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35615-16人教版(无答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
2、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拼音。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
3、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1、看拼音写词语。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4、。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Pi sh zi xn din2、下面词语中的字应读哪个音,用“”表示。 抚摩(m m) 玻璃(l l)粘稠(nin zhn)二、字词。 1、填空。(1)“纤”字按音序查字法应先查大写字母( ),再查音节( )。(2)“抑”字按部首查字法应先查( )部,再查( )画。(3)“允”字共( )画,第一笔的笔画是(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在错别字下面画“ ”,并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黑版()惨酷()胜气凌人()兴国安帮()3、选字填空。 (1)帝国主义国家妄图阻()中国修筑京张铁路,这一梦想彻底破产了。(挠、浇)
5、(2)中国人民解放军日夜守卫着祖国的边()。(僵、疆)(3)我们要()苦学习。(刻、克)(4)在党的正确领导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勃发展。(篷、蓬)4、 选词填空。( (1)根据意思选择适当的成语,填在括号里。神机妙算 阴谋诡计 高瞻远瞩 好高鹜远A、指善于估计形势,决定策略,形容计谋特别高明。()B、指站得高,见得远,比喻见识远大。()(2)选择恰当的词语填空在括号里。A、意思意义夸张夸耀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是一件有深远()的大事。李强学习很用心,每次考试成绩都很好,但他从来不()自己。B、虽然但是不管总宁可也不因为所以()刮风下雨,邮递员叔叔()是按时把报纸送到学校。王
6、红()勤奋学习,()成绩优良。詹天佑()自己吃苦,()让筑路工程有一点儿马虎。三、句子。 1、下面的句子各属于哪种修辞方法,用“”表示。 A、小溪流唱着歌从山上跑下来。(拟人、夸张)B、漓江的水绿得仿佛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比喻)C、桂子开花,十里飘香。(比喻、夸张)D、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设问、反问)2、读下面的句子,指出有毛病的地方,把它改正过来。 (1)他穿着一件白上衣,一顶小黄帽。(2)我一定要发挥优点,改正缺点。(3)参加春游的同学,基本上全部都到齐了。(4)我国人口是世界上最多的国家。3、 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在正确解释后面的括号里画“”。 (
7、1)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这类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A、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B、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对工作人员要求非常严格。()C、这句话说明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极端负责。()(2)最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A、这是一年春景中最好的地方,大大胜过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B、这是一年春景中最好的时光,大大胜过满城烟柳的晚春景色。()四、 阅读我今年六十二岁了,可是拿不好筷子。人家拿筷,拇指上一只,食指上一只,吃起来,两只筷平行向碗里伸去,或扒或拣,灵活方便;我却是拇指、食指和中
8、指和捏_,想要吃什么,交*着_往菜里伸,妻子取笑我说:“人家吃菜是夹的,你吃菜是*的。”还跟小孙女说:“不要学你爷爷,你爷爷拿筷多难看。”我就接着说:“是啊,我爸爸妈妈从来没管我怎么拿筷子,我从小就没学会。” 父亲也管着我的事,臂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尖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剪子刀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就能看。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_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民主,
9、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候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臂如为我儿时集邮册页的楠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_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1 将下列词语填入第一段空格内(1)两只筷 (2)一双筷2 将下列句填入第三段空行内(1)关系到我一个人 (2)关系到我和他人之间3 文中加点的“手足”的意思是:_4 第二段“剪子刀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句中“更”不能改为“也”,因为:_ 5 第三段中两个“在这方面”不能删除的理由是:_6 从上文看叶圣陶在为人处世方面主张_(用文中原话填写)7 上文第一、二段次序(能 不能)对调。因为:_ 五、作文。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我们从小到大认识了很多位老师,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笔写写你心目中的那位良师益友吧!题目自拟.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