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泉州台商投资区惠南中学2017年10月月考试卷高二历史(文科)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命题者:第卷选择题(每题2分,共50分)一、选择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目要求,请将正确选项的序号对应填涂在机读卡上,并转抄在答案卷的表格中)1. 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周游列国如“丧家之犬”;孟子游说诸国,虽声誉日隆,但是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虽然做过兰陵令,但是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这反映了A. 儒学在诸子时代不是“显学”B. 儒学因受到政治压制而衰败C. 儒学对治国安邦无实际效用D. 儒学与时代需求有较大偏离【答案】D【解析】材料“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孟子并没
2、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表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由于与统治者的要求有较大差距,从而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视,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材料“孔子生前并不得志”“孟子并没有得到真正的重用”“荀子政治上未有太大建树”反映出儒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就可以得出正确答案。2. 庄子认为:人人自在,唯恐天下扰乱了他的本性;人人安舒,唯恐天下改变了他的常德。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这说明庄子强调A. 道法自然B. 绝仁弃义C. 无为而治D. 齐物逍遥【答案】C【解析】材料“天下人不扰乱本性,不改变常德,就不需要管治天下了”表明庄子主张无为而
3、治的思想,故C项正确,D项错误;A项是老子的思想;B项是儒家思想。3.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说;“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商贵威严之公仆,而非广土众民之所有人。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这说明荀子A. 倡导民主思想B. 强调君主权威C. 鼓励百姓起义D. 主张尊君重民【答案】D【解析】从材料“荀子思想中之君主,乃一商贵威严之公仆”“若一旦不能尽其天职,则尊严丧失,可废可诛”中可以看出,荀子主张尊重君主、重视百姓,故D项正确,AB项比较片面;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4. 墨子中说,天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主
4、要反映了墨子思想A. 严厉批评儒家现实主义B. 体现下层百姓精神诉求C. 构建中国最早宗教信仰D. 为统治者营造集权氛围【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帝经常监察人的行动,特别是统治者的行动。他以祸惩罚那些违反天意的人,以福奖赏那些顺从天意的人,这体现了“兼爱”思想;这些表明了下层群众的精神诉求,故B正确;ACD项不符合题意。5.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诞生了无数思想家他们的言行为后世留下了很多成语典故。下列成语反映道家思想的是A. 刻舟求剑B. 守株待兔C. 人定胜天D. 以柔克刚【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道家思想的精髓是辩证法的思想;D项体现了辩证法的思想,故D项正确,A项出自吕氏
5、春秋,排除;B项出自韩非子,排除;C项是荀子的思想,排除。6. “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上述言论体现的是A. 君民对立、加强统治的法家思想B. 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C. 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D. 憎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国弱民强,民强国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民,辱则贵爵,弱则尊官,贫则重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法家思想主张君民对立、加强统治,故A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实行仁政、缓和矛盾的儒家思想,故B排除。材料也不能说明消除等级、主张兼爱的墨家思想,故C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憎
6、恶权术、无为而治的道家思想,故D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法家7. “士人”是中国古代文人知识分子的统称。西周、春秋时代,“士”在政治上居于卿大夫与庶民之间,处于贵族的最低层;士大夫的称谓是战国中叶才流行开来的,是指士人与官僚的合二为一;明清之际“士人从商,商人入仕”,是社会结构变动的一大特色。下列关于中国士人阶层的说法正确的是A. “礼贤下士”为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治国搭建了政治舞台B. 明清之际的“士人从商”反映抑商政策转变,等级观念淡化C. 面对鸦片战争失败,当时开明士大夫阶层发动了“自强”运动D.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反映了士人阶层的自
7、我修养和社会责任意识【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介绍了“士”这一阶层的产生与发展历程,从最开始的贵族最底层到后来的一种文化人的代称,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的历史变动和文化内涵。A选项错在与事实不符,春秋战国主要是诸子百家去游说,而不是君主来礼贤下士;B选项错误,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没有转变;C选项错在“自强”运动的发动者是地主阶层不是士大夫阶层。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士大夫阶层的变化8. 晋国的赵氏把法律铸在鼎上公布出来,孔子认为这违反了晋国祖宗唐叔所订立的法度,使得贵贱无序,国家就不好统治了;鲁国季氏采用了周天子才能用的八佾舞,孔子
