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

上传人:高**** 文档编号:1131935 上传时间:2024-06-04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0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2019历史新一线同步浙江专用版讲义:选修4 专题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WORD版含解析.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家1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1原因(1)客观条件: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要求结束分裂,同时又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政治基础:争霸、兼并战争使国家由区域性向大一统发展。民族基础: 各民族进一步交融,民族凝聚力加强 。群众基础: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割据混战,加深了人民的困苦,人民厌战渴望统一。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2)主观条件:秦国商鞅变法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实力最强,具备进行统一战争的条件(根本原因)。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施展雄才大略,广罗人才,谋略正确。2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

2、,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3意义(1)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封建诸侯割据的分裂局面,为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历史发展的要求。(2)为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各族人民的安定生活和相互交往,提供了有利条件,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二、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1创立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1)皇帝的地位及权力:皇帝有天下独尊的地位,集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指挥权于一身。国家的法律政策,都决定于皇帝一人的意志。(2)特点:皇权至高无上。(3)皇帝制度建立的影响:使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成为中国古代的政治定律,在这样的政治体

3、制下,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的君主理念,往往影响着政治决策,影响着立法、行政和司法。国家是一个人的国家,政治是一个人的政治。2在中央建立起直属于皇帝的中央官僚体系三公九卿制。3在全国推行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制度。(1)机构设置:郡县(道)乡里。(2)官员: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没有封地。(3)意义: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名师点拨郡县制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秦朝将其推广到全国,其实质上是对分封制的否定,更有利于服务于统一的局面。 三、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措施影响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统一文字:小篆;焚书坑儒促进文化发展思想控制,摧残文化军事征百越、击匈

4、奴;修筑长城奠定基本疆域交通修筑驰道、直道、人工渠道促进交通发展名师点拨(1)通过推行“圆形方孔”钱,奠定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凸显了“皇权至上”和“国家统一”理念。(2)文化上采取的举措,其前提是国家的统一,其作用反过来又巩固了统一局面,影响深远。四、秦始皇的功过1功(1)国家统一:结束诸侯割据,统一全国。 (2)政治: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3)经济:统一度量衡、货币,促进了经济发展。(4)文化:统一文字促进文化交流。(5)民族关系:通过统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2过(1)暴政:严刑酷法、大兴土木,徭役兵役繁重。(2)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史料一古代的国君,凡属施政公平的,没有谁能比秦国更富

5、有成效。秦始皇居于王位而统治天下,而他的子弟却没有官职。他所任用的将相李斯、蒙恬等人,都是功臣良将。但对名门大族,却加以诛灭,不让他们兼并扩张。摘编自章太炎秦政记探究章太炎是如何认识秦始皇,其对秦始皇贡献的评价侧重点是什么?提示章太炎认为秦始皇压制宗室,不使他们的势力超过国君,以法律作为处理一切政务的准则。章太炎从法制方面谈秦始皇的贡献,表明他把秦始皇在制度建设方面做出的贡献,作为评价其历史功绩的侧重点。史料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征民众修长城以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人民因死伤甚众而颇有怨言。孟姜女可以说是普通民众的代表,当她不远千里来到长城工地寻夫,却被告知丈夫早已累死,伤心痛哭,竟哭倒了一段长城

6、。这个故事虽加入了许多后人的爱憎和想象,但对弱者的同情却历经2 000多年而不变。探究史料二中“人哭倒了长城”,对此今人说无知夸张,古人则说是自己的心声。从民俗研究的视角看,你的立场是什么?从中可联想到秦始皇有关的哪些信息?提示立场:古人的态度有其合理性。联想:修长城有抵御外来侵掠的一面,应肯定。孟姜女的遭遇也有反映出秦朝时徭役沉重,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灾难和痛苦。评价秦始皇的功过1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做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皇帝。(1)他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有利于人民生活的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7、(2)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的早期封建君主专制模式,对以后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统一了全国度量衡、货币和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4)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派兵北击匈奴,修筑万里长城,征服百越,设立四郡。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5)尊崇法家;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6)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2过:秦始皇又是一位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1)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刑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2)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其残暴统治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导致秦朝灭亡。1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

