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3154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4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1页
第21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2页
第22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3页
第23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4页
第24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5页
第25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6页
第26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7页
第27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8页
第28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9页
第29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0页
第30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1页
第31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2页
第32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3页
第33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4页
第34页 / 共35页
《解析》福建省四地六校2016-2017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5页
第3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16-2017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1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D对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

2、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

3、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6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7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

4、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8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9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10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112

5、015年6月,福建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6年的9月,有关官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取样器取样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

6、下它们的特征1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B地震、火山、水灾、旱灾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14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大兴安岭的红松林B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C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1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同一种动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B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C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D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16农民在农田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群落的自然演替方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7在碳循环中,CO

7、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蒸腾作用 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18某地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不久许多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A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C传递信息的功能D无限的自动调节能力19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用产量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植物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

8、向高营养级传递D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21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2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采取这种办法引起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增加昆虫的死亡率C降低昆虫的出生率D抑制昆虫的性成熟23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 N,

9、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2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

10、以计算的结果偏小2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26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

11、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27关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28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

12、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29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30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

13、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上升D豹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下降31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3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自地球以外,但是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原核生物和部分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D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分解者

14、,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生产者33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形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之间的捕食离

15、不开信息传递B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返36某同学做了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元素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和能

16、量尽快地循环B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细胞器中,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38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甲鱼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制作完成后,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D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39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A孔雀开屏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C群落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对群落的稳定性

17、起着重要作用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40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植物、田鼠、蛇)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净生产量A2.4810112.0010111.2010103.6010102.121011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1106C7.461082.401076.001067.161083107据表分析,推断错误的是()A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A、B、C构成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输入该生

18、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81011J(hm2a)D该农田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20%二非选择题(4题,共40分)4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若选取面积为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年(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

19、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从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因为在此水平42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演替,人类的干预活动能 (填“加快”或“减慢”)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

20、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结构上的差异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3)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最有效措施是政府将该湿地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43如图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在碳循环过程中,碳以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抑制过程(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填序号)的复杂程度有关(3)图中绿色植物在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够开花,这是利用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4)分解者

21、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产生的能量供利用,产生的无机盐供利用(5)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此生态系统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鼠吃灌木种子,蛇捕食鼠,猫头鹰捕食蛇和鼠在该生态系统中鼠和蛇的关系是,若蛇种群数量大大下降,猫头鹰种群数量短期内将(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如果猫头鹰的食物来自蛇,若猫头鹰增重1kg,则至少消耗种子kg44图甲是我国生态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图乙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的多少(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22、)输出总量该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保留小数点后2位)(2)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实现该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3)该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依靠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该能力的基础是(4)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植食动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D表示植食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C表示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填生理过程)来实现的2016-2017学年福建省四地六校高二(上)第一次月考生物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40个小题,1-20每小题1分,21-40每小题1分,共60分)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说法不

23、正确的是()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D出生率、死亡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解答】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正确;B、出生率和死亡率与年龄结构有关,B正确;C、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C正确;D、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D错误故选:D2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

24、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D对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估算种群密度时,常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其中样方法适用于调查植物或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而标记重捕法适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解答】解:A、跳蝻的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一般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A错误;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错误;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C正确;D、对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样方

25、法调查种群密度,D错误故选:C3下列关于“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操作正确的是()A从试管吸出培养液之前应静置一段时间B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计数四条边上的菌数C当一个小方格中酵母菌数目较多时应适当稀释D将培养液滴到计数室中盖上盖玻片后镜检【考点】探究培养液中酵母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分析】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实验的相关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边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固定的相邻两个边及其顶角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3)结果记录最好用记录表(4)每天计

26、数酵母菌量的时间要固定(5)培养和记录过程要尊重事实,不能主观臆造【解答】解:A、吸取培养液计数前要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少误差,A错误;B、压在方格边上的酵母菌,只能计数相邻两边及其顶角的个体数,否则会产生误差,B错误;C、到培养后期,由于酵母菌的增多,为了方便对酵母菌计数,应先将培养液按比例稀释处理,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C正确;D、对酵母菌计数时,应先轻轻盖上盖玻片,然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满血细胞计数板的计数室及其四周边缘后镜检,D错误;故选:C4下列关于种群数量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tB一个物种引

27、入新的地区后,一定呈“J”型增长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要尽量降低其K值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分析】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2、“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解答】解:A、种群“J”型增长的数学模型Nt=N0t中,表示增长率,即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A正确;B、一个物种引入新的地区后,如果不适应该环境将逐渐减少甚至灭亡,如果适应该环境,在开始一段时间内会呈“J”型增长,但

