是对大地恩情的尊重。我们善于忘记的现代人,真应该学会尊重手艺和大地。所幸的是,至今,在夏天的清水,尚能看
20、到一双双走在大街上的麻鞋,散发着自然的本质之美,如同一场大自然移动的展览。 但我更想穿上一双清水麻鞋,流浪在祖国西北的土地上。 1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作者开篇就引用天水谣,既扣合了标题,又为下文对清水、清水生长的麻的赞美作铺垫,使文章更富有文化气息、韵律之美。B.那些所谓爱美的女子,宁愿抛弃精致的麻鞋,而去穿一双走起来发出响亮的声音的高跟鞋。作者对这些人充满了鄙夷,认为她们背弃了传统。C.文中写清水县草川乡一位老人编麻鞋的情景,既描写了一双麻鞋诞生的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也表达了作者对老人深深的敬意。D.文中说清水麻鞋样式各有寓意,隐含着传统文化;沉浸着手艺
21、的光芒,注解着农业文明,这些正是清水麻鞋显现出文化情趣的表现。E.文章赞颂麻,赞颂编麻鞋的人,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对现代文明的唾弃。13文中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作品描写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4分) 答: 1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6分) 答: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吴冠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吴冠中先生于6月25日晚11点52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突然的噩耗不仅震动了美术界,也叩击着普通民众的心灵。回顾吴老的一生经历,他一直是孤独的另类,因为他的真实和硬气。“我不该学丹青,我该学鲁迅,这是我一辈子的心态,越到晚年越觉得绘画技术并不重要,内涵最重要。
22、”2009年,吴老在自传我负丹青中对他燃烧一生激情付诸的丹青事业做出如上让人不解之说。这“不解”的答案,印在他坦荡执著的一生中。1946年以绘画第一名成绩考取教育部公费,次年留学巴黎,1950年返国并开启创作生涯,及至近年厚积薄发,荣誉等身他的艺途轨迹由命运的偶然和无奈铸就。原先吴冠中迫于生计就读浙江大学工科,一年后与朱德群的偶然结识,重燃他对文艺的炙热,从此不管不顾痴魔献身丹青。塞纳河畔,拳拳学子内心激烈的挣扎权衡,留在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还是回到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投身建设?朱德群、熊秉明、赵无极诸多好友选择留下。吴冠中,义无反顾地成为第一批归国的学子。这两个貌似偶然的转折,底里潜伏着必然
23、。鲁迅弃医从文,忧民归国。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吴冠中,在心中的使命感驱使下也选择了相似的道路。50年代末,无奈的吴冠中走上风景创作的道路。他把浓郁的情感映射在一张张风景中塞翁失马,不曾想就此孕育出他浓柳成荫的独特艺术世界。进入春风吹拂的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吴冠中的画作开始被业界接受。然而,吴冠中总是显得不合时宜,甚至身影孤单。笔墨等于零、绘画形式美、油画的抽象美几篇言辞激烈的艺术文笔如同一颗颗重磅炸弹,引发强烈的纷议甚至责难。90年代后,当他的艺术成就被国内外权威美术界重视,艺术市场也热捧之时,耄耋之年的吴老仍是犀利得近乎苛求。他的画作不断创新,严苛甄选后,又大量地焚毁不中意之作,以至于一个新加坡
