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练 热点题组全过关考点一渗透作用的原理和应用1.(2020昆明模拟)将人的口腔上皮细胞转移至三种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结果在中口腔上皮细胞形态不变,在中口腔上皮细胞皱缩,在中口腔上皮细胞破裂,则这三种蔗糖溶液的浓度是()A.B.C.D.。2.(预测题)某同学设计了如图甲所示的渗透作用实验装置,实验开始时长颈漏斗内外液面平齐,记为零液面。实验开始后,长颈漏斗内部液面的变化趋势如图乙所示,下列对图乙有关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在OA段漏斗里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的溶液
2、浓度B.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是膀胱膜两侧的溶液浓度相等C.OA段液面能够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是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多于从漏斗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D.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的水的量与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的量相同【解析】选B。在OA段漏斗内液面上升,说明漏斗内的溶液浓度大于烧杯中的溶液浓度,A正确;AB段液面不再上升的原因是膀胱膜两侧水分子扩散到两侧的数量达到动态平衡,此时漏斗内溶液浓度仍然高于烧杯中溶液浓度,B错误;水分子在半透膜两侧是双向运动的,OA段液面能够不断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分子数多于从漏斗进入烧杯的水分子数,C正确;AB段液面
3、不再上升的直接原因是相同时间内从漏斗进入烧杯的水的量与从烧杯进入漏斗的水的量相同,D正确。考点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3.利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和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以及清水进行渗透实验,下列有关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可用来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B.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减弱C.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液泡的颜色逐渐加深D.蔗糖溶液浓度的高低不影响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解析】选A。用一系列浓度梯度的蔗糖溶液可探究洋葱外表皮细胞液的浓度,A项正确;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细胞的吸水能力逐渐增强,B项错误;质壁分离复原过程中细胞液浓度逐渐降低,液泡颜色逐渐变浅,C
4、项错误;蔗糖溶液浓度过高可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影响细胞的质壁分离及复原,D项错误。4.将一新鲜马铃薯块茎切成4根粗细相同且长度为5.0 cm的小条,再将这4根马铃薯小条分别放在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中,分两次(浸入30 min和4 h)测量每一根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中马铃薯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B.b中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C.c中马铃薯细胞质壁分离D.d中马铃薯细胞外KNO3溶液的浓度增加【解析】选D。由题图可以看出,a中马铃薯小条的长度增加,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A项正确;b中马铃薯小条的长度先缩短后复原,说明细胞失水后又吸水,即发生质壁分离后逐渐复原,B
5、项正确;c中马铃薯小条的长度变短,说明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C项正确;d中马铃薯小条的长度变短,说明细胞失水,细胞外KNO3溶液的浓度降低,D项错误。5.取某一红色花冠的2个大小相同、生理状态相似的花瓣细胞,将它们分别放置在甲、乙两种溶液中,测得细胞失水量的变化如图1,液泡直径的变化如图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失水过多而死亡B.甲、乙两种溶液的浓度不同,溶质也不可能相同C.第2分钟前乙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甲溶液D.图2 中曲线和图1中乙溶液中细胞失水量曲线对应【解析】选D。第4分钟后乙溶液中细胞由于吸水发生了质壁分离复原,A项错误;两条曲线的差异是甲、乙
6、溶液溶质不同,甲溶液中溶质不能被细胞吸收,乙溶液中的溶质可以被细胞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吸收,两者浓度可能相同,B项错误;据图1分析,第2分钟前甲溶液中花瓣细胞的失水速率大于乙溶液,C项错误;分析题图2可知液泡先变小后恢复到原样,为乙溶液中的变化曲线,液泡先变小后维持不变,为甲溶液中的变化曲线,D项正确。6.下列有关“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的实验操作,叙述正确的是()A.在步骤C中只需滴加1滴的蔗糖溶液B.整个实验现象的观察应维持在低倍镜下C.步骤A具体操作过程为“解离染色漂洗制片”D.步骤F观察实验结果和步骤D相比,液泡颜色变深【解析】选B。在步骤C引流操作中需滴加多滴蔗糖溶液,用吸水纸
7、在对侧吸引,A项错误;在高倍镜下引流易污染镜头,该实验全程应在低倍镜下观察,B项正确;步骤A制片时不需要进行解离,C项错误;质壁分离复原的细胞液泡吸水,颜色变浅,D项错误。考点三生物膜的组成和结构7.(2020济南模拟)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下列能反映该特点的是()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变形虫能伸出伪足小肠绒毛上皮细胞溶于丙酮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A.B.C.D.【解析】选C。高尔基体形成的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将分泌物排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变形虫能伸出伪足,使细胞膜变形,吞食食物或运动,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膜上含有蛋白质
8、和磷脂等有机物,能溶于丙酮,反映了相似相溶的原理;核糖体中合成的蛋白质进入细胞核,通过的结构是核孔,没有直接经过膜结构,所以没有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的内因是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所以能反映细胞膜具有一定流动性的实例有。8.分析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b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B.细胞膜上的d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的功能越复杂C.a在细胞膜的内侧D.d既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又影响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解析】选C。由题图可知,a是糖蛋白,b是磷脂双分子层,c是磷脂分子,d是蛋白质分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生物膜的基本支架,A正确;细胞
9、膜上的蛋白质种类和数量越多,细胞的功能越复杂,B正确;糖蛋白在细胞膜的外侧,C错误;蛋白质分子既影响生物膜的流动性,又影响生物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9.1970年,科学家用发绿色荧光的染料标记小鼠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用发红色荧光的染料标记人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分子,将小鼠细胞与人细胞融合。当这两种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时,开始时一半呈绿色,一半呈红色。但在37 下保温40 min后,两种颜色的荧光点就呈均匀分布(如图)。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表明了组成细胞膜的_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由此可以证实关于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成立的。(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
10、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原因是_,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_。(3)如果该融合实验在20 条件下进行,则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的时间将大大延长,这说明_。若在0 下培养40 min,则发现细胞仍然保持一半发红色荧光,另一半发绿色荧光,对这一现象的合理解释是_。【解析】(1)细胞膜结构“模型”的观点是: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等分子是可以运动的,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分布的动态变化证实这个观点是成立的。(2)融合细胞表面两类荧光染料最终均匀分布,说明组成细胞膜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这表明细胞膜的结构特点是具有一定的流动性。(3)人细胞和小鼠细胞融合成一个细胞后,开始时因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其膜成分的流动性暂时未得到体现。将融合细胞置于37 下保温40 min后,温度适宜,膜上的分子因流动而发生重新排列,表现出荧光点均匀分布的现象,若温度降低,膜流动性减弱,两种荧光点均匀分布的时间大大延长,甚至不能发生均匀分布。答案:(1)蛋白质(2)构成膜结构的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一定的流动性(3)随环境温度的降低,膜上蛋白质分子的运动速率减慢细胞膜的流动性特点只有在适宜的条件下才能体现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