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考点强化练(三)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一、选择题1据中国史纲,春秋时人主的最高尊号是王,天神的最高尊号是帝。战国中期后,诸侯称王,人主的尊号只好为帝,原为光大之义的“皇”字称天神。到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后,他自称为“始皇帝”。人主尊号的这些变化反映了()A借助于天加强统治B人主权力不断加强C地方势力左右人主尊号D人主尊号的变化与社会转型相适应解析:选A由材料内容可知,春秋战国至秦朝时期的统治者用对神的称呼来作为自己的称呼,这是借助于天来加强统治的一种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仅仅体现了统治者自身称谓的一种变化,没有体现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地方势力,故C项错误;人主尊号的变化和社会
2、转型相适应与材料无关,故D项错误。2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中国官制的一个特色是“波纹式的循环发生”,即“天子个人左右的微臣逐渐获得权力,压倒了政府的大臣,终于取而代之。但取代之后,其中又别有私臣变成实权者,再来取代现有的政府大臣。如此后浪推前浪式地往复不已”。以下官职的设置符合这一特色的是()A秦朝的三公九卿B汉朝的“中朝”C隋唐的三省六部 D宋朝的枢密院解析:选B三公九卿是指政府的大臣,彼此分工明确,相互牵制,与材料中微臣与大臣的关系不符,故A项错误;汉朝的“中朝”是汉武帝时期用一些近信侍从如尚书、侍中等组成的决策机构,而汉代的三分九卿则成为外朝即执行机构,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是相权分割为三,
3、以加强皇权,故C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二府三司的组成部分,负责军事,其长官枢密使为政府大臣,故D项错误。3(2018衡水摸底)北宋初立,有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后采取措施,在众多州县之上设置一级行政机构“路”,以此达到“振领而群毛理”之意。这一做法()A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 B严密了地方监察体系C可收统摄管理之功效 D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解析:选C在州县之上设置新的行政机构“路”,显然是扩大而非分化了地方行政大权,故A项错误;“路”是新设置的地方行政而非监察结构,故B项错误;相比宋初千百个州县行政单位,作为其上级行政机构的路在数目上必然相对较少,有利于收统摄管理之功效,故C项正确;设置新的行政机构并
4、不一定便于地方官向上奏事,二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故D项错误。4(2018临汾模拟)元代推行行省制,设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但在黄河下游则以沂蒙山南麓为界与中书省直辖区“腹里”相邻;将江西、广东合为江西行省,治所在南昌;将湘、鄂、桂并入湖广行省,治所设于武昌。这一规划和设置()A体现了“山河形便”的习惯做法B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C保障了蒙古族贵族的统治特权D是对南宋统治区实施的特殊政策解析:选B根据材料“河南行省统辖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打破了依据山河等自然因素划分行政区的做法,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元代设置行省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极大加强了中央对
5、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蒙汉等信息,故C项错误;行省制度是元在地方行政制度上的创制,目的在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故D项错误。5下面是汉武帝时期丞相任职离职表(部分),从表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是()姓名离职原因任职时间窦婴免职1年又2月公孙弘去世2年又4月许昌免职3年又8月李蔡畏罪自杀3年赵周下狱死2年又7月刘屈氂下狱腰斩1年又2月A丞相在位时间较长B中央统治力量加强C君主专制的强化D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没有改变解析:选C根据题干表格中的任职时间可以看出宰相任职时间很短,故A项不合题意;中央统治力量加强指的是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表格没有体现,故B项不符合题意;汉武帝时期正是通过频繁换相来加强
6、皇权的,故C项符合题意;从宰相任职时间很短,以及离职原因有下狱死、腰斩等信息可知丞相位尊权重的传统有所改变,故D项不合题意。6(2018河南天一大联考测试)唐代三省制确立后,先是三省长官各自在本署办公,武德年间于门下省设立“政事堂”使三省合署办公,高宗时又将政事堂迁到中书省。这说明唐代()A皇权专制体制得到不断强化B注重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C三省职权间的矛盾长期存在D尚书省的职权日益得到扩大解析:选C材料介绍了唐代三省办公的变化,不能据此推断皇权的不断强化,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唐代三省决策过程,因此不能推断出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故B项错误;三省职权间的矛盾长期存在,降低了行政效率,因此三
7、省开始合署办公,故C项正确;政事堂由门下省迁到中书省,不能反映出尚书省的职权日益得到扩大,故D项错误。7(2018武汉模拟)唐中宗任命品级较低的豆卢钦望为尚书省长官,故意不加“同三品”的头衔,观察他的反应。豆卢钦望果然徘徊在宰相集体议事的政事堂外而不敢进入。后来加了“平章军国重事”衔,豆卢钦望才真正参议政事。材料主要表明,三省六部制()A提高了唐朝中央的行政效率B降低了三省长官的行政级别C是行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D使官僚机构形成完整的体系解析:选C材料没有体现三省六部运作程序提高行政效率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三省长官行政级别降低,故B项错误;从材料中豆卢钦望因品级低不敢参与政事,可
8、知三省六部主要职责是处理军国政事,是行政权集中的表现,故C项正确;材料仅体现了三省六部的长官,没有体现出当时官僚机构的完整,故D项错误。8(2018北京海淀模拟)对于玄武门之变,史学界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各自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简况如下表。据此可以判断,玄武门之变导致了() 所代表和依靠的社会集团李建成和李元吉关陇军事集团,主体是北魏以来的军事贵族李世民山东豪杰集团,主要是北魏下层士兵的后裔,隋末农民战争中崛起的各民族的武装农民等A世家大族势力受到削弱B北魏孝文帝改革成果丧失C下层民众控制初唐政权D皇权的加强和相权的削弱解析:选A根据材料中当时太子李建成所代表和依靠的是北魏以来的贵族,而李世民依靠