8、的开创者。但有学者提出应当重新评价他,认为中国之落伍恰恰始自康熙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下列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和该学者评价思路相类似的是()A秦王嬴政顺应潮流实现统一 B唐太宗奠定大唐盛世C明太祖废除丞相高度集权 D康熙帝捍卫了国家主权解析:选A从题干来看,评价康熙帝一直被誉为康乾盛世的开创者,这是大众性的评价,而有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予以了否定,这就是题干学者的思路。从四个选项中来看,B、C、D三项是历来传统大众的评价,而对于秦王赢政,历来都认为其是一个暴君,然而A项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予以了肯定。答案为A。2“汉承秦制”, 汉时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制度。西汉后期,在今天浙江省台州

9、市椒江区一带设立了回浦县,隶属于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下列有关会稽郡守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其职位由中央任命,不能世袭 B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C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 D有权直接任命辖区内的县令解析:选D本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解题过程中一定要看清楚。考查的是郡县制的内容,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在地方实行郡县制,规定郡县长官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在辖区内没有自己的封地,郡守是该郡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因此D项错误。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下的第一道重要诏令是“议帝号”。群臣商议后,向秦王建议说:“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因此,

10、臣等愿昧死上尊号,请王为泰皇。” 秦王不以为然,他提出“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并说:“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他还采纳了群臣关于皇帝“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的建议。材料二“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材料三秦代以前,玺并非最高统治者所专有。春秋战国时,卿大夫及地方官吏的印章均可称玺。至秦代,则是“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据载,秦朝的传国玉玺其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1)从材料一、三的“皇帝”称号及“制”“诏”“玺”等规定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3)根据材料一,

11、皇位是怎样继承的?(4)综合以上信息,扼要指出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及其本质。解析:本题是以皇帝制度为核心内容而设计。第(1)问,通过皇帝一系列专用称号说明皇帝的独尊;第(2)问,从皇帝大权独揽来说明其专制;第(3)问,说明在皇位继承上采取了世袭;第(4)问,综合三则材料说明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等,注意区分特征与本质。答案:(1)说明了皇帝独尊的威势和地位,“制”“诏”说明皇帝的话就是法令;“玺”是皇权的集中表现,并为皇权披上了“天命”(君权神授)的色彩。(2)皇权至上,皇帝独裁;大臣受皇命办事,没有决策权。(3)皇位世袭。(4)基本特征是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本质是君主

12、专制,即皇帝是封建国家政权的主宰和权力中心。2 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一、“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1治国思想上:唐太宗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2用人策略上:任用贤良,虚怀纳谏。(魏征、房谋杜断)3政治:完善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提高了效率,加强了君权。4法律:慎用刑法,颁行唐律,体现仁义为本,刑法为末的原则。5经济: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使唐初社会经济逐步复苏。6文化:主张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完善科举制,提高进士科地位,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7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采取“战而后和”政策。(1)表现平定边疆: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平

13、定西突厥。加强管理: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和亲政策: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2)意义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条件,使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8对外关系(1)表现实行开放的政策,设鸿胪寺作为接待各国使者的专门机构。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和通婚。宗教政策宽松,玄奘去天竺取经,景教、回教、摩尼教也传入中国;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长安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14、形成以唐文化为中心的“中华文化圈”。(2)意义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唐文化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二、“贞观之治”的主要表现1政治清明,社会稳定。2经济恢复和发展,文化繁荣。3民族团结,统一多民族中国进入鼎盛时期。4对外政策开明开放,与亚洲、非洲地区的友好往来加强。三、“贞观之治”对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唐太宗通过一系列措施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使统一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 ”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名师点拨“贞观之治

15、”调整了统治政策,一定程度上调整了生产关系,根本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并不能改变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治世”的繁荣是建立在剥削和奴役广大劳动人民基础之上的。史料一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隋主残暴,身死匹夫之手。“炀帝东西征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贞观政要史料二(贞观)五年七月戊申,初令天下决死刑必三覆奏,在京诸司五覆奏,其日尚食进蔬食,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史臣曰:用人如贞观之初,纳谏比魏徵之日。贞观之风,到今歌咏。 旧唐书太宗本纪探究据史料一、二,

