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第十四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摸底考试试题一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4分,共计70分)1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2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该记载反映的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 B井田制 C地主土地所有制 D小农土地所有制3据记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中国运往荷兰的瓷器为28641件,而到万历四十四
2、年(1616年)则达到69057件。这一变化表明当时中国()A瓷器成为新兴外贸品B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C海外市场进一步拓展D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4乾隆年间,河南林县有集十一处,凡无业之人,早晨赴集,受雇于人,“主者得工,雇者受值,习焉称便”,类似这种市场在其他省区也很常见。这种市场的出现()A提高了农产品商品化程度 B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发展C阻碍了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D巩固了传统社会经济结构5它是中国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这一群体出现于()A春秋战国B唐朝C宋代D明清6有学者认为:“在建筑和城市规划上,两宋时期更为
3、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这种“更为开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现在()A夜市经营实现常态化 B“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C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吏的监管 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7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写道:“本富为上,末富次之,好富最下”,“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以末致财,用本守之”。这些观念反映了()A西汉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休养生息导致经济结构变化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极大提高 D司马迁主张农工商并重发展8在古代中国经济社会中常用的专有名词,诸如“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
4、运制度”、“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等。这些专有名词,反映了古代中国()A别具特色的手工业技术B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C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D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919世纪90年代初,天津武举李福明办有一机器面粉厂,使用进口机器磨,因不满官府衙门的勒索而到官府讲理,结果被以“私设磨坊”、“哄闹官府”等罪名“交刑部照例治罪”。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这件事表明()A清政府是一个滥施刑罚的政权 B外企严重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C封建势力严重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封建顽固派仇视一切外洋事物10荣氏企业有过三次大规模的发展,第一次是在 1915 年的抵制日货运动中,第二次是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发生之后的
5、 19191921 年,第三次是在经历了 19221924 年的萧条之后,在 1925 五卅运动的推动下,企业经营再次好转。这反映了()A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工业化发展B列强侵略是民族工业发展的最大障碍C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充满艰辛D民族企业家践行实业救国思想11继昌隆缫丝厂等近代企业与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军事工业的主要区别是()A使用机器生产还是手工劳动B对外国资金是否有依赖性C工资高低是否由技术决定 D产品是否与市场发生直接联系12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
6、万两左右的局面。晚清财政收入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A清政府关税自主改革措施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C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D社会秩序的稳定便利政府征税131845年,清朝福建官员奏称:洋布“其质既美,其价复廉,民间之买洋棉者,十室而九”。然而,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A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自然经济的顽强抵制C洋务企业对外国经济的抵制D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14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在近代经历了产生、初步发展和进一步发展的“三大热潮”,它们的共同点包括()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
7、的严格限制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ABCD15有人认为,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是一个完全可以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相媲美的历史壮举。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应是三大改造()A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C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16中共八大、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都是党历史上的重要会议,其中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一组是()A主要矛盾国企改革计划经济科学发展观B三大改造经济特区初级阶段一国两制C经济建设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三个代表D探索开端改革开放市场经济邓小平理论17“从一定意义上说,邓小平理论的某些部分就是对
