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时限时训练(二)(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北京海淀一模)史书记载:汉武帝初年“严助、朱买臣皆侍中,贵幸用事,始与闻朝政。厥后,卫青、霍去病、霍光皆由侍中进,而权势出宰相右矣。”这说明汉武帝时()A内侍干政,威胁皇权B崇尚黄老,清静无为C倚重近臣,削弱相权D分割相权,加强皇权C题干信息反映了汉武帝倚重近臣,削弱相权,与威胁皇权和黄老无关,材料更多地涉及对近臣的倚重,C项符合题意。2唐代名臣范祖禹说:“中书造命,门下审覆,尚书奉行,机事往往留滞,上意亦颇以为悔。”由此可知,范祖禹认为三省六部制()A易形成冗官现象B降低了行政效率
2、C减少了决策失误D加强了君主专制B冗官是指官员人数超出实际需要,机构职能重叠,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材料中没有体现出人数过多和机构重叠的信息,故A项错误;按照材料信息“机事往往留滞”,意指三省分权并相互牵制,有可能导致相互之间的扯皮,进而耽误国事,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减少决策失误的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三省六部制的弊端,没有表达关于加强君主专制的意思,故D项错误。3(2017滨州一模)宋代官制有官、职、差遣之分,形成了“官以寓禄秩、叙位著,职以待文学之选,而别为差遣以治内外之事”的局面。这反映了()A官僚体系的成熟B科举制度的完善C君主专制的加强D行政效率的提高C根据材料可知宋代的
3、“官”是一种等级待遇,表示禄位、品级的高低,“职”只是一种荣誉性质的虚衔,只有“差遣”才是实际职务,这种官制导致官员冗余,不能说明官僚体系的成熟,故A项错误;材料跟科举制无关,故B项错误;官、职、差遣的划分使得权力分散,便于皇帝掌控,故C项正确;这种官制导致行政效率低下,故D项错误。4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中枢权力机构变迁的一条主线是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下列变化过程能够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从分封制的实行到郡县制的全面推广B从中书门下的出现到内阁的产生C从中外朝的设立到三省六部的形成D从南书房的设立到军机处的出现C提取关键信息“中枢权力机构变迁”和“内廷机构的不断放大、外迁”,分封制和郡县
4、制不属于中枢机构,故A项错误;中书门下到内阁并未体现“放大、外迁”,故B项错误;中外朝到三省六部制体现了题干的信息,故C项正确;南书房到军机处未体现“放大、外迁”,故D项错误。5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D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
5、控制地方政权,故B、C两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6(2017广州七校联考)“省,宰相之府,所以临百司、统万机、定谋划、出政令,佐天子以安天下者也,所以行天子之令,而制裁天下者也,其事权不可不专。”处的文字应该是()A中书B中书门下C门下D内阁A由材料可知,此时实行一省制,该机构能制裁天下,专事权。据此推断,该机构应该是元朝时期的中书省,故A项正确;中书门下省是宋朝时期,其不能专事权,故B项错误;门下省是唐朝三省中的一个,具有审议职能,不能专事权,故C项错误;内阁形成于明朝时期,是皇帝的内侍机构,更不可能专事权,故D项错误。7秦汉开始,县有等第之分,当时以该县户
6、口多寡来划分。唐代开始,县的分等标准明确规定为地位、户口与地理条件的综合。明代以缴纳钱粮的数额来分等。清代则将“冲繁疲难”作为政区分等的正式依据(交通频繁曰冲,行政业务多曰繁,税粮滞纳过多曰疲,风俗不纯、犯罪事件多曰难)。从县的等第划分演变中,我们可以得出的主要结论是()A中央管理地方的程度逐渐加强B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C古代经济的发展水平不断提升D划分依据从重经济转到重政治A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体现出从秦汉到明清时期地方行政制度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县的等第划分演变过程实质是对地方行政制度的调整,“国家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革”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材料
7、中体现的是政治制度的演变,与经济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提到从重视经济到重视政治的转变,故D项错误。8(2017滨州一模)南宋的洪迈在容斋四笔中记述了宋代所流行的得意诗中的“金榜题名时”与失意诗中的“下第举子心”。这反映了()A科举对士人价值取向和文化心态的引领B宋朝对科举及第者以很高的地位和待遇C宋代社会中形成了崇尚读书的良好风气D宋代科举制度向社会各阶层广泛的开放A流行诗中的“金榜题名”“下第举子”均与科举考试有关,且被士人洪迈记录在容斋四笔中,反映了科举对士人的影响,故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科举及第者的地位和待遇,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社会崇尚读书的风气,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哪些阶层
8、能参加科举考试,故D项错误。9(2017南京摸底)清史稿中记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明降谕旨,述交内阁。”由此可知军机处()A大臣须由专人担任B掌控军国大事决策权C分化了内阁的权力D主要为皇帝提供建议C根据材料“军机处军机大臣,无定员,由大学士、尚书、侍郎内特旨召入”可知军机大臣并不是由专人担任,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的决策权仍掌握在皇帝手中,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
9、和“明降谕旨,述交内阁”可知,军机处的设置分化了内阁的权力,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掌军国大政,以赞机务”,为皇帝提供建议并非军机大臣的主要职责,故D项错误。10(2017大连测试)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述及明太祖所设的殿阁时说:“皇帝不能一一亲自动笔,便口授大学士写出,这即所谓传旨当笔。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材料中的“传旨当笔”反映明太祖的主要意图是()A减轻负担B分化事权C加强皇权D削弱相权C“传旨当笔”可以减轻皇帝的负担,但不是皇帝的主要意图,由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主要意图体现皇帝集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由
