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课后篇巩固提升一、选择题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三国鼎立的形势()答案D解析根据政权的地理位置,曹丕定都洛阳,刘备定都成都,孙权定都建业(今南京),由此可以判断D项正确。2.制作年代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面年代尺的空白处应填写()A.三国鼎立B.西晋统一C.前秦统一北方D.隋朝建立答案B解析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故B项正确。3.宋书载:“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百郡千城,流寓比室。人伫鸿雁之歌,士蓄
2、怀本之念,莫不各树邦邑,思复旧井。”这主要是说()A.少数民族内迁B.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南迁C.北方战乱,北方人民北迁D.江南开发,经济逐步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信息“自戎狄内侮,有晋东迁,中土遗氓,播徙江外”反映的是北方人民南迁的史实,故选B项。4.下表呈现的变化反映了()地区时期全国所辖郡数秦岭淮水以北郡数秦岭淮水以南郡数西汉1037429西晋1628676A.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B.政治中心实现了南移C.西汉时期的疆域比西晋小D.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答案A解析从表格的信息看,南方郡的数量增长速度比北方增长得快,且已经非常接近北方,说明南北经济差距在缩小,故A项正确。5.东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与
3、当时皇室力量势均力敌,甚至还有过之,当时百姓称之为“王与马,共天下”,这一现象说明()A.王氏家族人才辈出,被国家重用B.高门士族控制朝政C.庶族地主崛起,平等意识增强D.东晋皇帝昏庸无能答案B解析琅琊王氏家族是东晋的高门士族,长期执掌朝政,成为东晋政权的支柱,东晋的皇帝司马睿并不昏庸,重用王氏家族实乃无奈之举,故B项正确。6.据史记记载,汉中期以前,江南“地广人希”,百姓“无积聚而多贫”,而据宋书记载,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江南优越的自然环境B.经济重心的进一步南移C.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D.江南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C解析从
4、材料“南朝前期江南已经地广野丰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可知,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主要原因是北方人民因逃避战乱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技术,故C项正确。7.古代中国居民大规模迁移有两个方向:一是由北方草原进入黄河流域,一是由黄河流域进入长江中下游以南。这两种大迁移的相同影响是()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使人口的分布趋于平衡C.促进了多民族的交融D.引发了民族矛盾和斗争答案C解析中国历史上大规模的人口迁移都会促进不同民族间的交往与交融,故C项正确。8.据晋书载,前秦统治者苻坚曾说:“吾统承大业垂二十载四方略定,惟东南一隅未宾王化。”当时统治“东南一隅”的政权是()A.孙吴B.西晋C.东晋D.刘
5、宋答案C解析前秦是十六国时期的政权,其对峙的是东晋。故C项正确。9.“(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史传百家,无不该涉。善谈庄老,尤精释义。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史料突出说明,北魏孝文帝()A.重视汉族文化B.注重学以致用C.锐意改革旧俗D.潜心文学创作答案A解析北魏孝文帝喜读五经和“史传百家”等,体现了其对汉族文化的喜爱,而“有大文笔,马上口授,及其成也,不改一字”则体现了其对汉族文化的精通,B、C、D三项材料未体现。因此正确答案为A项。10.北魏孝文帝时,对新都选择地点有二,一是洛阳,一是邺城。下表中是两地各地拥有的优势,由此可见,孝文帝最后定都洛
6、阳主要是为了()地点优势洛阳是汉族政治文化中心,汉、魏、西晋都曾建都于此,是所谓的“中夏正音”所在之地邺城是中原最富庶的地区,集中了北方财富,是河北主要的粮食仓库和丝绢产地A.大力发展社会经济B.安定社会秩序C.加速鲜卑族的封建化D.打击鲜卑贵族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单纯地从经济意义上说,邺城要胜过洛阳一筹;但从吸收汉族文化的角度看,洛阳要比邺城更优越,故选C项。11.下列砖画出土于甘肃嘉峪关魏晋古墓,生动反映了当时汉人胡食的生活习俗。这组砖画可以用来直接研究()A.江南开发B.民族交融C.政权并立D.经济重心南移答案B解析甘肃处于中国北方,“汉人胡食”说明北方汉人的生活饮食深受少数民族的影响,这
7、是民族交融的结果,故B项正确。12.史记汉书的本纪和人物传大都开门见山,直述人物言行。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这一变化反映当时()A.社会主流思想的变化B.史书编写体例的革新C.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D.思想活跃局面的形成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纪传体史书,不仅在传首载明其祖、父等先世的官阶、履历,还在传末详述其子孙”体现了门阀士族制度对史书的影响,反映了当时门阀士族制度的盛行,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8、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1)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分析三国之间的政治态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三国鼎立的局面是如何结束的。参考答案(1)曹丕称帝,定都洛阳,国号为魏;刘备定都成都,国号依然是汉,简称蜀;孙权定都建业,国号为吴。三国之中魏国国力较强,蜀、吴加强了联合。(2)263年,曹魏权臣司马昭发兵灭蜀。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
9、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和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要根据所学史实,答出三国最后的结局和西晋的建立与统一。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庙号改革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仿中原传统制度设立太庙,早先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以“太祖”“高祖”等庙号受到祭祀,他们的子孙被封为王公,享有政治军事特权,成为北魏政权的统治支柱。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宣称按“宗有功、祖有德”的原则,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内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孝文帝推行庙号改革的意义。参考答案(1)确立新的原则,不再尊奉部落首领;确立北魏创立者拓跋珪的地位;突破礼制,为自己虚设一庙;将庙号改革与爵位改革结合。(2)宣示北魏政权将抛弃草原传统,全面融入中原;表明改革决心;削弱鲜卑贵族的政治军事特权,减少改革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