8、说:“是可忍,孰不可忍也”,非常生气;齐国的田氏杀了齐简公,孔子认为卿大夫不该杀诸侯,求鲁国出兵去讨伐田氏。材料表明孔子的立场是A. 行仁政,反对刑罚和战争B. 法先王,祖宗之法不可改变C. 重礼乐,以礼乐教化百姓D. 正其名,端正宗法等级秩序【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可知,春秋时期周天子的地位因为周国的实力下降,并不被诸侯重视,孔子提出了正名思想,以期重整社会秩序,故D正确。“仁政”是孟子提出,排除A;BC项题干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子的思想【名师点睛】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
9、松的社会环境;(2)“礼”强调社会成员承担相应的权利和义务,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3)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优先考虑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渗透以人为本的理念;(4)“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教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成员素质的提高。9. 春秋至战国前期,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墨子创立墨家学派,李悝创立法家学派等。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这说明A. 百家争鸣局面逐渐走向繁荣B. 思想的综合与吸收成为发展趋势C. 儒家学说社会地位得到提高D. 不同学派的思想出现融合与趋同【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
10、考查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材料强调的是战国前期各思想学派兴起,战国后期出现总结性的人物和专著,由此可知此时各学派思想的综合和吸收成为发展趋势,B项符合题意。A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到战国后期,出现总结百家思想的人物如荀子,总结性的著作如吕氏春秋”的解读,判断各个选项是否符合这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排查。10.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汉景帝派人往猪圈里递进一把刀让辕固得以杀猪自存。“太后默然,
11、无以复罪,罢之”。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A. 采用儒家思想治国B. 放弃休养生息政策C. 维持无为而治思想D. 存在无为、有为之争【答案】D【解析】据材料提到,汉初窦太后好读老子书,辕固说:“此是家人言耳。”窦太后说,这怎么能比得上你们管制犯人似的儒家诗书呢!随后惩罚辕固“入圈刺豕(猪)”。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汉景帝时期存在无为、有为之争,故D项正确。材料主旨不在于采用儒家思想治国,故A项排除。材料也没有反映放弃休养生息政策,故B项排除。材料也无法体现当时维持无为而治思想,故C项排除。【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及影响11. 在汉代,在国,在家,君臣关
12、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这反映了汉代A. 儒家道德伦理等同法律B. “礼”的思想颇受重视C. 是等级制度的发轫时期D. “三纲”伦理已经僵化【答案】B【解析】从材料“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中可以看出,儒家思想中“礼”的思想在当时比较受重视,故B项正确;A项错误,错在“等同”;C项错误,等级制度早就出现;D项错误,汉代“三纲”伦理刚刚出现。点睛:材料“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都要尊卑有序”“汉律中已有“大不敬”、“不孝”、“不道”等罪名”体现出儒家思想与封建法律之
13、间的关系。12. 礼记曲礼有关复仇之义,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律规定:“敢私复仇者加刑,家属徙边”。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魏的律令呈现出A. 复古主义的特色B. 严刑峻法的特色C. 程序简化的特色D. 以儒入法的特色【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题目考查的是我国古代法律的特点,魏律中并未体现复古主义,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并没有体现严刑峻法,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程序简化的特点,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的理解,魏律中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中“依古义”即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故D
14、项正确。13. 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A. 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B. 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 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D. 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答案】C【解析】魏晋时期儒家学说仍占正统地位,只是受到了佛道的挑战,故A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体现了道家学说仍有市场,其思辨性得到重视,故C项正确;门阀政治受到了严重冲击,于是开始寻找寄托,故D项错误。14. 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
