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苏省盐城市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历史试题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00分钟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主张“兼爱”。这两种思想都注重A调节人际关系 B倡导重义轻利 C讲究尚贤选能 D区别等级名分2汉书贡禹传记载:“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对“三服官”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其产品主要用于满足皇室消费B其技术工艺的传承具有封闭性C其产品可以进入流通领域D其制作工艺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水平3明清数百年来,杭州人将十座城门的名字及其特色
2、编成了杭曲大调:“百官门外鱼担儿,坝子门外丝篮儿,正阳门外跑马儿,螺蛳门外盐担儿,草桥门外菜担儿,侯潮门外酒坛儿。”这反映出当时的杭州 A开始成为商业都会 B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 C城市区域功能明显 D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42010年11月1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医针灸”和“京剧”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列有关京剧的表述错误的是 A是商品经济发展和地域文化交融的产物 B比较全面体现了中国戏曲的精华 C把中国古代戏剧艺术推向了成熟 D是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派创办的规模最大的民用企业,它开张之初只有轮船3艘,后来发展到30多艘,经营国内运输,发展海外业务,打破了外
3、国轮船公司在中国的垄断地位。由此可直接推断出洋务运动 A瓦解了封建自然经济 B开启了向西方学习的历程 C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部分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61883年,两广总督张树声上奏折称:“窃泰西各国,越重洋数万里来至中土,恃其轮船、铁路之利,不啻出入户庭;至于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材料表明 A近代通信技术开始被中国人接受 B清政府对西方科技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C发展科技是近代民族复兴的首要途径 D工业革命浪潮惊醒了沉睡的中国7国旗是国家的象征,国旗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从图一(大清帝国龙旗)
4、到图二(中华民国五色旗)的变化反映了 图一 图二注:(1)龙旗含义:龙是至尊无上,的神圣之物,象征皇帝,按照五行之说,中央属土,土为黄色,亦为满清之色。(2)五色旗含义:红、黄、蓝、白、黑五色象征汉、蒙、满、回、藏五个民族共和。封建制度的结束 共和观念的深入 民主平等的趋势 民族团结的加强 A B C D8某中学历史研究学习小组,收集了下列历史图片。该组图片体现的最恰当主题是 中共一大会址 井冈山会师 中共七大会场 人民解放军占领总统府 A新旧民主革命的艰难历程 B中共对民主革命的探索 C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D国共关系的发展变化9孙中山和毛泽东是20世纪的两位伟人,对中国历史发展都作出了杰
5、出贡献。他们思想的相同之处不包括 A直接来源子西方启蒙思想 B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 C成为中国民主革命指导思想 D包含反帝反封建的内容10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中指出:“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一边倒中国人民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新中国在这一外交方针指导下的外交实践有 与苏联建立外交关系 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参加万隆会议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 B C D1120世纪80年代,海峡两岸民间交往的坚冰逐步被打破,从台湾到祖国内地定居、探亲访友、采访观光及经商投资的人员不断
6、增加,两岸交流日益频繁。这一状况的出现直接得益于 A告台湾同胞书的发表 B海协会和海基会的推动 C“九二共识”的达成 D两岸“三通”的实现12“嫦娥二号”任务圆满成功,这是我国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该科技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还有 A中国首条空中航线顺利开通 B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C“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 D完成“第二次绿色革命”13罗马法的集大成者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记载:“没有东西比皇帝陛下更高贵和更神圣。皇帝敕令具有法律的效用,奴隶和隶农必须无条件地服从主人,服从命运的安排,对逃亡的奴隶和隶农必须严加惩治。”材料不能说明 A罗马法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B奴隶和隶农的
7、人身自由不受法律保护 C罗马法仍然掺杂原始、落后的习俗 D人人平等、公正之上的法律原则不能真正体现14在西方文化中,“人文精神”通常是指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而“人文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内涵。下列最能体现文艺复兴时代人文主义倾向的是 A“人是万物的尺度” B“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 C“每个人都是自已的牧师” D“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51787年宪法生效后,美国从一个松散的“邦联”发展成为一个统一的“联邦”。这一转变的重要意义有 较好地协调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结束了松散状态,维护了国家统一 否定了封建专制制度,确立了共和政体 A B C D1
8、6下列是19世纪中期欧美主要国家城市和农村人口统计表,对该表内容解读正确的是国 家总人口(单位:万人)农村人口百分比城市人口百分比英国(1851年)约180048%52%法国(1851年)约360075%25%美国(1850年)约230087%13% A19世纪中期英国逐步成为“世界工厂” B工业化程度越高的国家农村人口比例越大 C垄断组织和跨国公司的出现推动了入口的流动 D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城市迁移171889年,一名参加上海格致书院春季招生考试的学生在答卷中写道:“(某人)一千八百五十九年,特著一书论万物分种类之根源,并论万物强存弱灭之理此谓天道自然之理。”该考生所说“天道
9、自然之理”指的是 A经典力学 B生物进化论 C量子论 D相对论18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罗斯福新政期间“为壮者提供工作”的重要作用有缓和了社会矛盾 减轻了政府负担 增加了就业机会 刺激了社会消费 A B C D 19英国金融时报2010年12月12日报道,WTO日前的一份专家小组报告指出,欧盟对中国输欧螺丝和螺栓采取一刀切国别关税的做法,违反了全球贸易规则。这说明 A世界贸易自由化的目标已经实现 B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已经确
