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乌鲁木齐市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度上学期阶段性诊断测试高二年级历史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梭伦改革前夕,雅典贵族进行了一场辩论,下列说法符合当时社会现状的是()A. 辩论背景:平民反抗激烈,贵族统治危机B. 辩论各方:奴隶主贵族、工商业奴隶主、下层平民C. 辩论内容:是否发展海外贸易D. 辩论结果:取消了贵族专权【答案】A【解析】【分析】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梭伦改革(课标外)。【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判断问题的能力。把握材料关键信息“梭伦改革前夕”,所以辩论是在社会矛盾尖锐、贵族统治危机
2、的前提下进行的,故A项正确。2. 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A. 民主原则B. 财产原则C. 公平原则D. 中庸原则【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反映了梭伦改革不偏向任何一方,在给予公民一定权力的同时,又保障贵族的利益,具有中庸的原则,故D正确;材料主旨并不是体现民主原则,故A排除;材料未涉及财产原则,故B排除;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庸
3、的原则,而不是公平原则,故C排除。【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紧扣材料信息“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梭伦改革的中庸的特点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3. 据学者们推测,梭伦改革后雅典成年男性公民约为10000人,贵族可能是2000人。只要有一半甚至1/3的平民出席公民大会,就足以在公民大会中形成多数。梭伦改革后的公民大会A. 基本铲除旧贵族政治特权B. 利于制约和抗衡贵族权力C. 极容易导致多数人的暴政D. 调动了公民参政的积极性【答案】B【解析】【详解】A项是克利斯提尼改革的作用,排除。从题意可知,即使贵族全部投票也不足
4、形成多数,这有利于制约和抗衡贵族权力,B正确。C项的“必然”过于绝对,排除。材料与调动公民参政积极性无关,D错误。4. “东周时期,王朝软弱无力,封建主相互混战不绝,表面上是个多事的时期。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决定而且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王朝软弱无力”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 “经济变革”指的是土地私有制的发展C. “多事”指的是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D. “封建主”指的是新兴的地主阶级【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周时期主要指的是春秋和战国,其中这一时期经济领域上的变革主要是土地私有制的确立,B项正确;“王朝软弱无力”
5、指的是周天子大权旁落,排除A项;“多事”指的是诸侯割据混战,排除C项;“封建主”指的是各个诸侯国,排除D项。故选B项。5. 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主要影响是()A. 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 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 方便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 促进秦国的强大【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统一度量衡,有利于以经济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因此B符合;由于秦朝暴政,民不聊生,经济凋敝,短命而亡,因此AC不对;D不对,题干是“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此时是秦朝而非秦国了。考点:本题考查商鞅变法。点评:商鞅变法的许多措施,不仅为秦国完成统
6、一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础与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6. 恩格斯说:“随着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也就日益遭到排斥;氏族制度遭到了新的失败。”下列改革中能证明此观点的是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梭伦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王安石变法、俄国农奴制改革均不涉及到有产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氏族制度失败的问题等,商鞅变法涉及到有产阶级即地主阶级日益获得势力,梭伦改革涉及到旧的血缘亲属团体遭到排斥、氏族制度失败的问题,所以综上所述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7.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下列变法措施与评价对应准确
7、的是选项变法措施评价A梭伦改革:解负令废除所有债务,消除了财产等级差别B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C孝文帝改革:租调制均田制实施的基础,形成编户齐民制度D王安石变法:市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A. AB. BC. CD. D【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材料提到,改革推动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奖励军功,推行县制,限制旧贵族特权,促进官僚制度的发展,故B项正确。梭伦改革确立了财产等级差别,故A项错误。孝文帝改革:租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故C项错误。王安石变法均输法,节省政府购买和运输物资的财政开支,故D项错误。考点:历
8、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商鞅变法内容 作用8. 史书曾称颂孝文帝时代“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魏书良吏传序)。这种状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B. 移风易俗C. 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D. 迁都洛阳【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理解。由“肃明纲纪,赏罚必行,肇革旧轨,时多奉法”得知北魏吏治得到好转,结合所学知识这是由于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所以选A。9. 王安石变法中的青苗法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有地方官强制农民借贷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利息偏高,农民负担沉重触及了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王安