9、的是社会的下层,农民武装等,所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导致贵族受到冲击,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涉及孝文帝改革成果的丧失,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李世民依靠的力量,不是说下层民众掌握政权,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涉及当时夺权,并未涉及皇权和相权的削弱,故D项错误。9北宋的号令总是以皇帝的诏敕文书方式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可是“凡制敕所处,必自宰相”。这说明()A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 B宰相制度制约君权C君权与相权矛盾加剧 D君权为主相权为辅解析:选B材料“诏敕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而君主与宰相共治天下,过度夸大了宰相的权利,故A项错误;制敕必自宰相,传递肯定要经皇帝批准才行,得出君主的权利受到一
10、定的制约,故B项正确;材料中是对诏敕制定到批准执行的分工,不体现矛盾的加剧,故C项错误;君权为主相权为辅与材料“对诏敕制定到批准执行的分工”不符,故D项错误。10(2018太原模拟)北宋中期出现“宰枢互兼”和“宰枢同议”,即宰相兼任枢密院长官;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参知政事兼任枢密副使渐成定制。这种变化有助于()A提高效率适应现实需要B集体决策维护中央权威C崇文抑武防范军事将领D分化事权防止权力集中解析:选A北宋与南宋时期宰相兼任枢密使,使行政权与军事权集中,提高军政效率以适应两宋战争频繁的现实需要,故A项正确;“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不利于集体决策,故B项错误;“宰枢互兼”反而提高军事将
11、领的权力,C项与题意不符,故C项错误;“宰枢互兼”使权力集中,D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11据晋书记载:楚与同郡王济友善,济为本州大中正,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材料反映出当时()A品行端正又有真才实学的人容易出任高官B监察官员有一定的独立性C选拔人才时注重对人物的品评D注重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解析:选C中正评定推荐的人才不一定能够出任高官,故A项错误;中正是人才选拔官员而非监督官员,故B项错误;材料“访问铨邑人品状乃状楚曰:天才英博,亮拔不群”可知九品中正制度在选拔官员时注重对后备人才的考评,故C项正确;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材料并未提及,故D项错误。12(2018邯郸摸底
12、)有学者指出:“中国较早形成了一种早熟的政治体系,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该学者重在强调()A科举制让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B日本缺乏科举制的经济基础C科举制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解析:选D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与材料中“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像日本这样等级森严、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是政治而非经济基础,故B项错误;材料中“其法律身份至少在名义上是平等的,这就使得
13、国家能够通过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来选拔官员”,恰恰是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故C项错误;科举制与贵族政治极不相容与材料中“贵族势力强大的社会不可能引入科举制,引进了也无法运作”相符,故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13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重要制度创新,推动了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二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
14、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新唐书材料三凡军国大事,则令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资治通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前期三省六部制运作的主要特点。(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政事堂”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三省六部制的历史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一“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门下缴驳”“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分析回答。第(2)问根据材料二“
15、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分析回答。第(3)问根据材料三“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太宗)始申明旧制”,结合所学进行分析。答案:(1)特点:注重程序;三省职权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以皇权为中心。(任答两点即可)(2)变化:唐初,政事堂是宰相集体议政的场所;后来,改为中书门下,成为国家的行政机构。(3)作用: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加强皇权;建立制约机制,有利于减少统治者的决策失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走向成熟。14(2018承德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
16、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