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六章 地貌与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地貌与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常见地貌类型1主要地貌类型、成因及分布地貌类型成因主要分布区喀斯特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溶蚀作用有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的湿润地区地貌石钟乳、石幔、石帘、石笋、石柱淀积作用河流地貌“V”形河谷流水侵蚀河流上游冲积扇、三角洲流水堆积河流中下游风沙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雅丹地貌风力侵蚀干旱、半干旱地区地貌沙丘、黄土堆积风力堆积海岸地貌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海浪侵蚀 沿海地区海滩、沙坝海浪堆积2.地貌的观察(1)地貌观察的顺序(2)地貌观察的内容内容应用高度绝对高度 划分地貌的主要依
2、据相对高度反映地面的起伏状况坡坡度划分坡的重要标准;影响生产和生活坡向阴坡和阳坡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差异大,影响植物的生长迎风坡和背风坡高度和坡度的组合反映地貌的形态特征二、内力作用的表现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2表现形式及其影响表现形式对地表形态的影响结果地壳运动水平运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系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垂直运动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岩浆活动岩浆只有喷出地表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变质作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三、外力作用及表现形式读图,回答问题。1说出图甲中字母a、b、c分别表示的外力作用形式。提示:风化作用 、搬运作用、沉积作用。2说出图甲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
3、和对地形的影响。提示:能量来自地球外部即太阳辐射。总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3判断图乙、图丙地貌特征相关描述的正误。(1)图乙地貌为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2)图乙地貌分布在河口处,河流泥沙含量越大,越利于该地貌形成。()(3)图丙地貌的形成与图甲中c有关,常见于干旱、半干旱地区。()(4)图丙地貌的岩性相对坚硬,不易被风力侵蚀、搬运。()(5)图乙、图丙两种地貌的形成是图甲中五种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四、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类岩石的形成与特点(连线)2岩石圈物质循环阅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简述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提示:岩石圈物质在内外力作用下不断
4、运动和变化,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再到岩浆的产生,构成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过程。(2)将物质循环过程中涉及的地质作用连线分类。(3)判断下列关于岩石圈物质循环说法的正误。岩石圈物质循环只局限在岩石圈中,不涉及其他圈层。()岩石圈物质循环改变了地表形态,塑造了自然景观。()岩石圈物质循环既形成了自然环境,又形成了矿产资源。() 命题视角(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演绎法学习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项目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运动方向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貌的影响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
5、原等地貌举例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相互关系它们相伴发生;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两者常有主次之分;就全球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岩浆活动与变质作用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举例岩浆运动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岩浆喷出经冷凝形成火山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五大连池变质作用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命题点全训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1形成贝加尔湖的地质作用是( )A断裂下陷 B岩浆活动C板块张裂 D板块碰撞
