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139KB ,
资源ID:1135140      下载积分: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扫码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ketangku.com/wenku/file-1135140-down.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为本站会员(高****)主动上传,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ketangku.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doc

1、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中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的选项).1. 礼记记载:“故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是谓制度。”由此可见该制度A. 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B. 使土地和政治权力层层分割C. 确立了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D. 使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天子有田以处其子孙,诸侯有国以处其子孙,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反映了分封制下从天子到大夫层层分封的特点,这使土地和政治权力被层层分割,故B正确;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

2、不是分封制,故A错误;分封制属于周代,当时没有确立以天子为至尊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故C错误;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国家的疆域不断扩大,故D错误。2. 西周初年,周王对殷王的祖先神进行了改造,改造后的神与任何族姓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而是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周王此举有利于A. 强化血缘宗法B. 维护尊卑关系C. 凸显宗教信仰D. 加强文化认同【答案】D【解析】材料中把殷王的祖先神,改造成了整个天下的保护神,加强了不同族群之间的联系与认同,有利于强化文化认同,维护周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A项与材料中“没有直接的血缘关系”观点无关,故排除。维护尊卑关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项。宗教信仰不是周王此举的目

3、的,故排除C项。3. 史记载,秦始皇每天“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而清雍正帝也曾说:“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尝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览阅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对这种状况的描述比较准确的是( )A. “皇帝之功,勤劳本事”B. 古代帝王“以文书御天下”C. “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D.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材料表面反映古代帝王繁重的批阅奏章的工作,实际上反映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皇帝集权于一身,“皇帝之功,勤劳本事”意为皇帝功劳在于本分做事,A项排除;“以文书御天下”反映皇帝治国的一种形式,B

4、项排除;“海内之势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从制”强调四海之内都收到中央和皇帝的节制,C项正确;“宫中府中,俱为一体”意为太子僚属与官署官员要一视同仁,与材料无关,D项排除。故选C。4. 旧唐书刘祎之传记载:垂拱三年,或诬告(宰相)祎之(武)则天特令肃州刺史王本立推鞫(审问)其事。本立宣敕示祎之,祎之曰:“不经凤阁(中书省)鸾台(门下省),何名为敕?”则天大怒,以为拒捍制使,乃赐死于家。对该信息表述正确的是( )A. 诏敕须经凤阁审议通过方合规制B. 三省机制目的在于抑制皇权C. 三省机制只是皇权之下的相对民主D. 皇帝权威受到挑战并被破坏【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

5、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诏敕并不一定须经凤阁审议通过方合规制,三省机制目的在于加强皇权而非抑制皇权,皇帝权威并未受到挑战并未被破坏,材料只是表明三省机制只不过是是皇权之下的相对“民主”而己。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5. 汉武帝元朔二年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联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毕侯矣”。汉武帝此举的意图是( )A. 施恩于宗族子弟,强化血缘宗亲B. 缓和皇帝与诸侯王的矛盾,完善地方管理C. 满足诸侯子弟获得爵位的要求D. 削弱诸侯王的力量,加强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详解】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意图”即真实目的。把一个诸侯国分为若干 个列侯国,实际上削弱了诸侯的力量,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所以D项表述正确。但A项不是主要目的,故排除;B项不是汉武帝的主要意图,不是缓和,而是要加强管理,故排除;C项与真实意图想法相差甚远,故排除。6. 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

7、安稳定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7. “品”是我国古代官吏的级别,分一到九品。在隋唐时期六部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到了明代提升为正二品。直接原因是明代A. 废宰相权分六部B. 官员晋升相对容易C. 科举选拔趋向严格

8、D. 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明成祖废除宰相,直接统领六部,因此地位上升,故A正确;BCD不是直接原因,排除。8. 如图所列内容为中国古代某行政机关职权特点。据此推断该行政机关是A. 唐朝尚书省B. 元朝中书省C. 明朝内阁D. 清朝军机处【答案】C【解析】【详解】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明成祖正式成立内阁,形成时间较长,始终不是中央一级正式行政机构,且与六部、司礼监等矛盾重重,故C正确;唐朝尚书省、元朝中书省是中央正式的行政机构,不符合题意,排除AB;清朝的军机处只负责“跪受笔录”,是直接隶属于皇帝的机构,并无实权,排除D。【点睛】解答本题关键信息是“始终不是中央一级

