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六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卷-轻巧夺冠18815-16人教版(无答案) 我国古代的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的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的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的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的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的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的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
2、中水平以上的学生都知道议论文的“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的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的名言警句,抄人家的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的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的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的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的“米”。 一、我能读准确写美观(读拼音,写生字)。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
3、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4、Bi lo gung mi教师范读的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常采用范读,让幼儿学习、模仿。如领读,我读一句,让幼儿读一句,边读边记;第二通读,我大声读,我大声读,幼儿小声读,边学边仿;第三赏读,我借用录好配朗读磁带,一边放录音,一边幼儿反复倾听,在反复倾听中体验、品味。 ( )炮( )饭( )街 小( )二、词语充值卡(把词语补充完整)。 零七八() 万象更()张灯()彩 ()堂大笑能歌善() 别无所()()天()地 ()然起()三、 词语归类。 询问观察巡查瞪提醒俯视吩咐赞叹散步瞅眺望追赶1.含有“看”的意思的词语:_2.含有“说”的意思的词语:_3.含有“走”的意思的词语:_四、花落
5、谁家(选词填空)。 欢呼欢聚欢乐欢笑欢唱儿时,在故乡那条小河里,和小伙伴们玩时的(),和抓鱼虾时的()声,常常钻进我的心里,让我一直享受着当时的()。直到现在,我仍然希望能永远和儿时的伙伴()在那条小河边。五、句子大观圆(按要求写句子)。 1.照样子,用加粗词写句子。(1)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_(2)藏戏的艺人们席地而唱,不要幕布,不要灯光,不要道具,只要一鼓,一钹为其伴奏。_2.扩句.除夕真热闹。_六、我是公正小判官(对的打“”,错的打“”)。 1.故宫,长城,长江三峡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古迹。()2.“举目眺望”和“举世闻名”中两个“举”的意思相同。()3.“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6、是比喻句。()4.客家人是古代从中原繁盛的地区迁到南方的。()5.“肺”的部首是“月”部,除部首外还有5划。()6.“突然,忽然,居然,果然”是同一类词。()七、我给鸽子排排队(给下列句子排序)。 ()林区的早晨,天气特别寒冷。()驾驶员叔叔开着火车,越过林海雪原把木材运到锯板厂。()工人叔叔把木材加工成木板。()伐木工人顶着刺骨的寒风,在森林里伐树。()木器厂的工人叔叔把一块块木板做成坚固耐用的课桌椅。()装卸工人把一棵棵伐倒的大树装在火车上。()同学们看到这美观大方的桌椅很高兴。()课桌椅很快运到了学校里。()这是无数工人叔叔的劳动成果,同学们都很爱护,每天都把桌椅檫得又光又亮。八、阅读欢
7、乐岛(阅读感悟,完成练习)。 我们的校园,一个(充允)满鸟语花香和读书声的好地方。在这个宛如大花园般的校园里,有一处令人神往的小天地那就是学校办公室左侧的假山水池。它由三个半圆形的水池围成,酷(k ko)似一朵朵绽开的花瓣qin()在鲜花绿树丛中。 在阳光的照射下,池水飘浮的睡莲,像nu()多姿的少女,舒展着枯黄、粉红之裙翩翩起舞。你看,那水池正中的假山,有的异峰突起,山势雄伟,成“几”字行,有的像谁用斧子砍了一半,xin jn(),陡直,有的如金蛇狂舞,有的似烈马腾空。好像有意向人们炫(yo yu)耀它的英姿。假山顶上有一个精雕细刻的小塔。仔细看去,高山流水,透过茂密的树丛,依稀可见有人居住
8、的屋顶;一条小路 wn yn(),从山顶一直通向水池。石山的倒影在碧绿的水中随着微波dng yng(),仿佛(f f)在水中浮动。在春雨蒙蒙的天气,池面波光粼粼(lng ln),春雨好似根根细丝,如烟如雾般地(撒、撤)向人间。石山上的树木啊,花草啊,都tn ln()地shn x()着春天的甘露。微风吹来,它们舒展开柔软的枝条,随风飘舞。1.读拼音,在文中拼音下面的括号里写字、词。 2.选择括号只正确的读音或汉字,用“”表示。 3.猜猜我是谁(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与下列句子相应的词写下来)。 (1)使人心里向往。()(2)精心细致的雕刻。()(3)模模糊糊可以看见。()4. 造句。 宛如_5.填空 (1)假山水池由_围成,里面种着_。假山在_,假山上面有_、_、_、_、_。(2)作者用“花瓣”比喻_,用“少女”比喻_,用“金蛇、烈马”比喻_,用“银丝、烟雾”比喻_。(3)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中横线上的句子采用了拟人手法,把_、_当做了人来写。6.本文表达了作者_九、习作表达 题目:我长大了要求:选择具体事例写出你长大了,你明辨是非了;会关心别人了;有自理力了;能克服困难了;会尊老爱幼了要有真情实感。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