9、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是通过限制一部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来扩大税源,因此排除项,故选D。【点睛】10. 下图反映是罗马教廷兜售赎罪券的情景。有关该图的历史阐释正确的是罗马教廷在德意志常常通过这种方式搜刮财富,故德意志被称为“罗马教皇的奶牛”对这种行为进行公开抨击的是九十五条论纲,这也揭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这种兜售赎罪券的行为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A. B. C. D. 【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联系史实可知,兜售赎罪券,引起了众多的反对,成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导火线,马丁路德公开抨击兜售赎罪券的行为,揭开了宗
10、教改革的序幕。这一历史事件是导致德意志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错误,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宗教改革的根本原因。故此题应选D项。【点睛】11. 卡尔文宗教改革和英国宗教改革的相同点从原因上看,都深受文艺复兴运动和路德宗教改革的影响都反对罗马教皇权威都主张圣经是信仰的根据改革的领导者都是国王(或君主)A. B. C. D. 【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历史对比分析能力。宗教改革后形成的新教教派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宗教意识形态。路德围绕因信称义,否定了只靠教会及宗教出世生活才能得救的天主教理论,肯定了世俗生活的价值。而加尔文改革则又前进了一步:他只肯定资产者的以工业为主的世俗生活。因为他认为,唯
11、有获得财富上的成功,才能证明你是上帝的选民,增加上帝的荣耀。而只有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才能最大程度地增加财富。一个失败的人,不是上帝的选民,为社会所轻视。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点睛】12. “兴修近代的灌溉系统;引进棉花的栽培;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鼓励对外贸易;派遣留学生;开办各种学校;将大约2000本欧洲著作译成阿拉伯语。”此材料描述的是A. 穆罕默德阿里改革B. 俄国农奴制改革C. 日本明治维新D. 凯末尔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亚历山大港是埃及的著名港口,根据“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译成阿拉伯语”等信息可知这次改革与埃及有关,所以应该是埃及的穆罕默德阿里改革,故选
12、A;俄国、日本的改革不可能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排除BC;凯末尔改革是土耳其的改革,也不能重新开辟亚历山大港,排除D。故选A。13.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曾说:“与其让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1863年,沙皇政府在报告书中说:“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对比两则材料说明A 1861年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B. 1861年改革具有革命性和不彻底性C. 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农奴D. 1861年改革后农奴没有获得任何的人身自由【答案】B【解析】【详解】对材料进行分析后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俄国进行改革的必要性和在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并没有体现出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
13、路的问题,故可排除A;“与其等农民自下而上来解放自己,不如自上而下来解放农民”体现了改革的必要性,沙皇不得不进行改革,说明了改革有革命性,“农民抱怨封建义务过重”反映了经过改革农民仍然要承担过重的封建义务,说明改革不彻底性,故此题选B;1861年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故可排除C;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农民获得了一定的自由,故可排除D。14. 近代化包括政治的民主化、法制化,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社会生活的文明化、西方化,思想文化的科学化、民主化。世界各国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A. 单一改革B. 战争统一C. 社会革命D. 民族独立【答案】A
14、【解析】【详解】试题分析:1861年3月,沙皇终于下诏进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两点:一是宣布废除农奴制,农奴全部获得人身自由;二是规定全部土地为地主所有,农民按照规定赎买一小块土地。上层建筑为了适应经济基础的改变,也做了一些改革,如设立地方自治机构和城市自治局,司法上引进陪审制度,给予大学广泛的自治权等,1874年开始军事改革。由此可以看出,俄国走上近代化的途径是通过A;B适合德国的国情,C适合英法等国,D更适合美国等国,故排除。考点:历史上重大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俄国农奴制改革的结果15. 俄日两国均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的,从根本上说是因为俄日两国A. 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
