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单选题(共 40 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1诗经大雅崧高中周王封赏申伯(曾有功于王室的卿士)出镇地方,有“王命邵伯(执政 大臣),定(选定)申伯之宅王命邵伯,彻(划定)申伯土田王命邵伯,彻申伯土疆” 的记载。这说明当时( )A有功的卿士即能受封出镇地方B周王直接管理诸侯的田宅土地C执政大臣地位要高于地方诸侯D封赏过程遵循一定的制度规格记述出处“徐偃王好行仁义之道,汉东诸侯三十二国尽服矣!王若不伐,楚必事徐。”说苑指武(汉)“徐偃王作乱,造父为缪王御,长驱归周,一日千里以救乱。”史记秦本纪(汉)“及偃王诞当国
2、,待四方一出于仁义。穆王闻之,恐遂称受命,命造父御,长驱而归。”衢州徐偃王庙碑(唐)“康王之时,肃慎复至,后徐偃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西至河上。”后汉书东夷传(宋)2下表中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周穆(缪)王末年徐国国君的同一事件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 史事实是( )A仁义是成与败的关键B徐国取得了战争胜利C周与徐国发生过冲突D礼乐制度被严重破坏3哲学家徐复观在谈及中国早期政治制度时提出:“殷代无嫡庶之分,周之太王、王季、文王, 在继承上亦无嫡庶之分。故殷末之父子相传,并未形成一个客观的制度。因之,假使殷代也 有宗法,与周的宗法制度,不会是相同的”。这说明( )A“封邦建国”之制始于西周B商代尚
3、未形成健全的嫡长子继承制C商代各个宗族都是政治实体D商、周政治制度之间不存在延续性4有学者认为整个西周社会组织是以宗族为经,以家族为纬,“国”和“家”紧密结合,从家族、 宗族引申出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这种观念对现代中国产生的正面影响是( )A体现家国一体,有利于激发爱国情怀B强调等级秩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C重视宗法关系,有利于建立法治社会D立足家庭本位,有利于凸显公民个性5姜子牙,又称吕尚,是动画片姜子牙的主人公。“姜”和“吕”实际上是一姓一氏的关系。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一般来说,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吕尚不能叫姜尚或姜 子牙,而吕尚的女儿邑姜(周武王后)就称“姜”。据此可知(
4、)A吕尚应该是吕姓姜氏B姜子牙相对周武王属于小宗C只有“姓”才体现血缘宗法特点D“姓”可作为周代“同姓不婚”的依据6青铜器何尊铭文中记载:“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来)文 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统治)民。” 这是“中国”一词的最早记录,从中可以反映出( )A西周各诸侯国负担的贡赋较重B分封制促进了周文化的扩展C西周天子权力的高度集中D西周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有学者指出,周武王在灭商后,“封功臣谋士”。除了将一些重要的人员封为诸侯外,还对军中 的其他人员“各以次受封”,有些出身于中下阶层的士兵因而获得了赏赐和晋爵,其
5、社会身份 也随之获得提升。周武王的这一做法( )A奠定了宗法分封的基础B否定了传统选官制度C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基础D维护了贵族特权地位8有学者称“任天者定,任人者争,定之于天,争乃不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而终不以此 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籍,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B礼乐征伐自天子出C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当官D父系血缘遗产继承法9战国中期,各诸侯国国君以官位的高低定官吏俸禄的多少,官位高的可达万担、千钟的厚禄, 也有“斗食”的小吏,以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交易),君垂爵禄以与臣市”,这表明当时( )A专制集权体制初显端倪B卖官鬻爵现象十分普遍C贵族等级
6、制度得以完善D宗法血缘丧失政治影响10商王对其臣下及妻妾子妇亦多用“令”“呼”“取”等词。下表是甲骨文资料中商王对诸侯的 用语举例。据此可以得出( )卜辞出处令周从永止,八月龟甲兽骨文字呼夻伯于奄殷墟文字乙编呼取郑女子殷墟文字缀合A国家结构已经十分严密B商朝家族统治色彩浓厚C商王与诸侯的关系较和谐D商朝存在明确的君臣关系11“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勿使失性。有君而为之贰,使师保之,勿使过度。是故天子有公,诸侯有卿以相辅佐也。善则赏之,过则匡之,患则救之,失则革之。”这一观点反映了商 周时期( )A反对君主专制B强调天下为公C要求公卿掌权D重视宗法血缘12在谈及中国某制度时有学者指出:“举千
7、里之郡而命之守,举百里之县而付之令片纸可罢, 一言可令,而无尾大不掉之患,尺地、一民、财赋、甲兵皆归之于天子。”他论及的制度( )A提高了地方的自主权B以三公作为最高长官C权利由贵族世袭垄断D在秦统一后全面推行13秦朝政治制度中除规定了丞相总理财政经济事务,收阅各地的“上计”之外,还首创了由御 史大夫和柱下史主持上计工作的制度,御史大夫的属官柱下史负责审阅各郡县、各部门呈送 的有关户口、垦土及钱谷出入的上计报告。这一制度的实行( )A加强了对地方的财政管控B强化了三公之间的分权制衡C扩大了御史大夫的监察权D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言论作者出处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司马迁史记李斯列传秦之所