6、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达8千米,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解析:1.A2.C第1题,贝加尔湖形成于构造山谷地带,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积水而成,A正确。第2题,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达8千米,湖底沉积泥沙后湖泊深度理应变浅,但贝加尔湖却还在不断加深,说明湖盆底部还在下降,C正确。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读图,回答下题。3平顶海山( )A为褶皱山B由沉积岩构成C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选D由图中阶段可以判断它是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不是地壳的水平运动,A不对;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是喷出岩,B不对;顶部
7、形态,也就是平顶的形成,观察阶段、,可以看出平顶面积扩大,应该是由外力作用形成,C不对;据图可知平顶海山随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D正确。大陆边缘是陆地与洋底之间的过渡地带,平行于大陆大洋边界宽几十至几百千米。根据板块构造运动与构造地貌特征,大陆边缘分为稳定型和活动型两大类。读大陆边缘类型示意图,回答45题。4图中( )A是岩浆发源地 B是岩石圈Ca是板块生长边界 Db是稳定型大陆边缘5示意图中的大陆是( )A亚欧大陆 B非洲大陆C澳大利亚大陆 D美洲大陆解析:4.D5.D第4题,图中位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的俯冲地带,并没有进入软流层,不会是岩浆的发源地;位于大陆板块以下,已经不属于岩石圈的范围;
8、a为海沟,属于板块的消亡边界;b处于板块内部,地壳较为稳定,属于稳定型大陆边缘。故选D。第5题,图中大陆的西海岸是海沟,为消亡边界,结合六大板块图可知,亚欧大陆的东侧是消亡边界,非洲大陆西侧及澳大利亚大陆的西侧均与图示不符合,只有美洲大陆西海岸处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符合图示信息。故选D。命题视角(二)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演绎法学习一、典型的外力地貌1主要的侵蚀作用及形成的地貌2主要的堆积作用及形成的地貌二、外力作用空间分布规律及相应地貌判断1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2不同的外力作用在不同的区域形成的地貌(1)大尺度区域的主导外力作用区域主要外力作用及
9、地貌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常见海蚀柱、海蚀崖和沙滩等地貌(2)小尺度区域地貌形态的外力作用地貌形态外力作用高山上的破碎岩石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流水的溶蚀作用沙丘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边的嶙峋沿岸主要为海浪的侵蚀作用典例(2019全国卷)霍林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为山前半干旱区及部分半湿润区的平原带来了流水及泥沙。受上游修建水库和灌溉的影响,山前平原河段多年断流。断流期
10、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据此完成(1)(3)题。(1)修建水库前,营造该地区山前平原地表形态的力主要来自( )A构造运动 B流水C冰川 D风(2)断流期间,山前平原上的洼地增多增大是由于( )A地面沉降 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 D冻融塌陷(3)伴随着洼地增多增大,周边地区可能出现( )A水土流失 B沼泽化C土地沙化 D盐碱化解题指导第(1)题,根据材料,霍林河为山前平原地区带来了流水及泥沙,说明泥沙淤积是形成山前平原的主要原因,而泥沙是流水搬运来的。第(2)题,断流期间,山前平原失去了河水带来的泥沙;断流使植被生长较差;该地风力较大,风力侵蚀导致风蚀洼地形成,且洼地不断增多增大。第(3)题
11、,洼地不断增多增大,使洼地周围地区本来就少的水渗流到地势较低的洼地之中,土壤缺水现象不断加重,导致植被死亡,加之风力影响大,使土地沙化。答案(1)B(2)C(3)C命题点全训题点(一)风化作用对地貌的影响石环是一种特殊的地表形态。图甲为石环形成过程示意图,图乙为某地石环景观图。据此回答13题。1石环形成过程中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冻融作用 B流水搬运C冰川沉积 D风力沉积2砾石上升幅度最大的时段可能是( )A冬春 B春夏C夏秋 D秋冬3下列四个地形区中,最可能有石环景观的是( )A华北平原 B四川盆地C柴达木盆地 D东北平原解析:1.A2.D3.C第1题,据图分析可知,石环的形成过程中主要是
12、土层中液态水结冰,体积膨胀顶托砾石实现的,因此主要外力作用是冻融作用。故选A。第2题,根据上题可知,冬季土壤中水结冰时,发生冻胀作用,砾石上升。秋季到冬季气温下降幅度大,且土壤中含水量较大,结冰时砾石上升幅度最大。故选D。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石环地貌的形成原因是冻融作用,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冬季寒冷,且戈壁广布,土层中颗粒大小不均匀,且冬季寒冷,能够形成石环地貌。故选C。题点(二)风力作用对地貌的影响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读甘肃敦煌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45题。4雅丹地貌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 )A喷出岩 B变质岩 C侵入