28、是由于环境资源是有限的,最终会呈现“S”型曲线增长,B错误;C、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可以通过减少食物来源或减少生存空间等措施来尽量降低其K值,C正确;D、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数量在左右时增长速率最大,D正确故选:B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如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据图分析,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种群增长曲线都呈现S型,其中19.8条

29、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24.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大的【解答】解:A、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正确;B、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正确;C、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五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率是最大的,C正确;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变化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错误故选:D6有关种群增长的模型,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

30、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有K值,只是K值较大【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1、J型增长曲线:在食物(养料)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率不变,数量会连续增长2、S型增长曲线:在自然界中,环境条件是有限的,因此,种群不可能按照“J”型曲线无限增长当种群在一个有限的环境中增长时,随着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

31、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会使这个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从而使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下降当种群数量达到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值时,种群数量将停止增长,有时会在K值保持相对稳定3、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步骤是:第一步:观察并提出问题要构建一个数学模型,首先我们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清楚对象的特征第二步:提出合理的假设合理提出假设是数学模型成立的前提条件,假设不同所建立的数学模型也不相同第三步:建构模型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词的等式关系第四步: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当数学公式这个模型构建出来后,可以进一步求算出各月的具体数

32、值,再绘制出坐标曲线图,曲线图可以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解答】解:A、种群呈现“J”型增长的前提条件是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A正确;B、呈现“S”型增长的种群,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密度的上升,个体间由于有限的空间、食物和其他生活条件而引起的种内斗争必将加剧,以该种群生物为食的捕食者的数量也会增加,种群增长所受的环境阻力加大,B正确;C、种群增长数学模型的构建,通常包括以下步骤: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建立模型、检验或修正模型,C正确;D、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没有K值,D错误故选;D7下列对互利共生、寄生、竞争、捕食的叙述,错误的是()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

33、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B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寄主可能是异养生物,也可能是自养生物C竞争在种内与种间普遍存在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与植物、动物与动物之间【考点】种间关系【分析】1、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2、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A、互利共生的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利,A正确;B、蛔虫和人、菟丝子和植物都属于寄生关系,其中蛔虫和菟丝子等寄生生物属于异养生物,宿主中人属于异养生物,植物是自养生物,B正确;C、竞争在种间普遍存

34、在,种内关系包括种内斗争和种内互助,C错误;D、捕食可发生在动物和植物(羊和草)、动物和动物(狼和羊)之间,D正确故选:C8要使一生态系统长期存在,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至少必须具有()A消费者和分解者B生产者和消费者C生产者和分解者D生产者和人【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此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明确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据此答题【解答】解:生态系统由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组成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和水等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中,绿色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有机物中储存着来自

35、阳光的能量植物制造的有机物,不仅养活了植物自身,还为动物的生存提供食物,因此,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叫做消费者细菌和真菌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因此,生态系统除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外,还必须具有生产者和分解者故选:C9如图是某养殖鱼类种群的有关曲线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图l、2、3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Bb、c、f点种群都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a点和e点的增长速率与c点对应D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图中1、2、3都可表示在

36、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种群数量呈现S型;即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图1中的a点、图2中的c点、图3中的e点为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图1中的b点、图2中的d点和图3中的f点为K值【解答】解:A、图1、2、3都是S型增长,都可以表示该种群在有限环境条件下的增长规律,A正确;B、图1、2、3中的b、d、f点都可以表示种群达到了环境容纳量,c时为,B错误C、图1中a点、图2中的c点和图3中e点对应种群数量为,增长速率最快,C正确;D、b、d点都表示种群达到了环

37、境容纳量,所以b、d点捕捞可获得最大日捕获量,D正确故选:B10热带雨林中,常可见所谓的“绞杀”现象,即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这种藤本与乔木的关系可称之为()A共生B竞争C寄生D捕食【考点】种间关系【分析】1、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2、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3、寄生: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4、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解答】解:根据题意“某些大型藤本缠绕在高大的乔木之上,依靠乔木支撑到雨林高层接受阳光逐渐长大,最终将乔木缠死”,

38、说明大型藤本和高大的乔木之间是竞争关系,两者争夺阳光,最终大型藤本在竞争中获胜故选:B112015年6月,福建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2016年的9月,有关官员检查时发现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初生演替B在发生坍塌后,该坡地最先出现的生物可能是地衣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会逐渐取代全部草本植物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考点】群落的演替【分析】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初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次生演替:

