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外历史纲要(下)教学设计课题第二单元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教学目标1、依据教材、地图与文字叙述,确认史实与时间范围、地域空间的关系,梳理中古亚洲国家兴起、扩展与崛起的史实,清楚时间概念和空间概念。(时空观念)2、通过分析阿拉伯国家产生、伊斯兰教创立的历史背景、日本大化改新的过程,初步学习运用必要性与可能性的哲学范畴,解释、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方法。(历史解释)(史料实证)3、理解伊斯兰教产生的必然性及其与阿拉伯国家创立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内因和外因的哲学范畴分析历史现象发生的原因的方法。(历史解释)4、比较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历史影响;比较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的史实,掌握比较历史事
2、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史料实证)5、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理解和包容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学会与各民族和谐共存。(家国情怀)6、了解不同地区间文明交流的表现现象,对于不同文明交流之间的意义,归纳世界历史纵向发展与横向发展的关系,认识从分散孤立到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历史趋势。(历史理解)重点难点重点: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大化改新内容及影响。理清不同地区间的文明交流的史实与相互影响与渗透。难点: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帝国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教学过程【教学导入】播放影音资料大美亚细亚思考:观影后的初印象?亚洲各国各地区文明的特点?是否有相同的景色和文化传统?设计意图:利用影音
3、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问题意识;深化学生对中古时期亚洲文明认识,在壮美的景致面前,体会亚洲文明的多彩、平等、包容。初步认识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整体感知】1、时间范围:5-14世纪2、空间范围:3、知识结构设计意图:任何历史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发生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当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让学生先有一个时空观念,先构建整体知识框架。第一部分 政教合一的西亚: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一、阿拉伯帝国【初识概况】可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内容,制作的思维导图,在此环节进行展示。【跨科理解】阅读教材,观看图片,结合地理知识,归纳伊斯兰教创建的背景是什么
4、?第一大半岛,土地贫瘠、干旱少雨;游牧生活;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长期分裂,混战不休;多神崇拜;阿拉伯人民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温故知新】填写世界三大宗教的思维导图设计意图:体会三大宗教的共同点。设置悬念,为什么基督教、佛教在产生的本土消失?【史料实证】阿拉伯国家的建立、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帝国扩张与伊斯兰教的关系材料二:穆罕默德自称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来拯救世人的使者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穆斯林一生当中一定要朝拜一次麦加的克尔伯古庙,这对于团结全世界的伊斯兰教徒起到了重要作用。真主安拉号召穆斯林对异教徒展开圣战,圣战的口号曾经有助于阿拉伯的
5、统一和国家的建立,后来演变为扩张的武器。武汉大学潘迎春简明世界史材料一:阿拉伯人一手拿古兰经,一手执剑,向外扩张,到8世纪中期,阿拉伯国家成为横跨亚、非、欧的洲际大帝国。我们的宗教和我们的帝国是一对阿拉伯孪生兄弟 。 古代穆斯林作家比鲁尼材料三:阿拉伯帝国实行政教合一的专制统治,作为君主的哈里发,集立法、行政、军事等大权于一身。哈里发也是伊斯兰的最高精神领袖,直接管理麦加与麦地那这两处圣地,具有裁决纷争的权威在哈里发之下,设有宰相、枢密院、财政部等,宰相负责协助哈里发统管政务,枢密院掌管令状、文告之起草和颁布,财政部负责税收和支出。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材料四:材料五:伊斯兰教是阿拉伯人生活的精神