16、归纳“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提示原因:存百姓,与民休息的民本思想;吸取隋亡的教训;慎用刑法;善于用人、纳谏。史料三贞观十一年,上作飞山宫。贞观二十二年,上营玉华宫,备设太子宫、百司,苞山络野,所费已巨亿计。 资治通鉴探究史料三与史料一相比,唐太宗的行为发生了什么变化? 提示变化:大兴土木,耗费巨资。史料四贞观二十二年,上作帝范十二篇以赐太子,且曰:“吾居位以来锦绣珠玉,不绝于前,宫室台榭屡有兴作,犬马鹰隼无远不致,行游四方,供顿烦劳。汝竭力为善,则国家仅安;骄惰奢纵,则一身不保。” 资治通鉴探究据史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太宗写作帝范的目的。提示目的:总结反省,告诫后世;以求长治久安。探究依

17、据上述材料中唐太宗的言行,对其作简要评价。提示评价: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出现“贞观之治”(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具有自我反省(批判)的良好品质;作为封建君主不可避免出现了骄惰奢纵的行为。评价唐太宗的功绩和作用1功绩:唐太宗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代明君。(1)他统治时期,能够吸取隋亡教训,确立一系列稳定社会、发展经济的方针政策,努力调整生产关系,选贤任能、虚怀纳谏,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并为“开元盛世”的来临奠定了基础。(2)在民族关系方面,他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他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使

18、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4)中国封建社会出现了空前的繁盛局面。而唐太宗一生的为君之道,特别是其晚年的反省和总结,也为中国封建统治者提供富有借鉴意义的思想。2局限性:作为一个封建帝王,唐太宗的贤明、克己和审慎也难以贯彻始终。(1)玄武门之变有弑兄逼父之嫌。(2)在贞观之治的繁盛局面中渐趋奢靡。晚年少于纳谏、滥用刑罚、滥用民力、求仙炼丹,享乐思想滋生。总之,唐太宗是古代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军事家,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的治国之道为后代封建统治提供了借鉴。1按唐代有关兵役法规定,男子二十一岁为成丁,开始服兵役,六十岁免兵役。有一

19、次右仆射(丞相)封德彝等人要把当年征兵范围扩大到十八岁开始,虽然唐太宗已同意,诏敕也已草成,但受到魏徵的坚决抵制。“敕三、四出”,魏徵拒不署敕,严辞反驳唐太宗说:“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最终此提议没有通过。由此可看出()A当时魏徵供职于门下省 B中书省草拟诏敕超越了其部门权限C唐太宗的权力受到魏徵等大臣的限制D唐朝中央政权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的原则解析:选A本题反映的是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当门下省审核不通过时可以驳回中书省草拟的政令,从材料中的运作顺序可以判断魏徵供职于门下省。2唐太宗对侍臣言道:“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

20、不用,诚可畏也。”唐太宗的下列做法体现该言论的是()发动玄武门之变沿用科举考试制度修订唐律实行均田制AB C D解析:选D唐太宗的话体现了一种当权者对民心的认识,唐太宗作为一位明君,他认识到作为皇帝有道则人民拥护,无道则人民反对,故他要得民心,能得民心的措施即为D项。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尚书省,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部尚书门下省,侍中二人,正二品,掌出纳帝命,相礼仪中书省,中书令二人,正二品,掌佐天子执大政,而总判省事,凡王言之制皆宣署申覆,然后行焉。新唐书卷四十六、四十七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缙绅虽位及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王定保唐摭言材料

21、三凡赋役之制有四: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役,四曰杂徭。课户每丁租粟二石;其调随乡土所产绫绢各二,布加五分之一凡丁岁役二旬,无事则收其庸,每日三尺;有事而加役者,旬有五日免其调,三旬租调俱免。大唐六典材料四“若安天下,必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贞观政要君道材料五“吾为官择人,惟才是与。苟或不才,虽亲不用。”“如其有才,虽仇不弃。”资治通鉴卷一九四(1)根据材料一、二、三,唐太宗继承和发展了哪些制度?有何作用?(2)材料四、五从哪些角度赞美了唐太宗?分别为“贞观之治”的出现起了什么作用?(3)除材料四、五所列原因外,“贞观之治”的出现还有哪些原因?解析:第(1)问,结合材料和所学知