39、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的一般过程是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解答】解:A、这段时间该处发生的群落演替是次生演替,A错误;B、裸岩上群落演替过程中先出现的生物才可能是地衣,因为土壤还未形成,但某一坡地因持续暴雨而发生坍塌,一段时间后该处出现了新的群落,B错误;C、在演替过程中,灌木取代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草本植物比较矮,获取阳光的能力强,在竞争中失败,C错误;D、若有人类活动,则该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可能有变化,D正确故选:D12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为了调

40、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取样器取样法和目测估计法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分析】调查土壤中身体微小不适合用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而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样方法用于调查植物的丰富度观察肉眼难识别的小动物使用放大镜;统计土壤动物丰富度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解答】解:A、为了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A正确;B、丰富度的统计方法有: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B错误;C

41、、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C正确;D、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D正确故选:B13全球性大气污染问题的主要表现是()A人口爆炸、资源枯竭、土地沙化B地震、火山、水灾、旱灾C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D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据此答题【解答】解: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以及生物多样性锐减等,其中大气污染主要表现在温

42、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故选:D14下列实例中,能构成群落的是()A大兴安岭的红松林B亚马逊河谷的热带雨林C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考点】群落的结构特征【分析】群落亦称生物群落,是指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多种生物种群的有规律的组合,具有复杂的种间关系,我们把在一定生活环境中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叫做生物群落【解答】解:A、红松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A错误;B、热带雨林包括多种生物,同时有无机自然环境,属于生态系统,B错误;C、一片草原上的昆虫和小鸟不是全部生物,不属于生物群落,C错误;D、一个湖泊中的藻类、鱼类、蚌等全部生物构成一个

43、群落,D正确故选:D15下列属于生态系统食物网特征的是()A同一种动物只能占据一个营养级B一种生物只能被另一种生物捕食C同一营养级的动物一定是一个种群D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解答】解:A、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据不同的营养级,A错误;B、一种生物可以同时被多种种生物捕食,B错误;C、同一营养级的动物可能是不同的生物,不一定是一个种群,C错误;D、第一营养级的生物通常指绿色植物,即生产者,D正确故选:D16农民在农田除草、

44、灭虫的目的是调整()A生物之间的捕食关系B群落的自然演替方向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考点】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分析】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答】解: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即调整了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故选:D17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蒸腾作用 分解作用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化能合成作用ABCD【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碳循环:碳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CO2和碳酸盐形式存在;碳在生物群落的各类生物体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存

45、在,并通过生物链在生物群落中传递;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解答】解:在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中,碳元素以二氧化碳的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作用(绿色植物)或化能合成作用(硝化细菌等),合成有机物,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故选:D18某地森林发生局部火灾后,不久许多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这表明生态系统具有()A恢复力稳定性B抵抗力稳定性C传递信息的功能D无限的自动调节能力【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与戈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叫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

46、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恢复力稳定性【解答】解:根据题意,生态系统发生局部火灾后,生态系统被破坏,而不久许多种子萌发,长成新植株,说明生态系统不断在恢复过程故选:A19下列措施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是()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用产量B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1、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种类(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如蜘蛛网的振动频率(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

47、中,产生了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动物的性外激素等(3)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如孔雀开屏2、应用(1)提高农产品和畜产品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使其集群或远离农田;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有特殊的化学物质扰乱某些动物的雌雄交配,使有害动物的繁殖力下降【解答】解:A、合理使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可以提高作物产量是利用了植物激素的作用特点,A正确;B、信息传递可用于提高畜产品的产量,如利用音响设备发出的声信号提高牛羊的繁殖率,B错误;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

48、尾,这属于化学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C错误;D、延长植物黄麻的光照时间以提高麻皮产量,这属于物理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应用,D错误故选:A2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B植物可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可来源于无机环境【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如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化学信息:如生物碱、有机酸等物质;行为信息:如动物的行为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个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传递(2)种群: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群落和生态

49、系统:能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答】解:A、信息传递的作用有三方面: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B、生态系统中植物不但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而且也有行为信息,例如棉花遭受棉铃虫侵害时,会产生某些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虽然放出的信息是以化合物为载体的,但植株平时体内并不含有这种物质,只有遭受棉铃虫侵害时才会释放,所以这种自我保护的机制也是一种行为,可以称为行为信息,B正确;C、信息传递是双向的,如狼闻到羊的气味追,羊闻到狼的气味跑,C错误;D、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