15、对落后B. 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C. 具有浓厚军事性和封建性D. 缺乏民主传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俄日两国均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其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则是根源,故排除B,A项正确。材料强调俄日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故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也是相同,而具有浓厚的军事性和封建性则是它们处于帝国主义阶段的具体表现,与设问不符,排除C。日俄缺乏民主传统,但不是日俄两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相同的根源,与材料不符,排除D。16. 下列有关四位改革者在土地方面改革措施的说法,对应不正确的是A. 图1人物规定占有土地
16、的最高限额,防止贵族任意兼并土地B. 图2人物推行均田制和新的租调制C. 图3人物废除包税制,改革土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度D. 图4人物颁布“二一九法令”,农奴可以通过赎买方式获取一块份地【答案】B【解析】【详解】图片中的人物分别为:梭伦、商鞅、穆罕默德阿里和亚历山大二世,其中B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错误,符合题意;A是梭伦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C是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措施,不符合题意;D是亚历山大二世的改革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B。17. 1871年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借政体更新,为笃友亲善而修聘门礼;借修改条约,向各国政府阐明并洽商我国政府之目的和期望;实地考察欧美各国最开化昌盛
17、之国家体制以求行之于我国国民之方略”。一日本使员记载:此次出使欧美,就其实地,察其形势,深深悟出,欲宇内建立不羁之国,必富国强兵自不待言,而欲富国强兵,务从殖产兴业入手,切实谋求进步发展。材料显示该使团出访的目的有收回主权,实现国家独立自主争取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支持学习西方技术,殖兴民族产业学习西方制度,实现富国强兵A. B. C. D. 【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了解到日本派出使团出访欧美的目的有: 收回主权, 实现国家独立自主; 争取西方列强对新政权的支持; 学习西方制度, 实现富国强兵, 故选 C 项。 “学习西方技术,殖兴民族产业” 不是 1871 年使团的任务,排除
18、。点睛】18. 1873年日本明治政府进行了土地改革。在此前后,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如下表所示。以下分析正确的是18681875年日本地税占全国收入比例一览表年份1868年1871年1873年1875年地税6.1%51.2%70%80%A. 1868年,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制无相关性B. 税改所获资金,为政府发展近代工业提供了条件C.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对外扩张的结果D. 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答案】B【解析】【详解】经过地税改革,政府的财政收入稳步提高,为国家的工业化政策提供有力保障,故B项正确。1868年,明治维新还未开始,因此地税所占比例极低与幕府体
19、制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 1875年,地税比例提高,主要是因为政府颁布了地税改革的法令,一律按地价的3%向土地所有人征收土地税,故C项错误;当时日本土地改革的措施是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农民出高价购买份地是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故D项错误;19.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宣布“临朝听政”,将光绪帝囚禁于中南海的瀛台。导致慈禧太后这样做的最主要原因是A. 戊戌变法挑战了慈禧太后的权威B. 戊戌变法冲击了旧式的官僚体制C. 戊戌变法提拔了一些维新人士D. 戊戌变法使资产阶级获取了政权【答案】B【解析】【详解】戊戌变法触及到封建制度,动摇了封建统治基础,损害了封建顽固派的利益,所以慈禧
20、太后发动了戊戌政变,故B正确;戊戌变法触动了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封建顽固势力的利益,A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C不是最主要原因,排除;D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是错误的,排除。20. 19世纪末,某组织的章程开宗明义地提出:“本会以国地日割,国权日削,国民日困,思维持振救之,故开斯会以冀保全。”该组织最有可能是A. 兴中会B. 保国会C. 强学会D. 同盟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成立的保国会,主张保国、保种、保教,与章程中明确要保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救亡等内容一致,B项正确;兴中会强调的是推翻清政府,建立共和国,A项错误;强学会以宣传维新自强为主,C项错误;同盟会成立于20世
21、纪初,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共60分)2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刑重而必得,则民不敢试,故国无刑民。”“一兔走,百人逐之,非以兔可分以为百,由名分未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信者,君臣之所共立也;权者,君之所独制也。权制独断於君则威。”引自商君书材料二弃道而用权,废德而任力,峭法盛刑,。故孝公卒之日,举国
22、而攻之,东西南北莫可走,仰天而叹:“嗟乎!为政之弊至于斯极也!”卒车裂族夷,为天下笑。斯人自杀,非人杀之也。盐铁论非鞅篇(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的法制观点。(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商鞅上述思想的利弊及其历史影响。(3)对于材料二中的结论,简要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观点: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轻罪重罚;重视所有权;法律面前官民平等;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2)利: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弊: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3)认识: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