9、正式行政机构”“受制于司礼监”,结合所学明朝内阁的特点分析解答。9. 清代历史学者赵翼说:“国初以来,设立议政王大臣,彼时因有议政处是以特派王大臣承允办理,自雍正年间设立军机处之后,皆系军机大臣每回召对承旨遵办,为满洲大学士、尚书向例俱兼虚衔。”可见,军机处的设立A. 是统治阶级权力争斗的结果B. 是皇权对议政处的妥协C. 结束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 使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答案】A【解析】清初设议政王大臣,议政处操纵国家大权;雍正帝时设军机处,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的旨意,议政处名存实亡。可见军机处的设立是统治者权力斗争的结果,故选A项。B项所述与此题信息相反,军机处仍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10、C项表述错误,题干削弱了议政王大臣的统治地位;D项为干扰项,虽然表述正确,但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10. 1895年4月,俄国财政大臣表示,“假使日本占领南满(今东北南部),对我们将是威胁”,为保护西伯利亚铁路的修筑,应“采取适当措施”。此措施是A. 阻止签订马关条约B. 联合德、法干涉还辽C. 租占旅顺、大连D. 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答案】B【解析】【详解】俄国并没有阻止马关条约签订,A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马关条约签订后,俄国为阻止日本对其在中国东北对其利益构成威胁,联合德、法干涉还辽,日本被迫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故选B;C是1898年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的内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C;在辛丑

11、条约上签字是1901年,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11. 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是A. 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 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C. 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答案】B【解析】【详解】鸦片战争英国提出的“协定关税”,是为了满足其工业革命后对市场不断扩大的需求。19世纪末日本提出“在华设厂”,是帝国主义国家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进行资本输出,抢占世界资本市场的反映。两个不同的要求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故B项正确。“协定关税”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

12、条件。“在华设厂” 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故AD不是共同点,可排除。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故排除C项。【点睛】本题主要考查资本主义发展的阶段特征。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需要广阔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故“协定关税”有利于其倾销商品。而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需要扩大其资本市场,因此,允许“在华设厂”便成为西方国家提出的要求。12. 1903年,林纾编译的伊索寓言出版,书中有一则故事:狮王与群兽立约,羊由狼管辖,兔子由狗管辖,彼此友好,和平共处。兔子感叹说,我期待这一天很久了,但真能实现吗?故事后的按语说:“今有盛强之国,以吞

13、灭为性,一且忽言弭兵,亦王狮之约众耳!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林纾意在A. 提醒中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B. 颂扬人类社会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C. 呼吁世界列强承担保护弱国的责任D. 鼓动中国民众推翻清政府残暴统治【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03年”正值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已经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境地,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结合材料中的“今有盛强之国,以吞灭为性”“弱者国于其旁,果如兔之先见耶”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被侵略瓜分的危险,故A正确。从材料中分析可知,作者旨在提醒国人警惕西方列强的侵略,而不是颂扬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呼吁列强保护弱国,排除B、C。题干材料并没

14、有体现出推翻清政府的统治,排除D。故选A。【点睛】选择题一般会提供较为明确的时间信息,但有的题目其时间要素不是显性的,而是包含在题目的题干、材料或材料出处甚至是题目的释文当中。这就要求考生必须充分利用题目的表述,运用所学知识,结合教材,正确提取题目中有效的时间信息,确定其所述历史现象的时间。本题的解题关键之一是时间“1903年”,学生解题时可结合20世纪初中国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分析,有助于得出正确答案。13. 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A. 是唐景崧等人为了

