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元质量检测(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指出:“我国全部轻工业和重工业,都有约70%在沿海,只有30%在内地。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一种不合理的状况。”这种“不合理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是在()A“一五”计划期间 B十年探索时期C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D改革开放初期2周恩来说:“我们新民主主义的制度是一个过渡的制度走完了这个过渡阶段,就到达了社会主义社会。”后来的实践表明,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在()A中共八大召开时 B三大改造完成时C1954年宪法通过时 D改革开放开始时3五年一规划,是中国经济安排的一大特色。
2、“二五”计划大起大落,历程曲折,各年度的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导致这种局面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经济建设方针出现偏差B经济发展形势不断变化C较为严重的自然灾害D中苏关系的日益恶化4这一运动,首先从农村开始,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这一运动是()A土地革命 B包产到户C人民公社化 D社会主义改造51978年9月,邓小平到东北三省考察,他自己说,我这是到处点火。“点火”最有可能是指()A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准备B落实对外开放的决策C贯彻对内改革的决策D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6这是湖北天门县一农民家分别于1974年、1980年贴的春联。1974
3、年:过年只有两升米,压岁并无一分钱。横批:我也过年。1980年: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横批:欢度春节。出现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民重新获得了土地所有权B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深入C“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提出D农村经济体制改革7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成为新中国第一家宣布破产的公有制企业,引起全国关注。当时外电报道,“中国沈阳,一项重大的实验:中国东北的沈阳城发生了地震,超过八级的改革地震。”破产事件引起如此反响的原因是()A暴露了“大锅饭”体制的弊端B揭开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序幕C打破了“姓社姓资”式的桎梏D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8. 如图是1990年12月19日
4、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庆典的场景。下列对该图解读正确的是()A证券业和股份制经济开始占统治地位B标志着改革开放向更纵深推进C以股份制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确立D生产资料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性变化9中国青年报“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报道”,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一五”(19531957年):工业增速,超额完成;“二五”(19581962年):大跃进,大倒退;“八五”(19911995年):_;“十一五”(20062010年):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A改革开放走向兴起B改革闯关治理整顿C小平南行改革潮涌D指令登场市场控制10陈秉安著大逃港中载:“19
5、77年11月深圳逃港人数为194 274人,1980年逃港现象不仅消失了,外逃人员又成批地回来了。”出现这一鲜明对比的主要原因是()A内地政府加派部队严防偷渡者B香港当局开始严惩雇主雇佣偷渡者C中央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11986年,邓小平在视察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时,题写了“开发区大有作为”的题词。下列有关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全部位于沿海开放城市B以引进外资为主C人才、知识、技术密集D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21990年,许多外国媒体说中国的改革开放要倒退了,要往回收了。邓小平认为要找一个地方把这个门开得更大,步伐跨得更大、更健康。邓小平最
6、终找到的这个“地方”是()A宁波 B上海浦东C深圳 D海南岛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13中国特殊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在中国的极端重要性。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经济经过了曲折发展的历程。当前,中国新的领导集体已视解决“三农”问题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2 农民积极入社材料二在“大跃进”时期,由于大刮浮夸风、“共产风”,安徽农村深受其害。为了生产自救,少数农民自发地搞起了责任田,到1961年底,安徽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在三年困难时期,全国各地都出现了各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刘少奇、邓小平
7、、陈云等中央领导人对这一新事物给予极大的支持但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材料三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凤阳县许多人都外出讨饭了,没有外出的小岗村农民感到与其坐等饿死,不如大胆想个办法。于是,在1978年12月的一个夜晚,他们聚在一起,开了个秘密会议,写下了保证书,决定包干到户。安徽实行包干到户后,一部分干部和群众抱怀疑或反对的态度。有人在江苏和安徽交界的边境地区竖起大标语牌,坚决反对所谓的“分田单干风”。(1)据材料一回答,20世纪50年代,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三次调整使农业经济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最后一次调整主要是哪方面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产生了什么不
8、良后果?(6分)(2)从材料二、三看,“大跃进”时期和1978年安徽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责任制很多人都是反对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请你说明为什么“包产到户”是正确的?为什么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推广并坚持下来?(8分)(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8年后,我国农村除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外,还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6分)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79年2月,国务院批准由香港招商局在蛇口2.14平方千米土地上建立我国大陆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7月8日,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建设正式破土动工。材料二1984年,深圳对粮食、猪肉、棉布、食油
