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市的标识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11个生字和新词,认读7个字。2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3文内容填写表格。背诵指定的段落。4体会排比的作用,自选内容写一段5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教学重点默读课文,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将课文正确、流利。理清文章脉
2、络,了解课文内容。一、直接导入1.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2.自由读书,能回答的直接回答,不能回答的记下来。二、检查预习1读课文,读准每一个字的读音(除生字外其他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同学)。2查预习效果:出示易读错的词语读正确婀娜 熙攘 多胞胎 遒劲 浓荫 干涸 馈赠(1)提出在读的过程中有哪些句子读不通,师生交流。(2)练习读难读通的段或句子,读通为止。3.再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流利。(同桌互读)三、了解内容,理清文章脉络1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内容?2给课文分段,并说明理由。3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结构。四、布置作业:1 根据生字表写出5组形近字并组词。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默读课文
3、,了解作者为什么说“我们的城市和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树已经成为“城市仅存的个性”,对城市“多胞胎”现象进行思考,产生“以心去爱我们城市的树的强烈的愿望。一、 导入课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于是我们的城市被钢筋水泥所包围,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那么怎样来辨认识别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城市的标志。二、 精读课文,了解作者本意(一) 理解城市“多胞胎”现象1默读课文,边读边画一画: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城市已经变得越来越像多胞胎了?(划出城市间雷同的具体事物“大厦和大楼”,“街道”,“轿车”,“人们的衣着”)2学生自读感悟3 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就好像每个城市的商店宾馆,
4、都用各自特制的拉链,把天下各处自家的门脸统一锁成一个连体人。(1) 读一读,这句话,联系生活实际和上下文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句话?(2) 谈理解,你体会到了什么?(3) 出示多胞胎图,连体人相关句子,体会现代化的城市与城市之间越来越雷同,像“多胞胎”像“连体人”,(4) 作者是怎样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的?(体会比喻、拟人比喻,拟人的修辞的作用)4 有感情地读26自然段思考:这样的雷同的城市,给你怎样的感受?(失去了特有的个性,失去了活气和灵性。)给作者的感受又是什么呢?出示句子: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二) 理解树成为城市的标志1定向质疑:面对这样千人一面的城市,
5、你心中会产生怎样的疑问?(难道城市中就没有标志了吗?)从哪看出?2是呀!作者也在努力地寻找城市的标志。在作者看来城市的标志是什么?(板书:树)3默读课文的7-14自然段,边读边填写下面的表格。城市作为城市标志的树树的特点4.交流:(边交流边指导朗读)5.读714自然段,思考:在拥挤熙攘、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只有属于那个城市的树,如高扬的旗帜和火炬。你又会有怎样的感受?作者的感受又如何呢?出示句子: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6.对比感受,体会“树”成为城市的灵魂。你迷失在被无数次复制过的城市里,你已经找不到回家的路。树从迷失的暗处闪现出来,为我们引领通往故乡的曲折小径(
6、1)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感受有什么不同?(2)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从中感受到什么?(三) 理解为什么要以树作为城市的标识?1为什么要以树来作为城市的标志呢?2出示15、16、17段朗诵。理解交流。出示句子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1) 读一读,这段话,你怎样理解。(2) 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只剩下了树,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只剩下了树,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最后只剩下了树,在忠心耿耿地守护着这一方水土;
7、在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座城池的性格;用汁液和绿荫在滋润着这城市中芸芸众生干涸的心灵。句子比较,有什么不同?(3)有感情地在读一读这段话,体会排比的作用。(4)师引读,积累背诵。四、将课文滚动理解,领悟表达方法。1 文章的题目是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714段讲了树成为城市的标志。课文的第1-6自然段不写行不行?(讨论)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
8、”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2 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的笔墨来描述城市的“多胞胎”这一现象呢?(讨论中将文章滚动起来理解)3 将2-6自然段和7-14自然段滚动起来,对比读体会。五总结全文六课外延伸:开展小调查,了解自己的家乡有哪些标识?板书设计: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城市的标识-树要练说,得练看。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