15、自己的利益,脱离祖国而独立的主张B. 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C. “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D. 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答此题的关键是应将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放在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去认识。1895年4月马关条约签订,台湾岛被割让。“台湾民主国”的成立实际是反对日本割占台湾的举措。故A项中“脱离祖国而独立”、D项中“政治投机”说法错误;此举的根本目的是反对清王朝的卖国行为,保卫祖国的领土完整。故排除C项,选择B项。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台湾民主

16、国”的成立14. 王尔敏在拳变时期的南省自保中写道:庚子五月,拳乱起于近畿,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以致酿成巨衅,东北尤罹浩劫。而南方各省,得免于兵祸,保全半壁河山,实由于各督抚应付得力,其重要关键,则在南省立约互保的成功。”立约互保指南省与列强立约和平相处)这说明A. 清末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B. 东南督抚支持义和团运动C. 清政府认可东南互保运动D. 义和团运动缺乏社会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提到中央在“仇洋杀教,围攻使馆”但是地方却“立约互保”与列强和平相处,说明地方与中央的行动脱节,为此中央集权遭严重削弱;B选项不符合史实,东南督抚只是互保拒绝对抗列强,但并不支持义

17、和团;C选项与材料不符合,根据材料中央在对抗列强,而东南互保却违背中央与列强和平相处,为此错误;D选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材料的主旨在强调东南督抚的互保行动,并未强调义和团运动的社会基础,故错误。15. 1933年吴钊在复兴之基点说:“中国今日外则国防空虚,丧师失地;国势岌岌,危如垒卵。忧时之士,深虑神明华胄,将陷于万劫不复;于是大声疾呼,曰复兴!复兴!”。下列符合当时情况的说法是()A. 九一八事变爆发,中共发表“八一宣言”B.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共准备长征C. 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D. 东北、华北国土沦丧,一二九运动爆发【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35年,中国共产党发表“八一宣言”

18、;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中国共产党开始长征;1935年华北事变后,“一二九”运动爆发,A、B、D三项不符合题干时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部分国民党爱国将领积极抗战,如1933年国民党将领冯玉祥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察哈尔抗日民众同盟军坚决抵抗,故选C项。16. 第一张新华日报于民国二十七年创刊,有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不在各大都市而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还有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华北抗战的新形势,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抗战中遭遇严重失利的原因,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对上述资料所提供的信息认识较为准

19、确的是A. 报纸在争取民族生存独立的战斗中起到了主要的推动作用B. 在抗战相持阶段中报纸凸显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的精神C. 中国国民党和共产党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的决心D. 八路军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以牵制日军成为抗战的主战场【答案】C【解析】报纸的宣传对抗战有推动作用,但不可能是主要推动作用,故A错误;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是抗战防御阶段,而非抗战相持阶段,故B项错误;“蒋委员长告国民书:中国持久抗战,其最后决胜之中心实寄于全国之乡村与广大强固之民心”“彭德怀撰写的专论,文章从持久抗战胜利的因素等四个方面论八路军对抗战形势及抗战任务的认识”,都强调了全民抗战、持久抗战,故C正确

20、;材料中“民国二十七年”表明是1938年,依据材料中“五个月来抗战的收获”的信息可知,彭德怀撰写的专论大约是1938年初,处于抗战防御阶段,而抗战相持阶段敌后战场才逐渐成为主战场,故D错误。17. 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该史实深刻反映了A. 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B. 中华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巨大威力C. 中国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中坚力量D. 中国大大支援了美国的太平洋战争【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信息“1942年1月,中国政府派出10万远征军入缅协同英军作战,由

21、于中国战场和印、滇、缅战场牵制日军达130万之众,使日军无法调往太平洋,大大减轻了美国的压力”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做出巨大贡献,故A项正确;BC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18. 在耶稣之下,太平天国的首义诸王一夜之间都成了上帝的众子,并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洪秀全为日,杨秀清为风,萧朝贵为雨,冯云山为云,韦昌辉为雷,石达开为电。(出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这实质上反映了太平天国A. 宣扬人人平等思想B. 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C. 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D. 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中“上帝众子”以及按照各自的行序分别对应天象,说明

