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军行(其一)教学设计1教材内容分析 边塞战争诗是粤教版选修1第一单元中的拓展阅读的内容。边塞诗作为唐朝是个王国里的瑰丽奇葩,本身有着其独特的魅力,有着独到的鉴赏价值,同时,诗歌鉴赏也是高考必考查的内容之一,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提出了两点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中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教材中的诗歌,只是形成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一个典型例子,通过教材的学习,主要是要形成学生拓展迁移的能力。2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边塞诗”, 把握盛唐“边塞诗”的特点,学习鉴赏边塞诗的方法。2、准确把握边塞诗的不同的思想内容及多样化的艺术手法和风格。(
2、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强化诗歌整体把握的学习方法,从“人、事、景、情”四个层面整体把握诗歌内容。2、归纳类型题的一般解题思路。(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边塞诗的学习,了解边塞诗中的多样化的思想感情,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3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对于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一直以来是一个考试的难点,学生对于诗歌的领悟、鉴赏能力明显有待提高,所以,学习诗歌,教师必须有目的地引领,从读懂诗歌内容入手,从鉴赏一般思路的层面进行讲练结合,形成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表达能力。本人所教的两个班级,一个为普通文科班,目标大学主要锁定在专A层次,一个为音美术科班,文化科学习本身就比较薄弱,两个班的学生,都缺乏学
3、习的方法,也不善于自主归纳整理学习的方法,所以,教学中需要特别注意方法引导。另外,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比较欠缺,需要反复锻炼学生语言组织的能力。4重点难点 5教学过程 活动1【讲授】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梅花落”的音乐声中,欣赏边塞风光与边塞诗名句。多媒体演示:边塞美景及相关边塞诗名句。学生欣赏设计意图:展示边塞旅游照片,激发学生兴趣,学生可以通过图片欣赏,直观地了解边塞风光及其特点,积累边塞诗中的意象。二、新课讲授一)边塞诗相关知识:教师活动:边讲解、边提问、边引导,边归纳相关知识点1)什么是边塞诗明确: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
4、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边塞诗以边塞风光和军民生活为题材。2)边塞诗常见的四大主题。边塞诗主题之一:描写边塞自然风光,借以歌颂边塞,赞美军人。边塞诗主题之二:战争连年不止的哀怨和思念故乡亲人的凄苦。边塞诗主题三:对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边塞诗主题四:对将帅腐败无能的嘲讽,表现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苦闷。3)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及意境术语。战争中使用的物品:战车、辕门、旌旗、金鼓、铁骑、烽火、羽书、角弓、胡马、征衣、戍楼、铁衣、戈、矛、剑、箭、戟、斧、钺、刀、弩等边塞地名:碛西、轮台、龟兹、楼兰、阳关、玉门关、凉州、天山、安西、黑山、阴山、幽、辽、陇、受降城等边塞
5、民族及相关称呼:胡、羌、羯、夷、匈奴、吐谷浑、单于边塞风光:大漠、沙碛、瀚海、风霜、严寒、白草、枯蓬、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古城、雁飞、鹰扬、海风、金河、黄河少数民族乐器:羌笛、胡笳、琵琶、画角相关音乐:梅花落、关山月、雨雪曲、杨柳曲、折杨柳、出(入)塞曲学生活动:学生回忆已学诗歌中的相关内容,跟着老师步伐归纳记忆。引导学生掌握边塞诗,积累相关知识二)、学习从军行(一)王昌龄简介(二)整体把握1、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2、整体把握诗歌(引导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把握一首诗,旧知识的强化与运用)。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景?什么情?设计意图:立足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和思想情感。突破重点。(三)讲
6、练解读:1、“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教师引导思考:什么时令?什么地点?什么特征的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感受?总说什么特征(两个形容词)的什么(具体)画面?学生活动:请几名同学到黑板上展示答案,其余同学用纸练习答题。答完后师生一齐批改。明确:在一片广漠的边塞之上,一座边城的西边,一座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嘹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显得更加凛冽寒冷。此时此刻,戍卒的思乡念亲之情也正是最为浓烈之时。这是一幅悲凉而又伤感的黄昏边塞图。方法指引:具体描绘+精准概括。2、一切景语皆情语,结合从军行作出分析。学生活动:请同学口头作答。明确:诗歌一
7、二句借景抒情。青海烽火城西,荒寂的原野,四顾苍茫,只有这座百尺高的眺望台,这种环境容易引起人的寂寞之感。时令正值秋季,青海湖吹来寒风,凉气侵人,正是游子思亲,思妇思远的季节,时间又逢黄昏,这样的时间常常触发人们思念之情。而久戍不归的征人恰恰在孤零零的城楼上,天地悠悠,思亲之情正随着青海方向吹来的阵阵秋风任意翻腾。方法指引:具体的情景手法(如情景交融等)+具体特征的景+谁的具体情感。3、“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如何表现士卒此时的情感的?学生活动:学生代表口头作答。并尝试归纳做题方法。明确:第一句话借一遍一遍地吹响的笛声表达征戍之苦和离别之情的关山月,如泣如诉,似征人的叹息,寄托思念家
8、乡、亲人之情。第二句采用曲笔,借征人之妻闺中念远之愁来暗示征人久戍边地的思归而不得归哀愁。以闺中之愁衬己愁,更为情深。方法指引:表现手法+结合诗歌还原分析+谁的具体情感。讲练结合设计意图:形成类型题答题思路,形成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突破难点。三、拓展延伸高考真题回放: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征人怨 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学生思考、回答。设计意图:形成学生赏析诗歌的迁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四、小结与作业布置完成拓展练习卷学生课后练习:设计意图:进一步形成诗歌鉴赏的迁移能力