50、生物,D正确故选:C21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该人群的年龄组成()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起初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零,此时该人群的年龄组成为稳定性;以后出生率逐渐增加,死亡率逐渐减少,而且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的增长率持续增加,种群密度急剧增加,年龄结构为增长型【解答】解: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A正确;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衰退型增长率小于零,种群数量逐渐减少,与图不符,B错误;C、不是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C错误;D、不是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D错误故选:A22农业上为了有效地降

51、低有害昆虫的种群密度,常采用在田间施放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的方法来治理采取这种办法引起种群密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A改变昆虫的性别比例B增加昆虫的死亡率C降低昆虫的出生率D抑制昆虫的性成熟【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种群的数量特征有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数量的变化,但年龄组成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数量变化的,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数量变化的【解答】解:性引诱剂能吸引同种的异性个体前来交尾,人工施放性引诱剂则引诱来大量的雄性害虫,通过性引诱剂的干扰,使其不能与雌性害虫完成正常的交尾,从而降低昆虫的出生率故选:C23

52、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下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若标记总量为 N,回收率为 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 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据图分析,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因变量是回收率种群的年龄结构:(1)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2)稳定型: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

53、比例适中,数目接近这样的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保持稳定(3)衰退型:种群中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这样的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解答】解:A根据公式:种群密度(数量)/释放总数=重新捕获数/标记数,可知种群密度=重新捕获数释放总数标记数,即重新捕获数/a;故A错误B从图形上看,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是下降的;故B错误C本实验因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不是灯的密度,相反,从诱捕距离的效果推测,与灯的密度很可能有关系;故C错误D诱杀成虫能降低其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故D正确故选D24某同学为了调查某区域内麻雀和

54、黄鹂的种群密度,在该区域内随机设置了若干捕鸟网捕获结果统计如下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捕获总鸟数麻雀黄鹂第一次捕捉10046(标记后放生)43(标记后放生)第二次捕捉10242(其中6只标记)36(其中9只标记)A为了结果的可靠性,标记物对标记对象的生理习性不能有影响B该区域麻雀大约有322只,黄鹂大约有172只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D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所以计算的结果偏小【考点】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标记重捕法的注意点: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志对象的正常生理活动;标志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2

55、、标志重捕法计算公式:种群密度(N)/第一捕获并标记个体总数=重捕总数/重捕中被标志的个体数,则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则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偏大【解答】解:A、标记物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也不能导致其发生疾病和感染,标记物必须保持一定的时间,至少在调查期间不能脱落,A正确;B、标志重捕法中的相关计算: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则麻雀大约有=46426=322只,黄鹂大约有=43369=172只,B正确;C、该区域所有的麻雀和黄鹂分别构成一个种群,C正确;D、进行调查的某区域内的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某种

56、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数量第二次捕获的该种生物的标记个体数量,由于标记的个体被再次捕获的概率下降,分母减小,所以计算的结果应偏大,D错误答案:D25某高级中学迁入新建校园14年,校园中鸟纲鹎科动物白头鹎在14年间的种群增长速率如下表所示据表分析可知()年份第2年第4年第6年第8年第10年第12年第14年增长速率0.661.522.833.692.911.200.03A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J”型增长B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研究时用样方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D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考点】种群数量的变

57、化曲线;种群的特征;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分析】1、根据表格分析,种群的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其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3、分析表格数据,发现第1年第14年期间增长速度是不停的发生改变,故种群数量不是呈现“J”曲线增长的在第8年左右增长速度最大,之后逐渐变小了,种群数量呈现“S”曲线增长,在数量大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解答】解:A、由于增长速度先增大后变小,所以这14年中白头鹎种群的数量呈“S”型增长,A错误;B、

58、第12年时白头鹎种群的种群增长速率为1.20,所以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错误;C、研究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白头鹎的种群密度并经计算得出上表中的数据,C错误;D、由于在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白头鹎在该中学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8年时白头鹎种群数量的两倍,D正确故选:D26如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甲、乙、丙三个种群的数量增长方式均为S型增长B若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则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最可能的是该种群迁入了大量同种个体C一般情况,气候是影响曲线中ab段波动的外界因素之一D曲线甲可用于表示封闭环境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规律【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59、分析】1、据图分析,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符合S型曲线2、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明显高于乙曲线所表示的环境容纳量,因此引起种群乙变为曲线丙所示情况的原因是食物丰富、生活场所增大等环境条件变得更适宜【解答】解:A、由图可知甲乙丙数量都先增加,然后到一定程度后不再下降,符合“S”型曲线,A正确;B、如果某条件引起种群乙变为丙所示情况,有可能是外界条件更适宜,如有了充足的食物和空间,B错误;C、一般情况下在最大环境容纳量的情况下,气候是影响其波动的最大影响因素,C正确;D、封闭环境中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酵母菌基本不会增殖,种群数量会有所下降,可用于曲线甲表示,D正确故选:B27关