24、记者目睹后感慨,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渐次,老人的逆耳言论,更是放眼到教育、文化,“美院无用论”、“以奖代养”、“文化虚假繁荣”硬骨的人不畏揭丑,吴老就是要效仿鲁迅先生挑开陋习弊病的脓疮。诚然,他当今的地位让人不得不做倾听状,可是多少人害怕他开口。谁又能知吴老的乖张源自对当今文艺界的忧虑。清醒的人定然看出貌似繁荣的文化艺术界,实则外忧内困。内忧,是对于艺术自身的雾里看花。短短三十年,从西方舶来的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当代艺术,诸多名目纷沓而至,中国传统艺术被逼到死胡同。纷杂的艺术界浮世之风让业内人士都无从应对,更别说是普通大众。找不到自己方向的创作拼命求新求异,已然在当代艺术界有显赫坐标的大腕却
25、不敢轻易改变风格,小心维护现有的风光。外患,则源自这个被市场魔棒驱使的时代。一百多年前巴黎亦是鱼龙混杂的名利场。不同的是,那时对艺术纯净膜拜的心灵似乎更多。不该责怪活在当下的人们,首先得求生计。但诚如吴老所说,“艺术家本无职业”,选择以绘画技艺糊口,无人可指责。可又想头顶艺术家头衔,又要贪享眼前名利,必然成了吴老抨击之辈。吴冠中的一生作为,可以看作一面镜子。多年激烈的言辞,饱含着他从“艺”到“人”的忧思。于是,吴老说出我负丹青中让人“不解”的言论。风筝不断线,这是吴老一篇创作笔记的名字。他就犹如那只风筝,一直牵着他跌宕人生的那根线就是“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信念。这是一只铁骨风
26、筝,风筝飞逝天堂,但是线永不会断,它萦绕在吴老的画上、文中,还有人们的心里。15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吴冠中早年迫于生计而学工科,一个偶然的机会,重新点燃了他对艺术的热情,从此走上了艺术创作的道路。B50年代末,吴冠中主动选择了风景画的创作方式,他倾注了浓厚的热情,终于孕育出独特的艺术世界。C“吴老烧的是豪华房子”,这句话含蓄地说明了吴冠中大量焚烧自己不中意的作品是感情冲动的行为,大量画作被烧令人惋惜。D吴冠中性格刚直,言语犀利,锋芒毕露,他的言论不仅限于美术创作,还涉及教育、文化等领域。E题目中“飞向天堂的铁骨风筝”取自吴冠中一篇创作笔记之名,化用自然贴
27、切,比喻形象生动,突出了吴冠中的刚直性格。16作者说吴冠中是“孤独的另类”,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 17怎样理解吴冠中“以鲁迅为精神父亲”的内涵?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认识。(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9分)18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周末,菜市场里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叫卖声、说话声、笑闹声不绝如缕。夏天,游客在骑马驰骋体验惊险刺激的同时,还可以欣赏四姑娘山奇特的风光,四姑娘山山巅的皑皑白雪以及附近草原上叫不出名字的奇花异草真令人眼花缭乱。对于孩子的毛病,他总是不以为意,觉得这些毛病无关紧要,不必大惊小怪。这时,另外几名工人也赶到山体滑坡现
28、场,大家七手八脚地将另一名被埋者救出,救援过程持续了20多分钟。要想让“公务员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一挥而就的事情,简单依据考生人数下降来界定“公务员热”进入降温趋势,或许言之过早。演员必须自己内心冷静,才能表现所扮角色的热烈情感,他先得学会不“动于衷”,才能惟妙惟肖,才能把角色的喜怒哀乐生动地“形之于外”。AB. C. D. 1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 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B. 职业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传授技能,更在于育人,因此有意识地把工匠精神渗透进日常的技能教学中是职业教育技能的重要课题。C. 周有