22、太平天国借助神权重建等级秩序,B正确;材料不是说明太平天国宣扬人人平等的思想,A错误;增强核心领导层凝聚力不符合材料中现象的实质问题,C错误;将基督教教义与儒家大同思想结合是拜上帝教的特点,D错误。19.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A.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B. 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C. 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D. 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答

23、案】C【解析】“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等字眼足以证明太平天国运动有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的不足之处而非有利于近代化、打碎旧世界等,所以选项A、B不符合题意,排除;太平天国并不是反帝斗争,因为当时资本主义国家还尚未进入帝国主义阶段,选项D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史实的备选项。20. 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

24、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A. 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B. 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C. 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D. 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来看,说明地方督抚权力扩大,表明在太平天国运动之后,清朝的中央集权受到冲击。故答案为C项。这一变化冲击中央集权而不是君主专制,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地方权力的扩大,但并不能体现中央对地方失控,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地方对官员任命有一定的干预权,地方政府本来就掌握行政权,排除D项。21.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是一条政治的分界线,此后,帝王、人主、天子

25、、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成为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该学者认为辛亥革命A. 彻底消除了人们的封建意识B. 贯彻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C.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D. 铲除了封建帝制的社会基础【答案】D【解析】“一种社会政治文化心理和时代意识”体现出该学者是从思想层面对辛亥革命进行评价的,从“此后,帝王、人主、天子、君父变成了人民的公敌”可以看出封建君主专制已经受到了人民的抵制,民主共和在社会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故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错在“彻底”二字上;B选项错误,本题没有涉及到三权分立的内容;C选项错误,本题材料出发的角度不是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2.

26、 辛亥革命后,时人曾感叹道:“无最头颅无最血,可怜购得假共和。这说明辛亥革命A. 使中国摆脱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B. 模仿西方民主制度模式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C. 没有实现中国人民要求独立、民主的愿望D. 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可怜购得假共和”可知辛亥革命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共和,没有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命运,故选C,排除A;BD是辛亥革命取得的成就,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23. “以为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假使没有城市做领导,则任何乡村都是不能“联合起来”的。并且,没有城市工人激

27、烈斗争,则一切包围城市的计划完全是空谈。”(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1930年5月24日)这说明当时A. 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B. 俄国城市革命的道路符合中国实际C.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宣告失败D. 中国尚未找到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不要城市工人而用农村包围城市可以取得胜利,这无论在理论上与事实上都是不通的”可以看出,当时党内还存在着以城市为中心的思想,说明当时对中国革命道路认识有分歧,A正确;俄国的道路不符合中国的实际,排除B;事实证明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取得了成功,排除C;从“1930年5月24日”可以看出,此时中共发展已经找到了符合中国革命实际的道路,排除D。24

28、. “它的成功在于它为爱国和革命的目标出色地动员了人力和物力资源。期间,一批坚定的中国人,组织了一个旨在统一国家、战胜外国特权和改变形形色色的不平等状况的爱国运动。这些人得到一批俄国专家的建议和支援,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材料描绘的事件A. 体现了土地革命的重要成果B. 完成了民主革命的主要任务C. 动摇了列强统治中国的根基D. 促进了国共两党进一步合作【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信息“旨在统一国家”、“原来以南方为根据地的军队一路打到北京”,结合所学可知,该事件为国民大革命,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目的在于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军阀统治,统一中国,发动北伐战争,故C项符

29、合题意。A项,材料未体现土地革命成果,排除。B项,国民大革命最终失败,并未完成民主革命任务,排除。D项,国民大革命中,国民党叛变革命,国共由合作变为对立,故排除。25. 1948年12月24日和30日,白崇禧两次致电蒋介石,要求举行和谈。与此同时,程潜、张轸及河南、湖北、湖南的参政会都致电蒋介石,表达了同样的主张。此后,白崇禧还一度策划湘鄂赣豫黔“五省联盟”,以李宗仁出面,代表南京国民政府与中国共产党“和谈”。促使出现“和谈”要求的外部条件是A. 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对时局认识有分歧B. 美国主张通过第三次国共合作实现和平C. 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D. 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摧枯拉