6、支柱,它的经典、信条和教规是立法的依据,它本身也具有法律效力,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用宗教来规范,社会习俗也不例外。刘月琴在(伊斯兰教的产生和阿拉伯半岛统一国家的形成(下)设计设计意图:从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中证实这样的结论:(1)伊斯兰教创立和传播的过程就是阿拉伯半岛统一、阿拉伯国家建立、扩张的过程;(2)伊斯兰教是一种宗教、行政、军事三位一体的组织,为统一国家的形成提供了组织形式;(3)阿拉伯帝国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下设宰相、枢密院、财政部;(4)理解政教合一的概念。二、奥斯曼帝国【初识概况】可以让学生将课前预习的内容,制作的思维导图,在此环节进行展示。设计意图:先让学生整
7、体进行了解相关知识。史料二:巴格达城的码头,有好几英里长,那里停泊着几百艘各式各样的船只,有战舰和游艇,有中国大船.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中亚细亚突厥人的地区运来的红宝石、青金石、织造品和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蜂蜜、黄蜡、毛皮和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和黑奴。 美菲利浦希提著,马坚译阿拉伯通史三、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对东西方文明的影响材料一:【史料实证】材料三:阿拉伯人对于欧洲传播的不仅仅是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文化。因为在西罗马帝国崩溃之后,文化繁荣的拜占庭,保留了大量的古典文化的遗产,而一些希腊著述就被阿拉伯人引
8、进翻译成阿拉伯语,后来又一回拉丁语传回西方,才为中世纪的欧洲学习研究欧洲古代文化提供了条件。同时他还把中国的造纸术、罗盘、针、火药以及印度的代数学位置计算制度和零的符号都传到了欧洲。这些文化的交流为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启蒙做出了很重要的贡献。武汉大学潘迎春简明世界史材料四:材料五:奥斯曼帝国的工商业曾达到一定的繁荣程度。中央政权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有计划地统一开辟边境自由贸易区,大力扶持和促进对外贸易和过境贸易。东方的丝绸、香料、瓷器经由这里输往西欧,而西欧的毛织品等也借道转输中亚等地,帝国则从转口贸易中获利非浅。为维护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在城市里国家严格控制生产、消费、流通等领域,盐、肥皂、
9、蜡的贸易由国家垄断,利润一般严格控制在10%- 20%之间。周一良、吴于廑总主编。郭守田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中古部分【教师指导】材料一地图注意疆城、商业活动路线和巴格达的位置;材料二、三,注意码头、船只等设施及东西方交流情况;材料四关注疆域和中心区在东西方交流中的位置;材料五主要注意国家政策。【教师设问】根据材料一、二、三。 说说阿拉伯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桥梁的原因。【学生设问】根据材料四、五。发现问题、设计问题,并尝试解答问题。设计意图:学会从历史表象中发现问题,对历史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作出解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从学生主动学习的角度,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自己提出问题。这些问题的提
10、出和解决,构成了这一部分教学过程的逻辑层次,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获得新的认识。 【关注重点】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影响: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方广泛传播。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传播。有利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形成和传播。第二部分 多种宗教的南亚: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地理位置】印度在古代和中古时期并不是一个国家概念,仅仅是个地理名词。古代文明和中古文明发生在印度半岛的北部地区,这两条河流就是印度河、恒河。设计意图:联系古代印度史,知道同一地区不同发展阶段之间的联系。建立横向联系和纵向联系的关系。【对比通关】第一组对比:(时间、人、统治区域三方面)笈多帝国:4世纪经过多年的
11、征战,笈多帝国,几乎征服了整个北印度。笈多帝国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游,其它的地区仍处于分裂状态。德里苏丹:13世纪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家,控制的地区恒河上中游和印度河上游。第二组对比:(宗教)笈多帝国:信奉的是印度教,印度教是由婆罗门教和佛教融合之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新的宗教,也被称为新婆罗门教。德里苏丹:信奉的是伊斯兰教,德里苏丹国家实行政教合一,最高的统治者称为苏丹。第三组对比:(同产生于印度本土的两个宗教的命运)印度教与佛教的对比。全印度有大概83%的人口信仰印度教。13世纪伊斯兰教入主印度,佛教在本土消失。设计意图:知道印度文明主要集中在印度半岛的印度河和恒河区域,也就是印度