9、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取消粮票刚开始时,深圳不少人发慌由于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深圳取消粮票后,原先预料中的风波并未发生。到1987年底,深圳放开价格的商品比重达91.5%,成功闯过了价格改革关。材料三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等地,发表“南方谈话”,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正确方向。深圳特区报为此发表了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在海内外产生了重大反响。(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创建蛇口工业区的背景和意义。(6分)(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深圳价格体制改革能够实现平稳过渡的条件有哪些?深圳价格体制改革对其经济体制改革进程有何影响?(6分)(3)“南方谈话”促进
10、了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请分别从“改革”和“开放”两个方面阐述“南方谈话”带来的深刻变化。(8分)单元质量检测(四)1选A“一五”计划期间,中国政府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和其他项目中的相当大的一部分安排在了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内地,其中东北占实际投资额的44.3%,其余资金大部分都投到了中西部地区,这初步改变了旧中国工业布局不合理的状况,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故A项正确。2选B这个过渡阶段的结束实际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三大改造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B项正确。3选A根据题中“二五”计划最后并无定稿,可知此时约在1957年或1958年前后。联系所学知识,可判断由于“大跃进”
11、的兴起,导致计划数字不断大幅调整变化,最后并无定稿。故A项正确。4选C本题考查分析判断能力。“小社并大社,自留地归集体,大搞公共食堂,广泛开展社会主义大协作”表明公有化程度越来越高,集体化规模越来越大,这正符合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5选A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注意时间提示“1978年9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是1978年12月,故A项正确。落实改革开放决策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故B、C两项错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故D项错误。6选D注意两副对联出现的时间“1974年”“1980年”。回顾所学知识可知,1974年我国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经济形势很严峻,而
12、1980年我国已经开始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代表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活得到很大改善。故选D项。7选D沈阳市防爆器械厂宣布破产是对公有制体制下计划经济模式的冲击,故D项正确。“大锅饭”体制的弊端在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就已暴露,排除A项;国有企业改革早已开始,排除B项;C项与题中时间不符,排除。答案为D项。8选B自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至今,我国始终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主体地位,A、D两项说法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C项错误。9选C“八五”计划的时间是19911995年,而A、B
13、两项分别出现在1978年和1980年;“指令登场”是指计划经济体制出现,时间是20世纪50年代,市场控制主要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1992年春的邓小平“南方谈话”,使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故选C项。10选D1980年,中央批准成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后,深圳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以及深圳与香港收入差距的缩小,使得人员不再外逃,也吸引外逃人员成批回来,故D正确。11选A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开放城市中,这些开放城市既包括沿海的开放城市,也包括内地的开放城市。12选B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90年”。由所学知识可知,宁波属于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开放于1984年;上海浦东开放于1990年;深圳是最早
14、开放的经济特区,时间是1980年;海南岛也是经济特区,开放于1988年。13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分析图片信息并联系20世纪50年代相关史实回答,第二小问主要回答所学知识。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关键信息“毛泽东出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善良愿望,很快否定了责任田”并联系相关知识回答,第二、三小问联系所学回答。第(3)问,主要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回答。答案:(1)图1完成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图2完成了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图3发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建立了高度集中、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挫伤农民:盲目过快地追求公有化的规模和程度以及搞分配上的平均主义。不良后果:严重脱离了中国
15、农村生产力的实际水平,使我国的农民、农业和农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而农业发展滞后也极大地延缓了整个国家的现代化进程。(2)出现原因:长期以来“左”倾的思想影响。说明: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得以推广并坚持下来的原因: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及时对此给予的充分肯定、支持等。(3)改革措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乡镇企业;积极推进农业技术进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实行税费制度改革,逐步废除农业税。变化: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民收入稳步增加,逐步走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农业现代化道路。14解析:本题考查改革
16、开放的进程和影响。第(1)问,注意时间提示“1979年2月”,由此可判断此项决定应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有关;意义需要依据“香港招商局”“第一个出口加工工业区”等信息回答。第(2)问,可从政策保障、制度创新方面说明条件;影响可以从价格改革对旧体制的冲击和对新体制的促进方面回答。第(3)问,要先阐述“南方谈话”对“改革”和“开放”的影响;然后结合“南方谈话”后“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来回答,注意要史论结合。答案:(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意义:引进外资和技术;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2)条件:改革开放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商品供应日趋充足;体制创新,发挥了价格机制和供求平衡机制的作用。影响:进一步冲击了计划经济体制,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3)改革: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放: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上海浦东开发成为重点;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的开放体系。这个体系的形成,标志着我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