60、于“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上所有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组成生物多样性B许多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说明生物多样性具有间接价值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就地保护D禁止游人进入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地区,让生物自然繁衍有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1、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

61、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保护措施:(1)就地保护(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是保护物种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2)易地保护:如建立动物园、植物园易地保护是就地保护的补充,它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了最后的生存机会(3)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的基因进行保护如建立精子库、种子库等(4)利用生物技术对生物进行濒危物种进行保护如人工授精、组织培养和胚胎移植等【解答】解:A、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A错误;B、许多野生动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由

62、此说明生物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B错误;C、建立植物园、动物园等措施属于易地保护,C错误;D、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不反对对野生生物资的合理开发和利用,D正确故选:D28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估算种群密度的方法;种间关系【分析】据图分析,捕食是两种生物一种增多(减少),另一种也随着增多(减少),属于捕食关系;,c点种群数量为K值【解答】解:A、引入七星瓢虫后,七星瓢虫以蚜

63、虫为食,会使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正确;B、蚜虫活动能力较弱,采用样方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C、b点时,种群数量为,种群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D、七星瓢虫以蚜虫为食,七星瓢虫与蚜虫虫之间为捕食关系,D正确故选:B29下图所示的是某地三种食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分布曲线,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银毛蝙蝠、蓬毛蝙蝠比棕蝙蝠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B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利共生关系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D蝙蝠的夜间觅食能有效降低被许多天敌捕食的风险【考点】种间关系;自然选择学说的要点【分析】分析曲线可知,三种食

64、虫蝙蝠觅食活动的时间相互重叠,说明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但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这种相互错开觅食,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捕食: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赖,彼此有利【解答】解:A、分析曲线可知,银毛蝙蝠和蓬毛蝙蝠的活动时间比棕蝙蝠相晚,更适于夜间捕食,这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故A正确B、三种蝙蝠之间属于竞争关系而不是捕食关系,三者的活动高峰时间相互错开,有利于降低它们之间的竞争压力;故B错误C、竞争和捕食的存在会限制种群的活动时间和活动范围;故C正确D、蝙蝠夜间觅食,既可

65、降低与白天觅食的食虫鸟之间的竞争关系,也避免遭遇许多天敌的白天捕食;故D正确故选B30豹的某个栖息地由于人类活动被分隔为F区和T区20世纪90年代初,F区豹种群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为避免该豹种群消亡,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在此期间F区的()A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B豹后代的性别比例明显改变C物种丰富度出现大幅度上升D豹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下降【考点】种群的特征【分析】分析题意可知:F区豹种群数量仅剩25只,且出现诸多疾病,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经过十年,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可见引入8只雌豹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增加,在十年中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致病基因

66、频率应该降低,据此答题【解答】解:A、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增加了F区豹种群遗传(基因)多样性,A正确;B、题干中没有体现豹种群数量较小时和种群数量较大时性别比例的差异,B错误;C、由T区引入8只成年雌豹的十年中,F区豹种群增至百余只,不能体现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上升,有可能下降,C错误;D、致病基因是不适应环境的基因,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致病基因频率应该下降,豹种群的抗疾病能力上升,D错误故选:A31在丝瓜地生态系统中,丝瓜、昆虫甲、昆虫乙存在捕食关系如图为某年度调查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的结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该丝瓜地的碳循环在丝瓜、昆虫与无机环境之间完成B依据随机取样原则统计成

67、虫数量可计算出昆虫种群密度C乙与甲的数量比值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D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考点】种间关系【分析】分析题图:该图表示的是某年度甲、乙两种昆虫种群数量变化,自变量是时间,因变量是种群数数量的变化,据此答题【解答】解:A、碳循环发生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A错误;B、随机取样原则统计各个样方中该种群个体的数量,然后求平均值,可计算出某种昆虫的种群密度,B错误;C、由图可知,乙捕食甲,但该曲线中乙与甲的数量不能代表两种昆虫间的能量传递效率,C错误;D、由图可知,乙捕食甲,故乙数量的增加会减少甲种群对丝瓜的摄食量,D正确故选:D32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

68、,不正确的是()A太阳光来自地球以外,但是也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B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C原核生物和部分真菌在生态系统中都属于分解者D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分解者,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生产者【考点】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成分构成作用(主要生理过程)营养方式地位非生物成 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光、热、水、土,气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生物成分生产者绿色植物、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将无机物转变成有机(光合作用 化能合成用)自养型生态系统的基石消费者动物、寄生微生物、根瘤菌消费有机物(呼吸作用)异养型生态系统最活跃的成分分解者腐生微生物、蛔虫分解动植物遗体(呼吸作用)生态系统的关