10、立 C欧盟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 D世贸组织在规范世界贸易方面起了重要作用20匈牙利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卢卡契认为“艺术的任务是对现实整体进行忠实和真实的描写。”下列文艺作品中,创作风格与其观点不一致的是A十日谈 B自由引导人民 C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D约翰克里斯朵夫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题,满分60分。其中第21题9分,第22题9分,第23题13分,第24题9分,第25题10分,第26题1 0分。21(9分)“左图右史”是历史研究的基本方法。下面是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四幅地图(部分)。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请回答:(1)图一和图二反映的地方行政制度分别是什么?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
11、行政制度的发展呈现什么趋势?(3分)(2)图三和图四所示地方行政制度的本质目的是什么?结果有何差异?(4分)(3)从文明发展的视角分析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演变趋势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2分)22(9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学校者人才所由出,人才者国势所由强,故泰西之强强于学,菲强于人也。然则欲与之争强,非徒在枪炮战舰也,强在学中国之学,而又学其所学也。今之学其学者,不过粗通文字语言,为一己谋衣食,彼自有其精微广大之处,何尝稍涉藩篱?故善学者必先明本末,更明所谓大本末雨后可。以西学言之:如格致制造等学其本也,各国最重格致之学,英国格致会颇,获益甚大,讲求格致新法者约十万人。语言文字其末也。合
12、而言之,则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盛世危言西学材料二 维新派与洋务派不同之处,在于他们认为西方之所以强大,原因并不只是在于他们在“技器”方面比较先进,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有优良的政治制度,以及自由、民权观念。因此他们不只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同时也提出了制度变革。 徐克谦中国传统思想与文化 材料三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他族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轮焉。今且日新月异,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以定其得失从违;其效将使人间之思想云为,一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
13、人权并重。陈独秀敬告青年请回答:(1)据材料一概括“西学”的主要内容。你如何理解“主以中学,辅以西学”的主张。(2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资产阶级维新派与洋务派主张的不同之处和实践结果的相似之处。(3分)(3)材料三中陈独秀认为中国应如何摆脱“蒙昧时代”?在学习西方上与材料一、二相比有何新特点?(2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时代背景,指出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2分)23(13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马克思的设想与列宁的实践 马克思的设想: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确立(选自历
14、史教学2010年第1期) 列宁的实践:我们还不能实现从小生产到社会主义的直接过渡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1921年列宁论粮食税 材料二 斯大林与布哈林的对话 20世纪20年代来,斯大林和另一位苏联领导人布哈林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关于农业问题)布哈林:从长远观点看,需要改造个体农业,但必须在个体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进行。只要国家政策得当,个体农业还有很大潜力。 斯大林:个体农民不能生产出更多的粮食,新经济政策时期产生了富农囤积粮食、投机倒把的问题。因此,必须实行农业集体化,改交农村所有制形式。(关于工业
15、化问题)布哈林:在工业化过程中,国民经济要平衡发展,否则也会出现经济危机。 斯大林:必须优先发展重工业,资本主义工业化是从轻工业开始的,社会主义则是从重工业开始;工业化必须高速度,因为帝国主义仇视社会主义,战争不可避免,需要建立起强大的物质基础。 材料三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探索 在处理重二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的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的发展农业、轻工业。 1956年4月
16、论十大关系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回笞:(1)依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所描绘社会主义蓝图的基本特征?列宁的实践与此有何不同?(2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布哈林和斯大林的观点有何分歧?在斯大林思想的指导下,苏联形成了怎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5分)(3)依据材料三,指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分别提出了怎样的设想?在后来的实践中又有何差异?(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认识。(2分)24(9分)法里德,扎
17、卡里亚是CNN著名主持人,被称为解读世界的“传译员”。他在后美国时代一书认为:“近500年来发生过三次结构性的权力转交,第一次是西方世界(欧洲)的崛起,此转变始于15世纪,在19世纪急剧加速;第二次转交发生在19世纪末美国的崛起上个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现代史上的第三次权力转变,或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请回答:(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经济、政治、思想和科技等方面概括指出15世纪19世纪西欧崛起的主要因素。(4分)(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是怎样主导“全球经济”的。(3分)(3)列举“群雄竞起”的主要表现,分析其反映的实质
18、问题。(2分)25(10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给予了一般人民以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即使那些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 韦斯特梭伦:残篇36 材料二 刑生力,力生强,强生威,威生德,德生于刑。 商君书说民 材料三 梭伦改革在摧毁贵族势力与氏族制度方面还不是很彻底,广大下层公民仍被排斥在国家权力之外。在氏族贵族和广大农民对他表示不满,的情况下,梭伦借口到国外考察,乘船出国游历。 人民版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四 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匿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
19、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匿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新校注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梭伦和商鞅在打击贵族特权上采取的不同策略及其不同目的。(4分)(2)两次改革对各自国家的社会发展进程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结合材料三、四,谈谈你对改革的认识。(6分)26(10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窃尝深维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筹自强