15、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主张A. 弘扬国粹,捍卫传统B. 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C. 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D. 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答案】B考点:新文化运动点评: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分歧,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主张全盘否定,其对传统文化批
16、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下题即是对此的最好说明: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D)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15. 隋唐时期,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玄宗亲注老子,下令所有人家必须家藏一本,开元二十年还以老庄列文取士。这表明此时A. 佛道二教实现良性融合B. 道教思想社会基础牢固C.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D. 政治权力影响思想传播【答案】D【解析】从材料“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还以老庄列文取士”中可以看出,由于政府的支
17、持,导致佛教、道教思想得以发展,这表明政治权力对思想的传播有深刻的影响,故D项正确;A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错误,儒学仍占据正统地位。点睛:材料“在政府的支持下翻译了大量佛经”“唐朝皇帝追尊老子为祖先还以老庄列文取士”反映出政治对思想的影响。16. 史载,进士郭稹改嫁的母亲边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得到宋仁宗的准许;明初,进士王希曾再嫁的母亲任氏去世了,他请求服丧三年,明太祖令臣下讨论,最后只同意他服一年。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 妇女再嫁得到尊重B. 科举取士注重人品C. 君主专制不断加强D. 理学成为统治思想【答案】D【解析】材料正表明妇女因再嫁受到社会的轻视,而非尊重,故A项错
18、误;虽然材料中郭稹和王希都是科举进士,但是题目与科举取士是否注重人品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并没有体现君主专制的加强,故C项错误;宋明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后,理学的对人思想的禁锢逐步强化,存天理灭人欲,不提倡寡妇再嫁,故D项正确。17. “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下列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的学说比孔子更科学B.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C. 朱熹使儒学更具哲理性和思辨化D. 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程朱理学强调宇宙的
19、本源是“理”,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谈不上科学,排除A;对联强调了眼、鼻、眉、胡联系和发展的关系,是朱熹和儒学继承和发展关系的体现。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朱熹的思想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谈不上朱熹对儒学的贡献比孔子大,排除D;朱熹的思想发展了儒家学说,最突出的表现是吸收了佛道思想,探讨心性义理,使其更具哲学化和思辨化,形成理学,因此C项符合题意。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18. 黄仁宇把中国古代晚期社会结构比作一个庞大的美国“潜水艇夹肉面包”,上面是强大的中央官僚机构,下面是庞大的社会底层农民,但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这种社会构成特征,客观上有利
20、于A. 增强地方政府的自主权B. 儒学维系统治秩序C. 促进小农经济稳定发展D. 防止社会两极分化【答案】B【解析】材料“中间层即地方政府却是松散而脆弱的”说明不利于增强地方的自主权,故A项错误;地方权力的弱化有利于中央对社会底层农民的控制,形成专制统治,在中国古代,要维持整个国家之稳定,上下必须达到一种平衡,而这种平衡的引子,在古代正是道德,因此这种构成客观上有利于儒家思想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中未涉及小农经济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强调社会的两极分化,故D项错误。19. 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
21、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宗又大规模地“灭佛”。这反映出唐代A. 皇帝的好恶决定宗教兴亡B. 道教的社会影响最大C. 儒学的政治地位最为稳固D. 佛教的社会基础薄弱【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根据材料推断即可,根据“唐高祖李渊自认为是老子后裔,规定老子地位在孔子之上,佛教位居第三:武则天时明令佛教位在道教之上,后来唐武帝“灭佛”说明道家、佛家的地位变化较大,只有儒教的地位相对稳定。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儒学的发展唐朝儒学的发展20. 唐代高僧曾把“孝”说成是贯通古今的根本大道,并尽量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
22、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这反映了唐代A. 三教并立,相互依存B. 政教合一,维护统治C. 三教矛盾已经化解无余D. 儒家处于绝对优势地位【答案】A【解析】从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中可以看出,唐朝时儒学的传播出现了危机,儒道佛三教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故A项正确,D项错误;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C项错误,错在“化解无余”。点睛:材料“把儒佛两家道德观念相比附”“道教也常常依傍儒家”“儒家的伦理观念则通过佛教、道教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解释了三教之间的关系,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四个选项即可。21.