13、岩 D沉积岩5据材料推测,雅丹地貌发育的先后顺序是( )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分地表成为戈壁面流水和风力侵蚀,沟槽加宽加深A BC D解析:4.D5.C第4题,读材料可知,雅丹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是沉积作用形成的,故雅丹地貌的岩石从成因上属于沉积岩。第5题,据材料,雅丹地貌发育先是形成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地壳运动使平坦的地表开始抬升;再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土墩和沟槽且沟槽加宽加深;之后纵向沟槽切割,形成塔状或柱状雅丹体;最后雅丹体坍塌成残丘,大部
14、分地表成为戈壁面。故选C。题点(三)冰川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冰川发育受气温、降水、海拔和地形的综合影响。冰川进退塑造了冰斗、“U”形谷等侵蚀地貌和侧碛垄等堆积地貌。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堆积成的垄状地形。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末次冰期冰川地貌图,5条“U”形谷以山顶为中心向周围延伸。据此完成67题。6图中三组侧碛垄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A BC D7该地区冰川堆积地貌南坡比北坡保存完整的主要原因是( )A南坡降水多于北坡 B南坡气温高于北坡C南坡海拔高于北坡 D南坡坡度小于北坡解析:6.D7.D第6题,结合材料侧碛垄是冰川退缩后在U形谷两侧堆积成的垄状地形,图中三组侧碛垄,所处的海拔由高到低
15、,且都位于同一个沟谷的两侧,堆积的海拔最低,且从相对位置来看,位于U形谷的最外侧,形成的时间最早。位于最里面,覆盖在之上,说明形成时间最晚,位于中间,据此进行分析,则沉积顺序依次为,D正确。第7题,一般而言坡度和搬运能力影响堆积地貌的形成,根据图中等高线显示,该地区南部地区等高线稀疏,沟谷的坡度较缓,冰川的搬运作用较弱,沉积作用较强,因此堆积物较多,堆积地貌保存完整。而北坡等高线密集,坡度陡,冰川在移动过程中,搬运作用较强,沉积作用较弱,使得冰川物质被带到更远的地方,堆积地貌保存不够完整,据此分析,D正确。命题视角(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演绎法学习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一、判读技巧1判断三大
16、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三进一出岩浆。(2)一进三出岩浆岩。(3)二进二出变质岩和沉积岩。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是内力作用。(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压实、固结作用,是外力作用。(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4)指向岩浆的箭头熔化,是内力作用。二、三个关键点1岩浆是“岩石之本”,岩石圈物质循环起源于岩浆,因此找准岩浆是基础。2从岩浆经过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到形成新的岩浆,各类岩石在熔化前必须经过变质岩这一环节,因此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箭头指向的方框必为变质岩。3在三大类岩石中,只有沉积岩的形成环境中有生物活
17、动,可能含有化石,它保存了古代生物遗体或遗迹,而岩浆岩、变质岩中则不可能含有化石。命题点全训题点(一)区分三类岩石某中学背山面河。该校组织学生开展野外采集岩石标本的实践活动。一组学生上山在基岩上打了2块岩石标本,另一组学生去河床捡了2块岩石标本。下图为学生们采集的岩石标本,经地理老师鉴定有砂砾岩、页岩、石灰岩和花岗岩。据此完成12题。14块岩石标本中,中属于岩浆岩的是( )A B C D2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成因是( )A岩浆侵入 B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C岩浆喷出 D碎屑物沉积并压实、固结解析:1.D2.D第1题,读图分析可知,岩石具有层理构造,而且颗粒较细,属于页岩,岩石的组成颗粒较大,
18、属于砂砾岩,岩石为致密的块状构造,应该为石灰岩,岩石没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而且存在气孔构造,应该为玄武岩,属于岩浆岩,故选D。第2题,从基岩上打来的岩石标本棱角较为明显,应该对应和,由上题分析可知,和属于页岩和砂砾岩,属于沉积岩,沉积岩主要是由于碎屑物沉积并压实、固结形成,故选D。题点(二)掌握岩石圈物质循环过程读地壳物质循环图(图中有箭头方向绘制错误),完成34题。3图中箭头方向错误的有( )A B C D4过程包括( )A风化、侵蚀、搬运、沉积B侵蚀、搬运、堆积、压实、固结C变质、风化、侵蚀、沉积D冷却、侵蚀、堆积、压实、固结解析:3.C4.A第3题,岩浆只能形成岩浆岩,因此错误;岩浆岩只能
19、由岩浆冷却凝结而成,不能由其他类岩石转化,因此错误。第4题,出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日晒、雨淋、冻融、生物等作用下风化、崩解破碎,然后经过风、流水或冰川等的侵蚀、搬运、沉积形成沉积物,A正确。一、选择题构建关联图可从整体角度把握地理事物的内在联系,是学习地理的方法之一。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因外力作用在成因上具有一定的联系。下图中各字母表示不同的主导外力作用类型。读图,回答12题。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流水溶蚀作用d表示流水搬运作用A B C D2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 )沙尘暴水土流失泥石流土地荒漠化A B C D解析:1.C2.