23、。【解析】【分析】【详解】第(1)问,本问解答的关键是概括材料信息。“民本,法也。故善治者塞民以法,而名地作矣”概括得出法制是统治人民的根本;“行刑,重其轻者,轻者不至,重者不来,此谓以刑去刑,刑去事成”概括得出轻罪重罚;“夫卖兔着满市而盗不敢取,由名分已定也。”概括得出重视所有权;“所谓一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概括得出法律面前官民平等;“国之所以治者三:一曰法,二日信,三日权”概括得出法制与诚信、君权相结合。 第(2)问,本问实际上要求回答对商鞅思想的评价,从利弊两个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利:强化了法律意识,保障了新法的顺利执行
24、;对后世推行法制有积极的借鉴作用。弊:但法制过于严苛,而且君在法制上,没能脱离人治的局限;严刑峻法的传统成为秦王朝速亡的重要原因等。第(3)问,对材料二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如改革者要德、法并用,不能施行严刑峻法等。【点睛】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对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和斯拉夫派来说是一个严重打击,因为与许多事先就警告俄罗斯会因其没能跟上西方的脚步而即将遭到失败的西欧派人不同,斯拉夫派人则很有信心地预言俄罗斯专制制度的优越性将会导致一场可与1812年对拿破仑的胜利相媲美的胜利。实际上,这场失败暴露了旧制度的腐败和落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在明治维新期间,
25、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日本的精英阶层善于学习,全力促进日本的现代化和西化;另外一方面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刘涛中国崛起第十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材料中“西方的脚步”和“旧制度”的内涵。(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你对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一个奇特的现象”的理解。【答案】(1)“西方的脚步”:近代资本主义文明(或工业革命的影响)。“旧制度”:沙皇专制制度(或农奴制)。(2)提
26、示: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也可以从明治维新具体内容方面回答,还可以直接对材料进行解释和举例。(其他表述,言之成理即可)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又如: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再比如:明治维新从“军事、技术、政治体制一直到生活习惯”等方面全面学习西方,但也“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如形成近代天皇制、武士道精神、神道崇拜等【解析】【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克里米亚战争是1853年因争夺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而爆发的一场战争,土耳其、英国、法国、撒丁王国等先后向俄国宣战,以俄国的失败而告终。所以“西方脚步”代表的是先进工业文明,“旧制度”
27、指俄国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2)根据材料“一方面日本全面学习西方另外一方面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结合所学明治维新的措施分析“一个奇特现象”,即全面西化的同时还保留自身民族传统和文化;也可以从明治维新特点角度回答,如:经济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政治民主化的严重滞后。2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4月,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此即江楚会奏变三折。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涉及建立近代学校教育体制、变革科举制度、奖劝游学等
28、内容;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大致包含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方面;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内容包括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改良农业,发展工业等。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清末新政正式进入具体实施阶段。据张文襄公全集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江楚会奏”变法方案与洋务运动的相同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江楚会奏”变法方案。【答案】(1)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受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
29、方面。(2)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解析】【详解】(1)相同点:根据材料中“1901年1月,慈禧太后以光绪皇帝的名义发布新政上谕,宣布新政变法开始”,结合所学知识,从背景方面分析可知,两者都是迫于外来压力作出的改革;根据“主张通过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富强”可知,两者均有富国强兵之目的;根据“清廷催促各省督抚大臣迅速条议具奏,勿再延逾观望。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和湖广总督张之洞联衔会奏,连上三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都受到了中央与地方势力的推动;根据“江楚会奏变三折”的内容,以及“用西法练兵,学习西方近代农业技术”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者都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均涉及政治、经济、教育、军事等方面。(2)评价:根据材料中“变革科举制度”“改善用人行政政策、清除吏治腐败、改良司法、革除弊政等”可知,涉及政治体制层面的改革;根据“第一折关于教育改革”“第二折关于政治改革”“第三折关于军事与经济改革”可知,“江楚会奏”是较为系统的新政改革方案;根据“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对清末的改革拟订了详细规划,得到朝廷嘉许并予以采纳”可知,推动了清末新政的开展,对清末改革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根据所学知识,运用唯物史观分析可知,江楚会奏的变法方案未能使清政府摆脱社会危机与政治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