8、列宁主义尤其是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继承、深化和发展。”这主要体现在邓小平()A阐述了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B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C回答了新时期党的建设问题D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181982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取代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提法。这一变化()A体现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成功B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C实现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D突破了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的观念191992年,邓小平南下视察,途中就社会主义的本质,计划经济、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革命与解放生产力的关系,科学技术和
9、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做了深刻阐发。这一系列阐发()A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问题B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C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D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20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下列选项中对此说法错误的是()A保证了农民的生产自主权 B克服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确立了农民的土地所有权21在辛亥革命潮流冲击下,人们纷纷剪掉辫子。1919年,末代皇帝溥仪也剪掉了大清国的象征辫子。但是一直到20世纪40年代,地处中国偏远地区的农村,还有不少人留着辫子。这说明近代中国()A辛亥革命影响非常有限B交通不便导致信息不
10、畅C封建保守势力十分雄厚D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22尽管传统婚礼并不符合清末民初政治变革的诉求和男女平等的理念,但是当时江南地区仍有不少知识分子出于孝道观念,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这说明()A婚俗具有传承与变迁的特征B理学通过婚俗强化了社会地位C婚姻自由使社会价值观转变D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23人们在历史研究中,由于立场和观点的差异,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往往会有不同,如关于哥伦布航行到达美洲这一事件:过去,欧洲人总以欧洲为中心理解,美洲土著则立足自身看问题;在当今全球史观的引导下,人们又有了新的认识。能正确反映上述说法的排列是()A欧洲/发现,美洲/文明相遇,全球史观
11、/侵犯B欧洲/文明相遇,美洲/发现,全球史观/侵犯C欧洲/侵犯,美洲/发现,全球史观/文明相遇D欧洲/发现,美洲/侵犯,全球史观/文明相遇24马克思在对新航路开辟后出现的某一历史现象分析时指出:“一方面是工资和地租跌价,另一方面是工业利润增多。”这一历史现象对西欧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增强了各地区间的联系B使世界市场和贸易扩大C加速了欧洲社会的转型D使商路及商业中心转移25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在近代史上叱咤风云,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地,无论何时太阳都会照耀在它的领土上。被历史学者称为“地球人类创造的文明巅峰,后来者永远无法复制的奇迹”。对这一国家表述正确的是()A是欧洲最早建立资本主义的国家B曾
12、经打败过葡萄牙的“无敌舰队”C是欧洲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D18世纪从法国夺得北美的加拿大26从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殖民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武力征服是其主要扩张手段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产生是其主要动力采用商业殖民方式,建立殖民贸易公司掠夺财富、屠杀土著人、抢占土地是其主要活动ABCD27有历史学家发出感慨:“为什么工业化浪潮不是在法国之后穿过地中海而席卷突尼斯、阿尔及利亚呢?是地中海太宽阔了吗?果真如此,那么大工业为什么又能横渡大西洋而到北美生根开花呢?”这一材料说明了()A海洋国家比大陆国家更容易接受新事物 B地缘政治是影响国家发展的唯一因素C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
13、D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28有学者说,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这是因为“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该学者描述欧洲这一社会变化可以用来说明()A工业革命促进了消费社会的到来B西欧启蒙运动推动欧亚贸易进程C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D革命根源于民众休闲方式的变化29有人说“工业革命从本质上就是人类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方而的广泛应用过程”,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主要资木主义国家工业生产结构发生的最大变化
14、是()A重工业占据主导地位 B第三产业的迅猛发展C交通运输业获得巨大发展 D钢铁工业的发展最为突出30“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互动的整体化趋势,世界市场进一步发展”。为论证该观点,你选择的证据有()新型交通运输工具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加速了世界一体化进程电信工具的发明加速了各地商业信息的交流第二次工业革命使欧洲与美洲开始了物质、文化交流ABCD31美国总统胡佛最初把随着股票市场崩溃而来的不景气看做是一种心理现象。他亲自选用了“萧条”这个字眼,因为它不像“恐慌”或“危机”那么吓人。1930年6月,经济形势急剧恶化,有代表团建议兴办公共工程救济失业,他竟对他们说
15、:“先生们,你们来晚了60天,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据此可知胡佛()A鼓励公共救济事业 B试图大规模干预经济C反对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 D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32在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期间,胡佛政府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以扩大就业面;同时还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这表明胡佛政府()A企图借助道德力量来缓解危机 B开始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寄希望于“邻居互助计划”克服危机D扩大就业是其解决危机的唯一措施33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不能购买食品、衣服和其他必需品以保持我们的工厂和农