20、B第1题,裸岩荒漠是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a表示风力侵蚀作用,b表示沙尘从蒙古高原到黄土高原,为风力搬运作用,c表示泥沙从黄土高原到华北平原,为流水的搬运作用,d作用形成冲积扇和三角洲,表示流水的沉积作用。第2题,由上题可知,c表示流水对泥沙的搬运作用,在c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地理现象有水土流失、泥石流,B正确。雅丹地貌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下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图。据此完成34题。3左图为平顶山状雅丹,推测该地地貌形成的大致过程是( )A沉积抬升侵蚀 B侵蚀
21、抬升沉积C侵蚀下沉沉积 D沉积下沉侵蚀4右图为鲸背状雅丹,多出现在常年大风地区,该地貌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是( )A缓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B缓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C陡坡为迎风坡,侵蚀而成D陡坡为迎风坡,堆积而成解析:3.A4.C第3题,由材料可知,该地地貌形成的过程首先是形成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抬升到地表后,受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便形成了雅丹地貌,所以形成过程为沉积抬升侵蚀,A正确。第4题,雅丹地貌分布区多出现在常年大风的地方,由于大风的长期吹蚀,使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由于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地势相对和缓,C正确。(2022北京模拟)下图
22、分别为北京市房山区某山体的局部景观图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5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图中的岩石将( )A在作用下形成丙B在作用下形成丁C在作用下形成岩浆D持续沉积而“长高”6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可形成平坦的台地地貌,此过程中形成的岩石属于右图中的( )A甲 B乙 C丙 D丁解析:5.D6.B第5题,读图可知,甲、乙由岩浆形成,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甲为侵入型岩浆岩,乙为喷出型岩浆岩,丙由沉积物形成,属于沉积岩,丁为变质岩。过程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形成沉积物,结合景观图可知,其岩石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应属于沉积岩,所以不是喷出型岩浆岩受外力侵蚀,A错;为变质作用(需要高温、
23、高压条件),为熔化,均属于内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注意题干信息“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B、C错;图中岩石在地壳活动稳定的情况下,持续接受沉积,岩体高度增高,D正确。第6题,流动性好的岩浆喷发形成的是喷出型岩浆岩,结合上题分析可知,B正确。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读某海岸线历史变迁图,回答78题。7近现代以来,图中海岸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8图中乙处的海岸线变化较大,下列关于其所受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 )A4世纪12世纪,侵蚀作用为主B12世纪15世纪,堆积作用为主C15世纪19世纪,侵蚀作用为主D19世纪至现代,堆积作用为主解析
24、:7.C8.C第7题,根据材料,海岸线的进退主要受到流水沉积、海水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泥沙沉积多,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丙处是现代海岸线凸向海洋最多的部分,近现代以来一直以堆积作用为主,故选C项。第8题,读图可知,4世纪12世纪乙处海岸线向海洋延伸,说明以堆积作用为主,但12世纪至现代海岸线后退,应以侵蚀作用为主,故选C项。读图,回答910题。9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10这反映了自古河床形成以来,该地区地壳经历过( )A间歇性抬升 B持续性抬升C间歇性沉降 D持续性沉降解析:9.