10、皇帝吩咐下来,这事怎样办,那事怎样批,他们只照皇帝意见写下”,可知事权不但没有被分化,而且还废除了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故B项错误;“传旨当笔”充分体现了所有国家事务的决策权依然掌握在皇帝手中,大学士只负责传达,故C项正确;在明太祖时期已经废除丞相设置了殿阁大学士,所以削弱相权的说法在明朝已经不存在了,故D项错误。11(2016蚌埠二模)黄仁宇在万历十五年中提到:“朱笔所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是明代()A皇权至上B法律严酷C等级森严D伦理治国A根据材料“如果没有皇帝的许可而擅用朱笔,就是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体现的是皇
11、权至上的思想,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矫诏,依律应判处死刑”,法律严酷只是针对特殊现象,不具有普遍性,故B项错误;材料内容不能充分体现等级森严,不是作者表达的核心思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伦理思想,故D项错误。12.(2017福州一模)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这一做法的主要作用是()A保证了决策机密B强化了专制皇权C提高了行政效率D适应了军务需要B寄信上谕有助于保证决策机密,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A项错误;据材料“其中寄信上谕是指上谕由皇帝、军机处拟定后
12、,封盖办理军机处印,不再经由六部,直接寄给受命令的人”可知有助于强化专制皇权,相比较而言,强化皇权才是主要作用,故B项正确;寄信上谕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提高行政效率,相比较而言不是主要作用,故C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寄信上谕适应了军务需要,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专制与民主是政治制度的基本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因此古贤多称周秦之间为“天下一大变局”。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材料
13、二人尝谓辅臣(内阁大臣)拟旨,几于擅国柄,乃大不然。见其所拟,帝一一省揽窜定,有不留数字者。虽全当帝意心,亦必更易数字,以示明断。有不符意,则驳使更拟;再不符意,则谯让随之矣。故阁臣无不惴惴惧者。皇明大政记材料三清代政府发布最高命令的手续,又是非常不合理。他的最高命令称上谕,上谕又分为两种:一种是明发上谕,一种是寄信上谕。明发上谕都是比较不关紧要的事寄信上谕是清代特有的,不按上述程序,而直接由皇帝军机处寄给受命令的人。譬如给江苏巡抚的上谕,直接寄给巡抚,旁人谁也不知道后来凡是紧要的事,差不多都用寄信上谕发出了。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四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
14、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秦朝的主要政治制度。分析说明西周、秦朝政治制度的主要差别。(11分)(2)结合材料二、三,说明明清两朝在发布政令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8分)(3)结合明清具体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四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6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西周的“贵族”、地方分权制即可知是宗法制、分封制;由秦朝的“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可知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第二小问比较西周宗法分封制与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区别,可从官员产生、地方管理体制、最高统治者权力几个方面来比较。第
15、(2)问的第一小问明确要比较异同。不同的方面比较明显,清代有寄信上谕,明代没有;而相同方面,都是皇帝来处理的。第二小问“明清时期政治发展的趋势”即皇权加强,专制主义加强。第(3)问审题关键抓住“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史实分明清两朝叙述,明朝主要是废丞相,权分六部,建内侍机构内阁;清朝皇帝独裁则主要表现在军机处的设立。答案(1)制度: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差别: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机构,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秦朝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制度,君主集权的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2)相同点:皇帝决定政令的内容。不同点:明朝政令是公开发布;清朝的重要政
16、令是秘密发布。趋势: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3)史实:明朝废丞相、设内阁;清朝设军机处。1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艾森斯塔德认为:官僚帝国的统治者总是具有“普遍化权力”的倾向,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其第一个一般性政治目标首先是“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统治者的第二个一般性目标则是发展“有关资源动员的特殊取向”,“保证其能够从社会不同群体那里得到不断的、独立的资源补充”,“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摘编自吴铮强唐宋时期科举制度的变革与社会结构之演变运用所学知识,试以北宋史实为例论证官僚帝国的统
17、治者总是致力于扩张性的政治目标这一观点。(12分)(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论证逻辑清晰)解析论证时,需依据材料中的“建立和维持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政权,以及统治者的最高主权”和“力图把社会的权力与控制的中心独揽于一己之手”“努力控制这些资源而使之专为一己所用”等信息,从加强中央集权和加强君主专制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答案(1)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行政上,由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对其加以监督;财政上,在地方设转运使管理财政,地方大部分赋税由中央掌控。这些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2)强化君主专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这样就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