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本试题共6页,六大题,22小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并妥善管理好自己的试卷。第卷 阅读题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家训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家训文化可谓源远流长。家训最早是通过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来体现的。据史记鲁周公世家记载,西周政权
2、建立以后,遍封功臣,建立诸侯国。周武王之弟周公旦,受封于鲁国。周公旦由于要留在京城辅佐侄子周成王,不能就封,就让自己的儿子伯禽就封于鲁。伯禽临行之前,“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下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周公训子,是一段关于中国家训文化、最早又最可信的记载。父母对子女面对面的训诫,用文雅的词来说,就是“庭训”。“庭训”典出论语季氏,讲的是孔子当面训诫儿子孔鲤的故事。由此,“趋庭”、“鲤对”、“庭对”也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后来,中国的家训通过书信、训词和遗嘱等形式传递;再后来,家训又通过制定完整的
3、家规、家约、家范来体现,形成了家庭内部所有成员的行为准则。家训的形式日益丰富。中国的家训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的家训文化从一开始就有着明确的指向。一是训导教育子女成人成才。这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前文说到周公戒子、孔子庭训,都体现了这一点。中国的家训文化,可分为萌芽期、发展期、成熟期、衰败期、蜕变期,但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家训都离不开对子女的教育。二是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任何一个家庭都不是孤立的。它作为社会细胞、社会的基本单位,必须接受来自外在的社会控制。这种社会控制包括法律控制、行政控
4、制、道德控制以及习俗控制。同时,为了维护家庭内部的稳定,调整和处理好家庭内部关系,将子女培养成人,使家庭得以承继和绵延,还必须要有家庭的内在控制及家庭的自我控制。这种自我控制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各种形式的家训来体现,从而起到对子女、对全体家庭成员的教育、引导和约束作用。三是确立良好的家风。家风是指一个家庭的传统风习,是人们在长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渐形成和世代言传下来的生活作风、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的总和。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诲的结果,而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隋朝初年的颜之推在颜氏家训治家篇中说过这样一段话:“夫风化者,自上而行于下者也,自先而施于后者
5、也。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父慈而子逆,兄友而弟傲,夫义而妇陵,则天之凶民,乃刑戮之所摄,非训导之所移也。”在这里,作者强调了家风引导和家庭中长者、尊者的表率作用的重要性。在近现代,江南钱姓家族人才辈出,若星汉灿烂。这和其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子孙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良好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选自胡申生的中国家训家风中的文化传承,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家训最早是古代父母对子女的当面训诫,是以口头表达的形式来体现的。B中国的家训文化源远流长,“周公训子”就是这种文化最早最可信的源头。 C“周公训子”说的是周公旦对
6、替自己就封鲁地的儿子临行前当面训诫叮嘱的事。D周公旦以自己为迎接贤士而常中断洗头和吃饭的事来告诫儿子要礼贤下士。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论语季氏中讲述了孔子训诫儿子的事,后人归纳出了“庭训”“趋庭”“鲤对”“庭对”等词语,这些词语后来成为中国家训文化的代名词。B家训的体现形式在不断更替,从口头训诫发展到通过书信、训词、遗书等传递的形式,再后来又演变为完整的家规、家约、家范等准则性条文。C中国家训文化的内容要求是指向家庭及其成员的,其功能包括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实行家庭的自我控制以及确保形成良好的家风。D中国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