8、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 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封建论三代至秦,浑沌之再辟者也,其创制立法,至今守 之以为利,史称其“得圣人之威”。张居正杂著三代至秦14从下表中所列言论中,可看出其共同的着眼点是( )A秦国奠定霸业B始皇个人品行C秦朝速亡原因D秦朝制度创新15秦朝和西汉的皇帝对丞相都极为重视,给其以很高的待遇。但是,在政治主张见解上,丞相 必须与皇帝保持高度一致,而且还必须取得皇帝的高度信任,否则就无法行使职权。汉代有 所谓“将相不辱”的通例。这一现象折射出( )A重吏之风影响皇帝的决策B君主专制制度的本质特征C丞相地位得到了逐步提升D重视气节的理学之风形成16汉魏时期
9、,皇帝对影响力较大的名土往往多次下诏征名,给予很高礼遇。而不少名士常以年 老、疾病、隐居之志等理由婉拒,甚至有先应诏,行至半途再托辞折返不去的,对于这类行 为,汉魏皇帝一般也不予追究。汉魏皇帝与名士之间的这种互动反映了( )A名士追求老庄的个性自由B征召难以选出优秀人才C名士对社会现实强烈不满D皇权的专横与开明并存17历史学者董平均认为:“汉兴之初,政治基础很不牢固,经济凋敝,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条 件又存在着明显差别,全面恢复郡县制度,由中央划定整齐划一的政治、经济政策,不是一 件轻而易举之事。”这可以用来说明汉初( )A无为而治思想的影响 B谋求中央集权的困境C郡国制存在严重缺陷 D地方秩
10、序稳定的原因18汉代户籍的类型繁杂、种类较多,出现了市籍、名籍、宦籍、簿籍等专门户籍,连牛马和兵 器都有登录号,载入帐籍。汉代把户口与土地、赋税进一步结合,出现了各种以户口为基础 的赋役种类。如:户赋、算赋、口赋、献赋等。由此得知汉朝户籍制度( )A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为支撑 B促进了商业经济的快速发展C严重地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 D有着严格的世袭性和等级性19据册府元龟宰辅总序中记载:隋代以来,就有“或以他官参掌机事及专掌朝政者,并 为辅弼”。唐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 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由此可知,隋唐( )A决策机制遭到了破坏
11、 B扩大了地方政治权力C重视地方官吏的选任 D宰相专任制度被打破20在唐代,凡遇军国大事,照例先由中书舍人(中书省属官)各拟意见,再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 选定一稿,送经皇帝画敕后,再须送门下省,由给事中(门下省属官)复审;若门下省不同意, 还得退回重拟。因此敕书必得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认可才算合法。这一规定的重要意义在于( )A强化了君主的决策权 B提升了政策的合理度C扩大了官员的自主权 D提高了门下省的地位21唐至德(756758 年)以后,“军国务股”“权宜济急,遂破旧章,物林之中,始掌书诏”,由 此,翰林学士掌管了制诏权。这一变化( )A完善了中枢权力机构 B规范了行政决策程序C削弱了中书省
12、的权力 D避免了权臣擅权现象22唐代诗人章碣在其七言绝句焚书坑中说到:“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 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以下相关表述合理的是( )A“竹帛”体现了作者当时流行的主要书写原料 B“关河”在古代指“四塞”中的山海关和黄河 C“不读书”讽刺了草莽成事对历史的消极示范 D“未冷”的夸张言辞旨在突出焚书行为的乖谬23有学者指出,盛唐的文士主要通过在科举中求仕、边塞当幕僚等方式完成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而宋代的科举活动再度扩大,文士阶层在科举中流动,在频繁升降的官场中不断浮沉,形成 了全国性人才大流动。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重文轻武政策推行 B儒家学派的焕然新生
13、C阶层流动性的增强 D商品经济的繁荣发展24唐初,皇宫和政府部门多设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唐太宗间或请名儒学士起草诏书;武则天常令“北门学士”居中用事,参决百司表奏;唐玄宗成 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由此可知,唐代学士机构的设置( )A扩大了官员选拔途径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需要C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度D加剧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5在唐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谏官制度。谏官不仅要随宰相入阁议事,“有失辄谏”,而且可以 随时面奏,不限早晚,“不须令宰相先知”,保证谏官的独立谏诤权。这反映出唐代( )A中枢决策机构出现异变B实现了监察的全覆盖C朝廷内部出现再次分权D利
14、用监察制加强皇权年号公元人口总数官员数宋真宗 景德三年10061628025410000宋仁宗 皇祐五年10532229286120000宋神宗 元丰六年1083249693003400026下表是北宋前期人口数量与官员数量增加情况表。导致这一增长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行政效率低下B行政管理事务增加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D社会经济发展朝代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15%4%17.2%24.5%41%27下表反映了各朝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表中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强化B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C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D制度的变革与创新28“前代选举之权,操之郡县,士有可举之材,而郡
