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

上传人:a**** 文档编号:113204 上传时间:2025-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第1单元 练习1 第1课时 江苏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练 习 1本次练习安排了五项内容,即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口语交际是训练重点。1.学习“拟人”的手法,并加以运用。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3.写好钢笔字,注意整体布局。4.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5.学写毛笔字。【重点】学习“拟人”的方法,并加以运用。【难点】练习口语交际,学习当小导游。1.语文与生活。本题旨在训练学生感受“拟人”手法的生动有趣,尝试将笔下的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喜怒哀乐,将事物写活。这道综合题有几项要求:(1)感知拟人句的生动有趣。教学时,可先让学生读题,了解爸爸给陆小英的习作提出的建议是什么,然后读

2、读、说说两句话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哪句话更生动有趣。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使“小溪”有了人的愉快情感和行为动作,从而将“小溪”活灵活现地展现在大家眼前,生动而有趣味。还可以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修改建议,让句子同样变得生动有趣,如:小溪追逐着、嬉戏着,向远方奔去。(2)比较感悟拟人修辞的表达效果。三组句子中,都是后一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教学时可先让学生比较,读一读,再讨论交流,感悟拟人手法的作用,并且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体验。第一组:第二句中“风儿”说起了笑话,“乐得小草前仰后合”,将风与小草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情感和动作。第二组:第二句中“日记本”是“好朋友”,“向

3、她倾诉自己的心声”,让人感受到“我”多么喜欢写日记,日记与“我”多么亲密。第三组:第二句中啄木鸟用“镊子”“尖尖的嘴”取出大叔肚里的虫子,符合森林医生的形象。“大树开心地笑了”,这全是啄木鸟医生的功劳哇!(3)运用迁移,练习使用拟人的修辞方法。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喜欢的东西(玩具、储蓄罐、小书柜)或看到的事物(车辆、花、草),将它们写活,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教学时,可引导学生与它们“交朋友”,与它们说说“悄悄话”,猜猜它们在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如可以设计情境练习题:a.许多车辆来回行驶;b.车辆大声鸣笛;c.车辆严重超载,行驶困难让学生把车辆当作人,将“来回行驶”“大声鸣笛”“超载行驶困难”等表现

4、赋予人的情态和情感,使其人性化。如“许多车辆来回行驶”就可以说“车辆兄弟来来往往,行色匆匆”建议学生根据提供的景物自己设计情境,然后写一写,写完后再读一读,是不是觉得更生动有趣。2.诵读与积累。本题要求学生诵读12个词语,感悟词语的含义,并且能凭借相关词语的意义在头脑中建立一幅风雪美景图。旨在帮助学生积累词语,丰富语言材料,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教学时,可要求学生先凭借工具书,读准字音,了解大意,再把该题所配插图与“寒冬腊月”“银装素裹”等结合,加深对词语的理解。再运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反复朗读,以加强感悟,达到积累的目的。参考注释:风刀霜剑:寒风像刀子,霜像剑一样刺入肌肤,形容气候寒冷。也

5、比喻恶劣的环境。雪上加霜:比喻一再遭受灾难,损害愈加严重。风卷残云:比喻一下子把残存的东西一扫而光。神清气爽:形容人神志清爽,心情舒畅。也形容人长得神态清明,气质爽朗。3.写好钢笔字。这是成篇钢笔行楷字的描红练习。除了注意每个单字的笔画、笔顺、间架结构之外,还要注意字的整体排列,包括字距、行距和章法,写前要让学生读读句子,然后认真描红。要注意行书运笔的活泼、简洁与保持字体工整、端正的关系。4.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这是一次结合实践活动的口语交际训练,通过搜集资料,准备导游词,当众作介绍,培养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教学前可先将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专题小组,引导学

6、生结合家乡的特点搜集材料。资料要翔实,最好有相关图片介绍或录像资料。教学时,在广泛搜集材料的基础上交流讨论,打开思路,教师可帮助学生理清介绍的思路。然后请同学做个小导游,介绍自己的家乡,要求用介绍的口吻,条理要清楚,语言要亲切。可先在小组里介绍,然后推选代表在全班当众介绍。教师适当穿插评议和指导。学写毛笔字。本次练习临写“园”“团”。首先可让学生从字形上认识到“园”“团”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体会“口”要写在米字格的中间,“口”要摆得平正、稳重,稍向右上取势,“口”内的“元”和“才”要写得匀称、饱满,忌偏大、偏小或偏向一边。提醒学生“元”字中两横画要居于横中线以上,“才”字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也

7、可拓展引申其他相同结构类型的字。【教师准备】1.本课的PPT课件。2.钢笔、毛笔等书法用具。【学生准备】1.搜集有关“冬”的成语。2.钢笔、毛笔等书法用具。2课时。第课时1.学习“拟人”的手法,并加以运用。 2.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 3.写好钢笔字和毛笔字,注意整体布局。【重点】读背十二个有关“冬”的成语,积累词汇。学习“拟人”的手法,并加以运用。【难点】学习“拟人”的手法,并加以运用。今天我们来学习练习1,练习1共有五项内容,分别是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写好钢笔字、口语交际和学写毛笔字。其中语文与生活、诵读与积累及口语交际是我们学习的重点。设计意图上课前先明确学习目标和学

8、习重点。让学生心中有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一、教学第一题(语文与生活)1.教学第一部分:(1)自读引语,重点引导读“小溪哗啦啦地流着”和“小溪唱着欢乐的歌往前跑”这两句。(2)让学生比较:哪一句更生动?(3)思考:为什么第二句更生动? 2.教学第二部分:(1)学生反复、认真读三组句子。(2)学生得出“第二句更生动”的答案。(3)让学生写一写:读完每组第二句,你感受到了什么?为什么会生动有趣?交流读句子的感受,师生共同得出:因为把这些事物写得和我们人一样有喜怒哀乐,所以更生动、更有趣。3.教学第三部分:(1)教师引导学生回想生活中自己喜欢的事物,把这些事物写下来。要求:写“活”,写得和我们一样

9、富有情感。(2)学生读自己的文字,看是否有趣。(3)师生评议,师小结。二、教学第二题(诵读与积累)1.诵读词语:(1)自由认读。(2)同座讨论词语的意思。(3)想象:读着这些词语,你脑海里浮现出怎样一幅画面?这幅画面中发生了什么故事?(4)表达:你能用其中四五个词语描述这个画面吗?或者简单讲讲在这里发生了什么故事。如果你能用上所有词语就更好了!2.积累:(1)练习背诵。(2)集体练读、练背。 三、教学第三题(写好钢笔字) 1.指导:(1)读这段话,指出出处烟台的海。(2)引导读帖。重点观察整体布局,行款的优美,每个字的间架结构。2.练习:(1)生描红。师巡视、指导。(2)教师小结。四、学写毛笔

10、字1.审题2.观察范字3.讲解要点“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

11、”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园”“团”都是立长方形,临写时“口”要写在米字格的中间,要摆得平正、稳重,稍向右上取势,“口”内的“元”“才”要写得匀称、饱满,忌偏大、偏小或偏向一边。“元”字中两横画要居于横中线以上,“才”字竖钩要写在竖中线上。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

12、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4.练写“园”“团”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5.反馈设计意图将毛笔字的学习和练习整合在一个课时里,便于指导和练习。本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对象拟人化能使读者对此物的形态更加了解,有助于增强文章的文采,使读者对文章产生兴趣和深厚的印象,最重要的是使物体的形象更加生动形象。我们在写作中要善于运用才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语文

Copyright@ 2020-2024 m.ketangku.com网站版权所有

黑ICP备20240216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