7、面,包括伦理道德、文化知识、谋生技能、为人处世等多方面的内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不管是在中国家训文化的萌芽期还是发展期、成熟期,乃至衰败期和蜕变期,教育子女成人成才始终是家训最基本的一个功能。B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必须接受社会多方面的控制,同时,家庭也必须要有内部的自我控制,这样家庭才能稳定并得以延续。C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庭中的尊长以身作则,同时又教育其他成员循规守矩,久而久之,良好的家风便逐渐形成并延传下来。D江南钱姓家族的先祖制定了钱氏家训,钱氏代代相传、恪守不移,形成了良好的家风,故而其后代人才辈出,如星汉灿烂。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8、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4分)血脉中的回声江子我的祖父是一个爱读三国演义的人。他是一个略识文字的农民,读过几年私塾。可是后来,却成了一个乡村屠户,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从军一直是祖父的梦想,可祖父却没有做成军人。他曾经两次投奔军营。第一次,他走到红军正在招兵买马的镇上,还穿了几天军服,可还没有走上战场,身体一直像牛一般壮实的祖父竟然莫名其妙地生了一场大病,于是他被送回了故乡。第二次,祖父走了几十里路去投奔红军,可正遇上军营已招满了人,花光了盘缠的祖父无奈,只好返回故乡。从此,祖父娶妻生子,种地杀猪,终老故乡。参军的梦想破灭后,祖父托人买了一套三国演义,花了三块半银圆。
9、这对他来说,是一笔不菲的开支。至今依然活着的祖母每说到这事就愤愤然:“这老棺材!”遥想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一盏昏黄的煤油灯下,年轻的祖父劳作之余,从床上披衣坐起,拿起其中的一卷,小心打开昨夜折叠的地方,又开始了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满纸的烽烟四起,而深夜展读的祖父如坐拥江山的君王,所有的文字都化为英雄和美人,城池和兵马,刀枪剑戟和时运玄机身边的祖母在睡梦中发出了一声不满的嘟囔,而祖父用手沾了点儿口水,把书翻到了另一页。窗外天色微明,而祖父依然沉浸于掌上的春秋,毫无睡意这个满怀凌云壮志却时运不济的年轻农民,现实中未竟的梦想在书中得以一一实现。凭着一套三国演义,祖父的平凡生活变得无比生动起来。我仿佛看
10、见灯光下祖父嘴角毫不自知的笑意,他满是血丝的眼睛变得无比明亮。而现实中命运对祖父的捉弄远没有结束。“文化大革命”爆发,太祖父被定为“地主”,不多久就气绝身亡,而祖父则被五花大绑,跪倒在全村人的面前。带刺的篾片,一次又一次抽打在他被剥光了衣服的脊背上。周围呼声震天,而祖父一言不发。人们突然发现,当年那个血性汉子,瞬间变成了一个打不还手骂不还口的可怜虫。祖父对所有人的辱骂都逆来顺受,哪怕对三岁的孩子都笑脸相迎。就这样,祖父隐忍地活着。而此时,唯一能给祖父带来安慰的,恐怕就是他年轻时日日阅读的三国演义。听祖母讲,他有时整夜整夜地阅读三国演义。风吹动着眼前的煤油灯,灯光危险摇荡。床前祖父的身影沉重如山
11、,他被鞭打过的脊背隐隐作痛。他把头再一次埋进三国演义的纸页中。在祖母的描述中,祖父一直沉默寡言。终于在七十年代末,祖父把全家带到了安全地带。经过了长达十数年的忍气吞声,祖父晚年的脾气变得暴烈无比。他的意识里似乎总有一个远比他强大的对手,他想将其打败,却根本看不见对手到底在哪里。他的焦躁和暴烈即由此而来。但祖父疼我,他面对我时的眼神里总是充满了难得的慈爱。他还给我讲三国演义,“只见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持蛇矛,立马于桥上,厉声大喝: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声如巨雷”,“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一个个平常的夜晚在祖父拿腔拿调的声音中陡然变得充满悬念,意味深长。黑夜之中,听着祖
12、父的鼾声,我大睁着眼睛,对遥远的历史,充满了向往。几年前,我在老家的柜子里翻出了剩下的六本三国演义。我双手捧着这六本三国演义,就像捧着一件圣器,一件传世的珍宝。曾经几次差点梦见祖父。我看到了他的背影,身材依然魁梧彪悍,正向前疾步行走,正是我少年时见到的模样。我在梦里拼命喊他,而他总不肯转身。我的喊叫声越发凌厉,仿佛裂帛,可祖父越走越远,转瞬不见。在梦里我绝望地哭了。醒来,满脸全是泪水。今夜,我又想起了我的祖父。我小心翼翼、郑重其事地翻开这六本三国演义,以此感应祖父的魂魄,在字里行间寻找他辗转的轨迹。祖父我轻轻地唤了一声。我顿时听见了我的血脉中传来巨大的回应声。(原文有删改)【相关链接】 江子:
13、“江西散文三骑士”之一,此文获第五届老舍散文奖。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祖父与三国演义相伴的一生,在作者的情感世界里,三国演义与祖父几乎融为一体。B.文中展现了祖父的人生波折,也展示出时代的变迁。作者说祖父是“一个与时局毫无关联的乡村手艺人”,言语间充满了对祖父的同情。C.对祖父花三块半银圆买一套三国演义的行为,祖母骂他“老棺材”,可以看出祖母的气愤与无知。D.作者两次写了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情形,两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如痴如醉。E.本文叙述冷静而真实,描写细腻,“原生态”地再现了祖父的生活,反映了社会进程中人物的真
14、实处境和生命状态。5.“我”的祖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作具体分析。(4分)6. 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应改为“三国演义之祭”,也有人认为还是原标题好,请谈谈你的认识。(5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12分)国学大家叶嘉莹5月10日,海内外各界人士齐聚天津南开大学,共贺叶嘉莹先生九十华诞。在致答谢词时叶先生说:“如果人有来生,我还愿做一个教师,我仍然要教古典诗词。”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著作等身,精研古诗词,培养无数学生,被称为“大师的老师”。1924年,叶嘉莹出生在旧北京一个传统世家,那时的叶家奉行儒学,恪守礼仪。闲暇时,父亲与伯父会声情并茂吟诵古诗;
15、母亲与伯母也会各执一册诗词双双研读。受此环境熏陶,叶嘉莹开蒙很早,六七岁便诵读论语,十几岁能写格律诗词。1941年,她考入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师从诗词名家顾随,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她容貌端丽,天资聪颖,是典型的民国“闺秀”。直到今天,叶嘉莹仍然打扮得十分齐整:留着纤长指甲、佩戴粉边眼镜,仪态优雅。或许是出于天然的气质,辅仁读书期间几乎没有人敢随便跟她讲话,“直到毕业时同学道别,我才听说有男同学编排我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很多人说我爱情诗讲的那么好,长的又不难看,但事实上,我真的没有感情方面的经验。”叶嘉莹的一生几乎与中国近现代史同步,她也经历了那个时代的幸与不幸:1937年抗战爆发,父亲随公司
16、迁往后方,杳无音讯;17岁刚刚考取辅仁大学,母亲因病去世;24岁婚后随丈夫迁至台湾,遭遇白色恐怖入狱在屡次磨难中,叶嘉莹丢掉了衣服、行李,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的授课笔记。“因为我知道那些东西的价值。天地之间,除了这些笔记,再也没有记录老师讲课的东西,是他把诗丰富美好的生命传达出来,所以,拼尽一切,我也要把这些东西带出来。”在恩师影响下,对古诗、古典文化的热爱与研究一直伴随叶嘉莹的生活,包括“白色恐怖”时期。“放出去后我没有工作,甚至没有桌子、床,先生仍在监狱,身边带着吃奶的孩子。我放弃研究还是没有放弃过?”叶嘉莹自问自答,怅然叹息,“或许当时我内心仍然热爱着我的古诗,但在生活中不得不暂时放弃
17、了。生活非常困苦,但是我还会背诗啊。”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叶嘉莹远赴哈佛教授中国古典诗词,并与人合作做古诗词研究。那段时光,让她受益匪浅的是哈佛大学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为了尽可能节约时间,她每天很早起床,一杯咖啡、两片面包做个三明治,带到图书馆算作午餐,然后去馆外的推车买个三明治当晚餐,一直工作到天黑。 叶嘉莹逐渐在古诗词领域取得成就,于1990年被授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称号,她是加拿大皇家学会有史以来唯一的中国古典文学院士。2008年,还荣获了首届“中华诗词终身成就奖”。单看文学领域的成就,很难把这位学者跟柴米油盐联系起来,而她将二者平衡得很好。虽然投入诗歌会忘记一切,但她一直挂在嘴边的话
18、是:“我不会因为能够读一点书就骄傲,在家里,媳妇儿就是媳妇儿。”在北美教书时,为了节约开支,她“算计”租房地点:要离教书的学校近、离女儿学校近、离菜场近。“我白天带了三明治上班,背着大书包下班先到菜场,抱着一堆纸袋子里的菜回家,洗菜切菜,洗米做饭,包括吸尘扫地都是我来做。”这样的生活,她过了几十年。“事实上,就算我一直教书,我也不是好为人师。”她说,“我的好是好为人弟子。我喜欢学习。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我是下了工夫去学习的。”此前一直两地奔波讲课的她说,“回想我这一生,实在是幸运的。现在南开就是我的家,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节选自上官云九十高龄汉学家