29、光早年研读经济学,后从事语言文字研究,85岁以后开始研究文化学,在周先生110岁大寿之际,各界人士纷纷送上祝福,祝愿他活到至少120岁以上。D. 在线教师时薪过万的消息自从引发社会关注后,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应意识到,如何与力量巨大的互联网相处正成为教育不得不直面的问题。20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在卡尔刘易斯一代退役之后,博尔特在近二十年里成为复兴田径运动的最大明星。他的每一次参赛,有可能改写人类的极限;他的三届奥运会,已然改变了牙买加乃至世界对田径的看法。而30万美元的比赛出场费,是如今所有田径运动员中最高的。不过,脚踏实地的博尔特却对自我、前途及未来都有着清晰的认识
30、:“我觉得每一年都很重要,今年是我的最后一届奥运会,大家特别关注。我想去实现一些从来没有实现过的东西,为下几代人树立更高的标杆。我现在既兴奋又紧张,这也许是我留给后人遗产的最后机会。我退役了,我认为自己不会立马被超越。人们需要一些时间才能打破我的记录。也许有一天,人们告诉我,我不再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人了,但我还会是那个拿了9块奥运金牌的人。”A都也但所以即使还B总却/那么虽然也C也/但所以由于更D常仍而且/一旦甚至五、作文(60分) 有人说生活太平凡,幸福很遥远。其实,点点滴滴的幸福在你的生活中俯拾即是。只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感恩的心态采撷生活,你就能收获许多幸福的印记。同学们,用心捡拾
31、生活中的幸福吧,把它装入行囊,伴你快乐成长! 请以“捡拾幸福”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2)以记叙为主,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3)字数不少于800字。树德中学高2016级第一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参考答案1、A“一直”错,“如今已成为污染”,说明霾以前仅仅是自然现象,而并不被人们视为污染。2、A“其主要区别”是无中生有,文中无据。两者主要区别应为:霾如今是污染,而雾不是污染。3、B“雨”的翻译应为“降下”,尘土降下,而非“下雨”4、(3分)D(绛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臣主在与在,主亡与亡。方吕后时,诸吕用事,擅相王,刘氏不绝如带。是时绛侯为太尉,主兵柄,弗能
32、正。)5、(3分)A(春秋五等爵位依次为:公、侯、伯、子、男)6、(3分)D(“袁盎拉慎夫人入座”错,原文是“袁盎引却慎夫人坐”,即袁盎将慎夫人的座位向后拉了一些。引,拉;却,后退,这样慎夫人就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了。从下文也可以看出,袁盎强调妾主之间尊卑有序,慎夫人是妾,不能和皇后平起平坐。)7、(1)(5分)不久绛侯责备袁盎说:“我和你兄长交好,现在你这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没有道歉。(“望”、“而”、“毁”各1分,大意2分)(2)(5分)陛下用来替慎夫人考虑的方式,正好是会给她带来祸患的。陛下难道没见过“人彘”吗?(“适”、“祸”、“独”各1分,大意2分)8、课内翻译 略9、(
33、5分)CD(选C得3分,选D得2分。A选项“七言古体诗”错误,本诗为七律,属于近体诗。B选项,“视角由近及远”错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清江万里桥”为近景。E选项“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错误,首联是“向外观察”,颔联和颈联转为“向内审视”。)10、(6分)(1)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2)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3)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三点各2分,每点情感1分,结合原文分析1分。)11、默写 略12、(4分)BE13、(4分)形象:文中的主人是一个憨厚(本分、木讷)、羞