22、识分析归纳,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尚书省”“中书省”“进士科”“租”“调”“庸”;第(2)问,注意结合材料论述的角度,然后加以分析;第(3)问,结合唐太宗采取的其他措施来分析归纳。答案:(1)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科举制,有利于封建国家选拔人才;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有利于农业发展,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2)强调皇帝的个人素质对国家的影响和知人善任,重视人才。保证了唐太宗开明君主形象,利于甄选人才为国效力。(3)吸取隋亡教训,慎用刑罚,文德治国,善于纳谏,力举节俭,以民为本,妥善解决民族关系,对外开放。3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康熙帝一、平定三番之乱和噶尔丹叛乱1平定三藩:有利于安定统一

23、。消除了割据、分裂的隐患,加强了国家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助于清除积弊,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2平定噶尔丹叛乱:三次亲征,取得乌兰布通等战役的胜利,最后平叛胜利,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名师点拨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唐太宗以平等友好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时代特征,康熙帝以武力平叛为主,反映了封建社会日益衰落,西方资本主义兴起,中国落后于西方的时代特征。二、统一台湾和加强对蒙藏地区的管理1收复台湾:启用郑氏降将施琅。台湾收复后设立府县,隶属福建省。加强了台湾和大陆联系,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台湾正式隶属于清朝中央政权的行政管辖之下。2加强与蒙藏地区的管理:特别尊重喇嘛教。清朝特封

24、四大活佛,既保护佛教,尊崇活佛,又达到分而治之的目的。三、抗击沙俄侵略1史实: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确定中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第一次使用“中国”这一国号。2意义: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中国版图,维护多民族国家统一和安宁。四、康熙帝在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中的作用1功绩:康熙帝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巩固了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奠定了基础。2消极:对内加强专制,对外轻视西方,实行闭关政策,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近代中国落后埋下隐患。3总评:康熙帝缔造了巩固和

25、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一生的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繁盛时代康乾盛世。名师点拨对比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皇帝,列出各自个性化的地方1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创立皇帝制度,采取了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方面的措施巩固了统一,也采取了焚书坑儒等专制措施镇压不同意见。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是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缔造者。2唐太宗政治上广揽人才,虚怀讷谏,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民族关系上采取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设置机构管理东突厥部落,对外关系上采取兼收并蓄政策。他是封建时代少有的明智君主。3康熙帝对内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对外发动

26、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他是封建时代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史料一康熙不论对传统文化还是西学,不论对中国人还是对外国传教士,都没有偏见。他的这种对待各种文化、不同种族的平等心态,来自于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和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阎崇年正说清朝十二帝史料二康熙对孔孟程朱理学的迷恋与提倡几乎超过任何汉人皇帝,实在基于对儒家思想中消极面的偏爱,并由此造成了清代窒息改革的沉闷政治局面。汤若望、南怀仁的天文历算虽然精确,却只用来为官廷迷信活动服务;白晋、雷孝思、杜德美等人花费三十多年测绘出了皇舆全览图,全国印刷业、测绘业却未趁此而改进;南怀仁造出的西洋火炮虽受

27、到康熙夸奖,却既未推广,也未引起对军火工业的重视;科学著作翻译过来了,而府州县学仍在以八股取士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探究史料一、二在康熙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上有着截然不同的评价,据材料概括指出这种不同。提示史料一认为康熙具有民主、平等精神和科学态度。史料二认为康熙未能顺应世界潮流,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最佳时机。史料三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讲述了康熙皇帝微服私访的系列故事,目前共完成五部144集。康剧的系列故事,情节曲折迷离、惊心动魄,人物丰富生动,戏剧结构明快,风格诙谐得当,每一小部还有大量当红艺人加盟,因此一播出便得到部分观众的喜爱。探究史料三反映的现象可不可以作为研究康熙的主要依

28、据?为什么?对这种历史题材的作品,你有怎样的认识?提示不可以。因为文艺作品是经过艺术加工的,带有作者的主观意图。历史题材的作品在涉及具体人物、事件时,要尊重历史史实。探究阎崇年认为是过人的学问成就了康熙过人的业绩,你认为正确的人物评价方法有哪些?提示要把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一分为二、客观地评价。正确评价康熙帝1历史贡献(1)进步之处:缔造和巩固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巩固统一。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康熙帝一生苦研儒学,推崇程朱理学,组织编撰康熙字典等要著,弘扬了中国古代文化。(3)康熙帝统治时期,政局稳定,领土广