19、叶嘉莹:我的一生“根”在中国,有删改)【相关链接】叶嘉莹,号迦陵。现任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2015年10月定居南开大学迦陵学舍。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著有迦陵论词丛稿、迦陵论诗丛稿、杜甫秋兴八首集说、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中国古典诗歌评论集、中国词学的现代观等。7.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1941年,17岁的叶嘉莹考人北平辅仁大学国文系,出于天然的气质,叶嘉莹“孤芳自赏”“我行我素”,几乎没人敢随便跟她讲话。B.叶嘉莹屡经磨难,衣服
20、、行李被丢掉了,却始终贴身携带恩师顾随有关诗词的授课笔记,充分表现出叶嘉莹的感恩情怀和诚信品质。C.“白色恐怖”时,叶嘉莹被从监狱放出后没有工作,先生仍在监狱,她身边又带着孩子,生活的压力让她不得不放弃了古诗词研究事业。D.材料末尾处叶嘉莹说“我的根就是在中国!”这句话既表现了叶嘉莹的故土情结,也饱含着她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及对祖国的深情与热爱。8. 叶嘉莹在古典诗词界被称为“大师的老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她在古典诗词领域取得成就的原因。(4分)9. 叶嘉莹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的汉学家之一,但材料第段却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展现其“媳妇”的一面,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这样安排的作用。(5分) 四、古代
21、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陆玩字士瑶。器量淹雅,弱冠有美名,贺循每称其清允平当。郡檄纲纪,东海王越辟为掾,皆不就。元帝引为丞相参军。时王导初至江左,思结人情,请婚于玩。玩对曰:“培塿无松柏,薰莸不同器。玩虽不才,义不能为乱伦之始。”导乃止。玩尝诣导食酪,因而得疾。与导笺曰:“仆虽吴人,几为伧鬼。”其轻易权贵如此。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敦平,尚书令郗鉴议敦佐吏不能匡正奸恶,宜皆免官禁锢。会温峤上表申理,得不坐。复拜侍中,迁吏部尚书,领会稽王师,让不拜。转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及苏峻反,遣玩与兄晔俱守宫城
22、。玩潜说匡术归顺,以功封兴平伯。转尚书令。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以玩有德望,迁侍中、司空,给羽林四十人。玩翼亮累世,常以弘重为人主所贵,加性通雅,不以名位格物,诱纳后进,谦若布衣,由是缙绅之徒莫不隆其德宇。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薨年六十四,谥曰康,给兵千人,守冢七十家。太元中,功臣普被减削,司空何充等止得六家,以玩有佐命之勋,先陪陵而葬,由是特置兴平伯官属以卫墓。(选自晋书列传四十七)【注】 纲纪:官职名,指州郡的主簿。培塿(lu):小土丘。薰莸: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伧鬼: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轻蔑称呼
23、。翼亮:辅佐。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B.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C.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D.累加奋武将军/征拜侍中/以疾辞/王敦请为长史/逼以军期/不得已/乃从命11.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弱冠”,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谓来代替。“弱冠”是男子二十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因为还没达到壮年,故称“弱冠”。B.“江左”