34、涩(质朴)、钟爱麻鞋制作手艺(手艺精巧)的西北农民形象。作用:具体而形象地阐述麻鞋“浸染着手艺的光芒,是农业文明的一则注脚”;为下文对麻鞋、手艺的尊重的议论和抒情作铺垫。(意对即可,形象2分,作用2分)14、(6分)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对麻的尊重;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言之有理即可,答全5点才可得满分)15 、(4分)BC 解析B“主动选择”错,原文是“无奈”;C.“感情冲动的行为”说法不妥。16、(6分) 答案当许多学子留在法国巴黎“呼吸浓郁的艺术气息”时,吴冠中选择了回国;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吴冠中笔墨等于零等几篇言辞激烈的艺
35、术文笔引发强烈纷议;吴冠中大量焚毁自己不中意的画作;吴冠中的逆耳言论由美术创作延伸到教育、文化等领域。(每点2分,三点即可)17、(6分) 答案 鲁迅精神中,既包含着爱国情怀,也蕴含着批判陋习弊病的勇气。(2分) 吴冠中早年在使命感的驱使下,像鲁迅弃医从文一样选择回归祖国;吴冠中在艺术观念乃至对其他领域的看法总是不合时宜,敢于揭短,言语犀利。(两点2分) 现实生活中,虽然不乏敢于直言、敢说真话的人,却也有很多缺乏主见、唯唯诺诺的人,文艺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前者。(2分)18、C19、B20、A(处选“都”,呼应的是前面的“每一次”,强调的是博尔特体育技能的高超;处选“但”,与“最后”相呼应,为转
36、折关系;处为因果关系;处为假设关系,因为博尔特在现实中仍未退役。)文言翻译:袁盎是楚地人,字丝。他的父亲从前曾经与强盗为伍,后来搬迁定居在安陵。吕后时期,袁盎曾经当过吕禄(吕后侄)的家臣。等到汉文帝即位,袁盎的哥哥袁哙保举他做了中郎。绛侯周勃担任丞相,朝觐之后,快步走出朝廷,很是踌躇满志。皇上对他非常恭敬,常常亲自送他。袁盎进谏说:“陛下认为丞相绛侯是什么样的人?”皇上说:“他是国家重臣。”袁盎说:“绛侯是通常所说的功臣,并不是国家重臣。国家重臣,君主在他则与之同在,君主亡他则与之同亡。在吕后时期,诸吕掌权,擅自争相为王,刘家的天下就像丝带一样细微,几乎快要断绝。这个时候绛侯周勃当太尉,掌握兵
37、权,不能匡正。吕后逝世,大臣们一起共同反叛吕姓高官,太尉掌握兵权,又恰好遇到成功(的机会),(所以他是)通常所说的功臣,而不是国家重臣。丞相好像对皇上表现出骄傲的神色。陛下谦虚退让,臣下与主上都违背了礼制,我私下认为陛下不应该采取这种态度。”后来在上朝的时候,皇上逐渐威严起来,丞相便更加敬畏起来。不久丞相责备袁盎说:“我与你的兄长袁哙交好,现在你小子却在朝廷上诋毁我!”袁盎最终也不向他道歉。等到绛侯被免除了丞相,回到自己的封国,封国中的人上书告发他谋反,于是绛侯被召(进京),囚禁在监狱中。皇室中的一些公侯都不敢替他说话,只有袁盎辩明绛侯无罪。绛侯得到释放,袁盎出了不少力。绛侯于是与袁盎倾心结交
38、。袁盎常常称引些有关大局的道理,慷慨激昂。宦官赵同因为多次受到皇上的宠幸,常常陷害袁盎,袁盎对此感到忧虑。袁盎的侄儿袁种担任常侍骑,手持符节护卫在皇帝左右。袁种劝说袁盎说:“你和他相斗,在朝廷上侮辱他,使他诋毁的话不起作用。”汉文帝出巡,赵同担任参乘,袁盎伏在车前,说道:“我听说陪同天子共乘车舆的人,都是天下的英雄豪杰。如今汉朝虽然缺乏人才,陛下为什么单单要和宦官同坐一辆车呢!”于是文帝笑了,让赵同下去。赵同流着眼泪下了车。皇上驾临上林苑,窦皇后、慎夫人跟从。她们在宫中的时候,慎夫人常常是同席而坐。等到就坐的时候,郎署长布置坐席,袁盎向后拉退了慎夫人的坐席。慎夫人生气,不肯就坐。皇上也发怒,站起身来,回到宫中。袁盎就上前劝说道:“我听说尊贵和卑下有区别,上下才能和睦。如今陛下既然已经确定了皇后,慎夫人就是妾,妾和后宫之主难道可以同席而坐吗!这样恰恰是失去尊卑分别的做法了。况且陛下宠爱她,就厚厚地赏赐她。陛下用来帮助慎夫人的方式,其实是使她受祸的。陛下难道没有见过人彘吗?”于是皇上这才高兴,召来慎夫人,(把袁盎的话)告诉了她。慎夫人赐给袁盎金五十斤。但是袁盎也因为多次直言劝谏,不能长久地留在朝廷,被调任陇西都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