69、键成分【解答】解:A、太阳光来自地球以外,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中的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A正确;B、蚯蚓是需氧生物,能够分解有机质,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B正确;C、真菌都属于分解者,原核生物中的蓝藻、硝化细菌等属于生产者,C错误;D、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分解者,如真菌,原核生物也可能属于生产者,如蓝藻,D正确故选:C33某同学决定以校园内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为此他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取样器,取样后,分别统计小取样瓶中的小动物种类和数量根据你的理解,该同学调查的目的不可能是调查该池塘()A同一水层小动物类群B不同水层小动物类群C可能存在的食物链D常见的小动物类群【考点】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

70、研究【分析】本实验的目的是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能确定它们的种间关系,据此解答【解答】解:本实验的目的是统计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不能确定它们的种间关系故不能确定存在的食物链故选:C3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各营养级中总有一部分能量被分解者利用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随营养级升高而逐级递减C照射到生产者上的太阳能是流经整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若捕食者体型比被捕食者小,则它们的能量关系会构成倒金字塔形【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据此分析作答【解答】解:A、生态系统各

71、营养级的遗体粪便等的能量可以被分解者利用,A正确;B、能量沿食物链单向流动,传递效率大约为1020%,B错误;C、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总量,C错误;D、能量金字塔是指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流动关系,与个体的大小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A3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B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相同C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参与生态系统中的碳循环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可促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返【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任何生态系统都具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它们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

72、,三者密不可分,但各有不同(1)能量流动生态系统的动力(2)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的基础(3)信息传递决定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解答】解:A、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种间关系,生物之间的捕食离不开信息传递,A正确;B、在食物链中,各营养级获得能量的方式及能量的用途不完全相同,如第一营养级主要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获得能量,其他营养级主要通过捕食获得能量,最高营养级的能量只能用于呼吸作用消耗、流向分解者和未被利用,其他营养级的能量除此之外则还可以流向下一营养级,B错误;C、碳循环过程中二氧化碳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生物群落,通过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返回无机环境,C正确;D、生态系统中的能量

73、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能量可促使物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不断循环往返,D正确故选:B36某同学做了三个实验装置,在适宜的温度、光照条件下放置一段时间,不能得到的结论是()A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元素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唯一因素【考点】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分析】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污染,生活污水含有大量的N、P化合物,是组成识图污染的重要原因【解答】解:A、图中甲藻类等生物少,

74、乙的藻类等生物较多,丙的藻类等生物最多甲、乙对照可验证水体富营养化与水体中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有关,A正确;B、甲、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B正确;C、乙、丙对照可验证生活污水中的有机质被微生物降解后,可产生大量的N、P等矿质元素,C正确;D、甲、乙、丙对照可知,生活污水的排放和矿质元素增加都可以使水体富营养化,D错误故选:D37如图为某生态系统的部分物质循环简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分解者可以促进物质和能量尽快地循环B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热能的形式输出C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D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细胞器中,直接

75、参与碳循环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1、关于“碳循环”,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1)碳在无机环境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二氧化碳和碳酸盐,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有机物(2)途径:碳从生物群落进入无机环境的途径有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燃烧,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有光合作用、化能合成作用(3)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煤和石油等化学燃料的大量燃烧;植被被破坏等缓解温室效应的措施:大力植树造林,开发新能源(减少化学燃料的燃烧)等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解答】解:A、物质能循环利用,而能量不能循环,A错误;B、能量可通过光合作用进入该生态系统,通过

76、热能的形式输出,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因此若M表示大气中的CO2,则碳在过程中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正确;D、绿色植物具有生物膜结构的细胞器中,直接参与碳循环的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其中线粒体将有机物分解形成二氧化碳,而叶绿体将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D正确故选:A38下列关于生态缸制作的说法,正确的是()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其生物死亡就越快B生态缸中放入较多的小甲鱼有利于该生态系统的稳定C生态缸制作完成后,放在光线良好但不是阳光直射的地方D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不要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考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分析】生态瓶制作要求:生态瓶必须是封闭的;生态瓶中投