24、即江东。古人以东为左,以西为右。C.丞相参军、奋武将军、侍中、吏部尚书等,都是官职名。缙绅:原意是插笏(古代朝会时官宦所执的手板,有事就写在上面,以备遗忘)于带,旧时官宦的装束,转用为官宦的代称。D.官职的任免调动常用以下词语,“拜、迁、转、领”等。“拜”指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位。“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这里是升职。“转”:转任,转换所任职务。“领”:统领。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敦被平定后,郗鉴以王敦的属吏没有履行匡正奸恶的职责为名,将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B.陆玩弱冠之年就颇有美名,且
25、性情刚直,不慕权贵,曾因到王导家食酪而造成身体不适,就写信对其嘲讽。C.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他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D.陆玩去世后,因其对朝廷有辅佐创业之功,死后备极哀荣,不仅能够陪葬先帝,而且朝廷还特地设置机构以保卫其墓地。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寻而王导、郗鉴、庾亮相继而薨,朝野咸以为三良既没,国家殄瘁。(5分)(2)后疾甚,上表曰:“臣年向中寿,穷极宠荣,终身归全,将复何恨!”(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宋词,完成1415题。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 英雄恨,
26、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注】张辑,宋代词人。字宗瑞,号东泽,鄱阳人。受诗法于姜夔。14. 下列对本词有关内容的理解,最准确的两项是( )(5分)A.词最初称为“曲词”或者“曲子词”,别称有:近体乐府、长短句、曲子、曲词、乐章、琴趣、诗馀等,起源唐,兴盛于宋。B.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C.“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只道出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D.“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无忧无虑的闲适心境。E.此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
27、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15.词的下阕“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作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5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的句子是:“ ,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借历史影射现实,说朝廷的失败,金人的南侵,国家的耻辱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渐渐地被人们淡忘了的句子是:“ , , 。”第II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 (20分)17.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任务重、工期紧、条件艰苦是水电
28、建设的显著特性,对此,征战江河数十载,在水电站建设中屡建战功的中国水利水电第三工程局的员工早已_。依据职称的评定标准,教师们将注意力从正常的教学中转移了出来,时间久了,自然会对这套标准带来的戕害_。当他们从这套标准中不断受益,就更难自觉做出反思和批判。看着自然保护区随意丢弃的塑料袋、竹签和啤酒瓶,再看看环卫工人疲惫的身影,记者心里很不是滋味:禁止烧烤的标牌在不断增加,可就是有那么一些人_,自觉自律真就这么困难吗?A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B习以为常 习焉不察 熟视无睹C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 习以为常D习以为常 熟视无睹 习焉不察18.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A即使在“说谎成