15、县不之及,士固无如之何。今(隋唐以后) 则可以怀牒自列于州县州县亦无从私之”此现象反映了( )A选官制的调整强化了专制主义B官僚政治彻底取代了贵族特权C儒学全面影响了中国政治生活D科举制促进社会阶层合理流动29宋朝出现了“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政治传统。对此,余英时评论说:“大体言之,宋 代皇权对于士大夫以政治主体自居所发出的种种声音,毕竟表现出了容忍的雅量。”这表明皇 帝与“士大夫”( )A双方行政互不干涉B君臣关系趋于平等C形成一种牵制关系D权力的分配日益均衡30据元史地理志记载:“盖岭北、辽阳与甘肃、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 (在边疆设立的由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长官的州)
16、,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这 主要说明元代( )A疆域范围出现比唐朝扩大化的趋向B对边疆地区实施了因地制宜的统治C边疆管理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D改革赋役制度使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主持者成果概况唐太宗新修成民族志以李唐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山东氏族崔民干被降为第三等。武则天新修成姓氏录把她娘家文水武氏提升到全国第一等级。31下表是唐朝在 638659 年关于刊正姓氏的记载,它反映了当时刊正姓氏的目的是( )A用作科举选官的依据B树立和抬高皇权的地位C延续门第的划分标准D彻底打破正统门阀观念32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约 1300 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有学者认为,它的终结并不意 味着其
17、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它所体现的许多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下列项有关科举制说 法不正确的是( )A其创立和完善加强了中央集权B公平公正原则“具有永久的生命力”C保证专制政府行政人员的来源D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开始33明洪武十七年,设司礼监,掌纪录御前文字之职。明成祖时,内阁逐渐参与机要,后因获得 票拟权而地位日隆。明宣宗时设内书堂,选用内阁成员为教习,教导司礼监太监读书,后设 司礼监秉笔太监。这一变化( )A标志中央决策权力发生转移B表明司礼监凌驾于内阁之上C说明皇帝意在调和双方关系D本质是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34朱元璋“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但“朝议”仍是决策过程中一个法定的不可缺少的程序
18、,并 非皇帝一人说了算;明神宗 28 年不上朝,王朝依旧可以运行。这可以说明明朝( )A皇帝权力日趋衰落B决策机制渐趋民主化C政务运作基本程式化D宦官逐渐掌握决策权35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 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内阁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 就不能作出最后的决定所有这类文件都必须先由大臣审阅然后呈交给皇帝。利玛窦认为 中国明朝时(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C君主与内阁大臣有同等的决策权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36据统计,崇祯皇帝在位 17 年,先后更易内阁官员 50 人,其中处死
19、2 人,充军 2 人;任免刑 部尚书 17 人;兵部尚书处死 2 人,被迫自杀 1 人;诛戮总督 7 人,巡抚 11 人。这表明( )A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破坏了明朝的政治生态B明朝的中央集权制度空前强化C明朝专制统治走向极端化D明朝统治集团相互倾轧,吏治腐败37钱穆先生指出,明朝历史上,内阁大学士的品级始终没有超过正五品,因而“其官仍以尚书(正 一品)为重”,其署衙必曰:“某部尚书兼某殿阁大学士”。这是因为( )A明内阁不是法定的权力中枢机构B六部尚书掌握朝廷的实际决策权C朝野普遍认为阁臣头衔无足轻重D明朝六部尚书逐渐沦为内阁属官38明代后期,“朝廷有命令,必传之太监,太监传之管文书官,管文书
20、官方传至臣等;内阁有陈 说,必达之管文书官,管文书官达至太监,太监乃进至御前”。由此可推知,明朝后期( )A内阁法定地位丧失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C政府行政效率得到提高D政府权力运行产生异化39有学者认为:“军机处的崛起并没有支持迄今被认为是日益增长的 18 世纪皇帝专制统治,而 是创立了一个能够有效地运行的政府。军机处尽力去影响决策,并约束皇帝的专制意向, 皇帝和军机大臣之互相制约关系,军机大臣同样能够限制皇帝的自主行动。”对材料观点理解 最准确的是( )A军机处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B军机处已成为运行有效的政府机构C 军机处的设立加强了皇帝专制独裁D军机处的设立一定程度制约了皇权40清朝对全
21、国实施集权式财政管理,建立备贮银体制。明确规定,备贮银“用则预期报闻”,擅 动者以侵蚀钱粮罪论;若所需实属刻不容缓,“准一面题报,一面动支”。据此可知( )A地方赋税管理具有较大自主权B中央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地方财政运行有一定缓冲空间D清朝地方管理体制趋于完善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40 分)4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 “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 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