16、场充分运转。”为此,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C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D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34尽管美国人对富兰克林罗斯福个人及其内外政策褒贬不一,但他们均认为,“罗斯福在执政期间把 总统作用 这一概念改变得比所有前任加在一起还多”,该说法的依据是()A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B三权分立体制通到了破坏C新政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D自由放任政策的弊端暴露351960年,日本新上台的首相池田勇人宣布启动为期10年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并定下目标: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8%,人均国民收入年平均增长速度为6.9%计
17、划实施的结果是,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的年平均增长率实际达到11.6%和11.5%这反映出战后日本()A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的成功 B统制经济体制取得巨大成功C存在“泡沫经济”的巨大风险 D强化了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36路德维希艾哈德(18971977)享有“德国经济奇迹之父”的美誉。他为建立二战后德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作出重要贡献,从而使本国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这种模式是()A混合市场经济B计划指导型经济C社会市场经济D政府主导型经济37克林顿执政期间,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美国进入了“新经济”时代。克林顿政府采取的经济措施有()大规模减税 缩减政府开支奉行赤字财政政策 加大对公共基
18、础设施的投资。ABCD3820世纪90年代,克林顿政府的“全面经济计划”鼓励创新产品开发,仅就计算机相关的新产品的政府购买支出就达90亿美元。通过政府采购,美国扶植了IBM、惠普、德克萨斯仪器公司等一批国际IT业巨头。这表明()A信息技术成为美国的支住产业 B政府引导产业结构的调整C美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政策 D第三次科技革命开始兴起39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C农业集体化政策D重商主义政策40苏俄新经济政
19、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凋整、中国的改革开放告诉我们()经济体制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外向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能够适应不同民族和国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突破传统的束缚是经济体制调整和创新的前提只有不断调整和创新才能保持经济发展的活力。ABCD41“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计划就是法令”。这说明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多种所有制并存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D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42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苏联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 B苏联
20、建设长期忽视轻工业和农业C苏联农民思想觉悟水平低 D苏联为发展工业,对农村和农民索取太多43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两人执政期间都实施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他们的改革对苏联的共同作用不包括()A都在一段时间内收到了一定成效 B开辟了新型工业化模式C都没有解决苏联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D改革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44就苏联改革,有人评述说:“赫鲁晓夫把苏联改乱了,勃列日涅夫把苏联改死了,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说“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的主要论据可能涉及戈氏()A没有在经济领域进行消除斯大林模式弊端的改革B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加剧了国内的经济危机C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将改革引向了歧途D缺乏丰
21、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45下列关于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建立在美国金融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B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C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D适应了战后经济全球化趋势461955年,世界贸易额增长至新的记录,但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1956年8月,苏联提出在联合国框架下召开世界经济会议,以商讨成立面向所有国家开放的贸易组织。这些现象说明当时()A贸易机制存在明显不足B金融体系缺乏制度基础C战后世界整体发展加快D自由贸易秩序亟待重建47雨果曾说:“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
22、,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刹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C超国家的联合体己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481991年欧洲联盟条约、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和1993年哥本哈根协议的签订表明,欧洲共同体将发展成为一个拥有共同的货币、外交和安全政策与防务的欧洲联盟。欧盟的建立有利于构建()A区域统一的世界 B多元并存的世界C欧洲协作的世界D欧俄均衡的世界49世贸组