29、风”的时期,人对自己也不会讲假话,何况在今天,我不怕大家嘲笑,我要说: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道歉。B谢娜是近年来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她幽默风趣,亲和力很强,拥有广泛的支持者,有很高的收视率。C每次大考前的学习无疑都是紧张的,这就需要我们有很强的心理调适能力。难道我们能否认考前复习最忌心浮气躁吗?D只靠说教,而不深入一线倾听民意,不给群众解决实际困难的领导,是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工作态度。19.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在学校的日子里,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_,_,_,_,_,_。我默默地注视着学校红色的大门,由衷地感谢她带给我的一切。 很多时
30、候你可能觉得今天跟昨天没什么不同 这时你可能非常留恋过去的日子 突然发现它写得真好 你回过头来,其实一切都在改变 不禁哼出一句“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 现在要离开这个工作了七年的学校 A B C D20. 根据文意,补写出相关内容。(每处不超过15字)(5分)“舌尖”即舌之尖端,味觉细胞多集中在舌尖。舌尖上的中国用味觉来体验一个国家,新颖而独特。这里的“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例如:“舌尖上的快乐”,指 (1) ;“舌尖上的未来”,描述的是 (2) ;“舌尖上的浪费”,是指责浪费食物的现象。随着使用频率的提升,“舌尖上”指代的意义范围扩大,有时会由食物转向语言、言论,如“别让调节收入分配成为
31、舌尖上的方案”,说的是 (3) 。21. 下面是某高中高三语文学科复习计划的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意连贯,不超过80字。(6分)六、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60分) 老骆驼在垂暮之年,又一次穿越了号称“死亡之海”的千里沙漠,胜利归来。马和驴请老英雄去介绍经验。“其实没什么好说的”,老骆驼说,“认准目标,耐住性子,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到达了目的地。” “就这些?没有了?”马和驴问。“没有了,就这些。” “唉!”马说,“我还以为就这样简简单单三言两语就完了?”“看来任何经验之谈,都是简单明了的,关键是否实实在在地去做!”驴若有所悟的自
32、语。 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宇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试卷参考答案1.B 【解析】“源头”错,原文是“最早又最可信的一段记载”。2.B 【解析】家训的体现形式是在“日益丰富”,从口头到书面,多种形式并存,并不是除旧布新的“更替”和“演变”。3.D 【解析】强加因果。钱氏家训的制定与传承并不是钱氏家族后代人才辈出的充分条件。4.答A给3分,答E给2分,答B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以偏概全,“言语间充满对祖父的同情”错,同时“也有对时运弄人的感慨与无奈”。C项,“无知”错,文中没
33、有相关叙述,属无中生有;D项,“两次都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出祖父读三国演义时的如痴如醉”错,第二次运用环境的阴沉衬托祖父内心的无限苦楚。5.有血性,有梦想:肖像上如古籍里的壮士,酷爱充满英雄气概的三国演义,两次投军,投军不成后又在三国演义的世界中实现参军的梦想。性格坚忍,具有责任心:“文革”中为了家庭,一改往日的血性而逆来顺受。晚年性情暴烈但疼爱孙儿。(每点2分,任答2点给满分)【解析】此题考查考生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考生解答此题时,要注意解读题干的要求,如果是“概括”人物性格,那么考生只要根据文章对人物的描写,用揭示人物性格的形容词或动词短语进行概括即可;如果是“分析”人物性格,那么考生既要概
34、括性格特点,还要用简明扼要的具体描写或事例加以佐证。本文描写祖父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肖像描写;二是祖父的事例;三是直接讲祖父的性格特点,如暴烈与慈爱。6.(示例一)改为“三国演义之祭”更合适。理由:从文本内容上看,本文主要写祖父读三国演义,为“我”讲三国演义,而“我”捧起三国演义思念祖父。从结构上看,这套三国演义与祖父的人生变化密不可分,见证了祖父的一生,也是本文的行文线索。从情感上看,在“我”看来这套三国演义里珍藏着祖父的气息、精神、魂魄,甚至屈辱,是“我”思念祖父的情感寄托物。(示例二)“血脉中的回声”做标题更合适。理由:从标题内涵与情感上看,“血脉中的回声”是“我”对祖父的呼唤,这种呼吸