22、必置宗庙,立 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 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 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 体,君权是有限制的。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3分)材料 农奴制改革前,俄国出口商品主要包括粮食、亚麻、兽皮、皮货、木材等,粮食占出口额 的35%以上;进口商品主要为工业品,即工厂所需的机器和设备、颜料、皮棉、煤。从18
23、22年起, 俄国对进口商品实行高关税,对外国商品的输入进行限制。农奴制改革后,俄国的出口结构中,农 产品仍然占最大份额,粮食占出口额一半以上,主要出口英国。由于工业急需金属、机器和设备, 俄国降低了保护关税税率,使进口机器的支出由18611865年的730万卢布增加到18761880年的4680万卢布。到90年代,与改革前相比,俄国对外贸易额增加2倍以上。摘编自(苏)BT琼图洛夫等编苏联经济史(1)根据材料,概括俄国农奴制改革前后对外贸易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对外贸易发生变化的原因。(9分)43.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12分)材料1943年10月,中、美、英、苏
24、四国共同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宣告在战后建立一 个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际组织,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基础。1944年810月,中、美、英、苏 四国代表在美国举行会议,中国代表团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 国宪章,被称为“中国建议”。10月9日,中、美、英、苏四国同时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 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内容,1945年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旧金山召开, 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大会主席。中、英、法、俄和西班牙文为会议正式语言。设立了中、 美、英、苏、法等14国首席代表组成的执行委员会。6月25日,制宪大会一致通过联合国宪章。 次日,
25、与会的50个国家举行签字仪式,中国代表团第一个在宪章上签字。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 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1)根据材料,概述中国在参与联合国创建过程中的主要括动。(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主要原因。(6分)摘编自吴晗历史的镜子(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并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 文明发展的影响。(10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明清两代君主专制强化的表现,并指出材料二中“一千四 百年”的古代中国历史中限制君权的因素。(5分)20202021 学年第一学期高二年级期末考试历史答
26、案15 DCBAD6-10 DCDAD11-15 ADADB16-20 DBADB21-25 CDABD26-30 ADDCC31-35 BDDCB36-40 CADDC41.(1)特点:建立在分封制基础之上,建有宗庙和社稷;国人和野 人均有一定政治权利,但身份不同;有城墙等防御设施。(答出两点即 可,4 分)影响:开发了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奠定了统一多民 族国家的基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礼乐制度促进了儒家学说和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形成;为中国长时期政治结构的稳定发挥了重要作 用。(答出三点即可,6 分)(2)表现: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增设军机处。(2 分)因素: 相权的牵制;
27、“君权神授、天人感应”思想;儒家伦理道德;士大夫群体(官僚群体)的影响等。(答出三点即可,3 分)42.(1)变化:以粮食为主的出口数量和以机器设备为主的进口数量明显 增加;进口关税税率降低。(4 分)(2)原因:农奴制改革促进了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商品化发展,国 际粮食需求扩大;资本主义发展需要设备、资金和市场,工业化进程加 快。(9 分)43. (1)活动:签署了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奠定了联合国成立的 基础;提出的关于处理国际争端的原则等多项建议后来被纳入联合国宪 章;发表了关于建立普遍性的国际组织的建议案,确立了未来联合 国宪章的基本内容;联合国制宪会议上四个发起国的首席代表轮流担任 大会主席,并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 (答出三点即可,6 分)(2)原因:抗日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为联合国的成立 做出了重要贡献;美国为了战略利益支持中国参与国际事务。(6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