30、朽的胜利【答案】D【解析】【详解】抓住关键信息“外部条件”,根据“1948年12月24日”“此后”可知,国民党内部部分高级官员策划“和谈”发生在三大战役胜利前后,国民党军队的主力遭受重大打击,人民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重大胜利,故D正确;A不符合“外部条件”,排除;B不符合史实,排除;“和谈”的主要背景并非国统区社会各阶层纷纷要求蒋介石下野,而是国民党在军事上的重大失败,排除C。【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1948年12月”“外部条件”,联系所学北平谈判的背景分析解答。第II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50分)26.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31、回答问题。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

32、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3)根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答案】(1)内容:被举荐者限年龄在40岁以上;察举与考试相结合,有真才实学者方可任用;对有特殊才干者,不限年龄。原因:察举制存在明显弊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

33、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逐步放宽录取标准。(3)作用:有利于打破垄断特权;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公正。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解析】(1)内容:依据材料中“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等信息分析归纳即可;原因:结合察举制的缺点与不足分析归纳即可,如举荐方式容易造成任人唯亲,以道德品质为主要依据,缺乏公正客观的评价标准。(2)特点:依据材料“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放宽录取标准”等信息归纳其特点。(3)主要作用:由题中材

34、料“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可知寒门子弟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公平;同时选拔权利由地方收归中央,也反映了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大陆政策是日本自明治维新后, “不甘处岛国之境”,立足于用战争手段侵略和吞并中国、朝鮮等周边大陆国家的对外扩张政策,是日本近代军国主义的主要特征和表现。该政策于19世纪80年代趋于成熟。材料二 1931年9月 18日,日本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在3个多月时间里占领我东北全境,实行杀光、烧光、抢光的“三光”政策,所到之处横尸遍野,使三千多万名同胞沦为日军铁蹄下的奴隶。1932年1月,日本制造事端,

35、进犯上海。日军与奋起抵抗的驻上海十九路军激战33天,中国军民死伤达1.6万余人,财产损失达20亿元。3月,日本扶植溥仪成立“伪满洲国”。材料三 吉林省档案馆于2014年4月25日公布了从馆藏档案中整理出的89件档案,涉及日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中于占领区建立的“慰安所”,被“特别移送”到731细菌部队作为人体实验对象的“苏联问谋”,南京大屠杀发生时和日军占领后的南京的实况,在沈阳关押的英美盟军战俘,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的劳工,以及抗日联军等方面的内容,直观、真实记录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种种罪行。(1)据材料一 和所学知识,指出大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该行为对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产

36、生了什么影响? (2)据材料二、三指出20世纪30年代日本的侵华战略意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据材料三指出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答案】答案(1)表现: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获胜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战争赔款、开放通商口岸、开设工厂等特权,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影响: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不仅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被大大延缓。(2)战略意

37、图:占据东北地区有利于建立侵华的后方基地,侵略华东有利于对国民政府的统治造成冲击,从军事上、政治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变化:由中国军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到和美、苏、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3)罪行:在占领区建立“慰安所”,蹂躏中国妇女;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残害无辜生命;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对苏联、英、美等盟军战俘进行生化实验和杀戮;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劳工;镇压中国抗日联军等。【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陆政策在19世纪90年代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是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 获胜后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获得战争赔款、开放通商口

38、岸、开设工厂等特权,割占台湾等中国领土。带来的影响主要是马关条约中的巨额赔款、新通商口岸的开辟等,不仅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还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中国内地,拓宽了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途径,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被大大延缓。(2)二十世纪30年代日本也遭受经济大危机的严重冲击,所以日本侵华的战略意图主要是占据东北地区以有利于建立侵华的后方基地,侵略华东有利于对国民政府的统治造成冲击,从军事上、政治上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做好充分的准备。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中国抵抗日本侵华的力量发生的变化主要是由中国军民独自抵抗日本法西斯的侵略到和美、苏