35、回荡在“我”与祖父的血脉亲情中,表现了“我”对祖父的思念之切。从结构上看,此标题与结构相互照应,使结构更加严谨。【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这类探究题的基本思路:从内容、结构、人物、主旨等方面入手,结合文本进行分析。此题要求分析文章标题的恰当性,考生答题时可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从标题的作用来看,主要考虑其是否能够统领全文,或点明主旨;从文本内容与结构方面来看,主要考虑其与内容的融合性,情节发展是否围绕标题而展开等。7. D 【解析】A项与原文不符,注意原文中“或许”和“编排”两处信息;B 项并没有表现出叶嘉莹的诚信品质;C项“不得不放弃”的表述不严谨,注意原
36、文中“包括白色恐怖时期”中“包括”一词强调的范围及原文“不得不暂时放弃”中“暂时”一词的限定。8. 家庭环境的熏陶。叶家奉行儒家,恪守礼仪,受父辈影响,从小就涉猎古典诗词; 诗词名家的影响。师从诗词名家顾随先生,打下深厚的古典诗词功底,从此爱上古诗词;对古诗词研究事业的热爱和执着。七十年来,虽历经磨难,仍执着于古诗研究及教育事业,即使在生活艰难的“白色恐怖”时期,也从未放弃对古诗词的热爱;勤奋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哈佛图书馆看书,每天早起床,就餐简单,一直工作到天黑;“好为人弟子”的(或:谦虚的)为学态度。喜欢学习,学习专业外的课程,博学众长,提升自我。(以上五点答出任意二点即得满分。其中每点概
37、括1分,举例1分。)9. 使传主形象更丰满、真实。堪称大家的叶嘉莹,也有普通“媳妇”生活化的一面,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使作品意蕴(内容)更丰富、主题更突出。多个角度刻画人物个性,一方面表现了叶嘉莹事业方面的成绩,也表现了生活方面的特点;她生活的普通,突出了她在传播中国文化方面所做的重要贡献。更能打动读者。写叶嘉莹“柴米油盐”的一面,表现了叶嘉莹作为普通女人的持家和不易,从又一侧面凸显其人格魅力,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艺术感染力。(以上三点,答满三点给满分,答任意二点,给4分,其中每点术语1分,阐述1分。)10. D 【解析】断句时应先初步了解语句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结构特点和语言标志,先断开容易理解
38、的语句。11. D 【解析】这是一道文化常识题,“领”是兼任的意思。12A【解析】“陆玩等全部属吏予以囚禁,后经温峤营救得以释放”错,原文为“提议免官禁锢但并未成为事实”。13. 译文:(1)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外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得分点:寻、咸、既、没、殄瘁)(2)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贵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得分点:疾、甚、向、穷极、恨)14.答 B给3分,答E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解析】A项,“起源唐”表述不严谨,应是“起源隋唐”;C项,“江头又见
39、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道出了三种愁苦:登楼北望,看见塞草连天的荒败秋景;山河破碎,神州大地支离,中原地区沦陷于金兵之手;年复一年,春去秋来,时光流逝,中原收复无望;D项,“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15.寄托词人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和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3分)“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写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写出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3分)16.(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2)可堪回首,佛狸祠下,
40、一片神鸦社鼓。17. B【解析】习以为常:常做某种事情或常见某种现象,成了习惯,觉得很平常。习焉不察:习惯于某种事物而察觉不到其中的问题。熟视无睹:虽然经常看见,还跟没看见一样,指对应关心的事物漠不关心。根据句意选B。18. C【解析】A项,语意重复,道歉本为表示歉意之义,前有“表示”重复,应将“道歉”改为“歉意”。B项,偷换主语,“有很高的收视率”的主语不是“谢娜”,而是她主持的节目;D项,“领导,是工作态度”,搭配不当。19. D【解析】此题给出的六句话,围绕的话题是离校时的感觉。横线上文讲“在学校的日子”,因此将作为首句同上文相连最恰当,排除A、B两项。比较C项和D项不难发现中的“它”指