12、半岛的北部地区。佛教在本土的消失是因为伊斯兰教的入侵,这与基督教在巴勒斯坦的消失原因相同。从中掌握比较历史事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方法,认识到两个政权的异同。第三部分 中央集权的东亚:日本和朝鲜一、日本【来笼去脉】日本在亚洲的东部,它是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几百个小岛组成的弧形列岛。日本的社会经济比中国要晚的多,到公元一世纪的时候,中国汉书上第1次提到日本,称之为倭。三世纪以后,在日本的本州,也就是奈良县这个地方的大河平原上,兴起了大和民族的大王,也就是后来的日本天皇。他自称为天照大神的后代。【史料实证】材料:646 年(大化二年)元旦,天皇颁布诏书,开始国制改革,史称“大化改新。
13、改革诏书是新政权改革的基本纲领,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一切私有土地和部民,全国的土地和人民都直接归属天皇,成为公地和公民。(2)实行“班田收授法,国家班给农民口分田,六年一班,死后归还。另分给园地和宅地。可以世袭占有。另外,对贵族官僚授予封食,对功臣贵族另赐功田。(3)改革租税制度,实行租庸调法。(4)改革国家机构,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制度。中央政府设二官八省,分别掌握各项政务:地方行政设国、郡、里等单位,国司和郡司由中央任命,里长由地方土豪充任。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教师指导:用思维导图绘制大化改新的内容,并指出它们分别效仿了中国的哪些制度?设计意图:“思维导图是一项提高创造
14、力和生产力的技艺,它能提高个人和组织的学习效率。它是用文字抓住灵感和洞察力的一套革命性方法。”【求证推理】通过思维导图里面“中央集权形成”与“幕府统治形成”两大内容的对比设立,分析天皇统治和将军幕府的经济基础分别是什么?归纳出两者的不同。提出日本的庄园和西欧的庄园相似以及日本的武士和欧洲的骑士相似,让学生温故而知新。设计意思:从不同史实现象中对比,得出结论;从相同史实现象中对比,也可以得到结论。站在未来,看前人对现在的预测;站在现在,看前人对过往的证明。二、 朝鲜【归纳发散】学生可以自行绘制有关朝鲜史实发展的思维导图。老师第一次绘制的老师第二次绘制的这是我两次画的朝鲜史实的思维导图,大家可以根
15、据自己的需要再进行拓展和深入。设计意图:思维导图不仅仅可以进行知识的归纳、整理,还可以进行拓展、发散和创新。见人见图如见制,图能反映你的智慧,这是思维可视化的体现。千人千面,1000个人画思维导图都会有1000种样式,所以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所要进行绘制。【画龙点晴】材料一:根据史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日本的影响。材料二: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朝鲜、越南的影响。高丽田制,大抵仿唐制:括垦田数.分膏瘠;自文武百官。至府兵,闲人,莫不科授;又随科给樵采地,谓之“田柴科”。越南古称交或交趾,秦汉到唐末千余年间,越南北部一直处于中国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唐朝末年,该地陷入分裂割据状态。9
16、68年建立了第一个越南人的国家。1010年,越南建立李朝,定国号为大越。并模仿中国制度设置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吏。【教师指导】材料一涉及了中央和地方机构、文字、建筑、诗歌等。材料二高丽仿唐田制,越南仿唐中央集权制。【教师设问】根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对日本、朝鲜、越南的影响。古代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日本、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皆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文化上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布置作业】中古时期的亚洲的思维导图,大家还可以绘制一下有关内容,比如兴起于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传播情况
17、;兴起于印度的佛教的传播情况;以及基督教兴起于西亚佛教兴起于印度却在本土消失的原因;再有大家可以绘制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国对亚洲的影响。小 结文明中心虽然散落于各个点上,并且相对独立的发展,但是它们都有各种接触与交往,比如在几个文明接壤的地区,如西亚或一个文明中心,如南亚的印度、东亚的中国,这种影响与渗透就更加深切。比如七世纪的时候,玄奘西行去印度、日本大化改新的唐化,新罗统一朝鲜半岛的汉化。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拓展阅读资料1、阿拉伯帝国建立的影响(1) 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方广泛传播。(2)推动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和传播。(3)有利于阿拉伯语言、文化的形成和传播。2、
