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资源网() 您身边的高考专家第五单元测评(时间:45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15小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徐继畬曾说:“逆夷以商贩为生,以利为命,并无攻城掠地割据疆土之意,所欲得者,中国著名之马(码)头,以便售卖其货物耳。”他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A.掠夺工业原料B.割占中国领土C.进行资本输出D.抢占商品市场答案D解析由“以便售卖其货物耳”可知,徐继畬认为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目的是倾销商品,也就是抢占商品市场,D项正确。2.伦敦新闻画报报道说: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被认为会促使大清皇帝做出一个公平合理的安排。俄国正忙于唆使中国反对大英帝国的正当要求
2、,美国和法国派出了他们的战舰来观察我们跟这个不寻常的国家之间的战争。这里的“战争”是()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A解析由材料“英国远征军逼近大运河所带来的危险”,可知指的是鸦片战争中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故A项正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国参战,美俄支持英法联军,故B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是清政府与日本,故C项错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英、法、美、俄都是侵略者,故D项错误。3.它开创了一种用条约的形式,把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它”应是()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开创了
3、一种用条约的形式”“对中国人民的疯狂掠夺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恶先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即1842年中英签订的南京条约,故A项正确;B、C、D三项都晚于A项,排除。4.“它发端于广东一隅而最终进入华北,使上国帝京一时成为夷狄世界,夷夏之大防因之而完全崩溃。”这里的“它”应是指()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B解析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于广东,最后占领北京(帝京),B项正确。鸦片战争没有占领北京,A项错误。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都不是“发端于广东”,C、D两项错误。5.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指出:瑞士“不设君位,惟立官长贵族等办理
4、国务”,是“西土桃花源”。这说明魏源()A.对西方政治制度有了系统的认识B.突破了传统的伦理纲常C.主张变革中国专制主义政治制度D.看到了中西制度的差异答案D解析用“西土桃花源”比喻瑞士的政治制度,说明魏源已经认识到中西政治制度的不同,但是,对西方政治制度的认识并不正确和系统,A项错误,D项正确。魏源主张“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并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C项错误;材料内容与伦理纲常无关,B项错误。6.1843年,洪秀全在第四次秀才应试落榜后,创立拜上帝会,宣传推翻清朝统治,建立“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人间“天国”。拜上帝会创立后迅速发展,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A.宗教信仰盛行B.阶级矛
5、盾尖锐C.人民渴望平等平均D.民族危机严重答案B解析拜上帝会组织迅速发展说明信仰者比较多,反映了人民渴望平等,说明社会不平等的现象严重,反映了当时阶级矛盾尖锐,B项正确。7.下图为近代中国某历史事件的一些信息。由此推断该事件是()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C.戊戌维新运动D.鸦片战争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论基础是洪秀全的“拜上帝”,这是中西文明的产物,目标是反对清王朝,故选A项。8.李鸿章在筹议制造轮船未可裁撤折中指出:“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据此可知,此时的李鸿章力主推广()A.教育之法B.治国法律C.经商之法D.制造
6、之法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若我果深通其法,愈学愈精,愈推愈广,安见百数十年后不能攘夷而自立耶”可知,李鸿章所力主学习的是西方的先进器物,故选D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式教育制度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李鸿章作为地主阶级政治家,不可能力主推行西方资本主义的治国法律,排除B项;材料中并没有提及西方的经商之法,排除C项。9.李鸿章曾向慈禧太后陈词:“日本步趋西法,虽仅得形似,而所有船炮略足与我相敌。若必跨海数千里与角胜负,制其死命,臣未敢谓确有把握。”当时()A.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B.列强协同侵略中国C.义和团运动风起云涌D.中日冲突迫在眉睫答案D解析李鸿章正确地分析了中日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对中日战争的
7、结局没有把握,这说明战争尚未爆发,但是,中日冲突已经迫在眉睫,D项正确。10.有学者在评论某场战争时指出:“(战争)是中国战场上的胜利,外交上的失败。”这场战争不仅使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而且使中国的西南门户大开。这场战争是()A.鸦片战争B.甲午中日战争C.中法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答案C解析中法战争双方在军事上互有胜负,由于清朝统治者的腐朽昏庸,最后法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侵略者在中国取得了铁路修筑权,而中国的西南门户大开,当时有人称:“法国不胜而胜,中国不败而败”,故C项正确。11.在近代某中外条约中,清政府应允对方“将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
8、,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只交所订进口税”。该不平等条约是()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答案C解析材料“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又得将各项机器任便装运进口”,反映了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这是马关条约的内容,故选C项;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签订时列强侵华尚处于商品输出阶段,没有允许外国在华设厂的内容,排除A、B两项;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时,列强早已取得在华设厂的权利,排除D项。12.有义和团揭帖写道:“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大清一统定江山。”义和团这种狂热情绪主要来自()A.朴素的爱国热情B.对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C.知识分