29、阔,生产力有所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也趋于繁荣,出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局面。所创盛世,是封建社会最后的盛世。他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2局限性:对内加强专制(文字狱、设南书房),对外轻视西方,开始推行闭关政策。世界历史逐步进入资本主义时代,但是康熙帝未能紧跟时代潮流,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为后来西方侵略中国埋下了战败隐患。1右图是2011年热播的电视剧宫的宣传海报。女主人公晴川穿越到了清朝的康熙年间,她可能看到的情景有 ()军机大臣跪见皇上孔庙中悬挂着皇帝亲书的“万世师表”皇上在多伦与内外蒙古首领会盟皇帝下旨设立安西都护府AB C D解析:选D中军机处是雍正时才设立,是唐朝是设

30、立的。故正确的答案是D。2下列有关康熙帝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的措施,时序排列正确的是()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ABC D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历史人物康熙。根据相关的时间顺序可以排出,三藩之乱于1681年平定;1683年施琅收复台湾;乌兰布通战役打败噶尔丹发生于1690年,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3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面临严峻挑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过去,一个王朝的建立,多半是通过一、两次决定性的大战争而解决问题的,清朝则不是这样。清朝是在入关以后,经过了短时期的大规模战争,长时期的小规模战争,将近二十年才逐渐完成了全国的统一。清初

31、的军事时期较长,而军事行动又反映了民族矛盾。比如:满清剃发易服,就是用暴力手段剥夺汉族男子穿民族服装的权力。清代前期的政治和经济材料二材料三1960年4月,全国人大二届二次会议期间,毛泽东与老舍先生论及康熙。毛泽东一开口便说,满族是个了不起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做出过伟大贡献。他还说,清朝开始的几位皇帝都是很有本事的,尤其是康熙皇帝。毛泽东说康熙皇帝的头一个伟大贡献是打下了今天我们国家所拥有的这块领土。我们今天继承的这大块版图基本上是康熙皇帝时牢固地确定了的。康熙皇帝的第二个伟大贡献是他的统一战线政策。 (1)依据材料概括康熙时期面临哪几方面的矛盾? (2)列举康熙皇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巩固统

32、一的多民族国家中的突出贡献。(3)康熙皇帝入关后是如何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并巩固清朝在全国统治的?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了民族矛盾,材料二康熙帝下诏征讨噶尔丹、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反映了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尼布楚条约反映了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第(2)问,考查基础知识,依据课本知识归纳,要注意题目要求。第(3)问,运用统一战线政策来团结各民族表现在吸收汉文化,团结各民族等。答案:(1)矛盾: 满洲贵族与汉族人民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分裂势力的矛盾;中华民族与欧洲殖民者的矛盾。(2)贡献:平定三藩之乱,维护西南稳定;三征噶尔丹,控制西北;进军台湾,设置台湾

33、府;抗击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维护国家主权。(3)措施:学习和创新,尊重中国各民族文化传统。(或具体答:全面学习和继承汉文化,尊孔崇儒;重视与藏、蒙民族的团结。)1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的比较类别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时代战国后期至秦朝;封建社会初期隋朝末至唐初;封建社会盛期清朝初期;封建社会后期政治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封建国家完善中央集权制度,出现“贞观之治”加强了专制集权制度,奠定了“康乾盛世”局面的政治基础经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推行均田制,租庸调制,兴修水利,劝课农桑税制改革,更名田军事兼并六国,反击匈奴,平定岭南反击突厥战争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噶尔丹叛乱思想文化焚书坑儒,统一

34、文字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八股取士、文字狱民族关系反击匈奴,统一越族,设郡县管理采用战争、和亲等措施处理民族关系加强对汉、蒙、藏、回等民族统治,分而治之对外关系对外开放,兼收并蓄闭关政策,反击沙俄2.秦始皇、唐太宗和康熙帝三位古代政治家的共同特征(1)都具有文治武功,雄才大略。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唐太宗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康熙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晚期杰出的政治家,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中国辽阔的版图,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都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秦始皇建立皇帝制度、三公