23、织争端解决机制以专家组调解为中心,以争端解决机构审议、批准专家组建议或裁定为常规,以在特殊情况下争端解决机构授权和监控的贸易报复为强制实施的最后手段,日益取得了发展中国家的信赖。这表明争端解决机制()A推祟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B其宗旨是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C重程序建设,忽视法律功能D有助于国际经济秩序有序发展50“传统的中国是被全球化击败的,却也是从全球化里开始崛起的。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因为美国开始感受到代价。”材料说明全球化()A对当今美国来说是弊大于利 B给现代中国带来巨大利益C是大英帝国衰落的
24、重要原因之一D对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有差异二材料题(共2小题计30分,其中51题18分,52题12分)51. 美国经济政策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力标,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1933年4月19日,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1934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30亿美元纸币,并使美元贬值40.94%。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材料二:请回答:(1)20世纪20年代末,美国经济出现了什么问题?为此美国政府推行了什么政策?(4分)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在货币
25、发行政策上采取的具体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近期在财政方面采取了什么政策?(2分)对材料中“美元是我们的货币,却是你们的麻烦”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52 材料一:经济全球化的实现是在西方国家的主导下,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经济的扩张过程。发达国家需要的是资源、市场和廉价劳动力,是资本的最大扩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经济全球化还只是处于其初始阶段,不发达国家所以还能受益,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其经济与西方经济的互补性:我需要资本,你需要市场、资源和劳动力。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不是不能从这种西方向东方、资本主义向非资本主义的扩张中获益,全球化通过资本流入和技术转化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但从总
26、体上来看,它们是经济全球化的被动者,即全球化的舵盘不掌握在它们手中。对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化是把“双刃剑”。新华文摘(1999年第8期)材料二:世界上20%最富裕国家与最贫穷国家的人均收入差距已经从1960年的30:1,增长到1965年的82:l,并且第三世界在许多方面变得更糟。在过去的20多年里,70多个国家的人均收入已经降低,30亿人世界人口的一半,每天的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并有8亿人营养不良。在第三世界,失业和就业不足在蔓延,大众的贫穷与有权势的巨额财富的增长相伴而生。1978年到1988年,世界制成品的价格上涨33%,初级产品的价格上涨仅为2.7%。中国教育报(1999年12月5日
27、)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经济全球化初级阶段不发达国家还能从全球化过程中受益,具有怎样的机遇?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不发达国家面临怎样的挑战?(6分)(2)材料二说明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出现这样社会问题的根源是什么?(6分)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50小题)1【解答】通过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铁犁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提高,私田得到大量开垦,各诸侯国不得不进行变法,承认了私田的合法性,从而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形成,故根本原因在于铁犁牛耕的出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B正确;AC是封建土地制度形成的原因,但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封建剥削方式逐渐产生与发展是封建土
28、地制度形成后的影响,排除D。故选:B。2【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均田制的推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限制土地兼并,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与材料无关,排除。故选:A。3【解答】A瓷器在宋代就已成为外贸品,排除;B材料只能说明中国瓷器外运规模扩大,不能说明民间制瓷工场规模扩大,排除;C材料中反映了四年的时间瓷器外运数量大幅增长,说明中国瓷器在海外市场的占有量大幅增长,这是海外市场拓展的结果,正确;D明代“海禁”政策是严禁中国民众出海贸易,但政府依然可以对外贸易,所以不能说明政府废止了“海禁”政策,排除。故选:C。4【解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这体现了一种雇佣关系,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所以有利
29、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故B正确。雇佣关系可以提高劳动力的商品化程度,而不是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排除A材料中体现不出雇佣关系对城镇化的影响,排除C雇佣关系对传统社会经济结构起的是瓦解作用,不会起巩固作用,排除D。故选:B。5【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所给材料中“它是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是商帮,其出现于明清时期,因此D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唐朝和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均没能形成材料中所叙述的“以血缘、乡谊为纽带,是一种既亲密而又松散的自发形成的商人群体”,因此A,B,C项错误。故选:D。6【解答】从材料“两宋时期更