39、、英等反法西斯同盟国家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3)吉林档案馆公布的89件档案所折射出的日军侵华罪行结合所学进行总结概括即可,包括在占领区建立“慰安所”,蹂躏中国妇女;在东北建立细菌部队,残害无辜生命;制造南京大屠杀,屠杀无辜的和平居民;对苏联、英、美等盟军战俘进行生化实验和杀戮;向中国东北移民和强征劳工;镇压中国抗日联军等。28. 辛亥革命探究材料一 “武昌起义以后,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忽然变为民国了。” 1911年11月22日,重庆革命党人与起义新军结合,夺取了清廷在重庆的地方

40、政权,宣布成立蜀军政府。重庆辛亥革命可谓“一次成功,兵不血刃”。 这也很好地诠释了这次“微流血”革命。(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一书中指出:“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材料三 1924年1月,孙中山在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回顾总结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质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

41、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如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问题:(1)根据材料,简要分析说明辛亥革命“微流血”的内涵与原因。(2)徐中约指出的问题在民国初年有什么表现?你认为这一问题的产生与辛亥年“微流血”革命又有什么内在的联系?(3)根据材料三,从革命党人的角度,孙中山在哪几个方面分析了1912年“让渡政权于袁世凯”的原因。【答案】(1)内涵:革命发展迅速,清朝迅速灭亡揭示了其失去民心,没有剧烈的社会动乱,人员伤亡小。(2分

42、)清政府腐朽衰败之极、革命势头迅猛、掌握了清政府军政大权的袁世凯迫使宣统帝退位,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和平让渡政权于袁世凯。(2分)(2)表现:北洋军阀专制、割据混战,社会动荡不安;民主共和制度破坏殆尽。(3分)联系:革命并未彻底铲除帝国主义及各种封建势力等。(1分,言之成理同等给分)(3)原因: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1分)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2分)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3分)【解析】试题分析:(1) 内涵:从材料一中“一个月之内,十三省相继宣布独立,并且没有一个地方发生激烈的战争”和“一次成功,兵不血刃”等信息

43、可以得出结论。原因:根据材料一中的“满清的灭亡,不是革命军以军力打倒的,是清朝自己瓦解的”和材料三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可知原因有二:一是清政府方面的,一是革命派自身方面的。(2)表现:应该结合所学辛亥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现实去回答:一个是从统治者和政局角度,一个从革命派想要建立的民主制度角度。内在联系:应从革命的不彻底角度回答,即辛亥革命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仍然存在。(3)根据材料三回答,要求仔细阅读材料,寻找有效信息来回答。根据材料中的“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

44、长”、“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等信息可以依次得出其原因是“客观上受形势所迫,不得已与袁世凯所代表的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相妥协”、“同盟会组织涣散,对革命认识不清”、“革命党人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和社会动荡”。考点: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2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字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一这 就是结论。毛泽东材料二 只有认清中 国社会的性质,才能认清中国革命的对象、中国

45、革命的任务、中国革命的动力、中国革命的性质、中国革命的前途和转变。所以,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材料三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 国民主革命,经历了两次大的反复,两次历史性的伟大转折,一次是从国民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一次是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1)材料一中“俄国人的路是-条什么道路?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为什么会选择这条道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什么?结合材料分析这一道路开辟的历史依据。(3)据材料三并结 合所学知识,

46、概括回答在第二次反复中,使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的史实。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有何启示?【答案】(1)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城市中心道路)。原因:此前各种救国方案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2)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国情。(3)遵义会议。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路线要符合本国的国情。【解析】【详解】(1)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俄国人的路”指的是无产阶级革命道路,即城市中心道路。中国的知识分子之所以要选择这条路主要是因为此前各种救国方案失败,十月革命的影响和马克思主义传播。(2)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的“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是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历史依据根据“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可知主要是中国特殊的社会性质和国情。(3)根据“由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可知第二次反复主要是指长征,长征期间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折的史实是遵义会议。综合材料我们可以得到的启示是一切要从实际出发,路线要符合本国的国情。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