23、 南宋时期,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出现了相当多的通俗教育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等。葛兆光先生也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大的著作就是家礼。”这最能反映A. 理学的核心是礼教B. “格物致知”的重要性C. 理学思想的生活化D. “知行合一”的必要性【答案】C【解析】依据“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可以得出朱熹比较注意推广儒学,并使其深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故C项正确;ABD项不符合题意。点睛:“朱熹对于自己提倡的理学原则如何进入生活世界是相当注意的,他反复强调这种原则在生活中的实现。”体现了理学的逐渐生活化、世俗化。22. 朱熹和
24、王阳明对“天理”进行了不同的解释,两者相同的本质意图是A. 否定佛教、道教的教义B. 维护封建统治秩序C. 发扬光大儒家学说D. 激励人们奋发立志【答案】B【解析】略23.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解读古文史料的能力。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认为儒家与佛教都是圣人之学,对治世治心都有帮助。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契嵩和尚是看到了当时儒家文化的庞大影响力,想借助于儒家
25、文化来宣扬佛教,这是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的表现,故A项正确;佛教与儒家在宋以前就开始了合流,“开始出现合流”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由材料可知,契嵩和尚虽认为儒教和佛教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儒教仍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其统治地位并未发生动摇,故CD项均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佛教思想24. 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这位思想家可能是A. 孔子B. 董仲舒C. 朱熹D. 陆九渊【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
26、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说明该思想家主张内心明晓仁义或天理比通过外在手段知晓天理更为重要,显然这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D项正确;ABC三项与心学主张无关。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王心学25. 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A. 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 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 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 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27、”,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地位第II卷非选择题(3大题,共50分)2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杨伯峻孟子译注材料二汉代政制,三代以下称美,关健即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他们“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
28、朝美政,或在乡美俗,是汉代政治中的清流。陈明儒学的历史文化功能材料三宋代儒家复兴,范仲淹所倡导的“以天下为己任”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成为此后“士”的新标准。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材料四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其最终归宿仍然不免是虚伪和“吃人”,决不可能把社会引向理想境界。刘泽华、张分田论儒家的理想国(1)材料一反映了孟子的哪些思想?(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及其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和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你对材料
29、四中的观点持何种态度,并说明理由。【答案】(1)思想:自我反省(反求诸己);加强道德修养。(2)作用:净化吏治;推行德教。背景:汉武帝重用儒生;大力兴办教育;推行察举制和征辟制。(3)背景:儒学危机;三教融合;宋代重文轻武,大力发展科举。表现:程朱理学的产生;士阶层的社会担当意识增强。(4)评分标准:可以赞同,或者反对,或者另有观点都可。示例一:赞成该观点。理由: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三纲五常等思想,强化了军权;程朱理学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扼杀人的自然欲求。示例二:该观点是片面的。理由:儒家伦理道德除维护君主专制政体外,对道德人格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比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的力量,注重气节、
30、品德,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儒学的发展演变。从先秦儒学、汉代儒学、宋明理学等方面来分析考查知识点。(1)从材料“爱人不亲,反(反思)其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中可以概括出答案。(2)从材料“在于吏治队伍中存在一个由通经入仕形成的儒生群体”“学大义,以道事将”,或在朝美政,或在乡美俗”中可以得出汉代儒生群体所发挥的作用。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汉武帝的政策、儒学教育的发展和当时选官制度等方面来分析出汉代儒生群体所发作用的背景。(3)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理学兴起的背景方面来分析出“宋代儒家复兴”的背景。根据材料“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
31、,后天下之乐而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第二小问的答案。(4)首先从材料“儒家伦理道德在实践中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病态灵魂的扭曲的人,为君主专制主义提供了最基本的社会条件”中概括出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这个观点即可。2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梁惠王上材料二为他们的政权合法性寻找某种原则,对于他们是至关重要的。汉朝皇帝的高招是,延揽始终坚持封建制度的学派来支持中央集权的国家他们最大成就是,使这个从未亲身经历封建时代的新文人阶层相信,孔于的学说能够应用于新的政治体制中
32、央集权国家的理念逐渐与这个文人阶层和儒家信徒紧密结合起来。这个文人阶层原来捍卫的是旧封建制度,但是在此之后,他们一直反对任何分裂活动。菲茨杰拉德中国简明文化史(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孟子的主要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儒学为支持中央集权提供的理论主张,及其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答案】(1)思想:主张施行“仁政”;统治者应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注重教化;民本思想。背景: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遭破坏,社会动荡,矛盾尖锐;铁器牛耕使用,生产力进步,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出现;士阶层兴起;文化环境宽松,百家争鸣。(2)主张:君权神授;
33、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影响: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儒学地位上升,汉王朝开始重视思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以汉民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2)第一小问回答董仲舒的主张;第二小问从统治秩序、政治体制、民族文化等角度分析。28.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
34、”。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材料二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
35、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近来年,日本经济界与学术界构筑了“日本式经营”的学说,其中列举的许多因素都具有儒家文化的特征。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2)据材料二,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答案】(1)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2)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把儒家思想应用于生产管理中。【解析】(1)主要考查学生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 根本”,结合所学可归纳出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由材料“天理是公道与 良知”,可以归纳出: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由材料“格物致知”,反映了 务实力行的倾向。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难度小。由材料中“ 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从三个方面归纳: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 孝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