30、为开放的城市设计导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现。而这相应地促进了本地市场和全国商业的发展”可知是宋朝商业发展的表现,“更为开放”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空间的限制,“全天候”指的是商品经济突破时间的限制。故选:B。7【解答】根据题干可知,司马迁认为靠耕田致富最好,但同时也认可经商是致富的重要方法,故D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反映西汉放弃重农抑商,排除。B项,题干未体现经济结构变化,排除。C项,题干与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故选:D。8【解答】从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工商食官”是夏商周时朝的官营手工业制度;“盐铁专营”,由国家来垄断盐和铁这两项关乎国计民生的物品经营;“漕运制度”,国家控制着全国的粮食贸易
31、;“景德镇官窑”、“江宁织造”体现都是官营手工业。综上,这些专有名词基本都体现了封建官府的垄断性经营,故选C项。“工商食官”、“盐铁专营”、“漕运制度”都是国家政策,无法体现手工业技术,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间商业,无法体现官商合流局面的出现,故排除B项。材料只能看出官营手工业,不涉及民营手工业,无法提现官营和民营竞争激烈,故排除D项。故选:C。9【解答】通过材料“官府衙门的勒索”“他的机器面粉厂也被迫停业”可以看出封建势力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C正确;清政府是一个滥施刑罚的政权不是材料信息的主旨,排除A;材料信息体现的是封建势力阻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排除B;材料未体现顽固派,仇视一切
32、外洋事物,排除D。故选:C。10【解答】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荣是企业三次大规模的发展,都是出现在中国反对帝国主义的爱国运动时期,这说明民族主义运动促进了中国工业化的发展,故A正确;材料叙述的是中国民族企业发展的主要内容,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叙述中并没有体现出民族工业发展充满艰辛,排除C;材料叙述中并没有说明民族企业家的实业救国思想,排除D。故选:A。11【解答】依据所学可知,洋务派的军用工业主要由政府出资,不讲究利润,生产的军用产品直接调拨到各个军队,不在市场上流通;而民族企业追求利润,产品直接投放到市场上,与市场紧密联系,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12【解答】根
33、据材料“在18741894年的20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由6080万两上升到8103万两,增长幅度为30%这一变化打破了自乾隆中期以后一百多年间清政府财政收入长期徘徊在4000万两左右的局面。”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瓦解,1874年1894的20年间,洋务运动兴起,创办了一系列近代民用和军事企业,近代工业的发展,增加了清政府的财政收入。故C项正确。A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鸦片战争以来,西方列强迫使中国签下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关税自主权逐渐丧失。故A项错误。B项,据所学知识可知,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是在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结束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
34、D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41894年这20年间。中国正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剥削,社会秩序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C。13【解答】从材料“19世纪50年代初期,物美价廉、颇为畅销的洋布却开始滞销”,这是因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据主导地位,顽强抵抗,B正确。实业救国思想出现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A 错误。洋务企业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与材料时间不符,C错误。中国民族工业出现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民族工业兴起不能推动19世纪五十年代经济的发展,D错误。故选:B。14【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出现“三大热潮”,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以轻工业为主,都推动了中国近代
35、社会的进步;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和束缚,但又往往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依赖性。故正确。中国民族工业在甲午中日战争后,为了扩大税源,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故说一直受到中国反动政府的严格限制不正确。故C项正确。故选:C。15【解答】结合所学知识,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故C正确;AB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16【解答】结合所学可知,中共八大是中国社会主义探索的开始;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中共十五大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不符合,应排除。故选
36、:D。17【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经济政策强调,利用商品货币关系促进经济发展,即强调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理论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由此可见邓小平理论一定程度上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新经济政策,故B符合题意;邓小平强调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是和平与发展,与题干信息无关,故A不正确;新经济政策强调的是利用市场促进经济发展,而不是党的建设问题,故C不正确;新经济政策没有涉及国家统一问题,故D不正确。故选:B。18【解答】根据题干可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认为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有利于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突破了计划经济与商品经济绝对对立的观念,故D项正确。A项,1984年城市经
37、济体制开始,排除;B项,21世纪初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现代企业制度目标,排除。故选:D。19【解答】邓小平南方谈话主要解决了长期困扰人们的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故A项符合题意;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是中共十四大,故B项错误;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地位是中共十四大,故C项错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是中共十七大,故D项错误。故选:A。20【解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的,故D错误,符合题意;ABC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D。21【解答】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当大多数人已经剪掉辫子的同时,偏远的农村还有不少人保留辫子