9、子的宣传D.对清朝政府的正确认识答案A解析1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不断加深,义和团运动兴起,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这是农民阶级朴素爱国热情的体现,A项正确。13.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于1900年8月12日说他“同情中国人”,11月23日更公开宣称他“也是一个义和团员”“无论何时都站在义和团一边,义和团是爱国者”。马克吐温上述言论的主要依据是因为义和团运动()A.与太平天国斗争目标一致B.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D.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答案C解析材料中“义和团是爱国者”的主要依据是义和团运动直接将矛头对准帝国主义,故C项正确;义和团的“扶清”与太
10、平天国运动“反清”目标不一致,故A项错误;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B项错误;材料中“义和团是爱国者”与义和团运动盲目排外违背近代历史潮流无关,故D项错误。14.徐中约中国近代史记录到:“7月14日,盟国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出兵占领天津并威胁要开往北京,中外冲突由此爆发。”这一冲突最终导致()A.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B.资产阶级维新思潮高涨C.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D.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答案C解析以“保护公使馆的外国人生命安全”为由侵略中国的事件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其后签订的辛丑条约标志着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项正确。A、B两项是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错误。D项
11、的标志是武昌起义,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没有直接的关系,错误。15.近代某不平等条约规定:“界内归使团管理,并得自由防守。华人不准居住界内。”下列选项中同样属于该不平等条约的条款是()A.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B.日本臣民得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任便从事各项工艺制造C.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D.中国拆毁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口之炮台,并许各国酌定数处留兵答案D解析材料提出设立使馆区,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D项属于辛丑条约的内容,故选D项;A项片面最惠国待遇属于南京条约附件的内容,排除;B项在华投资设厂属于马关条约的内容,排
12、除;C项协定关税属于南京条约的内容,排除。二、非选择题(16题22分,17题18分,共40分)16.在历史发展中,个人际遇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严复(18541921)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下表为严复早期经历简表时间主要活动1867年入福州船政学堂学习驾驶1871年在“建成”“扬威”舰实习1877年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1879年任福州船政学堂教习188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教习1890年任北洋水师学堂总办材料二第由是而观之,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不为其标,则无以救目前之溃败;不为其本,则虽治其标,而不久亦将自废。标者何?收大权,练军
13、实至于其本,则亦于民智、民力、民德三者加之意而已。果使民智日开、民力日奋、民德日和,则上虽不治其标,而标将自立。严复原强(1895年)(1)根据材料一,说明严复早期经历的时代背景。(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在对“自强”问题的认识上,严复与洋务派相比有何进步之处。(8分)(3)分析严复的“自强”主张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8分)参考答案(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严重;西学东渐,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创建海军,兴办新式教育。(2)洋务派主要强调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严复认为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只是治标,提高国民素质才是治本;与洋务派相比,严复的进步之处在于主张标本兼治,重在治本
14、。(3)西方列强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政府的腐朽统治;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薄弱;保守势力强大,封建思想根深蒂固。解析第(1)问,严复早期经历的大背景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伴随着西学东渐,清政府中的洋务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兴起。严复被选派前往英国学习轮船驾驶,与洋务运动兴办新式教育有关,他在福州船政学堂、北洋水师学堂的经历与洋务运动创建海军有关。第(2)问,严复主张“则及今而图自强,非标本并治焉,固不可也”,“治标”即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增强军事实力,“治本”即开启民智,提高国民素质。“治标”是他与洋务派的相同点,“治本”是他与洋务派的不同点。第(3)问,严复的“自强”主张
15、在当时没有实现的客观原因从以下方面分析:中国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清政府的腐朽和顽固成为改革的阻力,民族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够充分,改革者实力不足。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清军的基本职责是防民为主,内卫为重,以维持社会治安,稳定政治秩序。鸦片战争打响后,因长期奉行“安内重于防外”方针,沿海要地兵微将寡,遇敌入侵,只能从内地零星抽调部队,拼凑成军,千里赴援。在整个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除咸丰帝北逃热河后命镇压太平军、捻军的曾国藩、袁甲三、官文等酌量抽调“勤王”之师外,没有从对内战场抽调过兵。反而于1857年底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把大批军队集结在天京周围,重建江北、江南大营;185
16、9年7月从僧格林沁所部中抽调马队2000人分赴山东、安徽,镇压捻军。用于抗击英法联军的兵力严重不足,这是许多战斗失利的重要原因。摘编自李凌清王朝“安内重于防外”方针对两次鸦片战争的影响结合材料与所学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18分)参考答案示例论题:固守狭隘的阶级私利,导致清军在对外战争中失败。阐述: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是清王朝的首要任务,因此清政府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政治军事方针。然而,面对外来侵略造成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清廷依然固守狭隘的阶级利益,坚持既定方针,将稳定内部统治、镇压人民起义作为首要任务,而不是整合国内各种力量抵抗外来侵略,由此影响到其兵力部署,导致中国在反侵略战争中一再失利,中国也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解析第一小问论题,需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围绕“内外方针与实践”自行拟定,材料反映了近代清政府“安内重于防外”,因此可以从这一方针归纳出由于阶级私利,清政府奉行“安内重于防外”的方针导致对外战争失败;第二小问阐述,可以从原因、表现和影响进行分析。- 5 - 版权所有高考资源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