77、放的几种生物必须具有很强的生活力,成分齐全(具有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生态瓶材料必须透明;生态瓶宜小不宜大,瓶中的水量应占其容积的,要留出一定的空间;生态瓶采光用较强的散射光;选择生命力强的生物,动物不宜太多,个体不宜太大【解答】解:A、生态缸的密封性越差,与外界的联系就越大,其生物死亡就越慢,A错误;B、由于能量传递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则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B错误;C、生态缸应放置在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射,以免温度过高杀死生态瓶内的生物,C正确;D、生态缸中的生物之间最好有捕食关系,否则稳定性就差,D错误故选:C39下列有关生态学原理或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78、)A孔雀开屏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物理信息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都是单向的C群落内部存在的负反馈调节,对群落的稳定性起着重要作用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考点】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分析】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类型(1)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颜色、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2)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3)行为信息:是指某些动物通过某些特殊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的某种信息【解答】解:A、孔雀开屏向同伴传递信息,这属于行为信息,A错误;B、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79、,B错误;C、生物群落内部的负反馈调节维持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C正确;D、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蓄洪防旱的能力,体现了生物多样性间接价值,D错误故选:C40生态学家对某弃耕农田多年后形成的荒地进行调查下表是此生态系统三个营养级生物(植物、田鼠、蛇)的能量分析表请回答下列问题:(单位:J/hm2a)营养级同化量未被利用量分解者分解量呼吸释放量净生产量A2.4810112.0010111.2010103.6010102.121011B2.401076.001054.001052.301071106C7.461082.401076.001067.161083107据

80、表分析,推断错误的是()A该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A、B、C构成了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C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2.481011J(hm2a)D该农田第二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3.20%【考点】群落的演替;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根据表中数据分析,根据能量流动单向传递、逐级递减的特点,A、B、C间的关系为:ACBA表示植物(生产者),其同化量即为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2.481011,这部分能量是由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B表示田鼠,C表示蛇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是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

81、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解答】解:A、弃耕农田上进行的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A正确;B、生物群落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A植物、B田鼠、C蛇不能构成该农田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B错误;C、根据表格中三个营养级生物的同化的能量,构建食物链为ACB,输入该生态系统生物群落的总能量是A(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为2.481011J/hm2a,C正确;D、该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C)到第三营养级(B)的能量传递效率为=2.40107/7.50108100%=3.2%,D正

82、确故选:B二非选择题(4题,共40分)41某生物课外小组对一个草原生态系统进行了相关的生态学调查请分析回答:(1)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中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要注意随机取样若选取面积为10m2的样方5个,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株/m2(2)如图1表示小组同学根据当地主管部门提供的该植物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值变化曲线分析可知,在02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第20年(3)某研究所对该生态系统某一段河流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2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A、B图中能反映鱼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是B从

83、种群的数量特征分析,这种鱼在t2时期后,种群数量不再增加,其原因是食物和空间(或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组成可能为增长型型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N,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水平,因为在此水平种群的增长率最大【考点】种群的数量变动;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分析】关于调查种群密度,一般植物和个体小、活动能力小的动物以及虫卵常用的是样方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活动能力大的动物常用标志重捕法,其步骤是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志个体重捕并计数计算种群密度据图2分析,t0t1种群增长率增加,t1t

84、2群增长率减小为0,表示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图2中A表示J型曲线,B表示S型曲线【解答】解:(1)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种群密度时,应随机取样,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不同,样方大小根据调查的对象来确定种群密度分别是n1、n2、n3、n4、n5,则该植物的种群密度约为其平均值(2)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值小于1时,种群数量在减少,所以在30年间种群数量最少的是在第20年;第2030年间,值等于1,说明种群数量保持稳定,基本不变(3)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刚开始食物、空间充裕,种群数量增长,但由于食物、空间有限,种群数量增长速率减慢,最终保持相对稳定,所以种群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即B图t2时,

85、由于食物和空间有限,种内斗争加剧,捕食者数量增加,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升高,所以种群数量不再增加t1时种群数量增加,此时种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由于时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所以捕捞后种群数量保持在,有利于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故答案为:(1)随机取样 (2)20 (3)B 食物和空间(或资源)有限,种内竞争加剧使种群的增长停止 增长型 种群的增长率最大42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将该湿地由近水边到岸边分为光滩区、近水缓冲区、核心区等区域,如图所示据图回答问题:(1)该湿地群落的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减慢 (填“加快”或“减慢”)该湿

86、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近水缓冲区群落能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区别核心区和近水缓冲区这两个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丰富度(3)现在长江中下游不管是白鳍豚,还是普通的江豚的种群数量都在锐减,保护它们的最有效措施是就地保护,提高环境容纳量政府将该湿地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考点】群落的演替;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分析】群落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主要类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解答】解:(1)“某湿地是由长江携带的