38、,说明中国社会习俗变迁很不平衡,故D正确;辛亥革命影响十分有限的说法错误,排除A;交通不变导致信息不畅,不是材料叙述的主旨,排除B;封建保守势力雄厚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C;故选:D。22【解答】通过材料“按照传统仪式举行婚礼,只是繁复的仪式发生了简化”可以看出,近代婚姻习俗既继承了传统的习俗,同时也出现了新的变迁,故A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李学得到强化,排除B;材料说的是婚姻习俗的变化,并没有说明社会价值观的转变,排除C;材料值反映的江南部分地区婚俗的变化,并没有说明中西合璧成为婚俗变迁的主流,排除D。故选:A。23【解答】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市场扩大,发展到世界范围,流通商品种类增多;使欧
39、洲各国加入殖民行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富裕起来,形成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发与发展;推动了海外扩张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同时,打破了世界各地区间的封闭和孤立状态,把旧大陆和新大陆联系在一起,世界历史迈出了从分散走向整体的关键性一步;新航路的开辟给其他地区的人民带来了灾难。从欧洲中心的角度来看是欧洲发现美洲,站在美洲的角度来看则是欧洲殖民者的侵略史,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则是文明相遇。故选:D。24【解答】题干材料强调新航路开辟对封建势力的打击和对资本主义的促进作用,其主要的影响是加速欧洲社会的转型,故C项正确。ABD三项材料均没有
40、体现,而且不是主要影响,应排除。故选:C。25【解答】联系所学可知,曾经号称日不落的帝国的是英国,A是荷兰;打败过西班牙的“无敌舰队”,B错误;西班牙和葡萄牙是最早进行殖民扩张的国家,C错误;18世纪,英法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尖锐,发生多次战争,在最后的七年战争中,英国打败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从法国手中夺取北美的加拿大和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还在印度扩大了殖民势力侵占更多领土。D正确。故选:D。26【解答】15世纪中期到18世纪末的殖民扩张,即工场手工业时期的早期殖民扩张,分别从手段、动力、方式和活动四个方面进行说明,都符合史实。故选:D。27【解答】根据题干可知,材料认为工业革命并未因
41、地缘因素而扩展,而是发生已经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体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有利于工业革命的开展,故C项正确。A项,题干不能说明海洋国家与大陆国家的差异,排除。B项,题干并未强调地缘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工业化与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必然联系,排除。故选:C。28【解答】依据题干“18世纪是欧亚贸易的茶叶世纪”、“人们比以前有闲了,城市生活更丰富了,公众活动更多了,品茗喝咖啡都有人聚才好,咖啡馆等应运而生,并屡屡成为近代欧洲重大革命和风潮的策源点,旧时宁静的心态不再平静,躁动的人群需要兴奋剂来温润和发酵”可以看出茶叶流行欧洲有特定的时代背景,即工业革命开展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故C项正确。ABD三项
42、均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选:C。29【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工革对产业机构产生的巨大影响是重工业占主导地位,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不属于最大的变化,排除。故选:A。30【解答】根据材料“第二次工业革命”结合所学可知,使欧洲与美洲开始了物质、文化交流的是新航路开辟,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故错误,均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础与条件,故A项正确。BCD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31【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胡佛认为萧条时期已经过去了,说明对经济危机的严重性认识不足,故D项正确。胡佛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ABC三项均是国家干预经济措施,不符合胡佛主张,应排除。故选:D。32【解答】依据材料
43、中的“倡导轮流工作”、“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从中可以看出胡佛政府希望借助道德的力量来缓解危机,故A项正确。BD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应排除。C项说法没有全面反映材料观点,应排除。故选:A。33【解答】题干罗斯福所关注是当时美国低收入的工人的生活,消费能力低,致使工厂和农场无法充分运转的历史现象。A项是金融上的措施,主要是恢复金融秩序,排除A项;B项调节农业生产,是为恢复农业生产,不符合题意,但具有一定的迷惑性,排除B项;C项以工代赈,规定最低工资标准,解决工人失业问题,保障工人生活,有利于刺激经济需求,使工厂和农场好转,C项正确;D项并不是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排除D项。故
44、选:C。34【解答】罗斯福新政时期,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故A正确;三权分立体制遭到破坏的说法不符合历史事实排除A;新政取得成功并不能体现材料中总统作用,排除B;自由放任政策弊端的暴露是罗斯福新政之前的表现,排除D。故选:A。35【解答】依据题干材料可知,20世纪60年代日本经济发展迅速,结合所学可知,二战后日本调整经济模式,实行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题干材料正是这一模式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的表现,故A项正确。B项不符合日本的史实,应排除。日本出现“泡沫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与题干时间和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日本注重政府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