35、九卿制;唐太宗完善三省六部制;康熙帝设南书房。(3)都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秦始皇征服百越,北击匈奴,增设南方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唐太宗对国内各民族实行开明的民族团结政策,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入鼎盛时期;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设台湾府,平定噶尔丹叛乱,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针对训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新皇帝开始将早先在本国取得辉煌成功的法家学说应用到全中国。他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唐兴,初未暇于四夷,自太

36、宗平突厥,西北诸蕃及蛮夷稍稍内属,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多不上户部大几府州八百五十六,号为羁縻云。 新唐书材料三郑经提出:“苟能照朝鲜事例,不削发,称臣纳贡,尊事大之食,则可矣”江日升台湾外记四月天山路,今朝翰海行。积沙流绝塞,落日度连营。战伐因声罪,驰驱为息兵。敢云黄屋重?辛苦事亲征。 康熙帝翰海(1)据材料一,说明“新皇帝”巩固统治的主要措施。(2)据材料二,归纳唐太宗治理东突厥地区的政策和措施。(3)据材料三,说明康熙时面临哪些矛盾?对此,他采取哪些措施来解决?(4)综合以上材料,概括指出三位封建帝王在我国统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的地位。

37、解析:第(1)问,材料主要解读地方政治制度,从材料中的废除封建国家和王国以及任命官吏可以看出是郡县制。第(2)问,具体措施可以参见材料给出的设立都督刺史和不向中央纳税。第(3)问,主要考查康熙帝面临的内外矛盾,具体措施根据材料可见是对台湾、噶尔丹和沙俄侵略的措施。第(4)问,综合回答三位帝王的历史地位。答案:(1)措施:实行郡县制。(2)政策:实行羁縻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措施:设置羁縻府州;以突厥首领为都督、刺史,这些官位可以世袭;这些地方不向唐中央纳税。(3)矛盾: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分裂势力的矛盾;外部:中华民族与外来侵略之间的矛盾。措施:进军台湾,设置台湾府;粉碎噶尔丹叛乱;进

38、行雅克萨之战及签订尼布楚条约。(4)地位:秦始皇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或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 唐太宗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康熙帝捍卫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选择题(共8小题,每小题3分)1秦始皇统一国家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巩固国家统一,其中最有利于消除地方与中央对立的举措是()A设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B实行分封制C实行郡县制、统一度量衡 D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历史理解能力。题中涉及的是地方与中央,A项属于中央机构与此无关,B项分封制与秦朝无关,D项促进交流,有利于控制地方,但不是最主要的。C项则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来体现,最有利于解决中央与地方

39、的对立。2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ABC D解析:选D由秦代开始形成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适应了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废除了原来的分封制,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有利于国家的统一,为以后社会所沿用。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 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 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解析:选A由题干中的“皆

40、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可以判断A项正确。4唐太宗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其实质是()A争取民心,稳定社会秩序 B维护正常封建统治秩序C以百姓利益为施政核心 D增强国力,恢复社会经济解析:选B封建统治者有贤明者能吸取历史教训,通常采取轻徭薄赋或休养生息的政策。唐太宗作为一个比较开明的君主,强调“存百姓”主要是看到历史上暴政亡国亡天下的历史教训,为了维护和巩固正常的封建统治而重视“存百姓”的,故B项正确。5“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对上文蕴涵信息归纳完整的是()西藏在唐时称吐蕃

41、唐蕃和亲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A BCD解析:选A由材料中的“世界文化遗产”可知正确;由文成公主入藏可知、正确;由“布达拉”的含义可知正确。6康熙帝在中秋日闻海上捷音诗中写道:“海隅久念苍生困,耕凿从今九壤同”。此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应当是()A历时八年的“三藩”之乱终于平定 B清军平定噶尔丹叛乱C清军击败沙俄军队收复雅克萨 D台湾与大陆重归统一解析:选D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从材料中的“海上捷音”“ 海隅”“ 九壤同”可知该诗所反映的事件与“海上”有关,故选D。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一带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