87、泥沙长期淤积逐渐形成的”,没有植被覆盖,发生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人类的干预活动能减慢该湿地群落向陆地群落演替的进程,近水区所处的环境是河流的泥沙环境和湿地核心环境之间,可以代表核心区群落形成的早期状况(2)芦苇只分布在核心区,说明该湿地群落存在水平结构上的差异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3)建立自然保护区(提高环境容纳量)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根本措施政府将该湿地发成旅游景区,为人们休闲娱乐提供了好去处,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故答案为:(1)初生 减慢 核心(2)水平 物种丰富度(3)就地保护,提高环境容纳量 直接43如图为碳循环过程示意图据图回答问题:(1)在碳循环过程中,碳以

88、二氧化碳形式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要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抑制过程(2)该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填序号)的复杂程度有关(3)图中绿色植物在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够开花,这是利用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物理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植物的开花与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产生的能量供其自身生命活动的利用,产生的无机盐供绿色植物利用(5)研究人员在调查某此生态系统时,发现该生态系统中动植物资源构成了稳定的食物关系:鼠吃灌木种子,蛇捕食鼠,猫头鹰捕食蛇和鼠在该生态系统中鼠和蛇的关系是捕

89、食与竞争,若蛇种群数量大大下降,猫头鹰种群数量短期内将不变(填“增加”、“减少”或“不变”) 如果猫头鹰的食物来自蛇,若猫头鹰增重1kg,则至少消耗种子125kg【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图示生物圈中的碳循环,生态系统的组成中生物成分在碳循环中的作用图中是光合作用、是捕食关系、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绿色植物呼吸和动物的呼吸(过程)呼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转变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过程)碳在大气圈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CO2,在生物群落中的主要存在形式是含碳有机物【解答】解:(1)在碳循环过程中,碳以二氧化碳的形式通过光合

90、作用进入生物群落,生物群落中的含碳有机物返回无机环境的生理过程主要是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和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引起的实现“低碳”生活,则必须抑制化石燃料的使用(2)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主要与图中的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有关(3)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主要有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图中绿色植物在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才能够开花,这是利用生态系统信息种类中的物理信息,该实例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植物的开花与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分解者分解植物的残枝败叶产生的能量供其自身生命活动的消耗,产生的无机盐共绿色植物的利用(5)蛇可以捕食鼠,所以是捕食关系,同时蛇和鼠都是猫头鹰的食物,所以二者还有竞争关系若蛇种

91、群数量大大下降,猫头鹰种群数量短期内将捕食更多的鼠,所以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猫头鹰的食物来自蛇,若猫头鹰增重1kg,则至少消耗蛇20%=1kg,消耗鼠120%+20%=25kg,共消耗种子2520%=125kg故答案为:(1)二氧化碳 生物群落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2)(3)物理 植物的开花与繁衍离不开信息的传递(4)其自身生命活动的 绿色植物(5)捕食与竞争 不变 12544图甲是我国生态学家对一个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的结果示意图,图中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J/(cm2a),图乙是能量流经生态系统中植食动物的变化示意图,其中AE表示能量值的多少(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

92、大于(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输出总量该森林生态系统中,能量由生产者流到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约为0.85%(保留小数点后2位)(2)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实现该生态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功能的基础(3)该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能依靠自我调节能力来维持自身的相对稳定,该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4)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植食动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D表示植食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填生理过程)来实现的【考点】生态系统的功能【分析】分析图甲: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

93、者固定的太阳能2.31107 J/(cm2a)生产者有槭树、山毛榉和桦树等调查植物种群密度一般采用样方法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所以少量动物的迁入和迁出,出生或死亡都不会使森林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发生明显变化分析图乙:A表示植食动物摄入的能量,E表示粪便中的能量,B表示被植食动物同化的能量,其中D用于呼吸作用,C用于植食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解答】解:(1)据图分析,该生态系统的能量输入大于输出已知生产者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为2.31107 J/(cm2a),流到初级消费者的能量为3.271051.31105=1.96105 J/(cm2a),所以传递效率约为(1.96105)(2.3

94、107)=0.85%(2)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太阳能的不断输入是推动该系统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这三大功能实现的基础(3)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其调节能量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所以该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时,仍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4)图乙中,若A表示图甲中植食动物所摄入的全部能量,D表示植食动物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的能量,则C表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图乙中有两处不同的能量散失途径,其中E处散失的能量是通过呼吸作用来实现的故答案为:(1)大于 0.85%(2)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3)自我调节 负反馈调节(4)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作用2016年11月12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