18、奥斯曼土耳其兴起对世界的影响(1)奥斯曼帝国兴盛时控制了亚、欧两大洲的陆上交通要道,扶植过境贸易,促进了东西方贸易的交流。(2)对商人征收高额税,对陆上商贸产生了不利影响。正因为如此,欧洲商人渴望寻找到一条新的商路。由此拉开了大航海时代的序幕。(3)奥斯曼土耳其人信奉伊斯兰教,随着其兴起,小亚细亚及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基督教地区逐渐为穆斯林所取代,伊斯兰教得到传播。(4)奥斯曼土耳其人建国后,打着反基督教徒的旗号。发动一系列战争,所到之处推行封建制度,16世纪达到鼎盛,形成一个横跨欧、亚、非的军事封建帝国。3、哈里发和苏丹哈里发是伊斯兰教的领袖,被认为是安拉在大地上的代理人,同时也作为伊斯兰教阿
19、拉伯政权元首的称呼,因此在政教合一的国家是宗教领袖兼国家元首的称呼。苏丹最早是地方行政首脑和军队的指挥官,在伊斯兰教世界分裂后,地方政治势力纷纷自立为型王,遂成为军政宗教兼有的首脑名称。哈里发 即Khalifah,意思是“先知的继承人”。穆罕默德去世时,并未直接指定继位者,阿拉伯人内部为争夺继承人的地位,几乎爆发流血冲突。麦地那的人认为他们有资格继承先知地位,因为他们支持了穆罕默德;麦加贵族认为他们最早追随穆罕默德,只有他们有资格继承;古莱氏族人则认为,只有先知的苗裔才有资格继承先知之位。经过激烈斗争,穆罕默德的老友和岳父阿布,伯克尔被推选为哈里发。此后,欧麦尔、奥斯曼和阿里先后继承哈里发地位
20、。因他们都系推选产生,所以被称为“四大正统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建立后,哈里发由穆阿维亚家族世袭,选举制度废弛,阿拔斯王朝时期仍如此,哈里发成为王室世袭职位。按照阿拉伯人的习惯和法律,作为先知的继承人,哈里发拥有政治、宗教和军事等方面的最高权力,是国家最高统治者。苏丹“苏丹”在古兰经中原指拥有道德或宗教权威的人士,后来成为一些伊斯兰国家统治者的称号。突厥人统治者马哈茂德是第一位称“苏丹”的统治者。印度德里苏丹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也称“苏丹”,掌握国家最高权力。4、 印度的主要宗教 婆罗门教,起源于公元前16世纪雅利安人入侵印度时期,约公元前10世纪形成,歌颂英雄,维护等级制。公元前6世纪乔
21、达摩悉达多创立佛教,倡导众生平等和禁欲,反对种姓制度,公元前3世纪,广泛传播,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4世纪,婆罗门教吸收其他宗教及哲学精华,发展为印度教。宣扬世袭等级制,相信轮回转世,是印度的主要宗教。5、印度教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一种宗教,兴起于笈多帝国时期。婆罗门教以吠陀为经典,相信业报轮回,印度教几乎照单全收,并且加以发展。印度教拋弃了原来婆罗门教的诸多神灵,主要相信三位一体的神: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三位大神各有职能:梵天主管创造世界,毗湿奴维护世界秩序,湿婆负责破坏世界。但三神终归一体,来自并归根于绝对灵魂。史诗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也被印度教作为经典,史诗的主人公克里希纳和罗摩都被视为
22、毗湿奴的化身。摩诃婆罗多中的薄伽梵歌成为印度教武士的重要道德准则。但印度教并无统一经典,也没有绝对必须信奉的神灵,信徒只要尊敬婆罗门,理论上接受吠陀经典即可。它的内部有许多宗派,主要有传统派、毗湿奴派、湿婆派和性力派。印度教吸收了婆罗门教的主要经典和信仰,融合了印度各地的诸多原始信仰,因而广泛流行。它的兴起严重冲击了婆罗门教和佛教,逐渐发展为中古时期及以后印度的主要宗教。5、 大化改新的内容和意义政治上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是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6、 幕府
23、幕府一词始自古代汉语,“幕”指军队的帐篷;“府”指王室等收放财宝和文件的地方。但在日本的特殊状况下,演变成一种特有国情下的政治体制,是凌驾于天皇之上的中央政府机构,其用法始于1192年镰仓幕府建立。此后直到1867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掌控军队的幕府成为日本真正的统治机关。1867年,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将大权交还天皇,幕府政治告终。7、古代中国对亚洲的影响 古代中国是亚洲历史舞台上的主角,日本、朝鲜乃至后来独立的越南,皆以中国为文化母国,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起符合本民族特性的文化体系。在文化上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日本、朝鲜、越南在内的东亚文化圈。 影响的途径:各国派学者或使者来华学习。 影响的内容:政治上,仿照中国建中央集权国家。实行科举制。经济上,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推行土地国有制,加强国家对土地和农民的控制,以此扩大国家税源。文化上,以汉字为基础。创造各民族国家文字。教育上,以儒家经典为教材,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儒学教育机构。习俗上,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意识形态和生活习俗中,衣食住行都受唐朝风格的影响。 特点: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同时,唐文化又以强大的力度向外辐射。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出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