41、代的应当是“月亮的脸偷偷地在改变”这句歌词,因此的连接比恰当。故此得出正确答案。20. 品味美食的乐趣未来人们的美食不要让调节收入成为言论上的空话【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形象的能力。语境尤其重要,如第处,前面语境中有“舌尖上指美食或品味美食”的解释,那么,“舌尖上的快乐”就是“品味美食的乐趣”。21. 高三语文复习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进行专项复习需要落实基础背诵,强化阅读分析和写作能力;第二阶段进行综合复习,主要做综合试题,同时对自己的弱项进行强化。22.【参考立意】(1)经验简单,行动却难。(2)化经验为经历。(3)目标在前,脚步随后。【附】1、【张辑
42、月上瓜洲南徐多景楼作赏析】这首词借写月下之景,抒发词人报国无门,落魄抑郁的思想感情,同时,也饱含作者的爱国深情。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城(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甘露寺内。楼坐山临江,风景佳绝,米芾称之为“天下江山第一楼”。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客,登北固山,临多景楼,常有题咏。“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一起二句,透出感恨无限。京口地区,“一水横陈,凤鸣玄泰,神妃合唱,麟舞鸾迈”(三洞珠囊),引起古代失意之人的无限暇思,然而,梦幻消散,心头沉重的压力却一直不能减轻。因此,他们热情开始衰退,作品也充满伤感。他们追忆前世的美好,以及极认真的期盼飞升时刻的到来,就越表明了心头的失望和
43、怀疑。这首词表现的就是这种求仙不成,“梦中作梦,忆往事落花流水”的苦闷。在写作方法上,现实和幻想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迷惘境界。这里面有“前世”美景幻觉式的展现,有旧地重游、人事皆非的伤感,有求仙不成的感叹,全词又隐约化用刘、阮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表现的却是再入神山不见仙女的失望之情。过片三句,悲愤至极。壮丽的河山,古往今来留下过多少英雄人物的足迹。三国时的孙权和刘备曾在这里联合抗曹,两晋、隋唐时期,这里也发生过许多值得怀念之事。可是,如今只留下英雄们无尽的遗恨,徒令登临的人们洒一掬吊古伤今的悲泪。而昔日的一切,都随着江水东流而逝去了,包括朝廷恢复中原的大计和个人施展抱负的雄心,都逝去了“惟有
44、渔竿明月上瓜洲!”扁舟一叶,持竿垂钓,又见新秋的明月,冉冉从瓜洲升起。就是说纵使有英雄人物,也是报国无门,只好逍遥于江海之上了。末句表现了词人抑郁孤独和无可奈何的悲慨。瓜洲,在长江北岸,是运河入长江处,有渡口与镇江相通。本词原调名为乌夜啼,作者取末句意改为月上瓜洲,自然也含有对国事的忧愤和失望之意。2、【文言文参考译文】陆玩字士瑶。才识气度宽博儒雅,二十岁就有好的名声,贺循经常称赞他清白公允、公正、正直。郡里用檄文传他担任主簿之职,东海王司马越征召他做掾属,陆玩都没有去就任。元帝召他做丞相参军。当时王导刚到江东,想得民心要结纳人情,就向陆玩请求结成儿女亲家。陆玩回答说:“小土丘上没有松柏,香草
45、臭草不能同处一个器皿。我虽然不才,也不能成为违背常理的开端。”王导就作罢了。陆玩的官职逐渐升迁至奋武将军,后被朝廷征召授予侍中之职,他因身体有病拒绝了,王敦请他担任长史,并用军令逼迫,陆玩没有办法,就听从了命令。后王敦被平定,尚书令郗鉴认为王敦的佐吏不能纠正王敦的奸恶行为,应该全部免官予以拘禁。恰逢温峤上表章给朝廷申辩道理,陆玩才能够不受牵连治罪。后来朝廷又任命他为侍中,升迁为吏部尚书,并兼管会稽的朝廷军队,陆玩都推辞不去就职。后来转任尚书左仆射,并兼任本州大中正的官职。等到苏峻叛乱时,朝廷就派陆玩与兄长陆晔共守宫城。陆玩则暗中说服苏峻改变策略归顺朝廷,陆玩也凭借功劳被封为兴平伯。转任尚书令。
46、不久王导、郗鉴、庾亮相继去世,朝廷内外都认为三位贤良去世之后,国家人才就匮乏了(或“国家就困顿了”)。因陆玩在朝廷中德高望重,于是就任命陆玩为侍中、司空,并且赏给羽林军四十人。陆玩辅佐过几位皇帝,常常因弘博端重受到皇上的尊崇,加上性情通达儒雅,从来不凭借名声地位来纠正人的过失,乐于推许扶持年轻人,对人谦虚如同平民一样,因此,缙绅大夫没有不尊重他的德行风度的。后来陆玩病重,就上表说:“我已年近中寿,享尽了皇帝的宠爱和富贵荣华,能最终保全自身,还有什么可遗憾的呢!”终年六十四岁,谥号为康,赏赐给兵丁千人,守冢人家七十家。太元年间,朝廷功臣的待遇普遍被削减,连司空何充等只剩六家,因陆玩有辅佐创业的功绩,先是陪先帝陵墓而葬,朝廷因此特别设置兴平伯官属来保卫他的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