45、A。36【解答】A混合市场经济是战后英国采用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A;B计划指导型经济是战后法国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B;C战后联邦德国废除以行政控制为特征的中央统制经济,建立了介于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之间的社会市场经济模式,故选C;D政府主导型经济是战后日本采取的经济发展模式,故排除D。故选:C。37【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政府也有大规模减税的措施。新经济时代美国政府缩减政府开支,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克林顿政府时期没有实行财政赤字政策。金融数学知识可知,克林顿政府加大了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故选:B。38【解答】A材料只是反映了美国出现了一批信息技术企业,并不能
46、体现出美国信息技术产业成为支柱产业。B从材料中的政府购买支出达90亿美元,政府通过采购扶持一大批企业,体现出了政府对信息技术产业的扶持,体现出政府引导产业结构调整的特征。C材料中的全面经济计划和计划经济政策本质上不同,计划经济政策是针对整个国民经济,而90年代的全面经济计划主要是针对某一行业。D第三次科技革命在二战以后就开始兴起。故选:B。39【解答】根据材料“列宁曾说:“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这种政策基本上是正确的。”“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当国内战争切断了我们与产粮区的联系不实行余粮收集制,我们就不能维持下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所说的“这种政策”是指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 C D项均不
47、符材料,排除。故选:A。40【解答】苏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二战后资本主义经济调整都是在国内的调整,突破了传统的束缚,促进了生产力的提高,三者都只是对内政策的调整,而不涉及外向型经济,故正确,错误。故选:C。41【解答】依据题干“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可知,反映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下,任何企业都没有自主权,也没有市场,是完全的公有制,不可能有其它所有制形式存在,故BCD三项错误。故选:A。42【解答】材料中“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联系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史实,苏联在农村实行农业集体化,通过牺牲农业为工业化积累资金,从农民身
48、上拿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制约了农业的发展,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经济生活。故D项符合题意;AB两项表述正确,但不能全面反映题干材料的主旨;C项表述错误。故选:D。43【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改革都是在原有体制框架下的改革,没有创立一种新的工业化模式,B选项错误,符合题意。ACD选项表述正确,排除。故选:B。44【解答】A战后苏联三大改革都没有从根本上破除斯大林体制的弊端,但只有戈尔巴乔夫把苏联改垮了,所以选项表述不符合题意。B戈尔巴乔夫没有与美国进行激烈的军备竞赛,反而是放弃了军备竞赛。C戈尔巴乔夫实行政治多元化和意识形态多元化,最后是苏联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和党的
49、领导,最终导致苏联解体。D缺乏丰富的从政经验、灵活的应对政策,个人独断专行不符合苏联战后三大改革的特点。故选:C。45【解答】标志着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贸易体系形成的是关贸总协定,故C错误,符合题意;ABD均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C。46【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不发达国家的贸易量却徘徊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水平上,它们与发达国家的贸易甚至下跌了”可以看出当时的贸易机制存在明显的不足,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都与题意不符。故选:A。47【解答】B项中“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与史实不符;超国家的联合体并未消除成员国的特点个性,排除C 项;俄国并非“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排除D 项。欧盟的成立只能
50、说明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只有A项符合史实。故选:A。48【解答】依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欧盟的建立不仅增强了欧洲的实力而且更加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因此欧盟建立有利于构建多元并存的世界,故B项正确。A项仅仅是对欧洲内部的影响,不符合题意,应排除。 CD两项没有全面反映题干材料信息,应排除。故选:B。49【解答】世贸组织(WTO)成立宗旨和基本原则就是通过市场开放、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实现贸易自由化。并成立了贸易解决争端机制,WTO争端解决机制的基本原则是平等、迅速、有效、双方接受。因此世贸组织成立标志着世界贸易进一步走向规范化和法制化,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故A项
51、“推崇贸易报复,不具建设性”与史实不符。其宗旨提倡非歧视性和公平贸易等原则,不存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利益,故B项排除。WTO成立贸易解决争端机制体现法制建设,故C项排除。故选:D。50【解答】A、对发达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排除;B、在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面临着挑战,排除;C、大英帝国在经济全球化中衰落的,但是经济全球化不是衰落的重要原因,排除;D、材料中“大英帝国是从全球化中崛起的,也是在全球化中衰落的。眼下的美国,虽然一直是全球化最大的获益国,却呈现冷淡全球化的倾向”,直接显示了各国的损益在不同时期存在差异,正确;故选:D。二材料题(共2小题)51. (18分)(1)问题:经济大危机. (2分)政策:罗斯福新政。(2分) 措施: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制);增发货币(美元贬值)。(6分)(2)政策:量化宽松货币政策。(2分) 理解: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成为经济全球化最大的收益者等)。(6分)52(12分)(1)机遇:引进资本、技术,迅速实现现代化。(3分)挑战: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经济附庸。(3分)(2)问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贫富分化进一步加剧。(3分)根源:发达国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占有主导和支配的地位。(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