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级主题09 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精讲)一、主题概述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是“能量”这个一级主题划分为四个二级主题当中的一个二级主题。这部分科学内容在教材里分布比较散,渗透几个章节里,但却是其他知识的基础,中考复习不可忽视。一般情况下,每份中考卷中都有题出现。1. 在知识技能领域,考查学生能否说出自然界中存在的多种能量形式的名称,以及列举能量与人们日常生活联系的实例。即能否用语言、文字或图表等不同方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特征。例如,简单描述机械能、内能、太阳能等多种能量形式与生产、生活的联系。2. 在知识技能领域,考查学生是否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是否认识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
2、相互转化。由于能量的转移和转化往往是同时发生的,应通过实例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要机械地分隔开来。3. 在知识技能领域,考查学生是否认识功的概念;是否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由于功的概念比较抽象,在初中阶段更多的是通过实例去让学生领悟,而并不着眼于功的定义。4.中考试题通常用填空题、选择题、简答题、计算题当中的某一个题型考查这个二级主题所涉及的重点内容。一般不会超过两个题型都考查这个主题。分值在12分左右。二、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主题内容评价水平层次说明评价水平层次评价目标标准要求 评价水平 知识性目标技能性目标体验性目标了解认识理解独立操作经历认同内化1.了解能量及其存在
3、的不同形式。描述各种各样的能量和生产、生活的联系。2.通过实验,认识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不同形式的能量可以互相转化。3.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三、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主题内容典型例题解剖【例题1】(2020四川自贡市)如图所示,在试管内装些水,用橡胶塞塞住管口,将水加热一段时间后,观察(1)会发生什么现象: _;(2)解释所发生的现象:_。【答案】(1) 塞子冲出去,管口出现了白雾。(2)酒精燃烧时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内能,水蒸气的内能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塞子机械能,使得塞子冲出去,塞子冲出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
4、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管口出现了白雾。【解析】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1)由图可知,将水加热一段时间后,塞子受到水蒸气的压力而冲出去,且管口出现了白雾。(2)酒精燃烧时将燃料的化学能转化为水和水蒸气的内能,水蒸气的内能通过做功将内能转化为塞子机械能,使得塞子冲出去,塞子冲出时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内能减小,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液化为小水珠,管口出现了白雾。【例题2】生活中涉及能量转化的事例有许多。下列事例正确的是( ) A.人运动时,糖原氧化的化学能转化为人运动的机械能和热能。B.汽车运动时,汽油燃烧,化学
5、能转化为势能。C.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实验时注意安全),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D.电流流过电炉丝,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电炉丝的内能。【答案】ACD【解析】要认识不同形式能量之间的转化。要看这种能量用于什么目的,要是用于物体运动,就是转化为动能;要是用于物体被举高,就是转化为重力势能;要是用于物体发光,就是转化为光能;要是用于物体发热,就是转化为热能;要是用于物体弹性形变,就是转化为弹性势能;等等。A.人运动时,糖原氧化的化学能转化为人运动的机械能和热能。B.汽油燃烧,一般多数同学会答化学能转化为是热能。但要知道汽车运动时,产生的动能是汽油燃烧获
6、得内能,推动活塞做功的结果。所以,汽车运动时,汽油燃烧,化学能转化为动能。C.试管中的水蒸气把橡胶塞弹出,水蒸气对橡胶塞做功,将水蒸气的内能转化成了橡胶塞的机械能。D.电流流过电炉丝产生电热,电流做了功,将电能转化成了电炉丝的内能。【例题3】关功和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移的多少B.力做功的过程就是能的转化过程,说明了功可以转化为能C.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消失D.物体具有多少能,就一定能做多少功【答案】A 【解析】物体做功的过程,实质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即力对物体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能量的量度A.做功的过程总随着能量在转化,做功的过程就是物体能量的转化过程,能量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时,可以用功来量度能量转移的多少故A正确B.功与能是紧密联系的,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但不能说功可以变为能,能可以变为功故B错误C.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做功的过程是能量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的过程,能量没有消失故C错误D.功与能不同,功反映了能量转化的本领,做功多少,能量就转化多少,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而不是能量的量度故D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