25、D10.A第9题,甲、乙、丙位于同一河谷地带,降水量、地质构造大致相同,植被覆盖率影响不到基本地貌,A、B、C错;图中显示,三地地貌形成的基岩不同,石灰岩、页岩、砂岩岩石坚硬程度不同,受侵蚀程度不同,形成地貌类型不同。故选D。第10题,乙地不同高度上分布的两个古河床沉积物显示乙地为河流阶地中的堆积阶地,沉积物高度不同、形成时期不同,显示其形成不是连续性的,排除B、D。结合图示,该地貌是由于地壳间歇性抬升,河床裸露接受沉积形成的。故选A。二、非选择题11(2022滨州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热点是岩石圈板块之下提供炽热岩浆的固定源地,火山喷发是热点在地表的重要表现。美国西部的黄石国家公
26、园位于北美大陆下面的热点上方,在过去的200万年间,黄石公园发生了由同一热点引发的三次大型火山喷发,如下面甲图所示。下面乙图示意在肖松尼湖和刘易斯湖位置发生的一次火山喷发,在这里只喷发了火山灰和火山碎屑,并未形成火山体,在那之后,经过地质变迁,最终形成两个火山湖。(1)指出北美洲西部黄石公园三处火山年龄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成因。(2)说明乙图所示湖泊的形成过程。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三次火山喷发的时间可知,越向西南火山喷发越早,即年龄越老。热点是板块之下提供岩浆的固定地点,但热点上部板块是运动的,因此火山喷发后,较早的火山随美洲板块向西南方移动。第(2)题,结合乙图可知,板块之下的岩浆向
27、上运动过程中,导致上部地层隆起,并出现裂隙;火山灰、火山碎屑沿裂隙喷出地表;岩浆活动停止后,喷发地地层塌陷,形成洼地;后期地表水汇集,形成湖泊。答案:(1)越向东北,年龄越轻(越向西南,年龄越老)。三个火山由同一热点引发,美洲板块向西南移动,较早形成的火山随板块向西南移动。(2)大量岩浆上升,使地面隆起;火山灰、火山碎屑沿着两个湖泊所在位置的地下裂隙喷出;喷发结束后,地面下陷,形成洼地;洼地积水成湖。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盐溶喀斯特”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类型,在我国,盐溶喀斯特地貌主要发育在盐岩地层中。盐岩是由蒸发海水或湖泊作用沉淀而成的一种沉积岩,主要成分是石盐(NaCl、KC
28、l),通常也混有其他类型的沉积岩。2019年5月,地质学家在距离拜城县城西北23千米处的山区,发现了一处全国罕见的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态为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内部分布着近一百座尖锐挺拔的盐石林、石柱。距离天坑约1千米的一处峭壁上有一个盐溶溶洞,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分布有盐钟乳、盐柱、盐峰林等形态。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山脉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科学家曾经在塔里木盆地发现古海洋生物化石。(1)说出新疆拜城县“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的过程。(2)分析盐溶溶洞内盐钟乳形成的自然条件。(3)分析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长期以来没有被人们发现的主要原
29、因。解析:第(1)题,塔里木盆地在远古时代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约7 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海水逐渐退去,经历几次海进、海退的反复,最终演变成几个潟湖。大约距今2 500万年距今2 000万年前,炎热的气候让潟湖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急剧萎缩,随着卤水的积聚浓缩和周围山地岩石风化的电解质不断汇入湖中,最终形成了夹杂着泥岩和钙质砂岩的岩盐地层。随后地壳抬升、流水溶蚀形成了盐溶喀斯特地貌景观。第(2)题,盐溶喀斯特地貌形成后期气候长期保持干燥,卤水从溶洞壁上渗出后,向下滴落的过程中接触到干热的空气,氯化钠不断结晶、析出形成一系列的晶体,日积月累,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盐钟乳。第(3)题,结合图中信息可
30、知,新疆拜城县地处天山中段南麓、塔里木盆地北部,环境恶劣,人迹罕至,地貌形成后不易被人发现;同时“盐岩天坑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约60米,深约50米”“溶洞面积大约500平方米”,说明该地貌面积、体积较小,不易被人们发现;因为石盐特有的水溶性,它的形成时间不会太久,基本上是以百年为单位,存在时间相对较短,不利于人们发现。答案:(1)古老的塔里木盆地在地壳的抬升作用下,由海洋逐渐演变为陆地湖泊;再后来的地质年代,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地区气候趋于干旱,强烈的蒸发作用使湖泊急剧萎缩,湖泊盐度不断增大至大量盐分析出;与此同时,周围山地岩石风化产物被外力作用搬运到湖中沉积,最终形成了以石盐为主,夹杂有其他类型沉积岩的盐岩地层;最后,随着地壳的抬升,该地区盐岩地层出露地表,经过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了盐岩天坑和盐溶溶洞。(2)物质条件:长期从溶洞壁或顶部渗出的高浓度卤水(矿化度大的水或含有大量盐分的水);溶洞内气候条件:空气干热。(3)该地区地理自然条件恶劣,位置偏僻;该处盐溶喀斯特地貌规模较小,隐蔽性强;石盐易溶于水,盐溶喀斯特地貌一般发育、形成较快,受外界自然条件变化影响大,存留时间相对较短(减少了被人们发现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