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专题提升课 专题三答案速填:A.孝文帝改革 B.民族融合 C.均田制 D.迁都洛阳 E.洛阳考向一全面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政策1.从措施上看:这一政策的具体措施表现为均田制、移风易俗和实行汉制等内容。2.从目的上看: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的根本目的是加强鲜卑族的统治。3.从本质上看:汉化政策既是落后文化学习先进文化的过程,又是少数民族的封建化过程。4.从进步性上看:体现了落后的征服民族必然会被先进的被征服民族的文化所征服的历史规律,从这个角度来讲,孝文帝的汉化政策自觉地
2、顺应了历史发展规律,促进了民族融合的进程,为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历史作出了贡献,值得肯定。5.从局限性上看:孝文帝在改革过程中,全盘吸收汉文化,不加区别兼收汉文化的精华和糟粕,这是改革的不足之处。考向二孝文帝改革与隋唐盛世的关系1.政治上,孝文帝改革中推行的若干措施直接或间接推动了隋唐政治的发展。如整顿吏治,实行俸禄制,加强对官吏考核;地方上推行三长制,加强中央集权;迁都洛阳,对洛阳城市的规划;以及北魏形成的关西士族等都对隋唐政治的发展有巨大影响。2.经济上,孝文帝改革实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对隋唐的赋税制度影响巨大。首先隋唐直接沿袭了北魏的均田制;其次唐在租调制的基础上推行了纳绢代役的庸,推动了唐代经
3、济发展。另外,北魏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北方经济的重心地位。3.民族关系上,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的大融合,为隋唐民族关系的发展以及隋唐统一奠定了基础。【素养特训】1.中华文明多元并存,各族文化相互交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北魏孝文帝改革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这一时期的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
4、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概括“胡乐、胡舞”等所反映的现象。(2)据材料概括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北魏孝文帝改革对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解析】第(1)题第一问,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回答即可;第二问,依据材料中“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可知是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第(2)题依据材料中“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还有在血与火的民族斗争中的附带同化”“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信息,从方式、内容等角度回答。第(3)题依据材料中“少数民族
5、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孝文帝改革的作用,从民族融合、经济发展以及汉族政治统治加强等角度回答。答案:(1)内容:迁都洛阳;变制度(改官制);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通婚姻;改籍贯)。现象:汉族向少数民族学习。(2)特点:以少数民族汉化为主;相互学习;方式多样。(3)作用:促进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经济恢复与发展;为隋唐时期重新统一奠定基础。2.历史教科书是一般国民普遍历史观的重要来源,代表了一国统治者的史观及立场,是建构民族形象和民族认同的工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孝文仁孝好学兴礼乐,定制度,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
6、,始有可观。帝恶其国俗鄙陋,乃迁都洛阳,改国姓为元氏,禁胡语胡服宗室勋旧,不悦者多时魏之势虽极盛,然剽悍勇武之风,渐次消灭华奢柔弱之风渐行,而国势之衰兆已见。根据1907年宏文馆出版的中国历史讲义等整理材料二孝文自鄙胡俗,深慕华风,汉晋以来大改革家也。论者议其忘强武之旧,习弱靡之风,国势之衰,萌芽于是。然孝文弃平城而趋洛阳,失形式则有之至于革鄙陋,趋文明,夫安能为孝文咎耶。在北方民族同化上,孝文帝起了重要作用,鲜卑之同化中国,帝功居多拓跋魏自北鄙之平城,迁都洛阳,兴学校,作均田,崇儒术,弃胡俗,而一切改从汉制,实为魏之极盛时代诸族遂大受汉族之同化国中一切制度文物,亦无一不仿南朝。至北齐北周之治
7、制,则尤为隋唐治制之所本,于中国之贡献颇大。1913年共和国教科书本国史:上卷和1928年初中本国史(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二者对孝文帝改革影响认识的异同。(2)材料一和材料二对孝文帝改革评价的立足点有何不同?【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对比分析能力。第(1)题,从材料一“后(北)魏文物(礼乐制度),始有可观”“国势之衰兆已见”可知作者的认识,从材料二“汉晋以来大改革家也”“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知材料二作者的观点,通过对比得出二者认识的异同。第(2)题从材料一“国势之衰兆已见”可见其中的“国”是指北魏鲜卑族政权,而材料二“于中国之贡献颇大”可见是站在整个中国和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评价的。答案:(1)
8、同:都认为孝文帝改革取得了一定成功,促进了北魏政权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制度,加速了向汉族封建王朝模式的转换(或汉化、封建化都可)。异:材料一认为孝文帝改革过大于功,改革中蕴含着危机;盲目的汉化过程中鲜卑族的勇武之风变为汉族的文弱之风,激化了内部矛盾,是导致北魏政权由盛转衰的根源,加速了北魏的衰亡。材料二驳斥了孝文帝改革导致北魏衰败的观点,认为孝文帝是历史上的大改革家;改革功大于过,改革革除了鲜卑陋习,促使北魏走向文明和强盛,促进了北魏融入中华民族的进程和北方的民族融合;改革是隋唐制度创新的源头,对中国发展贡献巨大。(2)立足点:材料一以汉族为中心,站在鲜卑文明发展的角度;材料二站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角度。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