20、,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我们为志士的,总要择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我们中国,最优等的人格来待我们四万万同胞。 孙中山在东京中国留学生欢迎大会的演说(1905年8月13日) 材料三 持中国近代之文明以比欧美,在物质方面不逮固甚远,其在心性方面,虽不如彼者亦多,而能与彼颉颃者正不少,即胜彼者亦间有之。彼于中国文明一概抹杀者,殆未之思耳。且中国之心性理想无非古人所模铸,欲图进步改良,亦须从远祖之心性理想,究其源流,考其利病,始知补偏救弊之方。 建国方咯孙文学说(1917年1919年) 材料四 欧美的物质文明,我们可以完全
21、仿效,可以盲从,搬进中国来也可以行得通。如果不管中国自己的风土人情是怎么样,便象学外国机器一样,把外国管理社会的政治硬搬进来,那便是大错。 孙中山三民主义民权主义,第五讲(1924年4月20日)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孙中山所认为的“欧洲富强之本”是什么?(1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在后来的实践中是如何用“地球上最文明的政治法律来救中国”的?(3分)(3)材料三中孙中山是如何看待中西近代文明的?依据材料四,概括孙中山对西方文明的态度?(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对西方文明态度变化的主要原因。(2分)江苏省盐城市2011届高三年级第一次调研考试
22、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计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CCDDBBA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ACCBADBCDB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计60分。21(1)分封制和郡县制。(2分)趋势: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中央集权制的形成)。(1分)(2)目的:巩固封建统治。(2分)结果:郡国并行制实施后,诸侯王势力逐渐强大,对朝廷构成威胁。(1分)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奠定了我国省制的开端。(1分)(3)影响: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推动了经济文化的繁荣,保持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2分)(任两点得满分)
23、22(1)“西学”:西方的先进科技。(1分)理解:以中国传统伦理纲常作为国家的根本,辅以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挽救封建统治。(1分)(2)不同:洋务派主张单纯学习西方科技;(1分)维新派主张不仅学习西方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先进的制度和思想观念。(1分)相似:都没有实现中国的富强,以失败告终。(1分)(3)如何摆脱:科学和人权并重;(1分)特点: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文化。(1分)(4)学习西方由浅入深,逐步深入(由器物、制度到思想文化层次);与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紧紧相连。(2分)23(1)基本特征: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1分)列宁实践: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
24、币关系发展生产,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1分)(2)分歧:布哈林认为个体农业还有潜力,要发展个体农业;国民经济均衡发展。(2分)斯大林主张农业集体化,变私人所有为集体所有;优先发展重工业。(2分)道路:斯大林模式(或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1分)(3)毛泽东主张农轻重协调发展,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出现偏差,发动大跃进运动,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困难。(2分)邓小平主张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在实践上,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分)(4)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一个曲折发展过程;要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注重继承和创新;实事求是,走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25、2分)(任两点得满分)24(1)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逐步确立(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两次工业革命)(1分);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改革)、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1分);思想上,近代西方的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1分)。科技上,近代科学的形成与发展(牛顿经典力学等)(1分)。(2)具体表现:金融方面,美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1分)国际贸易方面,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的国际贸易体系;(1分)科技方面,美国依靠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的领先地位,加强了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
26、位。(1分)(3)“群雄竟起”表现: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和第三世界的崛起。(1分)实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分)25(1)梭伦:崇尚中庸,不偏不倚。(1分)目的:缓和贵族和平民的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1分)商鞅:不畏权贵,严刑峻法。(1分)目的:废除奴隶制,建立新兴地主阶级专政。(1分)(2)影响:梭伦改革奠定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促进了雅典国家的形成。(2分)商鞅变法奠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基础,增强了秦国的综合国力,促使秦国完成了国家统一。(2分)认识:改革家的个人命运不能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改革会遇到各种阻力和艰难;改革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才能推动社会进步。(2分)(答两点即可)26(1)“欧洲富强之本”: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1分)(2)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共和政体);颁布临时约法。(3分)(3)主张:中国近代物质文明不如西方;在心性方面中国文明有一定的优势。(2分)态度:西方物质文明可以仿效,但政治文明不可照搬。(2分)(4)原因:革命屡遭挫折,认识有所深化;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