42、流,应归俄国管辖”。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表明清朝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A B. C. D.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的表述错误,因此排除A、B、D三个选项。8中国是多民族国家,历史上创造了许多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经验。下列史实中,发生在清朝的是()A与吐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B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C设立宣政院管辖西藏及四川、青海部分地区D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解析:选D本题注意时间信息“清朝”。 清朝康熙帝时册封哲布尊丹巴、章嘉管理蒙古地区喇嘛教务,正确答案为D项。“与吐

43、蕃和亲、设置羁縻府州”发生在唐朝,“设置典客主管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发生在秦朝,设立宣政院是在元朝,排除A、B、C三项。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9题13分,第10题13分)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贞观政要卷八:“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材料二孔夫子有些好处,但也不是很好的。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得多。孔夫子是讲空话的。秦始皇是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人物,不但政治上统一了中国,而且统一了中国的文字、中国各种制度,如度量衡,有些制度后来一直沿用下来。 中国过去的封建君主还没有第二个超过他的,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毛泽东选集材料三时下,我们对秦始皇是少骂一些,还是少赞一些?从历史

44、学上来说,这不是个问题,只要把史实考证清楚, 当赞处则赞, 当骂处则骂就是了 但从当今社会的现实情况来看,我以为还是少赞些为好。因为,我们要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与韩非、秦始皇的那一套专制主义政治文化彻底决裂。所以,我说对秦始皇要少赞。2007年第6期随笔 (1)材料一中,唐太宗否定秦始皇的理由是什么?其根本目的何在? (4分) (2)材料二中,毛泽东为什么肯定秦始皇? (3分) (3)材料三评价秦始皇的基本倾向是什么? 据材料三说明其理由。(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2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中(1)(2)(3)问只要根据史

45、料就可以分析。第(4)问,根据材料二得出秦始皇的历史功绩,而根据材料三又得出他的文化专制不利于建设先进文化,所以评价人物要放在特定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1)秦始皇实行暴政而亡。实现唐朝的长治久安。(2)统一了中国;统一了文字;开创了一些影响深远的制度。(3)基本否定。秦始皇推行的文化专制主义不利于先进文化建设。(4)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10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提到康熙帝,现行的历史教材及有关传记、评论乃至文学作品几乎交口称誉,将他等同于唐太宗、汉文帝。然而,从“康乾盛世”到订立屈辱的南京条约,不过相隔45年,这个质量互变也未免太快太突然了,历史

46、的必然性与逻辑何在?后人在总结时大都将其归咎于嘉庆、道光两朝。可是,落后要有个过程,只从嘉庆、道光两朝很难找到滑坡的真正原因。通过对照近三四百年中外历史,笔者发现,误区出在后世对康熙的评价太高,忽略了康熙时代的世界大背景,孤立与静止地看待当时的中国,无意中沿袭了旧史家对康熙的颂扬。实际上,中国之落伍恰始自康熙皇帝。因为他处在剧变的时代却拒绝重大的变革,其一生的功业只是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社会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给近代的中国留下了沉重的包袱与苦难。摘编自郭长庚应当重新评价康熙帝(1)材料中所说的“康乾盛世”,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康熙帝的哪些功绩可以“等同于唐太宗

47、”?(5分)(2)康熙帝统治时期,哪些举措“人为地延长了已经衰亡的封建社会,使中国失去了向资本主义制度迈进的最佳时机”?(3分)(3)材料中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康熙帝的历史贡献及局限性,意在考查分析判断能力。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第二小问分析康熙帝与唐太宗的共同点,重点从巩固和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的措施进行分析。第(2)问,考查评价康熙帝的局限性。第(3)问,对材料观点的判断不论是肯定还是否定,都要论据合理。答案:(1)表现: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加强;经济繁荣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等同于唐太宗的功绩: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平定民族叛乱;设置台湾府;抵御沙俄侵略,组织雅克萨自卫反击战,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2)加强君主专制统治;大兴文字狱,加强文化专制;实行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3)判断:正确。原因:康熙帝统治时期,一方面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但是,另一方面,以皇权的高度集中和重农抑商、闭关政策、文化专制来挽救日趋衰落的封建社会,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了对外交流,没有顺应世界的发展趋势,最终落后于世界潮流。(如果认为不正确,论据合理也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园

网站客服QQ:123456
免费在线备课命题出卷组卷网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京ICP备12026657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